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无量寿佛经》的观念法门【向学法师】(四)


2015/5/23    热度:392   

  观念佛身,在《大智度论》第二十一卷,谈念佛次第的时候,与上述的观法也颇相似,初念佛的十号,次念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及神通力,次念佛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次念佛的一切智、大慈大悲、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等(详见大正二五,219中~221中)。

  《十住毗婆娑论》也有相同的说法。第二十《念佛品》中云:“念诸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大正二六,68下)。又在第二十一《四十不共法品》中说:“菩萨如是念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已,今应念佛诸功德法”(大正二六,71下)。又在第二十五《助念佛三昧品》说:

  行者先念色身佛,次念法身佛。何以故?新发意菩萨,应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念佛。如先说,转深入得中势力,应以法身念佛。心转深入得上势力,应以实相念佛而不贪著。……不以色身法身贪著佛,何以故?信乐空法故,知诸法如虚空(大正二六,86上)。

  《思惟略要法》举生身、法身二观之后,亦举诸法实相观。其文云:

  诸法实相者,当知诸法从因缘生,因缘生故不得自在,不得自在故毕竟空相,但有假名无有实者,若法实有不应说无,先有今无是名为断,不常不断亦不有无。心识处灭言说亦尽,是名甚深清净观也。……又一切诸法毕竟清净,非诸佛圣贤所能令尔,但以凡夫未得慧观,见诸虚妄之法有种种相。得实相者观之如镜中像,但诳眼人,其实不生亦无有灭。如是观法甚深微妙。行者若能精心思惟,深静实相不生邪者,即便可得无生法忍。……

  欲生无量寿佛国者,应当如上观无量寿佛。又观诸法实相,又当观于时间如梦如幻皆无有实者。……又观诸法毕竟空相,而于众生常兴大悲,所有善本尽于回向,愿生无量寿佛国便得往生(大正十五,300上~下)。

  这是修法身观之后再观诸法实相的阐述,并以此观诸法实相为往生弥陀净土的行因。

  观诸法实相,在《般舟三昧经》行品中也谈及,如“镜像喻”中说,譬如容貌端正的少年,著美好的衣服,想见自己的身形,乃持镜等物来照,于镜中见到自己的身影,而此影不从外入,也不从镜中出,只是镜面洁净的缘故,才能自见其身影。今定中见佛也是如此,此佛无所从来,我也无所至。并云:

  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是佛,心是怛萨阿竭,心是我身,心见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心有想为痴,心无想是泥洹。是法无可乐者,皆念所为,设使念为空耳,设有念者亦了无所有。(大正十三,905下~906上)

  这是从定中见佛无所从来,行者自身也无所至,一切事物都无所见,心想灭处即是涅般,没有什么真实的事物可以贪著,此义显示了深解诸法空寂的实相念佛观。

  实相观佛,在鸠摩罗什翻译的《维摩诘所说经》卷下云:

  为以何等观如来乎?维摩诘言: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亦不住。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不观受、想、行、识,不观识如、不观识性。……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世尊!如来身为若此,作如是观。以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大正十四,554下~555上)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亦云:

  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大正八,749上)

  又云:

  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大正八,750上)

  又云: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大正八,752上)

  以上诸说都是阐明实相观佛之义,在《观经》真身观的一段文里虽然没有作实相观的说明,但在谈到中品中生的往生行业时所说的“于第一义谛心不惊动”,与下品下生的行者往生西方净土后,“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灭除罪法”等,皆与诸法实相之义同一旨趣。

  《观经》的真身观,是以种种庄严的形相进行对阿弥陀佛真身的观想,作为往生西方净土的主要行业。其实观想佛身的方法很多,除观想色身之外,也可以如上文所讲的观佛法身及实相观佛。若能心系弥陀,信乐极乐国土,于种种的观佛行业中,再加上回向往生,必能成就往生弥陀净土这一净业。古人说万善皆可同归,更何况观念佛身呢?行者根据自身所宜,只要依经法所说,无论以何种的方式观想佛身,都能成为往生净土的因行。

  继无量寿佛真身观之后,第十观世音菩萨色身观,第十一大势至菩萨色身观,第十二是普观想,第十三是杂想观。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行者修到十二普观想,即能亲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似乎已经是圆满完成所有的修观过程,然而众生的根性千差万别,前十二观只是适应于上一类根性行者的修习,非一般低劣根性的众生都能契合,故经中说“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为此在普观想之后,更有杂想观这一观。阿弥陀佛建立庄严净土的目的,是在摄受一切众生,从《观经》的根本意旨来看,不只是在于韦提希夫人的一时利益,而是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而说的清净业,所以只设前十二观法,不开杂想观这一观行,不仅失去净土法门三根普摄的大用,也必将失去《观经》的根本旨意。杂想观是观想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的化身,行者依经中所说如法而修,必获深远的利益。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净土指归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法贵精不贵多”,你要是真的精通,那你是“一经通一切经通”!问题是:你是不是真的精通?我们看到不少学佛人,天天在求进步,但是效果不明显,原因是他学得太多太杂了,他那个不叫“精进”,叫“杂进”,所以效果就不是稻好。佛教法门很多,经典也很多,到底哪一个法门最好?从理论上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但是从事上来说就不一样了。我们每个人的根性不相同,聪明智慧不相同,有些法门我们修学起来方便,有些法门我们修学起来觉得很困难,所以,难易不在于法门,在于个人的根性!我们要想有成就,是广学多闻,还是一门深入?这两条路都有人走。我们从历史上看,自古以来,走一门深入这个路子,成就的人非常多;从广学多闻,成就的人少,那是属于特殊的天才,中下根性的人不行。我们不是上根利智、大彻大悟之人,我们没有特殊的能力,都是从一门深入。所以,对“精进”这两个字,我们要特别注意,要认真地去体会它。我们学佛的同修,要想有成就,而且快速成就,“精进”两个字很重要!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