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核心讲记(三)


2015/5/23    热度:317   

  阿弥陀经核心讲记(三)

  信佛

  上面是十段经文的证据,每一段经文,都是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这些都是佛金口所讲的,我们是佛教徒,要信佛,可是信佛不容易,因为我们是凡夫,往往执著。

  信佛怎么信呢?佛怎么说,你就怎么信,这才是有智慧。佛说念佛往生,你不要打个问号,“念佛真能往生吗?”

  “老李,释迦牟尼佛说念佛能往生,你看能不能往生?”

  老李说:“我看不行!”

  “唉唉,那我听你的;老张,你看呢?”

  老张说:“我也觉得危险。”

  我们到底是信佛呢,还是信老张、老李呢?你问一万个人,他们都说:“单念佛不能往生。”只有释迦牟尼佛说:“一向专念弥陀名号,必生极乐!”结果我们不相信释迦牟尼佛,我们相信凡夫俗子,这是因为我们心中没有智慧。

  信佛,佛这么讲,当下信顺,你能当下信顺,你是有智慧的人。

  信佛,其实不需要理解,也不需要你读很多书,佛怎么说,你怎么相信就好了。

  比如说,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一开始就讲了(这句话把我们吓一跳):

  从是西方,

  过十万亿佛土,

  有世界,名曰极乐,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

  十万亿佛土之外有极乐世界,你也没有看见,你拿望远镜也看不到,科学家用哈伯望远镜对著太空看,也还没有看到。你信了,就信了。并不因为你是教授才能相信这句话,也不因为我是老百姓,一字不识,就不能相信——你相信就相信了。

  信心是智慧的体现,同时,信心也是力量的体现,能相信佛讲的话,有智慧,有力量!一个人再有学问,如果他不能信受佛语,他的心是软弱无力的。

  (六)祖师的解释

  我们再来看第六“祖证”,就是祖师的教证,证明念佛是多善根福德。也列举了十条文。

  1、昙鸾大师《往生论注》

  真实功德

  第一段,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说:功德有两种,一个是真实功德,一个是不实功德。什么是真实功德呢?

  从菩萨清净智慧业起,

  庄严佛事,

  依法性,入清净相,

  是法不颠倒,不虚伪,

  名为真实功德。

  云何不颠倒?

  依法性,顺二谛故;

  云何不虚伪?

  摄众生,入毕竟净故。

  这一段要详细解释不容易,但大意很明白:菩萨所修,随顺法性,为真实功德,不颠倒、不虚伪,能摄众生归入净土,毕竟成佛。法藏菩萨历劫顺性而修,成为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能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成佛。六字名号就是真实功德。

  不实功德

  什么是不实功德呢?凡夫众生所修的一切人天诸善,都不是真实功德。真实功德就是多善根,不实功德当然是少善根福德了。进一步来说,不真实,等于没有,连“少”都很难说。我们看原文:

  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

  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

  是故名不实功德。

  我们是凡夫,所能修行的,不过是人天的善法,修行善因,能得善果,但不管是因中人天诸善,还是果上人天福乐,“皆是颠倒,皆是虚伪”。为什么叫颠倒?前面说“从有漏心生,不顺法性。”心不开悟,不离我相,不顺法性,乖离法本,求升反堕,永远沉在三恶道当中,不能出离,是名颠倒;怎么叫虚伪?无常变灭,不是真实,没有契入法性的功德,所以叫做虚伪。比如说布施,菩萨三轮体空,能施之我本空、受施之人也空、所施之物也空,所修功德无不真实;凡夫三相坚固:我在布施,将来得福——我相希求坚固;他受我施,得我恩惠——人相慢心坚固;这些财物,都是我布施的——物相贪惜坚固。这样修行,穷劫累劫也不可能修出去。

  以佛性功德来说,我们这样的修行是有漏有为的生灭法,叫做虚伪,叫做不实功德。

  因果相顺

  请问大家:拿不真实的功德要往生真实功德的极乐世界,拿颠倒的因想得到极乐不颠倒的果,这个可能吗?这个不可能!因果不相顺。

  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清净庄严、真实涅槃的国土,要往生真实涅槃的净土,一定要有真实涅槃的因,这个因是什么呢?就是六字名号,六字名号本来是实相法,是阿弥陀佛无上的功德,所以,持六字名号往生极乐国土,这个是因果相顺。

  也像昨天打的比喻,拿到了国王的圣旨,到王宫里去拜见国王,这才因果相顺、完全相应、境界一致。你拿你自己开的条子,要去见国王,见不到的。

  “南无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给我们亲自签名的名号,祂以六字名号来邀请我们,“十方的众生,称念我的名号,我迎接你回归我的净土!”这六字名号是阿弥陀佛给我们的邀请书。

  2、善导大师《法事赞》

  我们看第二段,出自善导大师的《法事赞》。《法事赞》是善导大师以赞偈的形式解释《阿弥陀经》的要义,其中这四句话是非常著名的,也就是解释《阿弥陀经》“少善根不得往生,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即得往生”这一段往生正因的经文(《善导大师全集》437页):

  极乐无为涅槃界,

  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

  教念弥陀专复专。

  涅槃报土

  “极乐无为涅槃界”,善导大师判定极乐世界是报土、无为涅槃的境界。“为”就是造作,“无为”就是远离人为的造作,是性地功德的自然展现。一切的造作,都是有为,不是无为。比如说我们造一栋楼,楼是有为法,将来会灭;建一座寺院,也会随著时间的推移而荒废,这都是有为法。只有佛性是无为,极乐世界是无为的,它是涅槃的境界,涅槃是不生不灭,无衰无变,法尔常住。当然这个较难理解,总之,这是非常高妙的佛土境界,是佛性完全展现的境界。

  杂善不生

  像这么高妙的佛土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就是解释“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善导大师把“少善根福德因缘”用“随缘杂善”四个字来说明。什么叫“随缘杂善”呢?不是专念弥陀名号,而是随著自己的兴趣、爱好、缘份,遇到这个学这个,遇到那个学那个,这叫随缘;这个也修,那个也修,叫“杂”;所修的都是善法,所以说“善”。以我们凡夫的随缘杂善(前面昙鸾大师说是“不实功德”),要往生涅槃界,不可能!所以说“恐难生”,“恐怕你不能往生啊!”善导大师讲得比较委婉,意思是要我们舍弃随缘杂善,而应当怎么样?专修念佛。

  专念必生

  所以下面说“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故使如来选要法”,就是经文所说的“闻说阿弥陀佛”。我们听释迦牟尼佛讲说阿弥陀佛名号,这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选要法。既然随缘杂善不能往生,前面释迦佛又劝我们去往生,我们顶多只能修点随缘杂善,又不能往生,那怎么办?释迦牟尼如来既劝我们往生,祂就要为我们选择一个往生的方法。选,是释迦牟尼佛来选,所以,我们净土法门,老师很高明,是释迦佛,祂亲自为我们选,选得很准,选得很稳,选得不复杂,选得很安乐;不可能释迦牟尼佛为我们选的,还会有差错,还会有闪失。释迦牟尼佛为我们选的方法,人人都能做到,而且是最殊胜的,是第一的,不会是第二、第三。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五浊恶世的众生所选取的“要法”,是什么法门?“教念弥陀专复专”,就是“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念阿弥陀佛,要专,还要再专,一个“专”字还不足以形容释迦牟尼佛的老婆心切。

  “五浊恶世的众生,你要专念佛啊!”

  “佛啊!我已经答应专念佛啦!”

  “专了,还要再专哪!”

  一路专到底,心也专、行也专,今天专、明天也专,在佛堂里专、离开佛堂还专,叫“专复专”。

  总之,这段赞偈说明两件事:“随缘杂善”是“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往生;称念弥陀名号专复专,决定能往生,这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选定的,这个就是多善根福德。

  3、善导大师《般舟赞》~一

  好,我们再往下看,善导大师在《般舟赞》中的一首赞偈,有四句话:

  种种思量巧方便,

  选得弥陀弘誓门;

  一切善业回生利,

  不如专念弥陀号。

  在《善导大师全集》570页,大家回去可以对照上下文来看。

  释迦牟尼佛费尽种种心思、种种考虑,运用种种善巧、种种方便,为我们选得阿弥陀佛弘誓大愿业力的法门。“一切善业”,定善、散善等等一切修行善业,回向求生都有利益;但是,“不如专念弥陀号”,利益更大。所谓“种种思量巧方便”,就是用“一切善业回向求生”,这是释迦牟尼佛巧设的方便,目的是由此方便导归真实——选得弥陀弘誓门;“弥陀弘誓门”,就是“专念弥陀号”。

  一切善业回向求生,不如专念弥陀名号,很显然,“专念弥陀名号”就是多善根多福德,除此之外的“一切善业”都是少善根少福德。

  4、善导大师《般舟赞》~二

  接下来,《般舟赞》(《善导大师全集》576页):

  万行俱回皆得往,

  念佛一行最为尊;

  回生杂善恐力弱,

  无过一日七日念。

  种种修行,点滴诸善,通通用来回向求生,果然如此,也都能往生;但与念佛还是不能比,念佛一行最尊最贵,最上最高。靠种种的杂行杂善回向求生极乐世界,这个力量只怕不够,杂善回向求生的力量太薄弱了,叫“回生杂善恐力弱”(前面说“随缘杂善恐难生”,道理一样);那么怎样呢?“无过一日七日念”,回生杂善不能超过一日七日的念佛,“一日七日”就是《阿弥陀经》讲的“若一日……若七日”专心念佛,不能超过这个。万行皆非尊,念佛最为尊;杂善恐力弱,念佛功最强。万行杂善是少善根,念佛名号是多善根。

  前面说“万行俱回皆得往”,就是都能往生;底下又说“回生杂善恐力弱”,就是恐怕不能往生。这不是矛盾吗?不矛盾!杂行回向虽然能够往生,往生只在边地,莲胎之内;要想直入报土,不处莲胎,那力量就不够,必须专修念佛。

  5、善导大师《观经疏》

  在《观经疏》里边,善导大师这样说: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

  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自余”,除了念佛之外的一切修行,“虽名是善”,“虽”这个字是转折语气,“是善”,比如说我们拜忏、诵经、持咒,都有功德,都有利益,都是佛教的善法修行;虽然是善,但如果比念佛呢?“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无法相比,你诵这个经跟诵那个经还可以比,但是跟念佛就没法相比了。就好像同是地面上的东西,一层楼低,百层楼高;小山低,大山高,不管它们相差有多大,但总之还是可以相比的。但是,地跟天就没法比了,那是不可高低相比的。其他的种种修行虽然是善,如果跟念佛相比,余行好像是地,念佛就好像是天,无法相比。

  这个是我们净土宗的开宗祖师善导大师的解释。

  6、莲池大师《弥陀疏钞》

  明朝的莲池大师说得也很清楚,在《弥陀疏钞》里边,莲池大师这样讲:

  欲生彼国,须多善多福。

  今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

  执持名号,愿见弥陀,

  诚多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也。

  故当以持名为正行,复以持名为发菩提心。

  要往生极乐净土,需要多善多福,那么,怎样才有多善多福呢?“今持名”,持念阿弥陀佛名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执持名号,愿见弥陀,诚多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也”,没有其他的修行能够得到这样的赞叹,其他是善是福,但是名号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是“多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故当以持名为正行,复以持名为发菩提心”,以持名做为我们往生净土的正行;发菩提心是圣道法门、净土法门各宗各教都非常重视的,可是莲池大师在这里解释说:“你只要称念弥陀名号,愿生净土,这个就是发菩提心了。”发菩提心叫做善根,修六度万行叫做福德,我们念佛既是福德也是善根,因为这句名号里边通通包括了。

  7、蕅益大师《弥陀要解》~一

  下面是蕅益大师的解释,他在《弥陀要解》里这样讲:

  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

  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

  皆不可得生净土。

  这是解释“少善根福德”。“声闻、缘觉”就是阿罗汉、辟支佛,他们已经是离开三界的圣者了,但是以他们这样,仍然不能到净土,为什么?“菩提善根少”,他们还没发广大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善根),他们自己了生死,菩提心不够。而极乐世界是大乘善根界,靠声闻、缘觉自己是不能往生的;凡夫所修的人天有漏的福业,福德很少。所以人天诸善、声闻、缘觉,他们都不能往生彼佛净土;那靠什么能往生呢?往下看。

  8、蕅益大师《弥陀要解》~二

  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

  以名召德,罄无不尽。

  六字名号是万德洪名,以名号来召引、含摄阿弥陀佛的功德,所有的功德都包含在名号之内,叫做“罄无不尽”,没有一点遗漏在外。阿弥陀佛名号就是多善根福德,圆满的善根福德。

  “以名召德”,在世间很难找到相应的比喻,我们只是大致地通过世间的例子来启发大家。比如说,有这样一句俗话:“久闻大名,如雷贯耳。”这个人的道德、学识、功行都包含在他的名当中,人们听到他的名,就知道他是了不起的人物,这叫“久闻大名”。

  品牌商标喻

  再比如我们刚才讲的商标的比喻。商标就是一个商业标志、一个标号,名牌也就是一个名字、一个招牌,但是一个著名的世界商标、品牌,往往价值多少亿美金。这可以叫“以名召财”,财做成名,名就是财。还有我们讲,县长、市长、省长,也都是名,但有这个名,就有这个权,这叫“以名召权”,权构成名,名就是权。你有什么名,就有什么权。

  当然这是世间的,商界就以名召财,政界就以名召权,佛菩萨是出世间的,是功德界,所以“以名召德”。

  帝王赦罪喻

  像康熙大帝,他御笔一挥,“康熙”,啊!这个名里就有他帝王的威德。犯了死刑的,可以免你的罪;平民百姓,可以提升官职。

  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威德,就可以让我们免除三界六道的轮回,本来我们是判了死刑了,要堕落地狱了,但是六字名号能消除我们的罪业。

  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极尊”,大赦十方众生,“我成了佛了,就要普遍赦免十方众生的罪业,让他们不再轮回,通通回归我的净土。”祂凭什么呢?靠祂的名号,“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六字名号含摄一切的功德,所以才可以普遍平等地救度我们,赦免我们的罪业。 阿弥陀佛,名就是德,德即是名;阿弥陀佛有多少功德,名号就是多少功德,多善多福,圆满无上。

  9、蕅益大师《弥陀要解》~三

  下面:

  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

  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

  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

  蕅益大师这几段话,确实讲得非常到位,非常好。我们前面也讲了,阿弥陀佛说“令诸众生,功德成就”,怎么令我们功德成就呢?《无量寿经》这样讲:“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就得到了无上功德。蕅益大师也是依这句经文做的解释。《阿弥陀经》说往生西方须是多善根福德因缘,善根为往生之因,福德为往生之缘,所以说“善根、福德、因缘”,有善根之因,有福德之缘,因缘具足,必得往生。只有因,没有缘,不能往生;只有缘,没有因,也不能往生。

  我们没有善根,我们也没有福德,既缺因,又少缘,怎么往生?

  好,你没有,佛来给你。祂怎么给?

  “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祂发的四十八大愿,做为我们多善根之因。善根之因,说白了,就是愿生净土的愿心,有此愿心,即是有了往生之因。“造罪的众生,你没有大愿,不敢求生诸佛净土,我为你发四十八大愿,令你愿生我的净土”,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好了,我们愿意去往生,那等于是佛的愿心成为我们的愿心;佛的愿心是善根之极,佛的愿心成为我们的愿心,善根还能不多?所以说“多善根之因”。

  我们没有福德,佛“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所谓“大行”,就是兆载永劫的六度万行,祂所有的一切修行,充天充地、充塞法界的福慧功德,含摄在六字名号里边,布施给我们,做为我们的福德,成为我们往生的“多福德之缘”。

  信愿行一体

  “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让信愿念佛的人,念念成就同佛一样的功德。

  “信愿持名”——信顺弥陀的救度,愿生弥陀的净土,称念弥陀的名号;信愿行是一体的。信,信念佛往生;愿,愿念佛往生;行,行念佛往生。信愿行,都是以“念佛往生”为体,信是信这个,愿是愿这个,行还是行这个。

  “念念成就”,信愿念佛的人,念念之间,他每念每念的念佛,当下成就了跟六字名号一样的功德。阿弥陀佛的名号,既是善根,也是福德,既是因,也是缘,念念念佛,念念因缘具足,念念因缘具足,念念往生成就。不是一念成就,一念不成就;也不是要达到禅定一心的念佛才成就,没有达到就不成就;也不是平时念佛不成就,临终最后一念才成就;是只要有信愿,念念念佛,念念成就。成就,就是完成了,决定了,不可能再改变了。念念成就,就是念念往生决定,成佛决定。

  “如是功德”,佛的大愿大行所成就的功德,就是名号功德。所以前面说“令诸众生,功德成就”,怎么令我们功德成就?就是把祂的大愿、大行所修行的一切功德,包含在六字名号里边,给我们;五劫思惟的大愿,兆载永劫的大行,成为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让只要相信、只要发愿、只要念佛的人通通得到,与佛平等。

  所以念佛是多善根福德,多到与佛平等。其他还有什么法门能这样呢?

  孤岛居民发愿建船喻

  这里需要再说明一下,有人讲啦,“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大愿,我们如果要往生极乐世界,也要发四十八愿,如果不发四十八愿的话,那跟佛不相应,不能往生。发四十八愿就相应了,就能往生”,这个说法正不正确?

  (正确。)(不正确。)

  不管它正不正确,请问,我们能做得到吗?

  (做不到。)

  法藏菩萨发四十八愿经过五劫思惟,说:“我建超世愿,发愿逾诸佛。”祂的四十八大愿是诸佛都发不起来的大愿,拿来叫我们五浊恶世凡夫来发,发得起来吗?

  我们发不起来,我们只要发一个愿就可以了——愿生彼国。如同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告诉我们的“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就可以了。四十八大愿,无量无边大愿,通通都有了。释迦牟尼佛没有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发四十八大愿,如同弥陀”,做不到嘛!

  就好像我们在一座孤岛上,现在就要发生海啸了,狂风、恶浪……有人要救我们,把船开来,喊我们说:“上我的大船吧!我救你离开这座孤岛。”那么,作为岛上的居民,只要答应,愿意上船,这就跟船长的心相应了。船长喊我们上船,我们就上船,就顺了船长的心,这个叫相应。如果岛上的居民说:“船长发了大愿,建一艘船来救我们,我们也要发大愿去建船。”这个反而跟船长的心不相应。“来不及了嘛!你建不了嘛!我才驾船来救你,你上我的船就好了。”

  船长就是阿弥陀佛,这艘大船就是名号,我们愿意念六字名号,愿意往生极乐世界,这就跟阿弥陀佛愿愿相应——佛愿我们去往生,我们就愿意去往生,这个叫做“一念相应一念佛”,南无阿弥陀佛。不是你自己在那里把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抛开,自己发愿,那就不要阿弥陀佛救你了,你自己救自己好了。

  孩子拒绝喂奶喻

  我们在座各位有做母亲的,做母亲的发愿要给孩子喂奶,这孩子他偏偏不喝你的奶,他偏要自己发愿说“我要有奶”,这个能行吗?

  妈妈要喂奶给孩子吃,孩子就吃妈妈的奶,这个就母子相应了,他就会健康地成长。

  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奶水要滋养我们,增长我们的菩提道芽,滋养我们的法身慧命,我们就来念佛,吮吸弥陀的六字名号的法乳,不就很好了嘛!这样不就相应了吗?这是我们的根机能做得来的,也符合弥陀的愿心;我们到极乐世界之后,自然能发起殊胜的菩提心。

  在这个时期,要发起那么广大的菩提心,是做不到。

  10、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四

  我们再看下面,蕅益大师讲:

  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

  这些话都是很有力量的。

  “信愿持名”——你相信阿弥陀佛要救你,能救得了你;你愿意让阿弥陀佛来救你;你称念阿弥陀佛救你的名号。那么这样呢,“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全”是完全,没有一点遗漏;“摄”是抓取,吸收。信愿持名,就完全汲取了阿弥陀佛的功德,成为自己的功德,一点也没有少。

  前面说“以名召德,罄无不尽”,这里说“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道理一样。

  下面说:

  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无异。

  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也。

  我们读了祖师这样的解释,应该再三地顶礼。祖师就是祖师。

  持念佛名的人,善根福德,跟佛没有差别,跟佛平等、一样,我们念佛的人,善根福德跟阿弥陀佛一样,敢相信吗?敢不敢相信?

  (敢相信。)

  “哎呀!师父啊!我是想回答相信,我也知道你是想让我回答相信,可是我拿镜子照一照,觉得不像啊!”拿镜子一照,“哎!就我这样子,善根福德跟阿弥陀佛一样?”

  我们念佛,善根福德决定跟佛一样,因为这个善根福德都在六字名号之内,我们信愿持名,就得到佛的功德,所以是一模一样,没有差别。

  破布黄金喻

  当然我们现在还没有佛的相好、佛的智慧、佛的德能,但这不能说善根福德就与佛不相等,还是平等没有差别,只不过时节因缘还没有到,我们念佛所内具的善根福德还没有完全显发出来。如同一块破布,里面塞进了黄金,破布还没有掀开,看表面是破布,实际上里面是黄金,等到破布一掀开,就露出黄金的本色,随意取用。因为我们还在此世,这个色身报体还没有谢,念佛虽是黄金,色身犹如破布,遮住了,所以看不出来,一旦身坏命终,色报谢去,到了极乐世界,立即与佛一样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明六通,一时显现。虽然那个时候显现,还是现在念佛就种下了的,就具足了的。

  “则一一声”,每一声、每一声的念佛,都包含、都具足多善根福德,佛的功德当然叫做多善根多福德啦!那你想想看,从来没有说,六字名号之外,其他的叫做多善根福德。其他的,声闻阿罗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都叫少,不叫多。以信愿持名,一一声都具足多善根福德。

  祖师的教证明明白白地说明了这一点,非常的明朗,不含糊——只有念佛是多善根,其他都是少善根。

  (七)举例说明

  经文祖语是“理证”,也就是教理上的证据,证明念佛是多善根,余行是少善根;下面讲两个实例,作为“事证”,也就是举事实证明,念佛是多善根,念佛之外的修行,善根福德就不如念佛。这两个事例都出自弘愿寺印的《念佛感应录》第一集。

  诵《法华》尼的故事

  《念佛感应录》第一集的“诵法华尼,转生官妓”,读诵《法华经》的,前世她是个出家人,是个比丘尼,结果转生来世,她堕落下来,成为官妓。我们边读边解释。

  “欧阳永叔知颖州”,欧阳永叔是人名,他在颖州这个地方当地方官,“知”就是做官,知县啦,知府啦。“有一官妓,口气作莲华香”,她讲话,人家在旁边闻到,非常清香,像莲花的香味一样。大家看,这个人不简单哪!讲话都有莲花的香味。“有僧知宿命”,有一个出家人,有神通,知道过去未来,他就说:“此妓前世为尼,诵《法华经》三十年。一念之差,遂至于此”。她今生是官妓,那说到前世,她是做出家人的,她的修持法门是专门读诵《法华经》;《法华经》在我们佛教是很重要的一部经。她诵了三十年。“一念之差,遂至于此”,什么叫一念之差呢?就指她没求生净土,就差这一念,差这一念,没有不堕落的。

  这个出家人虽然这样讲,欧阳永叔也未必相信,就问官妓:“曾读《法华经》否?”(问她说:“你有没有读过《法华经》啊?”)

  官妓就回答说:“失身于此,何暇诵经?”(我沦落到这种地步,做了官妓,我哪里还有闲暇来读经呢?”)

  “与以《法华》,则读诵如流”,试著拿一本《法华经》给她,她虽然没读过,但读起来好像流水一样,从头到尾,一点没有障碍。“与之他经,则不能读”,换一本别的经呢,她就不会读了。

  “以此知僧言可信矣”,由此可知那位出家人讲的话是可信的。因为她前世读《法华》三十年,有这个熏习,今生拿《法华经》给她,她虽然今生没有读经,但是读起来很顺畅,很流利,给别的经就不会读了,所以知道她前生一定是读《法华经》的。

  这是在宋朝王日休的《龙舒净土文》里边所记载的。龙舒居士就说了:“使此尼知西方法门,则上品上生可也;不知而坠堕于妓,可不哀哉!”她前世作为比丘尼,如果知道念佛求生西方净土这个法门,以她三十年的功夫来念阿弥陀佛,哎呀!那上品上生都有余了,但是她不知道,她没念佛,她没求生西方,结果今生转下来,堕落成官妓,真是悲哀呀!

  我们在座各位的功行能比得上她吗?她诵三十年的《法华》,我们未必比得上她。

  “以此知,能用西方法门教人者,其济拔之功大矣,福报岂易量哉”,由此可知,如果用净土念佛法门教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能够济拔众生的功行、力量就非常大,福报也非常大。

  下面,慧净法师写了一个按语,画龙点睛。“按:出家为尼,已是难得”,能够出家修行,这个已经很难得了;“苦行卅年,更属不易”,何况她能三十年苦行,读诵《法华经》,更加不容易;“唯仗自力,无他力持,烦惑未伏,再度沉迷”,但是因为她诵《法华经》,靠自己修持的力量,没有阿弥陀佛大愿业力的护持,没有断除惑业,再一次地沉没六道,反而一世不如一世,迷茫了前世的修行,今生就不再读《法华经》了,今生也不能出家,堕为官妓了;“余门学道,蚁子登山,念佛往生,风帆顺水”,其他法门要成道的话,那就好像蚂蚁登山一样,太困难了,念佛往生呢,就如同一帆风顺,顺著水,又顺著风,非常快速;“不生极乐,尚在娑婆,一旦生西,永断轮回”,你不往生极乐世界,总在娑婆世界轮回打转,一旦往生西方,决定可以成佛。

  这个比丘尼,三十年苦修《法华》,可以说很不容易了,可是她仍然在六道打转;那么,如果念佛呢,就完全不一样,决定往生西方。

  崔婆的故事

  下面再讲一个故事(这两个例子可以对照来说明):“崔婆作偈,舌如莲花”,在《念佛感应录》第一集。

  崔婆,一听就知道,是个平凡百姓,普通妇女,过去妇女没地位,也没有人记得她的名字,是张家就喊“张婆”,是李家就喊“李婆”。崔婆是个很平凡的妇女,地位卑微,连名字也没有人知道,但是她念佛,开了智慧,还能做偈子,结果她往生之后,舌头像莲花一样。

  宋朝的时代,在东平这个地方,有一位梁姓人家,家里的佣人崔婆,是淄州人,是宣义郎元明的乳母。“宣义郎”是个官职名称,这个人叫元明。崔婆平生吃素,禀性可以讲非常愚痴,没有智慧,“不能与同辈争长短”。在大官人家,有很多的佣人,她是其中的一位,但是她因为性情很愚拙,口舌也很笨,所以跟人家比,没法争长短,对了也是错,错了还是错,只要有什么事情,说到她怎么样,她就是错,她也就这么样子过。

  她的主母晁夫人,“留意禅学”,修学禅宗。这个崔婆早早晚晚都在旁边侍候主母,主母信佛,她也受到熏陶,也信佛,但是她不可能学禅,像她这么愚拙的禀性,学禅学不来,她只会做什么呢?念阿弥陀佛。主母学禅,她专念阿弥陀佛。“虔诚不少辍”,往往愚拙的人,她有她的长处,就是很虔诚,没有计较的心,没有那个自以为是、自以为聪明的心(所以印光大师说:“愚不可及。”她虽然愚,但是很多聪明人还比不上她),她听说念佛能往生,她就愿意念佛,老老实实地念佛,很虔诚;“不少辍”,“辍”是停止,她从来不会停止念佛。“不持数珠,莫知其几千万遍”,她平常念佛,也没拿数珠来计数,所以也不知道她到底每天念多少、一辈子念多少,不清楚。总之,她是一个很平凡、很愚拙、很老实本份这么一个虔诚的念佛人,专修念佛——她不识字,什么都不会,只会念佛。

  “绍兴十八年”,就是一一四八年,“年七十有二”,那年她七十二岁。人老了,要得病了,她也生了病,“洞泄不下床”,屙屎拉尿都在床上,不能下床,看来病得很重。“然持念愈笃”,虽然得了这样的重病,念佛却更加地虔诚、笃敬。“忽若无事,时唱偈曰”,忽然就好像没事一样,念佛虽然也生病,但少苦,她唱了一首偈子(你看这个不识字的,做奶妈的一个老太婆,到了七十二岁,居然还做了一首偈子唱出来了),她怎么唱呢?调子不知道,有四句话:

  西方一路好修行,

  上无条岭下无坑,

  去时不用著鞋袜,

  脚踏莲花步步生。

  这四句很平实,很浅显,也很好懂,意境也是非常的美。

  “西方一路好修行”,她说:求生西方极乐世果这条路很好走,教理上叫“易行道”,她不会讲“易行道”三个字,她说“西方一路好修行”;那么怎么个好修行呢?“上无条岭下无坑”,大概她住的地方可能是在山区,出门就要上山下坑的,就不容易,西方一路很平坦,上也没有条、没有岭,下也没有坑、没有洼,平坦大道;“去时不用著鞋袜”,一般风俗,人死的时候,穿戴整齐,不然说死后没衣服穿,但往生西方不必如此,即使是一个死在路边没人理的乞丐,破衣烂衫,赤著脚也照样庄严往生。这个世界的东西到那里都是无用,一到西方“法侣将衣竞来著”,菩萨争先恐后拿著天衣妙服来给我们披上,这里的都用不上。“脚踏莲花步步生”,念著佛号,我们每一步每一步赤脚踏著阿弥陀佛的莲花,步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好!她唱的四句话,韵律、意境都很好,“讽咏不绝口”,她天天在那里唱,唱这四句。

  那人家就感到奇怪啦!就问:“哎,崔婆啊!请问你唱的是哪一位做的?”

  她很自豪地说:“我所做也。”(“这首偈子是我做的。”)

  人家就她问:“哎啊!既然是你做的,那你什么时候走呢?”(“西方一路好修行,要去了,那什么时候去呀?”)

  她就回答说:“申时去。”古代计时不像现在,几点几点,是用十二个时辰,“申时我就要走了。”

  果然,到了那个时候,她就安然地往生了,这是在十月五日。

  大家用出家人的殡葬方法将她火化,火化以后,一切都化尽了,只有她的舌头留下来了,像莲花一样。

  你看看,这个老太婆,她什么都不懂,只是愚拙地来念佛,而往生是这样殊胜。所以经中说:“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她的主人是修禅的,她自己只会念一句佛,但是走得这样潇洒自在,这可以讲是“无上深妙禅”。

  六字超三祇

  关于什么是多善根、少善根,不同的理解,就有不同的行持,也有不同的心理状态。

  如果只是望文生义的理解,以为“念佛只是一项修行,那么这个是少,再加上其他种种修行,这个叫多善根”,如果有这样的想法,就会心生不安:“那我们到底要修多少法门?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达到了多善根?”

  如果我们知道:“六字名号里边已经总括了所有的善根功德,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是有多善根、大善根、无上善根!”这样我们内心就会安定,就会安心念佛,也不会担心害怕说:“我年纪大,不会诵经、不会持咒、不会学种种的法门,我到底能不能往生啊?”你刚好!越是不会其他的,刚好专修念佛,符合阿弥陀佛本愿,是多善根福德因缘,这个能往生,这样我们就会有喜悦。

  印光大师说:

  不用三祇修福慧,

  但凭六字出乾坤。

  这是两句很著名的话。修行要修福、修慧,按照自力修行,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所谓“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经过漫长时间的修福修慧,才可以出离生死轮回。但净土法门不用,不用你三祇来修福修慧,这样累积多善根多福德,用不著了。那凭什么呢?“但凭六字出乾坤”,你只要凭“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就可以出离三界六道。

  所以,这六字名号是超过三祇福慧的大善根、大福德。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 净土指归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学佛的人一生有方向、有目标,他知道将来到哪里去;不学佛的人生不知道从哪里来,死不知道往哪里去,这越想越恐怖!在佛法里讲,不学佛的人决定随着业力转,来生依旧搞六道轮回!如果他善业力量强会到三善道;恶业力量强,肯定到三恶道。六道里头,人道是比较容易觉悟,原因是什么?苦多乐少。“富贵学道难”,富贵人家享福,你叫他来学佛,他觉得学佛很苦;“贫穷学道难”,贫穷的人三餐饭都吃不上,你叫他来念佛,他怎么能来?人道就好比是小康之家,不太富贵,但也不贫穷,这样修行比较容易。六道里头,人道是最容易接触到佛法,而且修行成功的很多。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