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眼中的物质世界——索达吉堪布


2015/5/23    热度:1303   

  佛陀在《别解脱经》中讲过:“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也就是行持一切善法,断除一切罪恶,调伏自己的心,这即是真正的佛教。由此可见,世界上的宗教思想虽有许许多多,但为人类文明、为整个社会完全无我奉献的,才是佛教的精神。而今天我在此跟大家共同探讨的,也正是这种精神内涵。

  一、梁启超眼中佛教的超胜之处

  佛教的信仰是智信,不是迷信;是兼善,不是独善;是入世,不是厌世;是无量,不是有限——这四点,并不是我这个出家人的见解,而是近代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先生,在《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提出的。

  1、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

  佛教具有崇高的智慧、无上的大悲,是智悲双运的一种信仰。尽管信佛的个别人可能带有迷信色彩,但这不是佛教的过失,而是人的过失。佛陀从初发心到积累资粮,直至最终现前二身果位,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恒时都是以转迷成智为目标。佛陀还亲自告诫弟子:“不知佛而自谓信佛,其罪尚过于谤佛者。”因此,佛教的信仰并不是盲目的迷信。

  2、佛教是兼善,不是独善

  佛教不像有些人所理解的,只是烧香拜佛、搞些简单仪式。实际上,佛教的真正内涵是度化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以大慈大悲的菩提心来摄受他们。这样的精神和行为,远远超过其他任何行善之举。而且佛教所体现出来的大悲心,其范围不仅仅只有人类,而是要将所有的生命,都当作自己的父母来对待。这种境界究竟有多伟大,通过与其他宗教或非宗教的高尚思想进行对比,就可以完全体会到。

  3、佛教是入世,不是厌世

  信仰佛教,并不是人生遇到了挫折,就对世间生起厌离心,万念俱灰、走投无路之下,才选择学佛乃至出家的。现在有些人认为学佛就是避世,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在大乘佛教的理念中,就算为了一个众生离苦得乐,哪怕付出自己最宝贵的生命,甚至入地狱感受无量痛苦也心甘情愿,那世间上的一点区区小苦,又怎么不能忍受呢?

  4、佛教是无量,不是有限

  佛教承认来世存在,不像唯物论所认为的,人死如灯灭,死后犹如火灭了、水干了、灯熄了一样,一无所有。实际上,生命在无边的轮回中会一直延续不断、不停流转,故我们要为了来世的长久安乐着想,不能只耽著眼前的暂时苦乐。当然,这个道理,大家要通过长期学习才会明白,不是我用三言两语就能让你恍然大悟的。

  梁启超先生的这篇文章,我以前曾看过,今天之所以在此引用,是因为你们都是知识分子,拥有一定的学识和聪明才智,依靠他的这番话语,也许有人会重新思考佛教的真谛。

  大家都知道,佛教的创始者是释迦牟尼佛,2002年,我在厦门用了五个月的时间,翻译过一部三十多万字的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里面记载了佛陀无量劫来为利益众生而行持六度万行的整个经历。在那次翻译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一次又一次付出头目脑髓,就是为了换取无上的智慧结晶,开启我们的智慧眼目。这一点让我从心坎深处,对佛陀生起了不可退转的信心。

  现在有人觉得释迦牟尼佛跟印度的甘地等差不多,这是对佛陀生平一无所知的表现。其实这样的佛陀,不少世间上的名人也承认他无与伦比。比如,亚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我认为释迦牟尼佛,乃世上最伟大的圣哲!”鲁迅先生的朋友许寿棠,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也讲过:鲁迅从日本留学归国后,1914年开始大量阅读佛教典籍,努力研究佛学。这一年,他购买的佛书多达七八十本,其中有《释迦成道记》、《金刚经》、《大乘起信论》、《瑜伽师地论》、《大唐西域记》、《玄奘法师传》、《高僧传》、《阅藏知津》等。有一次,他对许寿棠感慨地说:“释迦牟尼佛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大哲!”

  对鲁迅先生的这段话,我后来也思考过。虽然他的有些言辞,个别人恐怕不爱听,但真正有道理的语言,后人也不得不接受。尤其是对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当今,他所预见的某些现象,以及对此提出的批评,确实具有深远意义。像这样的思想家、文学家,对释迦牟尼佛的悲心、智慧乃至整个学说,尚且都高度赞叹的话,那其他对佛陀一知半解的人,就更没有资格随意诋毁了。假如你实在不想承认佛教,那也需要进行研究,如果没有彻底了解,便没有权力去肆意评价。莎士比亚也讲过:“千万不可评论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则,你可能会用生命的代价,来补偿你所犯过的错误。”

  现在社会上有些人,对佛教毫无了解,就口口声声批评、否认。要知道,佛教的教理甚深如大海、广大如虚空,就算你是高等学校的老师或学生,想用一般的分别念去驳倒它,恐怕也是不可能的。古往今来,有无数哲学家、科学家、理论学家都交口称赞佛陀的功德,所以,佛陀的功德并不像有些人想象得那样肤浅。

  前段时间我翻阅《大宝积经》时,看到几品着重宣讲了佛身不可思议、佛语不思议、佛智慧不可思议的功德。当了解到这些功德后,自己生起了极大欢喜心,只可惜许多人没听过这样的道理。此外,宗喀巴大师在《缘起赞》中,也通过阐述缘起空性的道理,间接赞叹了宣说缘起者的本师释迦佛,让我们明白在这个世间上,除了佛陀以外,任何人都难以开启这样的法门。

  当然,对佛教不太了解的人,也许会以不解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认为佛陀不一定有如是伟大,他的教法不一定有如是深广。但不管你怎么想,我都希望你先潜心研究佛教之理,在此过程中,你自己就能找到答案,甚至会被佛法的甚深所折服。以前我看过一本书叫《幸福的蓝本》,里面就讲了一位雷斯·戴维斯博士,他是英国著名神父的儿子。最初他钻研佛教的初衷,是想证明相较于佛教,基督教所具有的“优越性”。后来他这个任务虽失败了,但却取得了比预期还要大的胜利——他成为了一名佛教徒。通过长期的深入研究,佛教真理让他口服心服,于是他发心将巴利文佛典翻译成英文,令数以千计的西方人第一次接触到了珍贵的佛法,对利益众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样的人,如今相信也不在少数——为了破斥或推翻佛教,利用漫长的时间作研究,最后却臣服在佛教真理的脚下。所以,大家第一个应当明白的是什么?就是佛教的甚深广大之处。这一点并不是我们佛教徒自赞毁他,而是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通过观察所得出的真实结论。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净土指归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一生,八苦里不知道转了多少圈,出不来,全是业力变现出来的,我们有不善的念头、行为造成的。我们念头转过来,不要想别人的不善,想别人的善;不想别人的过,想别人的好处,那个心情马上就转过来。业由心造,果一定是自己去尝,千万不能怪别人。 ​​​​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