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2015/5/23   热度:410
请掀开经本,第四十三面,第一行,经文: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这段经文是说法的第二段,内容是给我们讲「行树演法」。前面一段说的是众鸟,是有情的,这一段是讲无情的,就是佛法里头常说的叫六尘说法。在极乐世界这个现象非常的明显,每个人都很容易感触得到,而得到闻法的利益。其实六尘说法在我们这个世间也不例外,问题是一般的大众根性闭塞,所谓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果根性聪利的人,他能够觉察得到。像佛在经典上说的,跟我们历史上传记里面所记载的,这些事情也不少,也时有所闻。像苏东坡游览庐山的时候,那是个聪明人,他的观感跟我们一般人就不一样。他听流水的声音,瀑布流水的声音,他在诗句里面写着「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这种句子我们一般听起来是很有一点禅味的,这就是对于无情他的领受。这是少数根性利的,聪明人,对于大自然种种的声色能够令他开悟,他见色闻声他有感悟。在禅宗大德里面,这样开悟的人有!但是西方极乐世界情形跟这个不一样,它确实音声里面流露出来的是讲经说法,它真的是这样的。甚至于我们心里有疑问、有疑惑,自然的无情的这些众生就能帮助我们解答问题。感应道交在西方世界,用我们的话来说,是非常的敏感,在我们这个地方显得是很迟钝,在西方世界非常敏感。因此,没有一样问题不能解答,而且都是纯正决定没有错误的说法。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就知道我刚才讲的感应非常的灵敏。
「情与无情,同宣妙法。」情是有情众生,无情是指像我们现在所讲的植物、矿物,是无情的,就是它没有感情,没有情识;动物都是有情的,动物是有感受的。情与无情就是我们一般讲的一切万物,有情就是所有一切动物,佛说了,都有佛性,有情的众生有佛性,这点诸位一定要记清楚,有情的众生有佛性,无情的众生有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并不是佛性外面还有个法性,是一个性。一个性为什么叫两个称呼?是因为有情跟无情不一样,这点差别,其实是一个性。既然有情众生能成佛,他有佛性他当然能成佛;无情的众生,法性就是佛性,所以无情众生也成佛。这是《华严经》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圆是圆满,种智就是成佛,就是圆满成就一切种智。除了大乘佛法之外,从来没有听说这个说法,这才是真正究竟圆满;情与无情同一体。
有情众生成佛我们听说过,过去有不少佛成佛了。现在?佛跟我们讲的,此界、他方也有不少现在的佛,阿弥陀佛就是现在佛,并没有入般涅槃。未来的?经上给我们说,一切有情众生都是未来佛,我们想想也很有道理。无情成佛,没听说过,什么时候听说树木花草成佛了?什么时候听说桌椅板凳成佛了?没听说过。实在讲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有情成佛,无情就连带成佛了,是这么个道理。禅家所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佛性,也见了法性,因为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见性叫成佛。我们迷的时候,所见的是色相,没有见到性,见到相;觉悟了的人,他在相里面就见到性。所以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个话说得非常正确。
西方世界,情与无情同宣妙法。法而成妙,如果这个法不能显性,将这个性明显的显示出来,令一切众生一接触就明心见性,这个法才叫妙;不能叫人见性的,这个法就不妙。同宣妙法。妙法的内容,底下这两句就是说妙法的内容,「四教道品,无量法门」,那就统统都包括了。「四教」是天台家所判的藏通别圆,「道品」指我们前面所说的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是一切佛法的总归纳,归纳成三十七类,这三十七展开就是一切法。无量法门,道品跟底下讲的法门,一个是解,一个是行。道品所讲的是理论、是道理,法门里面教给人的是修行的方法,就是行经。佛经古德也把它分为四大类,叫教、理、行、果,这四类,经有四种。无量法门是讲的行经,讲我们怎样修行。
「同时演说」,这真的是妙,「随类各解」。同时演说,演是表演,换句话说,做出一个榜样来给我们看,这是演;说是言说,为我们说明。同时,这就奇妙了,譬如我们两个人,我想听《华严经》,你想听《法华经》,我所听到的真的是《华严》,你听到的是《法华》,这个妙不可言,这叫「同时宣说,随类各解」。所以在西方极乐世界,无量的经论法门,你想学什么,一切时、一切处情与无情都给你宣讲;不但有宣讲,还带表演。表演就像《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不但教给善财童子,你看他生活行为,在日常处事待人接物,把经典里面的理论、境界统统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这叫表演。可见得经不是在一本书上,经要是在书本上,这个东西是死的。经在我们的生活上,能够把经典里面的理论、教训、境界统统变成生活行为,所以他注重行、注重果,果就是享受。我们今天一般人所说的,个人的幸福、家庭的美满、社会和谐、国家富强、世界和平,那是属于果。如果我们的修学得不到结果,那这个东西全变成玄学。佛法不是玄学,它不是落空的。佛法确实带给我们,真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是教你正确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对于一切万法决定不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人怎么会不快乐?怎么会不幸福?所以随类各解。
「能令闻者念三宝也」,念三宝就是得真实的受用。念,诸位要记住,不是口头上念,大家读了这一句,千万不要发生误会,我们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叫念三宝,那就错了。「念」是今心,现在这个心就是的。三宝是什么?前面跟诸位讲了,就是觉、正、净。现在的心就是觉正净,这叫念三宝。我们现前这个心,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是真心、是本性。真心、本性全体显露,不迷、不邪、不染,这叫念三宝。所以这是果德,这是果。
「念三宝是从悉檀获益」,这个地方讲到四悉檀,悉檀前面跟诸位介绍过了。「悉」是普遍的意思,「檀」是布施,是普遍的布施,从这个地方所获得的好处,所得到的好处。经典里面常常告诉我们,也是我们学佛人第一要明白的是因缘果报,这是真理,因缘果报。因加上缘,就变成果。我们一般人只希望得好的果报,他不知道修因,不晓得修缘,果报怎么会得到?天天打妄想,不会得到果报的。富贵是果报,人人都想得到,世间人第一个就想得富贵,得富贵的因是什么?缘是什么?不知道;没有因,没有缘,哪来的果!因,一切善果之因,总而言之,都是叫布施,因跟缘都是布施。我们以财布施,你得的果报是财富。今天我们看到世间发大财的人,事业上有大成就的人,过去生中种的因,过去生中修的布施是因,这一生所修的属于缘。过去生中虽修,这一生不修也得不到果报,为什么?种子虽然有,当中没有助缘,它也不能开花结果。过去生中造的恶因,如果这一生不造恶,他也不会受恶报;恶的因有,恶的缘没有。过去造恶,现在又要作恶,后头就有恶报等着他,一个道理。所以佛跟我们讲,财富是财布施得来的,聪明智慧是法布施得来的,健康长寿是无畏布施得来的。你要晓得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佛门里面讲「求富贵得富贵,求长寿得长寿」,有求必应,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你一定要懂得求的理论、求的方法,你要不懂理论与方法,盲修瞎练,那是得不到的。
此地也是给我们讲的原则,悉檀是普遍的布施,布施的对象是一切众生。阿弥陀佛建造的西方极乐世界,使每个人生到那个地方一切受用自然具足,这是阿弥陀佛的财布施。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众生到那个地方去的,享受是平等的,享受跟佛完全相同。所以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这是跟一切诸佛剎土不一样的,它是平等世界,诸位读《无量寿经》就明白了。这财布施,普遍!这个地方看,六尘说法,法布施也遍,也是平等普遍的。阿弥陀佛在十方世界接引一切念佛往生的众生,帮助他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属于无畏布施。这样我们才真正明白了,为什么西方世界那样的富足、圆满的智慧、人人是无量的寿命,因为他们财、法、无畏这三种布施都达到圆满,所以它果报圆满。
这些事情在过去我们从来没听说过,从来也没有见过,这一下在西方世界见到了。「创闻」,创闻是初见,创是创举,从来没有见过、没有听过,现在见到、听到了,完全是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大踊遍身」,大踊是欢喜,欢喜到极处,不知不觉手舞足蹈,这就是欢喜的样子,这是「欢喜益」;换句话说,在没有到西方世界,我们只是听说,到达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亲自见到。这是我们一定要学习的,要认真去学习,不要怕布施。中国人在生活习惯里面许多的术语都是出自于佛经,譬如我们平常讲「舍得」,这个话也是出在佛经上。你能不能舍得?舍是因,得是果,你能舍就有得;换句话,你不舍就不会得,就得不到,从佛经上来的。所以这个术语里面有因、有果。布施就是舍,应该要舍,舍财就得财,舍法就得聪明智慧,一定要知道。我们用欢喜心、用真诚的心去施舍,去帮助别人,不必等人家来要,主动的去帮助人,你这个果报就不可思议,得欢喜益。
「与三宝气分交接,必能发菩提心,是生善益。」三宝的气分,这是说一体三宝、自性三宝,就是觉正净。心里面念念觉悟,正知正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思想、见解纯正,没有错误,想法、看法正确,与事实完全相应,身心清净,这就是菩提心,「必能发菩提心」,这个实在讲就是菩提心。菩提是印度话,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觉,菩提就是觉。菩提心就是觉心,觉而不迷,这是生善益。菩提心这个觉也有程度上的不同,最大的觉悟是把我们这个世界现实真正看清楚、真正看明白。这个世界是什么?佛把真相为我们说出,「苦空无常」,这是真的。如果你要不觉悟的话,你这个苦空无常没完没了,你不能够脱离,不但这一生你要受,生生世世你都要受,而且一世比一世苦。这是你第一个真正觉悟。
觉悟的人跟不觉悟的人完全不一样,不觉悟的人迷在境界里头,所以他搞生死轮回;觉悟的人,他要想办法超越,苦空无常我如何能够把它摆脱掉,那就是真正觉悟的人。所以觉悟的人叫修道,道是道路,脱离苦空无常的道路,去找这个道路。这个道路有没有?有。实际上,这个世间学术是求这个道路的,乃至于今天的科技也是在求这个道路,宗教也是求这个道路,但是是不是真的能解决问题?如果真能解决,释迦牟尼佛不会多事。我们中国古德都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释迦牟尼佛何必多事?而是释迦牟尼佛看到这么许多人都在寻找这个路,纵然找得也很像、很相似,也很不错,但是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这他是不得不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离苦得乐,离开苦空无常,这才来找我们。我们必须要警觉到,人生一场空,人生一场梦,不要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现在还没死,等到死的时候你再觉悟来不及了,迟了!现在就要觉悟。有远见的人,不是为我这一生来打算,要为我来生打算,这是个聪明人,这是个觉悟的人,为来生打算。
佛给我们说了许多的大乘经论、无量法门,都是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在理上、在方法上没有错误,可是这些理论与方法,我们自己要去修学确实有难易不同。有些理论很高、很难理解,方法也很不容易学,所以有难易程度不同。昨天我跟诸位提示,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无始劫来我们的习气不相同,在这一生当中,我们的生活环境不相同,时代背景不相同,于是乎有种种差别,因跟缘都不相同。换句话说,我们修行的法门,如果不能针对着我们自己的状况,我们在这一生修学就很难达到这个目标。达不到目标,很可惜!这一生又空过了,这一生没成就。佛告诉我们,唯一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得到圆满的成果,就是这个法门。我们看自古以来这些祖师大德们,他们的根性、聪明智慧确实我们比不上,这个我们不能不承认。这些人对于大乘经教都用了很长时间去研究、去修学,到最后他一切都丢掉了,老实念佛,都归到这个法门。也就是说在所有一切法门里面去寻找,找来找去最后想想还是这个法门靠得住,这个法门稳当,所以最后都归到这个法门。归到这个法门,几乎没有一个不成就,这叫真正生善。
「由此伏灭烦恼,是破恶益。」由此就是因此,因此而伏烦恼。伏是初步的功夫,烦恼虽然有,它不起作用,伏住了,这是初步的定功得力。定功更深一层,烦恼没有了,灭了。所以这是两层的功夫。像这个经上讲念佛的功夫,讲一心不乱,一心有两种,一个叫「事一心」,一个叫「理一心」。为什么一心分两种?事一心是伏烦恼,理一心是灭烦恼。到你灭烦恼,你那个一心就叫做理一心不乱;假如是在伏烦恼,你这是属于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生到这个地方;如果是灭烦恼,那就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可是虽然有这些阶级之分,西方世界很奇怪,四土是平列的,没有障碍,一生一切生,一成一切成。这是其他法门里头没有的,这是净土里头最特别、最殊胜的境界。所以诸位要知道,一定是觉正净,我们才能把烦恼伏住,才能把烦恼灭掉。当然念佛是直捷的功夫,但是在日常生活行持当中我们必须要用助缘。念佛是正修,叫正助双修。助缘是什么?就是修施舍,修这个做为助修,念佛是正修。我们念念要想着帮助别人,在我们自己能力可以做得到的范围去做;能力做不到那是打妄想,那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自己能力可以做得到的,看看这个世界大众需要什么,当我们能力可以做得到的,我们尽心尽力去帮助他们。
在过去英国有个历史哲学家汤恩比,许多人都知道他,他大概在二、三十年前的样子,有一次国际会议当中,好像这个会议在欧洲举行,那是于斌主教参加的。这是世界上大家都非常推崇、尊敬的大文豪。他在这个会议里面做了一个学术的报告,他很坦白的说出来,他说将来世界上要能得到真正的和平,唯有中国儒家的学术与大乘佛法才能够救这个世界。他这几句话说了,很震撼了人心!于斌主教回到台湾提倡祭祖,受他的影响,就是听他的话,天主教本来不祭祖先的,在台湾来了一个创举,提倡祭祖。天主教受他的影响很大,所以教宗,好像前一个教宗,不是这个教宗,前一个教宗在晚年的时候向全世界宣布,天主教要跟佛教交谈,鼓励这些神父跟佛教徒接触,研究佛教的经典。我在台湾,于斌主教那时候创立了一个「亚洲精神生活研究所」,这是亚洲主教团主办的。这个研究所设在多玛斯修道院,就在辅仁大学后面,是天主教最大的一个修道院,聘请我去讲「佛教精神生活」。所以我在多玛斯修道院讲过一个时期,我跟他们处得非常融洽,他们这些神父、修女看我是老师。
汤恩比的认识没错。是不是儒家的学术跟大乘佛法就能救世界?确实能,但是事实上做不到。原因在哪里?《大藏经》谁能读?中国的学术,《四库全书》谁有能力去看?台湾这些年不错,对于中国文化复兴是做了相当的贡献。《大藏经》印了差不多将近有十几二十版,《四库全书》、《四库荟要》统统都印出来了,这对于中国文化是很大的贡献。但是这些东西都放在图书馆、藏经楼,谁去看?这没人去看,不行!你书印得再多,每个人家里都有一套,救不了人;换句话说,一定要有人真正去读,真正去理解。教就是教学,你要去读诵,要明白它的道理,然后依照这个道理去做,果就是世界和平。这个事情可是个麻烦事情,这是现代整个世界所需要的。
我在早年读弘一大师的著作,发现他老人家在岭南闭关的时候,自己读经、读古大德的著作,节录其中警惕的这些句子勉励自己。他总共节录了一百零一条,非常的精简,我读了之后很有感动。假如我们能够把《大藏经》、《四库全书》、中外一切典籍,将它里头的精华、最好的句子摘录出来,希望将来这一部《大藏经》把它浓缩成这么一册,这不就人人都可以读到了吗?换句话说,经典里面所有我们用不着的都不要了,我们眼前急需要的把它节录下来,使一部《大藏经》变成一本书,这本书就是全世界最好的书。一部《四库全书》,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把它变成一册、两册,这样一来,发行到全国、全世界,就能使每个人都能够把几千年留下来的宝藏,我们真正得到受用。
我最近这两、三个月摘录了一点样子,我是在《无量寿经》里面节录了六十句,上次带到达拉斯准备讲的,结果以后临时换了题目。这次星期天在大觉寺,我就用这个教材,不是讲全经,是里面好的句子摘录下来跟大家在一起研究,大家听到很欢喜。另外,我摘录了《老子》跟《孝经》这两样东西。最近这一个月我看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那分量很大,我们印的精装本这么厚的一大本。我把全书看完之后,节录了一百多条,就是把它那么厚的一本书,变成了多少?用要他那个字数来讲,大概是五页的样子。用这个方法,使我们没有能力、没有时间读那些书的,咱们统统都读到。这个书将来要是出版,是世界上最好的书。你看,几千年的累积千百人的智慧结晶,浓缩在一册里头,这是我们今天值得努力去做的。我们要布施、施舍,我准备做这个工作,我做这几本书节录一个样子。我能不能做?我如果要做,损失就太大了。什么损失?不能往生了。莲池大师讲得好,「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所以我开个端,做个样子,我鼓励别人去做。为什么?他不求往生,不求往生做这个事情好,来生大富大贵。我是不愿意再搞轮回,不想再来了,所以我把这个事情就拜托别人做。
现在的想法,是希望能找一些教文史的老教授,找退休的老教授,我想请他们来做。做这个工作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五年,能够找十几个教授全心全力来看书,摘录句子,就是搜集资料。第二个五年,把它整理、分类,譬如伦理的、道德的、政治的、经济的、水利的,可以说各种科目都有,把它分门别类。将来每一类印成一册,大概分量我想不会超过这一本书的样子,你喜欢要什么东西,你这一类统统都有了。这一切书里头,讲伦理的全在这一册里,用这种方法,分类。把它翻成白话文,因为原文都是文言文,文言文虽很浅显,还是翻成白话文好,在国内流通。文言文我们现在人讲用繁体字,白话文翻译的用简体字,这样一来,文言文、白话文在文字上的障碍就没有了。读这个书,所有障碍,文字障碍就没有了,我们现在讲两岸文字用这个方法可以统一。第三个五年,把这个书翻成外国文,向全世界流通,翻成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字,使全世界的人都能够享受到中国五千年的文化道统,都能够读到大乘佛法。所以这个工作我想象当中要十五年完成,那一本书才能完成,流通到全世界。我今天有能力来做这个事情,这是我的遍施,施舍。大家供养我的这些钱,这是供养我私人的,你们印经那个是单独有人负责的。我们图书馆跟基金会都是负责印经、做奖学金,馆长现在负责大陆上的奖学金。我私人的供养全部拿来做这个经费,我请别人做,我把我的供养分送给他们。我自己老实念佛,求生净土。看到他们这个东西做圆满、做成功,这是我今天可以做得到的,我能想得到的,做这么一个大事情。
末后这一句是「证悟一体三宝,是入理益也」。这是最后的目标,一定要真正悟入法界是一体,这就是我们佛门里俗话讲的成佛,悟入一体三宝就是成佛,成佛就是成就圆满的智慧,没有一丝毫的欠缺了。后面「初别明竟」,这四个字是段落的交代,就是前面这两段是讲情与无情都宣说妙法。后面这一句经文是总结。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重重结示」,每段都有个总结,总结的文字都相同,都是讲『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但是每一段所说的内容不一样,因此这个「功德庄严」的意义当然每个段落也不相同。这一段是「令深信一切庄严,皆导师愿行所成,种智所现」。在佛门里面称导师是佛,是对佛的尊称,佛是我们的导师,也称为本师,本师就是根本的老师。导师是指导我们的、引导我们的这个老师,此地是指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说法庄严,这一段总结的是讲说法的庄严,这是阿弥陀佛愿、行所成,这是他的大愿,是他累劫的修行,大愿、大行所成就的。种智所现,这是讲他这样伟大成就之所以然,他为什么能够有这样伟大的成就,道理是什么?如果没有理,这个事我们很难相信。一定要有个道理,这个理就是种智所现,种智是三种智慧的最圆满的一种。
佛法里面讲智慧有三种,第一个叫「一切智」,第二个叫「道种智」,第三个叫「一切种智」,这个才叫做圆满的智慧,说智慧有这三种。一切智是知道宇宙万法的本体,这是佛法里常说的万法皆空,这是讲本体。知道这个,这个智慧叫一切智,是知道体,体是空的。道种智是知道相,相是有的。这三种智慧。道种智,种就是种种,现象无量无边,所以用种种来说。道是道理,宇宙万有、森罗万象什么道理发生的?什么过程发展出来的?对于这些事情完全明确的了解,那个智慧叫道种智。所以,道种智是知「有」,一切万法从哪里来的。第三种是最圆满的,叫一切种智,一切就是一切智,种智就是道种智,就是前面这两种智慧达到究竟圆满,才叫一切种智,是如来果地上圆满的智慧,这用中。这个就说明,是如来果地上究竟圆满智慧所成的,没有智慧怎么能有这样殊胜的成就?所以这是阿弥陀佛一切种智所现的。
再看底下,「皆吾人净业所感,唯识所变」。没错,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所造的,我们去了之后,也跟阿弥陀佛添了一层光彩,为什么?因为心性是一不是二。我们的真心本性,跟阿弥陀佛的真心本性是一个,不是两个,所以叫「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是一不是二。阿弥陀佛他烦恼断尽了,智慧圆满了,我们叫他做佛;我们烦恼存在,智慧没有透出来,我们叫凡夫。我们虽然是凡夫,我们今天修的是净业;换句话说,我们今天修行的重点是清净心,「心净则土净」。所以,觉、正、净是佛教的三个入门,佛教的宗派很多,这是讲入门修学的方式不相同。禅宗是从「觉门」进去的,禅宗一定要「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才算是有了成就。教下,禅宗以外的每个宗派都叫教下,像天台宗、贤首、三论、法相,这些都叫做教下。他们是从「正知正见」入手,也就是依据经论里面的理论、方法修正自己对于宇宙人生错误的看法跟想法,他们从这里下手。净土宗跟密宗是从「清净心」下手。但是诸位要晓得,这三个是一而三,三而一,一个得到,三个统统得到,同时得到;就怕你得不到,得到了全都通了。所以佛家常讲一经通一切经都通,一个法门通了,所有法门都通了。就好像我们一个教室三个门,一个是「觉门」,一个「正门」,一个「净门」,在外面是不一样,进来都一样,进来就统统都得到了。
譬如大家看《坛经》,《坛经》是禅宗的,六祖大师在禅里面开悟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教通了,净、密都通了,《坛经》里面都说到。这就是事实的一个好证明、好例子,一通一切通。我们修净土的人着重在清净心,心真正清净了,你的思想见解一定正确,你一定觉悟不迷惑。所以我们的重点是在净,是在清净心,我们修的叫净业。怎样清净?念佛是唯一的好方法,教我们在一切时、一切处,心里头只有一句佛号,除一句佛号之外,什么念头都没有。用这句佛号打掉一切的妄想执着,用这个方法。另外一个方法,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我们修助缘,念念起心动念决定不想自己。为什么?说句老实话,没有自己。自己来说,刚才说过了,无常苦空,一场空,不但身外之物一样你得不到,身体也不是自己的,这真正觉悟。所以起心动念、一切作为为大众,用我们的心力、用我们一切的能力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他们离苦得乐。一切不为自己,心就清净;为自己,心就不清净。为自己,你心里头有得失,有得失就不清净,有成败就不清净了。你有所欲求,你的心哪里会清净?这是帮助我们修清净心的方法,一切为众生着想,为这个世界苦难的大众去想,不要去想自己,这就对了,尽心尽力去帮助别人。所以是我们的净业所感,我们这样做法,果报在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
我们的愿力、我们的行为,虽然不能像阿弥陀佛那样的伟大,但是与他的气分接近。阿弥陀佛的愿行是利益一切众生,我们的愿行也是利益一切众生。阿弥陀佛做得圆满,我做得不够圆满,那是阿弥陀佛的智慧圆满,我们今天智慧、福报没有他那么大,但是尽心尽力统统是圆满;阿弥陀佛尽心尽力在做,我今天也是尽心尽力在做,尽心尽力都叫做圆满。这是净业所感。这也就是问,我们为什么这样修学就能够得生西方极乐世界,原因之所在。西方世界种种庄严固然是阿弥陀佛愿行所成、种智所现,与我们不是没有关系,与我们也有关系,唯识所变。阿弥陀佛是种智所现,我们是唯识所变,这两句很有味道。悟了,识就变成智,迷的时候叫做识,悟了的时候就叫做智。阿弥陀佛完全觉悟,没有迷惑,所以叫「种智所现」;我们现在是迷惑而没有完全觉悟,我们是「识」。社会上,常常我们听到某人是知识分子,这知识分子,你们想想这个名词的意义好不好?智迷了变成识,这么一个人叫知识分子。佛法里面教我们什么?转识成智,把识转变成智慧,破迷开悟,转识成智。识完全转成智慧,那就是阿弥陀佛,就种智所现。我们今天智没有完全转过来,所以还是识居多,唯识所现。这是一般人讲知识分子,大家听了很欢喜,懂得佛法的人听到这个名词悲伤,真的是悲伤,智变成识,所以唯识所变。
「佛心生心,互为影质」,这就是我们常讲的感应道交。怎么感应?佛心是圆满的智,我们的心虽然是识,识里头也开始觉悟了,不完全迷。完全迷,你对这个法门不相信,你不能接受,这全迷。我们今天能接受、欢喜接受,就是我们今天识里头已经有智,但是没有完全变成智。所以佛的智是本,我们带了智的识是影,好像灯下面一个影子一样,这就是互为影质,质就是体,就是本。像我们这个人站在这个地方,在灯光底下,我们这是质,照在下面一定有个影子。佛的智是体,我们带着智的那个识是影,感应道交,这才有感应。「如众灯明,各遍似一。」这底下举个比喻来说,譬如许多的灯,像我们的教室很多盏灯,统统都开了,每一盏灯的灯光都遍满这个教室,光光互摄,我们分不开。好像是一盏灯的光明一样,其实各是各的,我们熄一盏灯,这盏灯的光明就没有了。在西方极乐世界,固然是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我们藉着佛的智慧,把我们识里面的光明愈来愈变大。我们也照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照我们,这光光互照,各遍似一。弥陀的光明周遍法界,我们那一点点萤火之光也周遍法界,也是这个意思。
「全理成事,全事即理。」西方世界依正庄严是事,事一定有个理发生的,理就是心性,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此地讲的种智所现,种智就是性,就是真心、本性,圆满证得真心本性,就是种智,这个是理。全理就是事,变成事相,变成西方世界依正庄严、六尘说法,全事就是理。如果我们把这个字换一换,理是性,事是相,全性就是现相,全相就是本性,性相不二,理事一如,这叫一切种智所现的。「全性起修,全修在性。」这两句是我们现在要做的,我们现在正助双修所依据的理论就这两句。我们今天起修,我们用念佛这个方法修觉正净,虽然是修净,净里头有觉、有正,我们觉正净是以净为中心、为主,一而三,三而一。我们用念阿弥陀佛的方法修觉正净,我们用清净心、真诚心帮助一切众生,这是我们的清净心的助修,叫正助双修。我们处事待人接物都是以真诚、以恭敬,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礼敬诸佛」,经论里面处处教给我们「一切恭敬」,对人、对事、对物没有一样不恭敬。所以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我们今天念佛,处事待人接物都是性德向外流露。
「亦可深长思矣」,末后是教我们多多的去想想,绝对不是浅知浅识的人他所能够了解的、他所能够明白的。这个道理很深,事相非常的圆满。
好,我们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 净土经论 | 净土圣贤 | 早晚课 | 净土指归 | 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假如你想得到财富,就一定要修财布施。你想得财很自在,就一定要很欢喜地布施,主动布施,不是别人劝你,也不是勉强去布施。别人劝你,勉强布施,你还是能得到果报,得到财富,只是得来很困难。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