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2015/5/23   热度:367
第四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页。第六页是讲到我们现前一念心性的作用,就是我们动一个念头,就会有很多很多差别的果报在心中显现。在净土当中,我们在内心的修行这一方面,我们要做二件事情:第一个就是要破恶,对治三界的烦恼,使令我们三界的业力降低;第二个能够栽培往生的业力,就是信、愿、持名三种资粮,生善。这二种,一方面破恶,一方面生善。这个破恶,我们要特别注意我们这个念头,一天当中这种数数现行的念头,这是很重要的势力。说这个念头,你每天都起这个念头,你一天当中一定会起这个念头,或者是贪、或者是痴、或者是慢、或者是疑,因为每个人过去所栽培所熏习而不同;但是你每天要有一种审察的功夫,就是回光反照。就是说,诶,我们每天都有这个念头出现,你就要注意这个念头了。就是这个念头在你心中,已经是一个强大的势力了,临命终时会要你的命的就是这个念头。因为这种数数现行的念头,它都是强大的势力,那是一个熟境界。所以说,我们除了平常每天数数熏习清净念头以外,你还要注意去破坏这个恶念的势力。否则你一方面增长恶势力,一方面增长善势力,你善的势力肯定抵不过你的恶势力;因为恶势力是一个熟境界,我们善的信、愿、持名是一个生疏的境界,今生才栽培的,那肯定抵挡不过它。那临命终的时候,「故我一念心,全体即法界」,临命终起恶念,那就随业流转,全体就是三恶道的法界。所以说,我们平常要经常反省自己:我今天动了什么念头?每天观察。如果观察自己每天都经常起这个恶念,那你就要注意了,你就要很认真的面对它。不只是强迫自己不去犯,你要去观察这个恶念的过患:我为什么会在这个地方流转?为什么每一次受生都累积这么多的老病死的苦恼?就是有这个念头。这个念头虽然让我随顺自己的习气,暂时得到安乐,譬如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暂时的安乐,但是使令我长劫的受苦。当你去思惟它的过患,你痛苦的根源就是由于这个念头而来。你呵责它,然后对治它,多贪众生不净观、多瞋众生慈悲观、多痴众生因缘观,佛法很多的法宝,直到这个念头不再活动为止,所以这个是很重要的。所以这个地方的「明体」,表面上是讲本经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的体,事实上这个体是十法界的自体,十法界所依止的自体,就是现前一念心性。好,我们看第「三、明宗」。那这个「宗」分成二段:第「一、统论宗义」,第二、正明经宗。我们看蕅祖的解释:
明宗二
统论宗义
┌修行要径──┐
││┌提纲则众目张┐
第三明宗。宗是┼会体枢机├也┤├
││└挈领则襟袖至┘
└而万行之纲领┘
──故「体」后应须「辨宗」。
「第三、明宗」,这个「宗是」一个「修行」的重要途「径」,就是修行主要的途径,「宗」就是修行的主要方法。「会体」之「枢机」,契「会」我们这种清净「体」性的「枢机」,这个「枢机」就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而万行之纲领」,一切修行法门的大纲。这个「纲」是一个大的绳子叫纲,「领」就是衣领,这个万行的一个纲领。「提网则众目张,契领则襟袖至。」打渔用的网子,我们把大绳子一提,这个「众目」(这个目就是小绳子)就能够顺利开张了。「契领」,我们拿一件衣服,把这个领子一拿起来,它的「襟袖」就能够自然显现,所以「体后应须辨宗」。这个「宗」主要就是一个修行的方法。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前面的体性是现前一念心性,是成就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的一个亲因缘;但是这个心性怎么能够显现极乐世界依正二报呢?必须有增上缘,有加行。前面是讲理论所依止的理性;这个地方就讲修行的方法,是假藉什么样的因缘才能够显现极乐世界?是这个意思。
正明经宗二
略标三资
「正明经宗」分二段:「略标三资」跟「广释三资」。先简略的说明三资粮的名称跟相互的关系。
┌信─┐┌非信不足启愿。
││为修行│
┌此经以┼愿├┼非愿不足导行
│││之宗要│
│└持名┘│┌不足满所愿
│└非持名妙行┤
│└而证所信
│
│┌先陈依正─以生信。
││
└经中─┼次劝发愿─以导行。
│
└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
本经当中说:我们要成就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有三种的法门:一个是「信」,一个是「愿」,第三个是「持名」,是本经主要的修行方法。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非信不足以启愿」,如果我们对极乐世界的功德没有信心,我们不相信极乐世界的存在、不相信我们能够往生,那当然不可能发愿、不可能有坚定的愿力。没有坚定的「愿」力,我们就不可能去执持名号、不可能去力「行」。没有力行,那就不能「满足」我们所发的「愿」,也不能「证」我们「所信」,当然就不能往生。不能往生就不能满愿、就不能够证明我们所相信的事实。这个信、愿、持名它是有相互的关系,由信而引生愿,由愿引生行,由行又增长我们的信愿,这是一种相互的增上关系。在本「经」的结构,释迦牟尼佛介绍本经是「先陈依正」,先讲极乐世界依正二报,先讲果地的功德,能使令我们「生」起「信」心;讲完以后,再「劝」我们「发愿」──「众生闻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佛陀讲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干什么呢?就是要我们放弃娑婆世界,发愿到极乐世界,要我们「发愿以导行」。第三个,怎么去呢?我已经发愿到极乐世界,应该修习什么资粮呢?不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资粮,而是要修习「持名」的资粮,你要不断的去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是往生的正因,「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本经当中蕅益大师的科判,就是以信、愿、持名这三大科,来总持本经的「正宗分」。这是一个「略标」;再看「广释」,「广」泛的解「释三资」粮。先一个「总标」,先「标」出三资粮的名称:
?广释三资二
?总标
┌信自
│
├信他
│
├信因
┌信则┤
│├信果
││
│├信事
││
│└信理
│
│┌厌离娑婆
├愿则┤
│└欣求极乐
│
│┌执持名号
└行则┤
└一心不乱
这个「信」,蕅祖讲得很广泛、很详细,有「自他、因果、事理」三对的差别,这个我们待会再说明。这个「愿」呢,蕅益大师这个愿有二门:一个是「厌离娑婆」。你要能够修观,这个跟修观有关,修观来对治对娑婆世界的爱取,使令你内心深处,能够真实的厌离娑婆世界。看这个娑婆世界──这种别人的风光、荣华富贵的境界,你内心当中不当一回事;你内心当中有这种无常、无我的智慧,能够观察娑婆世界这种不净、苦、无常、无我,真实的厌离娑婆。另一方面「欣求极乐」,你要栽培对极乐世界欣求的心。这个是「愿」这一部分。「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在修行上,本经的修行不讲六波罗蜜,是讲「执持名号」达到「一心不乱」,这个是本经的行门。这是一个总标,先把信、愿、行三资粮的内涵标出来,这以下就详细的解释。
别释四
释六信六
先看「信」,有六个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这个「信」的内涵,在唯识学的定义说:这个「信」是「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凈为性。」这个信当中所强调的,是要对三宝的境界。就是对三宝的「实」,它存在的真实性,这真实有佛陀吗?真实有法吗?真的有涅槃吗?真实有僧吗?对三宝的存在性,能够「深忍」,能够忍可随顺,你内心当中同意这件事情,叫做「实」,对它的存在性的一种忍可随顺。「德」,对三宝的功德能够「乐」,深忍乐欲这个乐,好乐欢喜。说这三宝有很多的功德,但是我一点都没有欢喜心,跟我没关系,那不能讲你对三宝有信心,不能这样子讲。就是你对于三宝的功德好乐欢喜,叫做「德」。第三个「能」,你对三宝的功德,你相信你能够成就,有一种欲,你有希望成就的一种欲望。你对这种三宝的功德,你内心当中也可以成就,不是佛陀才有,也不是菩萨才有,这是经过修行有可能性会成就的,叫做「能」,对这种成就的可能性的一种信心。所以说这个一般的信心是对三宝的实、德、能的深忍乐欲。但是在净土上来说,它的功德是比较单一、比较专,不是那么广泛的攀缘三宝的境界,它是就着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功德,是针对西方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功德,对于这种功德的实、德、能,深忍乐欲。这当中有所谓的实、德、能,刚好配这个六信。我们先看它「实」的部分,就是极乐世界的存在性、它真实的存在性,先看信事、信理。这个事理是对于「实」真实的存在。说极乐世界是存在,它存在在哪里呢?对它存在性的一个信心,有事、有理,我们先看「信事」:
信事
┌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
┌┤├──┐
│└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
信事者,深信┤├
│┌在十万亿土外┐不同莊│
└实有极乐国┤├┘
└最极清净庄严┘生寓言
──是名信事。
这个「事」指的是缘起的事相。我们这一念心有各式各样的业力,这个业力的熏习,有各式各样的差别,有地狱的法界、饿鬼法界、畜生法界、天的法界,这个事相叫做「事」。我们在事相上要深信:我们「现前一念不可尽故」,随着这一念内「心」的染净,就显「现十方世界」,也是各式各样的差别。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在因缘的事相要相信「实有极乐国土」,真实有那么一个国土,这个国土是在「十万亿土外」,而且是「最极清净庄严」,这个国土「不」是「庄生」的「寓言」,不是庄子所说那些捏造的寓言故事,「是名信事」。这是在破除我们执理废事。不像禅宗,禅宗的大德他也读《阿弥陀经》,但是他解释极乐世界依正二报,他说:其实没有极乐世界存在。没有极乐世界,那佛陀在《阿弥陀经》讲极乐世界有七宝池、八功德水,这怎么说呢?禅宗说: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因为你一念心清净,就是极乐世界,当下就是极乐世界;你一念心染污,你就是回到十万亿佛土,又回到娑婆世界。说极乐世界跟娑婆世界是一念心迷悟所安立的,没有一个真实的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只是一个表法。当然理上讲这样是对的,但是这叫执理废事。你不能否定真实有一个阿弥陀佛,他真实发了愿,而真实积功累德,创造了这个极乐世界,这个不容许否定。释迦牟尼佛在经上说:「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就是在事相上,我们要真实的相信──真实有这么一个世界存在,就像我们相信有真实的地狱存在一样,这个叫做「信事」。所以说,极乐世界的存在,在事相上是在十万亿土外,这是我们要相信的。第二个「信理」:
信理二
明心性无外
「信理」有二段,「明心无外」,先看第一段:
十萬億土實不出我今
┌┐
│現前介爾一念心外│
信理者,深信┤├─┐
│以吾現前一念心性││
└─┘│
實無外故。│
在「理」性上的相信,我们相「信」这个「十万亿土」外的极乐世界,它也不出我「现前一念」的明了「心」之外。为什么?因为我们一念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心,是周遍法界的。「实无外故」,离开我这一念心,没有万法可得。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从作用上,我们这一念心的业力,我们有五戒、十善的因缘,使令我们现在变成一个人的五蕴,我们所受用的这种色、声、香、味、触、法都是人的果报;其他的果报就隐没不明显,其他的九法界不明显。但是没有显现不表示不存在,就像我们灯光有十个灯光,我们打开其中一个灯光,不表示其他的灯光就不存在,它随时有可能会显现,只要这个因缘具足了,这个灯光就会出现。所以说,虽然我们现在所受用的因缘是人的五蕴;但是从本体上来观察,我们「现前」这「一念心性」是「实无外故」,是周遍法界,所以「十万亿土」是存在我们心中的。
?明事事无碍
又深信─│
│
┌现前一念心中┐│
┌西方依正主伴皆吾┤├─┤
│└所现影───┘│
这个观念跟前面一样,极乐世界是我们心中所现影像。
│全事即理,全妄即真,│
├───────┤
┤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是名信理
││
│我心遍故,佛心亦遍,│
│┌──┐│
││一切眾生心性亦遍。││
││├─┘
└┤┌一室┐光光互遍,重重│
└譬如┤├┘
└千灯┘交攝,不相妨礙。
「全事即理」,极乐世界这种功德事相,不离开我一念心,这个「理」者,一心也。「全妄即真」,虽然这个极乐世界的功德相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种「妄」相不离开真实,所有的「修」德不离开「性」德。「全他即自」,这个「全他即自」就是关键了。这里的「他」指的是阿弥陀佛所成就的极乐世界的功德──极乐世界的功德,阿弥陀佛的功德。这个「自」就是我们内心当中所具足,说:极乐世界的功德是我内心本来具足,它本来就存在我内心当中,「全他即自」。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这个观念我们怎么去理解呢?「全他即自」,蕅益大师讲出一个譬喻,说:「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怎么会存在我的心中呢?这个道理怎么说呢?因为我的「心」是「遍满」,「佛」的「心」也「遍满」,那遍满跟遍满之间,当然是互相含摄。讲一个「譬」说:一个房间里面有很多「灯」光,当然佛陀的灯光特别的广大光明,我们凡夫的灯光(这个人的果报)比较小,虽然有这个因缘果报的差别,但是不能否定「光光互遍,重重交摄」。我们不能否定──我们的灯光也到佛的灯光去,佛的灯光也到我们的灯光来,这是「不相妨碍」的。净土宗第十二祖截流(彻悟)大师说:「我虽障深业重,久居苦域,是弥陀心内的众生。」说我这个凡夫啊,业障深重,有很多很多的业障,长久在三界里面流转;但是,我可也是存在弥陀心中,所以弥陀加持我是可能的。「弥陀虽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剎之外,是我心内之佛。」阿弥陀佛虽万德庄严,在十万亿土外,但他可也存在我心中,所以我要忆念他,弥陀也马上知道。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应道交。」从体性来观察是不二的,所以感应道交。极乐世界的存在性,从事相上我们可以理解,在十万亿土外;在理性上,它存在我们心中。这个存在我们的心中,破除我们对距离的一种罣碍。有些人说:我们应该要往生到弥勒净土去。为什么呢?因为弥勒净土在三界比较近;这个极乐世界不得了,在十万亿佛土外,一个阿罗汉的神通只能够到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国土,这十万亿佛土连阿罗汉都不能去,我们怎么能够去呢?那么遥远!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在加护病房那么无助,哪有人那么大的心力,能够超越十万亿佛土到极乐世界去呢?你不如就近到弥勒净土去。他提出这样的看法。这个看法是错误的,不合乎缘起,是心外求法。因为十万亿土它不就是存在我们的心中吗?这个距离绝对不是障碍,障碍的是我们心中的疑根。我们心中怀疑自己不能去,那正是障碍的所在。所以我们在发愿的时候:「愿我临终无障碍,阿弥陀佛远相迎,观音甘露洒吾头,势至金台安我足,一剎那中离五浊,屈伸臂顷到莲池。」你看屈伸臂顷!可见这个距离不是障碍,关键是你是不是能够感应道交。所以说,当我们知道极乐世界存在我们心中的时候,这个能够破除我们对距离的障碍。我们感觉到:极乐世界跟我们不是那么的遥远,它存在我们的心中,是我内心本具,是我念念念佛的时候,念念的显现。这时候我们修行,不会老是攀缘这个十万亿土外的极乐世界,我们心能够不向外求,回光反照我们这一念本具的心性:我这一念明了的心性,本来具足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假藉念佛的因缘,念念的开显。所以这个「信理」也是很重要的,极乐世界存在我们心中。这个佛法不共外道的地方也就在这个地方。
过去有一个很有名的一个政治人物,他研究基督教、也研究佛法。他说:上帝存在我们心中(哈──)。这句话有佛法的意思,但是基督教徒发表了很多很多的文章,反对这句话。因为在基督教里面的这个上帝,是一个常一主宰、一个有独立体性的,一个有明了性的上帝。他怎么存在我们心中呢?基督教不同意这种思考。只有佛法说:佛陀存在我们心中,这是合理的。因为佛陀有法身,佛有三身,从应化身跟报身来说,我们同意阿弥陀佛是应化身跟报身,这种有相的境界是存在极乐世界外;但是「阿弥陀佛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我们也相信极乐世界的法身,他入我们的心中。所以我们忆念弥陀的时候,念念感应道交,因为弥陀的法身他存在我们的心中,我心遍故,佛陀的心也遍,所以说能够「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这个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存在,有事相的信心跟理性的信心,有这二点。
再看因跟果这一对。因跟果这一对就是他的「德」,前面是约「实」,那这里是约极乐世界的一个功德──因地的功德跟果地的功德,它功德性的好乐,先看「因」:
?信因
┌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
信因者,深信┤├是名信因
└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
极乐世界的一个因地,我们去庄严极乐国土,不是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靠信、愿、持名,靠这个名号。所以我们应该相信,我们「散乱称名」,我们平常念阿弥陀佛也打妄想,打妄想也念阿弥陀佛,夹杂着「散乱」;但是这个功德也不可思议,念念之间「犹为成佛」的「种子」,何「况」我们临命终时那一念专注的「一心不乱」,「安得不」跟弥陀感应道交,而得「生净土」呢?「是名信因」。这个「信因」就是对名号功德的一个信心归依。我们讲名以召德,阿弥陀佛无量无边的功德,它把这个功德摄持在这个名号。所以我们这一念心跟名号一接触的时候,我们内心当中也能够出现这样的功德,名以召德。
我过去读佛学院的时,我们的教务主任上慧下天老和尚,他讲一个他实际遇到的一个念佛感应故事,他实际见闻觉知的。老人家出家以前,在高雄一个陆军官校,跟一个军官、一个参谋的军官。他办公室里面,有另外一个军官,突然间好几天没有来上班,听说是生病了。有一天他得空,下班后就去医院看这个军官。这一看不得了,这个人整个消瘦下去,印堂发黑、脸色苍白,这个死相现前。问:你怎么回事呢?医生说我肝硬化,严重的肝硬化。看他讲话的时候发抖。问: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呢?他说:我看我这个情况很不好,晚上睡不着觉。问:这怎么回事呢?说:晚上一睡觉的时候,就有二个鬼(冤亲债主)找上门,他压我的身体,压得我晚上都不能睡觉,整个人的精神体力越来越衰退。这个军官知道老和尚是修学佛法的,问:这佛法有没有什么法门能够帮助我?老和尚说:有是有啊,告诉你恐怕你不信啊。他说:你随便告诉我一个法门,我一定要好好的奉持。老和尚说:好,你念南无阿弥陀佛。他这个人就相信了,相信以后,慧老师就回去了。经过一段时间再去看他,唉呀!不得了,整个人的气色就不同。说:你最近的感觉怎么样呢?他说:你告诉我念南无阿弥陀佛,那天晚上那二个冤亲债主又来找我,那个时候我念阿弥陀佛。他说他念一句佛号就放出一道光明,那二个鬼神看到光明就慢慢躲慢慢躲,最后躲到门外去。他念一累的时候,他停下来,这佛号一停下来,那二个鬼又跑进来(呵──)。这个时候他可不敢停,他整个晚上就一直念佛,念阿弥陀佛。从那以后,他晚上就不断念佛。诶!慢慢慢慢,这个鬼就不来了。冤亲债主不来障碍以后,这整个身心就跟药物相应了。我们有鬼神障碍的时候,你吃药,你的色身跟药物就不相应,有障碍。那慢慢慢慢这个药物的调整,内心也能睡觉,内心安宁,哦!病自然好转,后来果然出院。
所以我们一般说念阿弥陀佛是临终的往生,其实平常它也能够消业障。所以《楞严经》上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说我们不断的「忆佛、念佛」,我们这一念烦恼的心不断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当然我们见佛不一定说一定是见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有各式各样因缘,有光明、莲华,总之我们就能够跟阿弥陀佛相应。举一个例子,「如染香人,身上有香气」,说我们身上没有香,但是我们经常跟香接触,诶,我们身上也有香。说我是业障凡夫,但是我这一念烦恼的心经常跟万德洪名这个佛号接触,阿弥陀佛这个功德,就能把我们心中的罪障给消灭掉。所以这叫「信因」,就是我们所归依的佛号,它是总持阿弥陀佛的功德,这个在因地上我们要相信的。再看「信果」:
?信果
┌─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
││
信果者,深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
└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
──决无虚弃,是名信果。
前面的「因」是信、愿、持名,这个「果」是往生净土,这个果就是净土,净土是果。「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净土当然有很多很多的诸上善人,有等觉菩萨、有各式各样的圣人、也有凡夫,各人的功德不同,但是他们的因地一定是从临终的时候念佛三昧得生,一心不乱的念佛才能够得生。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净土法门它是一个他力法门,不是我们自己的功德去庄严净土的。所以说不管你修多大的功德,你等觉菩萨能够积集无量无边的资粮,但是你要到净土去,你一定要念弥陀的名号,或者是观想、观像。换句话说,往生净土是在于感应道交,不是你自己的力量去的。所以「净土」的「诸善聚会」,它一定是有一个共同的相貌,是从「念佛三昧得生」。这当中讲一个譬喻:「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这二句话有一点差别,这「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种瓜不可能马上得瓜,一定先有种子的栽培,才后生芽、开花,最后结果,所以这个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约异熟果来说。就是我们平常念阿弥陀佛,虽然不能马上往生,但是已经念念在栽培往生的一个因种,这个是约异熟。就是我们平常念佛,到临终的时候,才花开见佛,才往生,这第一个是约临终来说。
第二个「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这个是约平常。就是说我们平常念阿弥陀佛,虽然没有马上到极乐世界,但是念念之间,已经成就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这个当下的成就……,比如说我们看有些人有神通,有神通的人,你造了极大的罪业跟极大的善业,他看你的相貌就知道不同。哦!你最近积集一个很大的阴德。可见得我们造了业力以后,在心中会存一种影像,要不然他怎么看得出来呢?所以我们一个念阿弥陀佛的人,我们平常念念之间,已经成就了这个因种,虽然这个果报是临命终才显现;但是它的成就,却是你平常在佛堂的时候,念念成就的。这是「影必随形,响必声应」,这是约平常的成就;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约临命终的显现来说。这个叫做「信果」。这个因果有各式各样的因果,不过念阿弥陀佛的因果,它特别就是:它是一个他力法门、他力法门。我们上学期上《小止观》,讲到善根发相。说我们修不净观、或者修因缘观、或者修念佛观,这五停心观的所缘境不同;但是我们要入三昧,要到初禅之前,它会有一些相貌出现。比如说你修不净,修不净观时,你会在定中出现一些尸体,你要得到禅定之前,你会看到很多尸体,有老鹰、秃鹰来吃这些肉。哦!你这个善根发相,你就是准备要得初禅了。这各式各样的所缘境,有各式各样的相貌。念佛三昧,它要得这个三昧之前,一定会先见佛、见华、见光,而且这个念佛三昧在《小止观》上说:你修念佛三昧的人,以佛菩萨为所缘境,你从定中出来,你的相貌会有所不同──光明巍巍,人天爱敬。但是你修不净观就没有这种功德,你修不净观出来,你的长相就跟你平常一样。(哈──)但是你一个念佛念得好的人,他虽然还没有往生极乐世界,你看他的相貌就不一样,看这个人就是有大资粮的境界,光明巍巍,人天爱敬。因为这个佛号那还得了,那是一个万德洪名,这个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这个万德洪名经常在你的心中运作,你的心中没有香气,都变成有香气了,所以这叫花报。所以在所有的所缘境当中,如果我们以凡夫的五蕴这种杂染为所缘境,那你没有成就三昧之前,你跟平常的人看起来是一样的;但是你要是以佛菩萨为所缘境,这种感应道交的法门,你还没有正式成就功德之前,你的福报力、那个资粮就不同了,人天爱敬。所以说,我们说这个因果同时,「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当下的,有形体的当下就有影子,有声音的当下就有响声,不必等到临命终。所以这个净土法门的因果是当下就成就的。所以我们看很多念佛的人,真正念得好的人,你一看就知道这个人不同,他的相貌就不一样。因为万德洪名在他的心中不断的运转,他的心是阿弥陀佛的功德,他看起来就不一样。当然这只是花报,正式的果报在净土。
我曾听过很多老和尚说:你要盖庙,这个盖庙很不容易,要花很多钱,现在台湾盖一座庙一千万以上。我们哪有那么大的福报力,去招感那么多的信徒呢?除非你是显一些神通、作怪。说你要老老实实的盖庙,那怎么办呢?你这个道场打佛七、打长期的佛七,这个庙一定盖得起来。这个是事实。说你想盖庙,你不想作怪,你就整天打佛七,你这个庙一定盖得起来。这个万德洪名不可思议!所以我们在这个「德」上,信因、信果。我们相信:这一句佛号,能够使令我们现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使令我们临命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这是因果的随顺相应。这是对因果一种功德的信心。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这个「自他」的内涵比较多一点,我们下次再讲。有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
问:三昧的意义?
答:这个「三昧」翻成中文叫「等持」,就是「平等持心,于一境转」。就是你这一念心对于所缘境,它是平等的摄持这一念心。「平等」的意思就是它不昏沉,这昏沉就不平等,昏沉的话这个心太沉没了、太低了;它也不掉举,掉举也不平等,掉举的心就太高了。它的心是平等的摄持这一念心,不昏沉、不掉举。「于一境转」,在一个境界里面相续的运转,这就是三昧。它也不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善导大师说:临命终时候的一心不乱有二个条件:第一个无间念,就是你佛号念念之间,中间没有夹杂妄想,这个十念往生就是无间念,一句佛号接一个佛号,中间没有三界爱取的妄想掺在里面,无间念;第二个无后念,就是这个佛号以后,没有再起其他的妄想,就是念佛念到最后跟弥陀感应道交,后面没有生起其他妄想:就是无间念、无后念。善导大师讲这一个譬喻很容易了解,这个就是一心不乱。在临命终的时候,你念佛达到无间念、无后念,这样子也可以说是念佛三昧,这个时候心中是不昏沉、也不掉举。就是要正念分明,那个佛号要很清楚分明。所以临命终时候,我们绝对不能打码啡,那种止痛剂都不能打。如果你有一点点疼痛,可以忍耐一下,专心在佛号上「专一安住、相续安住」。你若打止痛剂,这个止痛剂一打下去,整个人就混沌,念佛念起来就不清楚,不容易感应道交。所以临命终的时候,不能注射这个止痛剂的。
问答:什么叫感应道交呢?能应的是弥陀的大悲心,弥陀的大悲心是能应,众生的信、愿、持名是能感。这个感应道交就是我们凡夫的心跟弥陀的心,二个道路相接触了,叫做感应道交。如果弥陀不是存在我们的心中,弥陀是我们心外的佛,离开我们这一念心以外,有一个独立自主的体性是佛陀,他跟我们内心没有关系,那你一定没有办法感应道交,你怎么加行都没有办法感应道交。你整天昼夜弥陀十万,还是不能感应道交。因为他跟你没有关系!如果弥陀是存在我们心外有一个独立自主的体性,你怎么感应道交呢?你的修行都是你心中的运转,他是在你心外,那这个因果不相符合。一定是弥陀的心跟我们的心从体性来说是不二的,才能够解释感应道交。所以唯识学它不能解释感应道交,阿赖耶缘起不能感应道交,一定是真如缘起。
问答:「真应不二」在第五页,这个真身就是佛陀的真身,佛陀的真身是讲报身,应是应化身。功德报身当然是无量光明、无量相好,是现给地上菩萨的受用。这个应化身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给凡夫看的。这是因缘的不同,但是会归到体性来说,是不二,他们都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一念心所显现,所以摄用归体的话还是不二。
问答:这个事理,这个「事」是指事相,这个「理」是一心,现前一念心性,这个事相不离开一心,一心也不离开事相,是这个意思。
问答:也可以这样讲,因为事相的东西它是无常生灭,所以它是妄的,也可以这样讲。
问答:心若灭时罪亦亡就是说……
当然我们有各式各样的心、各式各样的烦恼,就有各式各样的罪业。我们在忏悔的时候,我们怎么知道这一方面的业已经消灭了呢?就是你这一方面恶念的相续心,已经不再活动了。就是你过去心境相应的时候起这个烦恼,但这个烦恼已经被你对治掉了。当然这个对治不能只是修止,一定是要有理观,要有四念处的理观──不净、苦、无常、无我这种理观。经过你的理观以后,把这个烦恼消灭了,那这个烦恼所相应的罪业就不能得果报了。不能得果报的意思,从唯识学上来说,叫做不增长业。除非你以后再去增长它的势力,否则它没有得果报的力量,它没有力量,就带业往生了。说一个带业往生的人,他的相貌,说这个人净业成就,他看这个娑婆世界是完全没有价值的。他一心归命极乐世界,这个人看到国王、看到乞丐,在他心中是一样的,那都是苦恼的境界。他对三界爱取的欲望,完全是淡薄了,这个人看得出来是净业成就了。所以这个人的树啊,他平常经常的修止修观,这棵树经常往西方极乐世界的方向开展,他随时把它砍断,这棵树就随时往西方的方向倒下去,没有第二个方向,这叫信愿具足,这个人信愿具足了。不过这个都是要有观的。如果你一路修止,那这不行的,那这个只是人天福报而已。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 净土经论 | 净土圣贤 | 早晚课 | 净土指归 | 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读过《了凡四训》的人就会知道每一个人一生“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用不正当手段夺得来的,依旧是你命中所有的。你命中没有,你试试看,你去抢,你看看你能不能抢得到?你命里头没有,你还没有动手,已经被警察抓去了。换句话说,你能够偷得到、你能够抢得到、你能够霸占得到,甚至能够通过受贿到的,全部都是命中所有,然后你不用这些手段你也能得到,那你何苦去偷去抢去霸占去受贿呢?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