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与生死轮回
2015/5/23   热度:486
宽严
戒、定、慧三学是佛门修持者的途径,而大乘菩萨复于戒、定、慧之外加布施,忍辱,精进合称六度,亦称六波罗密多。
波罗密多是梵语,义为到彼岸。过渡的人须乘舟筏横越中流以抵彼岸,学佛的人在生死轮回的此岸,渡过烦恼的中流,到达涅寂静的彼岸。六波罗密多就是舟筏,行六波罗密多,就可渡过生死轮回的苦海,到达涅——解脱的彼岸。
布施度就是施舍,施舍是多方面的,并不专指钱钞财物而言。根据本生经,释迦牟尼佛在往昔因中修行时,曾经以头目脑髓,肢节手足布施,舍身饲虎,割肉喂鹰等,都是高度布施的一种,时称为内施,而以国城妻子,田园财物作布施的,称为外施。
布施可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以己资财随分施与的,叫做财施;以佛法导众生,使其因而得度者,叫做法施。一切世出世间法,四谛,十二因缘,五戒十善,人天因果,皆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经中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法施可以长养众生慧命,令永不再感受三界轮回的苦果。救护众生苦难,予以精神慰藉,使其远离恐怖者,叫做无畏施。
布施不难,但要达到三轮体空的境界确不容易。三轮体空者:无布施的我,无受施的人,也无所施的物。正是金刚经上所称的“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也就是“行慈悲而不执有我,知无我而不断慈悲”。只求慈悲发扬光大,不特没有望报之心,也绝无能施之念,这是布施的最高境界。
持戒度有止恶修善的意义。修行大乘菩萨道,不但是消极地止恶,更应积极的为善,以净化身、口、意诸业,因为持戒能使真如佛性逐渐显露,而不为妄想执着所缠缚。
持戒有在家与出家之分,在家者受持三皈五戒,出家沙弥受持十戒,比丘受持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受持三百四十八戒。惟菩萨受持十重四十八轻戒,不分在家出家。以其身份的不同,所持戒相亦有受持六重二八轻戒的。
忍辱度,忍是能忍的心,辱是所忍的境。也就是内心能忍受外来的侮辱及恼害而不生嗔恨。当知辱字,包括对于身心一切寒热、饥渴、水火、刀兵、老病、死苦、蛇蝎、蚊虻,以及嗔骂、讥侮、诃毁、打骂等等苦恼。凡情最难忍受的,莫如侮辱,辱若能忍,则其他诸忍亦较易做到。
忍辱不但是忍别人给予的辱,同时更要忍自己所遭遇的境。要在穷困病苦的逆境中,忍令颓丧卑鄙之念不生;于富贵顺遂的顺境中,忍令骄矜沉迷之念不生;于不顺不逆,万法生灭的常境中,忍令迁流移易之心不生。
忍辱不但是忍心理上的侮辱戕害顺逆诸境,且要忍生理上的饥渴寒热创痛诸苦。忍辱是与内心的烦恼贼作战,烦恼时时在我人心头伺机蠢动,我人若一念不忍,烦恼即在我人心上占据一个位置了。
忍辱也有三种:耐怨害忍,凡无理受人侮辱,也要忍耐不报,凡事不能忍,则一无所成,学佛的人应以忍辱为第一行门。
安受苦忍,安心忍受众苦所迫,决不中途动摇,能安受所有苦楚,则有苦尽甘来的日子,一切皆有成就。
谛察法忍,心生邪念,意欲妄为,当此心身动摇之时,应该谛观诸法,以及世界万物,一切是空,于此无自性空,能够有所悟入,深信忍可,是为谛察法忍。
精进度纯一无杂为精,鼓勇直前为进。精进者,即未生之善心令速生,已生之善心令增长;未生之恶念令不生,已生之恶念令速断。修菩萨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当以纯一直进之心,断妄念,去执着,显发真如妙心,自度度人,无有退堕。
精进也有三种:庄严精进,摄善精进和利生精进。
庄严精进,精在此即当勤勉,进即进步,凡是创造事业或学佛的人,都要勤勉,进行所业,立志坚强,远离薄弱,则没有不成功之理。
摄善精进,无论布施,持戒,忍辱等等,都要用心持久修习,不可一曝十寒,不敢放逸,否则前功尽弃。
利生精进,利益众生,不生疲倦,是故应勤,修诸功德,自利利他,速离众苦。
禅定度其义为静虑,在于度散乱。禅定可分为事理两种,事定者,依心摄境。理定者,如大乘起信论所说:“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相,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略言之,禅定是在于心力集中,而后产生智慧的一种定力。修禅定,须自守护六根下功夫,儒家有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之语。老子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亦此之意。
禅定亦有三种: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
世间禅,端坐不思,既无用心,亦未到定,不能为圣,亦不能为贤,但是坐禅既久,自能清净感觉到四禅天,亦能感觉到偏空,顽空不是真空的境界。
出世间禅,单指向上,不可向下层坏处着想,应专心向善处看齐,凝神玄门,脱尽污渍,内心自然光华。
出世间上上禅,当初释迦牟尼佛在说法时,门下弟子八万四千众,尽皆倾听,当世尊讲毕,手持莲花,一切归于沉寂,独迦叶尊者,悟出其中妙理,破颜微笑,所谓正法眼藏,密契妙心,名上上禅。
智慧度是由禅定所证得的,即所谓:“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但这种智慧,并不是世人博学多闻的有漏智,而是圆融无碍的正智。这种智能照破一切客尘烦恼,显露真如本性。因此,修六度即在于断烦恼,得智慧。智慧即般若,亦即佛性,若能证得智慧,就见到我们本来面目了。
智慧也有三种:一切智,道种智和一切种智。
一切智,即所谓通达诸法皆空的智慧,能得这个智慧就可断烦恼而得解脱,但仅自觉不能觉他,是属声闻人所有的智慧。
道种智是可知万有诸法的智慧,得此智慧,就可从空出假,运用佛法度化众生。使诸所有人类,一心向善,追求真理。这是菩萨所有的智慧,要为利益众生的。
一切种智,是最究竟的大智大慧,能圆满的通达世出世间万有诸法的事理,为所具有的一切种智,最圆满,最究竟,最真实的智慧。
修六度,必须相资相行,不可缺一。因为智慧而不定,未能受用;定而不慧,未免沉迷;定慧双修,而不持戒,便碍于积习;三学俱足而不布施,便不能摄化众生;布施而不修三学,只种下人天福报;持戒而不能忍辱,难调嗔恚之气;有精进而无诸度,则徒劳无功;有诸度而无精进,则始勤终懈。所以一定要六度兼修,才能圆满大乘菩萨的二利之行,渡过生死轮回的苦海。
吾人学佛,应抱着佛陀慈悲救苦救难精神,心存利他,不为个人利欲薰心,处处向善看齐,如能照上述六度进行,不但自己一生受用不浅,而且深入人群,普渡众生。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 净土经论 | 净土圣贤 | 早晚课 | 净土指归 | 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