牛延锋:佛教天台宗与净土宗的历史渊源


2015/5/23    热度:457   

  净土宗与天台宗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从古洎今,台宗大德,无不皆以净土为归。”而在净土宗的理论宝库里,天台宗人的智慧硕果更是闪耀着永远的光芒。还有许多台宗大德,本身就是净宗祖师。鉴于台净之间的密切关系,世人有“教在天台,行归净土”之说。净土宗也借鉴天台的判教学说和理论体系来完善自己的理论思想,并以自己独特的终极关怀深深影响着天台宗人的实际修学和理论创造。由于天台宗和净土宗的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宋代以后两宗大德台净双修的情势。台净的相互影响余绪,至今未绝。

  一、天台宗人的净土理论

  天台宗与净土宗有着理论上的合作基础,“净土宗主张息止缘虑,凝结心念,与天台宗所主张的四种三昧相似,即强调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四种三昧的常坐三昧(又叫一行三昧)和常行三昧(又叫般舟三昧)更与净土宗的念佛有着直接的关系。“常坐三昧的念佛是唯心念佛和实相念佛的结合,而常行三昧的念佛则是观想念佛和称名念佛的结合;同时,常行三昧又突出以念阿弥陀佛为主要内容。这一念佛法门……为天台宗的后继者们提倡台净合一开了先河。”同时,“天台的性具实相理论消解了心与色、涅槃与生死的对立,因此真正的解脱是要达到无情有性,也就是说,依报世界的转变与心的转变显得同等重要。这样,‘净土’已蕴含于天台的基础理论之中,而成为与‘涅槃’等同的概念。”天台宗人以天台观点解释净土思想,并使之契合净土念佛理论,从而大大丰富了净土宗的理论宝库。

  在净土宗的形成过程中,末法思想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慧远、昙鸾、道绰的净土思想无不与末法时期有关。佛教信徒无论是自己修持还是弘传佛法,都讲究契根契机、当时当机,所谓机、时,就是审时度势的意思。每个人都必须把自己放到时代的大背景中去,这是立身处世、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对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从东晋以来,我国佛教界中末法思想非常普遍,当时的佛教理论都是从这里出发理论的,慧思也是如此。佛教认为,佛陀入灭之后,佛教的发展将经历正法、像法、末法三个时期。关于正法、像法、末法三期佛法思想的解释,历来有多种说法。但在北魏太武帝灭佛事件之后,多说中国佛教徒认为那时已是五恶、五痛、五烧的末法时期。当时智顗的老师慧思大师就具有强烈的末法观念。他说:“彼佛世尊,灭度之后,正法想法,皆已过去,遗法住也,末法之中。是时世恶,五浊竟兴,人命短促,不满百岁,行十恶业,共相杀害。”而他自己就生在“末法八十二年”这样的浊恶之世。慧思大师对这样的末法之世充满了忧虑,尽管他本人发愿往生的是弥勒净土而非弥陀净土,但他的思想对后代的天台弟子,尤其是他的弟子智顗,阐发净土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为天台宗和净土宗互相影响之肇始。

  天台宗的实际创始者智者大师,对弘扬和发展净土宗的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主要净土著作有《观无量寿佛经疏》《阿弥陀经义疏》《净土十疑论》《五方便念佛门》等。后两部书极大的拓展了净土理论,为善导的净土分类、称名念佛方法、念佛非别时意等理论建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净土十疑论》,“总摄净宗主要疑问,开显念佛宗纲心要,断疑生信,厥功最巨。”该论中提出的十种疑难,“基本囊括了世人对净土法门进行理性思考的所有模式及框架。”大师解答了难行道与易行道、往生不退、为何往生西方净土、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的区别、心净与土净的关系、往生的条件、十念往生等诸多疑问,直到今天还对净土宗人具有指导意义。大师十念往生非别时意的论断,为称名念佛的发展和接引普通民众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智者大师在《维摩诘经略疏》和《观无量寿佛经疏》中,还对极乐净土的分类、教主为报为化、临终来迎之佛为报为化等问题提出了解答。大师将极乐净土分为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及常寂光土等四种,认为度化凡夫的弥陀净土为凡圣同居土,临终来迎之佛为应化身。这些论述对善道大师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对智者以及当时的净影和嘉祥的观点进行批判吸收的基础上,善导提出了更有利于净土宗平民化的净土观。现在净土宗对弥陀净土的分类,依然是按照智者大师当年的分法。在《五方便念佛门》中,大师对从散入定、从事如理、从空有到息二边的观相念佛次第进行了天台止观学的阐释,使之形成了与净土宗的观想念佛既相似又有区别的五门禅观。又按由浅入深的次序,开五门念佛方法:“叙开念佛五门。第一称名往生念佛三昧门。第二观相灭罪念佛三昧门。第三诸境唯心念佛三昧门。第四心境俱离念佛三昧门。第五性起圆通念佛三昧门。”还解释了念佛三昧,认为“将入诸佛法。方便诚多。若以一言而具众门。无过念佛。”(同上)大师还详细介绍了一行三昧,这与大师所立的般舟三昧相结合,极大地拓展了获得念佛三昧的门径。大师涉及了净土宗的称名、实相和观想全部三种念佛方法,“融天台教理与念佛之法于一体,独树一帜,极具代表性。”大师还有一部由其弟子灌顶整理而成的《阿弥陀经义记》,文简义丰,并用圣言量来进行诠释,是“中国早期净土思想的重要文献资料”。由于大师对净土法门的阐解和倡导,开始了历经唐、宋、元、明、清直到现代的台净密切关系,为台净诸大德兼弘台净作出了典范。

  唐代飞锡大师研习天台一心三观之法,并著作净土著作多部,可惜多已佚失,只有《念佛三昧宝王论》一部传世。在该论中,大师倡导三世佛通念的观点,即不仅要念过去佛和现在佛,还按照《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的介绍,把一切众生当作未来佛来念。大师肯定了念佛是易行道、念佛必能往生的说法,还认为高声念佛易于功夫成片,速成三昧。他还阐述了念阿弥陀佛就是念去、来、今三世阿弥陀佛的观点。大师的“三世佛通念之说,是由般舟三昧与法华不轻行两者结合而来,将法华与念佛融合一致,可谓师之特色。”

  赵宋的四明知礼大师,天台宗十七祖,著有《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观无量寿佛经融心解》两部阐扬净土观法的著作。《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为智者大师的《观无量寿佛经疏》作注释,强调修心妙观,即心即佛,一念之心,也可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阐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理。在这两部著作中,大师以天台义学,尤其是《摩诃止观》,来阐释净土观经的十六观法,认为观经观法是圆教不思议妙观,一观具足空、假、中三观,三谛圆融,三谛一境,所观之佛为三身一体之佛,而所观之成就能通感四土。观净土的依、正二报就是显现众生本具的本佛本土,观佛是约心观佛,虽然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是观心要比观佛容易。“知礼认为弥陀应身,即三身而一身,又极乐凡圣同居,横具方便、实报、寂光三土。”知礼的这一观点,比智者大师对凡夫往生净土的凡圣同居土,给予了更高的判定。大师还对十六观一一别观,既论九品之别,又通判九品阶位。大师以天台的立场立十六观法,约观心而观佛,观佛而现众生本具之佛,这不同于传统的净土观想念佛,而是明显的台净融合论,是台宗与净宗进一步融合的体现。知礼一生中还大力发展净土忏仪,以期忏除业障,坚固信仰,增加品位。不过“知礼在忏仪中并不是一味念佛号,而是将天台宗教义,特别是‘性具’思想贯穿其中。”

  慈云忏主遵式大师,是与知礼同时代的天台宗大师,他著有《往生净土忏愿仪》和《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等净土著作。在《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中,他分两部分,分别解释修行净土法门中疑师、疑法、疑自的问题和礼忏、十念、系缘、众福等修行方法。他认为,“信解行愿原始要终不数千言,而能备举者实兹二门矣。”文中十念门中的发愿文,经略加修改,一千多年来被写入了寺院早晚课本中,作为信徒们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用。这一段发愿文,等于是净土法门的心要。其主旨,是通过修习念佛法门,而得到极乐世界的上品上生,然后发愿倒驾慈航,行菩萨道,早成佛果。内容虽然简短,但却丰富完整、恳切感人。《往生净土忏愿仪》则是更为完整的拜忏和发愿仪轨。大师还作有《往生正信偈》,收集净土五经和其它佛经中所讲到的往生极乐世界的修持方法,阐发往生的道理。

  两宋时期“台净合流的集大成者为石芝宗晓。宗晓对台净合流的贡献有两个方面:其一,编撰了《乐邦文类》《乐邦遗稿》两部文集,保留了大量的净土文献;其二,用天台教理统摄净土,最终完成台净的合流。”《乐邦文类》收录了净土文献二百余篇,由于其中的佚文很多,愈发显得弥足珍贵。《乐邦遗稿》则是对前者的拾遗补缺。宗晓在有的文献后面加上了按语,用天台宗人的论述来阐发自己的净土思想。他认为净土宗也是一种开权显实之教,和《法华经》一样是实教。他还从天台性具思想和一念三千的观点出发,圆融唯心净土和指方立向净土的关系,“进一步将唯心净土思想纳入到‘教’的范畴下,以此提升净土之教的地位。”

  幽溪传灯是明代中兴天台宗的僧人。他立天台祖庭,兼研习禅及净土,其所撰净土典籍有《净土生无生论》、《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净土法语》、《观经图颂》等。“《净土生无生论》是佛学史上的重要著作,它以天台宗的性具原理解释净土实相。”在该论中,他广集诸经论,融会天台宗三观之旨,来阐扬净土法门,发明净土生与无生的圆融关系。历代对大师的这部著作评价甚高,其与《净土十疑论》、《念佛三昧宝王论》合称“净土三论”。《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则以天台圆教中道第一义谛来阐释净土教理,以极乐依正为妙有,一心持名为真空。非真空而不能证于极乐之妙有;无微妙有而不能显于此心之真空。二者三谛圆融,才契入净土妙旨。其《净土法语》阐发净土念而无念、生而无生、两者并忘的三妙境界,备受明代净土学者的称赞。

  蕅益智旭大师,明末四大高僧之一。24岁出家,32岁宗天台,但又不以天台教观为限。他继承真可、祩宏、德清等学说和思想,在佛教理论上提倡性相融合,实践上主张禅、教、律三学统一。宣称禅是佛心,教是佛语,律是佛行,同归一念。他虽然不是台宗嫡裔,然而却大有功于台教,著《法华会义》、《教观纲宗》,述法华秘髓,宣台宗旨要。大师的净土宗著述主要有《弥陀要解》、《灵峰宗论》以及大师亲选的《净土十要》等,这些都是净宗修学的经典之作。《阿弥陀经要解》一书,是他晚年以天台宗解释《阿弥陀经》,体现净土思想体系的著作,着重提倡持名念佛,并以此经总摄佛教,又以信愿行收摄此经宗旨。成时大师在序中称赞道:“小本得是疏,便觉一行三昧,横吞万派而卓立孤标,事出非常而道在伊迩,深固幽远之藏,一旦尽开。”印光大师也称赞备至,认为纵古佛复出,重解此经,也不能高出其上了。同时,在他的其它著作中还有禅、教、律归入净土的思想。后来台家讲教大多依据他所释的经论,他的思想经他弟子等的发扬,与天台宗融合,形成了合教、观、律归入净土的灵峰派,一直延续至今。清代的彭际清、魏源、行策大师、省庵大师等,民国的谛闲大师、印光大师等都受到这一派净土思想的影响。清代以来,净土宗奉他为第九祖。

  二、净土宗祖师的天台宗渊源

  天台宗学人不仅吸收净土理论,或者以天台义学阐释净土法门,有的天台弟子更以净土为其毕生事业之极致,终生弘扬,功绩卓然,从而成为了净土宗的祖师。净土宗十三祖里面,天台宗弟子占了六位,即承远、法照、省常、智旭、行策和省庵。承远、法照是天台宗玉泉寺派弟子,玉泉寺派“自承远始,逐渐向净土宗过渡,后世将玉泉寺天台宗一系列入净土宗门,反不知是属于天台宗的一个重要支派……如此天台宗系改为净土宗门,玉泉一系的传承便渐渐从天台宗中消失了。”省常也是天台宗人,先学天台教观,后来结社念佛,专修净土。智旭是“私淑天台”,行归净土。自智旭始,融天台入净土的灵峰派,一直延续至今。行策大师修法华三昧,深达天台义理。省庵大师则是灵峰四世天台正宗。

  玉泉寺的首任主持是章安灌顶,灌顶传道素,道素传弘景,弘景传惠真,惠真传承远。承远大师,四川绵竹县人。开始学道于成都处寂,24岁时,出蜀到荆州玉泉寺,依惠真剃度出家。后来惠真命他去南岳衡山,从通相受具足戒,在其座下学经律。听说慧日法师离京到了广州,于是来广州求法。慧日法师教示不可超然独善,应依《无量寿经》而修念佛三昧,以救济群生。从此顿息诸缘,专修净土。回衡山后,在山之西南建立精舍,号弥陀台,精苦修道。当时大师在衡山刻苦修行,守戒甚严。茅屋仅蔽经像,室无斗储,有人供养食物则吃,无人供养则食野草,敝衣襟能御寒蔽体。他设立般舟道场,专修般舟念佛。不久,远近风闻,全国各地慕名来求道的人非常多。大家常见一人身形羸弱,满面尘垢,负薪担水,有的以为是大师的侍者而轻慢之,而不知那正是大师。据说当时法照大师在庐山,一日入定,往极乐世界,见一褴褛僧人侍立在佛侧,询知是南岳的承远大师。出定后,法照即往衡山面谒承远大师,专修净土。大师殷切开示念佛法门,并随机设教,将经教法语,弥陀名号,书写在大街小巷,镌刻在山岩溪谷,劝勉众生念佛求生净土。从而受教化者数以万计,前后受法弟子千有余人,其中以法照、惠诠、知明、道侦、超明等最为著名。后来,代宗皇帝奉法照大师为国师,应请赐大师所住持的寺庙为“般舟道场”。因教人专念弥陀,世称弥陀和尚。后人尊其为净土宗三祖。

  法照大师,身世事迹多不详。初在庐山修念佛三昧,后师从承远。大历五年,大师与同伴数人到了五台山,据传曾见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为众说法,并蒙菩萨开示末世念佛法要,摩顶授记。出五台山后,于并州行五会念佛法,教化信众念佛,名声远播。据传唐代宗于长安宫中常闻东北方有念佛之声,遣使寻见,被迎入宫内,也以五会念佛法教宫人念佛。代宗尊其为国师,世称“五会法师”。后来大师在五台山见文殊菩萨说法处仿建一庄严的寺庙,名为竹林寺。此后大师在这里,弘传念佛法门,直至圆寂。大师撰有《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等问世流通,规定、介绍了五会念佛的全面和简要两种仪轨。“玉泉寺系统的天台佛教,自承远起逐渐向净土念佛转移,不断脱离天台止观的教学和实践。由此而造成的局面是:一方面,玉泉系统的天台宗因一批重要人物的出现(如法照等),使其在佛教界的影响不断扩大;与此同时,由于该系统强调净土念佛实修,抛弃天台佛教的原有风格,也就使它主动脱离天台正统。时至南宋,玉泉寺佛教的主流已经不再是天台佛教。”

  省常大师,钱塘人氏,7岁即厌俗出家,17岁受具足戒,戒行谨严。通《大乘起信论》,学习天台止观法门。淳化年间,住持杭州昭庆寺,以旃檀刻阿弥陀佛像,专修净业。“大师的德业主要体现在自利成就与启建结社念佛”。大师因慕庐山慧远结社念佛之风,遂结净行社,专修念佛。以宰相王旦为社首,前后与会者有120人,皆称净行弟子,另外还有80比丘、千余信众参加。从此,江南结社念佛之风日盛。大师道隆德盛,严持戒律,刺指血写《华严经·净行品》,每写一字,三拜三围绕三称佛名。大师以念佛法门自行化他,数十年如一日。天禧四年,于寺中端坐念佛,不一会儿,厉声唱言:“佛来了!”随之而化,享年62岁。弟子奉全身建塔于鸟窠禅师之侧,号圆净法师。后人尊其为净土宗七祖。

  蕅益智旭大师,江苏吴县人。大师12岁读儒书,以传千古圣学为己任,誓灭佛老二教,作《辟佛论》数十篇。17岁时阅读莲池大师的《自知录序》与《竹窗随笔》,幡然而悟,将以前所著的《辟佛论》付之一炬。20岁时,因为父亲亡故而读《地藏菩萨本愿经》,遂发出世之心。24岁时,从憨山大师门人雪岭法师剃度出家。28岁时,掩关修道,念佛或持往生咒,求生西方净土。大师的身体力行,广学专弘,扭转了当时轻视净土的形势,莲风为之大振。32岁时,大师曾就宗贤首、天台、慈恩,还是自立宗旨的问题,作四阄问佛,多次拈得天台阄。于是专心台宗,深达性具之学,止观之用。这就是大师自称的“私淑天台”。但大师不以天台教观为樊篱,兼学诸宗,依据天台教义注释经论疏钞。他外以佛释儒道,内以净摄诸宗,死心执持名号,大力弘传净土。大师在回答弟子恭请心要之问时,认为心要莫若念佛,以念佛法门为总持一切的妙法。“念佛法门,至圆至顿,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大师的净土宗著述主要有《弥陀要解》、《灵峰宗论》以及大师亲选的《净土十要》等,这些都是净宗修学的经典之作。晚年驻锡浙江灵峰,57岁时,大师示疾,跏趺而坐,面西念佛,举手而逝。立塔于灵峰大殿右侧,世称灵峰蕅益大师。后人尊其为净土宗九祖。

  截流行策大师,江苏宜兴人氏。23岁依武林理安寺箬庵问公出家。出家后,精进修持,肋不沾席。问公圆寂后,遇到钱塘樵石法师,引导大师修习天台教观。大师与樵石法师同修法华三昧,宿慧顿显,教理通达。康熙三年,大师结庵于杭州法华山西溪河,专修净业。康熙九年,住虞山普仁院,倡议兴办莲社,信从者甚众。大师几次打精进念佛七,有的念佛期长达三年。大师作《起一心精进念佛七期规式》,详加说明。大师对末法众生应病予药,婆心切切,不拣道俗,饶益众生,成就净业。大师阐发昙鸾、善导等前人的安心起行学说,作《劝发真信》文,文中有言:“末世行人罕获灵验,良由信愿不专,未能导其善行,以要归净土故也……苟无真信,虽念佛持斋,放生修福,只是世间善人,报生善处受乐。当受乐时,即造业,既造业已,必堕苦。正眼观之,较他一阐提、旃陀罗辈,仅差一步耳。”2003年弘化社广集大师净土著作,编辑成《净宗十祖行策大师净土集》流通。大师居普仁院13年,于康熙二十一年示寂,时年55岁。后人尊其为净土宗十祖。

  省庵实贤大师,江苏常熟人。7岁时,礼清凉庵僧容选为师修道。15岁剃度受戒。大师严持戒律,日中一食,肋不沾席,衣不离体,终生精进不懈。24岁时依渠成法师和绍昙法师学习天台教观,深达三观十乘之旨,性相之学。绍昙法师遂传大师灵峰四世天台正宗。28岁,在崇福寺依止灵鹫和尚,参“念佛是谁”话头,而有契悟。后于真寂寺闭关,日阅三藏经典,夜持弥陀名号。由于修持精严,法缘日盛,江浙一带的四众弟子,倾心归仰。大师谨“遵莲池大师持戒念佛之遗风,一生以‘行在梵网,志在西方’自励”,人们称其为永明大师再来。有《净土诗》、《西方发愿文注》、《劝发菩提心文》、《续往生传》等著作传世,后人辑为《省庵法师语录》。大师于圆寂一年前即预知时至,于往生前遍辞城中诸护法居士。往生前大师留有一偈,说:“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雍正十二年,大师合掌连称佛名而逝,世寿49岁。弟子为其在琴川拂水岩立塔,后又迁于阿育王寺。后人尊其为净土宗十一祖。

  三、行归净土的天台宗人

  “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以往生净土是天台宗的传统。如唐代天台宗寺院永州龙兴寺于元和二年(807)或三年(808)重修净土院,柳宗元作记。一座普通的天台宗寺院有专门的净土院,可见天台宗兼修净土非常普遍。”天台宗人以净土为归者甚多,今拣其要者以记之,用以说明台净互相影响之源流。

  智者大师是天台宗的开宗祖师,也是天台宗中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第一人。智者大师于隋开皇十六年返回天台山,不久便告知徒众,世缘将尽,并嘱咐弟子在坟墓外另立白塔,愿瞻礼者发菩提心。之后,智顗病倒,吩咐弟子智越前往石城寺洒扫,他将於彼处之佛前命终。开皇十七年十一月,大师果然于大石佛像前端身正坐,面向西方,专心持念弥陀及观音圣号,如入禅定,安详示寂。大师的弟子灌顶对此作了记载:“……右肋西向而卧,专称弥陀、般若、观音……听《无量寿》竟,赞云: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现,能改悔者,尚复往生,况戒慧熏修,行道力故,实不唐捐,梵音声响,实不诳人。”大师一生致力于天台宗的实际创宗和天台教义的宣讲,于天台义理中兼弘净土庄严。受其老师慧思大师末法思想的深刻影响,并以一生之经历为借鉴,把一生所行功德成就,回向往生西方净土,为以后天台弟子终生以净土为归的风气的形成,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章安灌顶为智者大师的大弟子之一,后被尊为天台宗四祖。大师受智者大师亲传,是智顗创立天台宗的有力助手,为天台学说的创立和弘传做出了重要贡献。“天台三大部”和“天台五小部”都由大师整理成书,从而使智者大师的学说能够留传后世。大师还宣讲《法华》,自己著书,发展天台教义。大师不仅学仰其师,在终生归向上也与智者大师相仿:“忽自起合掌,如有所敬,发口三称阿弥陀佛,低身就卧,累手当心,色貌欢愉,奄然而逝,举体柔软,顶暖经日。”除灌顶外,智者大师的弟子中还有发喜、法俊等人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明朝天台宗人传灯的《天台山方外志》把智者大师和灌顶也列入了莲宗之中,可知天台宗弟子乐谈净土、乐生净土的台净密切关系。

  义通大师,天台宗十六祖,高丽人。后晋天福年中来中国。师从天台羲寂学习一心三观法门。大师弘扬天台教观20年,弟子众多,著名者有知礼、遵式等。义通常称呼人为“乡人”,问其原因,则说:“吾以净土为故乡,诸人皆当往生,皆吾乡之人也。”可见大师也以净土为归向。

  四明知礼,赐号“法智大师”,天台宗十七祖。7岁出家,15岁受具足戒。20岁从天台螺溪传教院义通学天台教观。淳化二年,受请住乾符寺,遂开讲席,学徒云集。至道元年,迁住保恩院。第二年,院主显通舍院与知礼,作为长讲天台教法十方住持之地。大中祥符三年,因敕改名延庆寺。从此,大师驻此寺凡40余载,专以讲经、修忏为事。大中祥符六年,创设念佛施戒会,结合僧俗男女10000人,同修念佛,发菩提心,求生净土。以后每年春天都共集一出,万人同心,誓生净土。大师净土著作和净土思想已如上述,此不赘叙。仁宗天圣六年,大师圆寂前结跏趺坐为大众说法,讲毕,“骤称阿弥陀佛数百声,奄然而逝。”知礼是天台宗的中兴之祖,净土宗也因为大师的提倡而得以更大范围的弘扬。大师门下本如、尚贤、梵臻、仁岳等都提倡净土法门。

  慈云遵式大师,一生著作多部净土著作,广演净土忏仪,世称“慈云忏主”。除论著净土外,大师还勤行净业,礼忏拜愿,集众念佛。大师主天台及苏杭诸寺40余年,广开讲席,敷演教观及净土忏愿等,度众无数。明道元年,大师示疾,不用医药,只是说法以勉励徒众,并令弟子“请弥陀像以证其终。门人尚欲有祷,以观音至,师炷香瞻像祝之曰:我观观世音,前际不来后际不去,十方诸佛,同住实际。愿住此实际,受我一柱之香。或叩其所归,对以寂光净土。至夜奄然而逝。”处谦、慧才都曾从大师受学,也以净土为归宿。

  知礼的弟子神照本如,主持承天寺30年,兼弘天台净土。与丞相章得象等,结白莲社念佛。圆寂之日,“江上渔人,见云端有僧西向而去。”弟子有严、处谦也求生净土。

  有严法师,9岁出家,14岁受具足戒。深悟天台一心三观和法华三昧之行。晚年躬作苦行,历20年,“专事净业,以安养为故乡。”圆寂前于定中见天神告以净业成功,并梦见莲花天乐。遂作《饯归净土诗》趺坐而化。处谦法师,大明圆顿之旨,遵式大师也非常器重他。王安石等朝野贤士都盛赞其德。40年讲唱不倦,有门人3000多人。圆寂前“集中讽普贤行法、《阿弥陀经》,乃曰:吾得无生日用久矣,今以无生而生净土。即入定寂然。”(同上)处谦的弟子净梵、择英、思照、宗利等都以净土为归宿。

  净梵大师,10岁出家,即常念阿弥陀佛。择英大师,著有《净土修正义》、《往生净土十愿文》、《辨横竖二出》、《劝修净土颂》等。他那首有“阿弥陀佛身金色”的赞偈,至今为僧俗所唱诵。临终时“西向讽《弥陀经》,卷终而逝。”思照大师,曾刺血写《法华经》,专修念佛三昧。“刻三圣像,每夜过午即起念佛。月二十三日,率道俗系念,终其身30年。一旦语其徒曰:夜梦佛金身丈六,此往生之兆也。请僧七日以助念佛,屈指作印,奄从坐化。”宗利大师,曾于定中神游净土,遂专修念佛,经历10年。并广修净土道场,建无量寿佛阁。坐化之日,“告弟子曰:佛来也,吾将归安养矣。”中立、齐玉等也是以净土为归的知礼门下三世孙(可参见《佛祖统纪》卷十四)。另外,本如弟子处咸,处咸弟子元慧,元慧弟子了然,都修念佛三昧,以净土为归。知礼六世孙道琛,专修念佛三昧,广阐唯心净土之说。认为“良由弥陀悟我心之宝刹,我心具弥陀之乐邦。虽远而近不逾一念,虽近而远过十万亿。”临终时,集众讽诵《观经》。并说“佛来接我”,即沐浴更衣。并作《唯心净土偈》,令讽诵《安乐行》,未终而逝。作《乐邦文类》的石芝宗晓,即是大师法孙。

  智圆大师,是宋代天台宗山外一派的义学名僧。钱塘人。幼时出家,21岁,在奉先寺依源清学习天台教观。源清是天台宗山外派悟恩的弟子。大师与当时天台宗义学沙门慈云遵式相交,以天台三观教人,孜孜不倦,著述甚丰。智圆曾作《阿弥陀经疏》,后来又就此疏于病中口述《西资钞》,三月后即示寂,年47岁。因他隐居孤山,人称孤山法师。

  幽溪传灯是明代中兴天台宗的僧人。他少年时从进贤映庵禅师剃染,后随百松真觉法师听讲《法华》,学天台教观。曾问百松楞严大定之旨,见百松瞪目周视,他即契入,百松大师授给他金云紫袈裟。后来卜居天台山幽溪高明寺,立天台祖庭,教授学徒,兼研习禅及净土,世称幽溪大师。大师常开讲席,每一登座,天乐盈空,声满石室,铿锵类丝竹。日日如是,大众同闻。远近缁素,咸叹罕有。后来大师专修净业,精进勇猛,所化甚众。前后应讲席70余期,无不指归净土。大师毕生奉净土决疑行愿为日课。撰有《净土生无生论》,并钞释大佑律师《弥陀略解》,著成《园中钞》一书。大师预知时至,临终“向空手书《妙法莲华经》五字,复高唱经题者再,泊然而寂,”世寿75。

  谛闲法师,天台宗四十三代祖,浙江黄岩人。20岁时,以先后妻死子亡、慈母见背,感悟人生无常,遂到林海县白云山,依成道和尚剃度出家。24岁,到天台国清寺受具足戒,初学禅观,颇有领悟。26岁到平湖福臻寺敏曦老和尚座下,听讲《法华经》,理解渐开,而后潜究经典,颇有领会。1913年,任四明山观宗寺住持。受任之后,他重订规约,以三观为宗,说法为用,改观宗寺名为观宗讲寺,数年之间,使观宗寺成为东南一大名刹。他成立“观宗学社”,自任主讲,专攻天台教观,培养了大批的佛学人才,有仁山、妙柔、倓虚、静权、宝静、妙真、可端、常惺、显荫、持松等。这些人后来分灯于大江南北,都成了天台宗的重要法匠,不少人对弘扬净土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观宗学社”改组为“弘法研究社”,发行《弘法月刊》,弘扬天台教义。1932年,于观宗寺安详坐逝,世寿75岁。临终前书偈曰“我经念佛,净土现前,真实受用,愿各勉旃。”遂于大众念佛声中,含笑坐化。

  纵观天台宗和净土宗的发展历史,两宗互相激励,共同发展,促成了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台净结合的修行方式和理论发展轨迹。现在,净宗讲理,还是经常参照台宗;台宗也是义兼净土,观有念佛,以净土为归宿。对于两宗的历史渊源,在一些天台、净土史籍著作中多有涉及,但多为综合论述,故挺陋力以为文,冀能抛砖引玉。两宗历史久远,人物众多,著作浩繁,而本文篇幅短小,作者才微,尚需完善处甚多,期能发扬于方家,以益学、教两界参考。

  (作者: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讲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佛教)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 净土指归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一个真正修行人,天天发现自己的过失,天天认真改过,改过就叫做修行。如果我们一天都没有发现自己的过失,换句话说,你这一天没修行;一年都没有看到自己的过失,你这一年也没修行。我们居住的这个环境,到处都是恶缘,恶缘是什么?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你要是禁不起诱惑,天天为贪嗔痴三毒忙个不停,你天天往下堕落,你还是免不了轮回,免不了三途!娑婆世界这个因是什么?就是贪嗔痴三毒烦恼,所以一定要舍。佛法的行门无非是忏悔、改过而已,一天不改过,一天增长罪业,增长迷邪染,增长贪嗔痴!贪嗔痴的反面是戒定慧,换句话说,一切众生在世间,如果不是每天戒定慧增长,肯定就是贪嗔痴增长。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