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浅释(六)——宣化上人
2015/5/23   热度:529
「千二百五十人...」是佛之「常随众」,即常常跟著佛。佛到任何地方去说法,他们一定都跟著去。他们不管佛说的经是否已经听过,一定仍跟去听佛说法。基本上应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佛先度五比丘,然後耶舍长者子及他的弟子四千九人也跟著皈依佛。舍利弗尊者及大目犍连尊者,各有一百位弟子跟随著皈依佛。此外大迦叶兄弟三人及一千位弟子也都跟著皈依佛。所以一共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
迦叶三兄弟共有一千位弟子。其中五百人是优楼频螺迦叶的徒弟。迦叶是梵语,翻为大龟氏。优楼频螺翻为木瓜林。有人说因他在木瓜林中修道。又有人说因他胸前长一大瘤凸出如木瓜;或言凹进去成木瓜形者。总之都可以如此说。我相信他最喜欢吃木瓜,所以修道时身上会长出一个如木瓜的东西。木瓜润肺,如肺有病,可以多吃木瓜。木瓜林迦叶有两个弟弟。一位叫伽耶。伽耶是山名,翻为象头山。另一位叫那提,翻为「河」或「城」。我认为此河在城边,所以两者均可。他们两人共有五百名弟子。故三兄弟共有一千位弟子。
佛教化众生,首先度鹿野苑的五比丘,然後该度何人呢?他观察迦叶三兄弟的机缘成熟,应该去化度他们。於是佛就到大迦叶处去。但不能直说:「我来度你们,你们信不信?」佛使用权巧方便法门。走到他家时说:「此时已晚,我可否借宿一晚?」
大迦叶修火道很久。他已一百六十岁,见佛与众不同,但他却看不出佛的来历及何因缘,虽知佛绝非普通人。正奇怪何以平时任何人的背景,他一望即知,但却无法了解此人究竟是何人。於是他将佛安置在一个火龙洞中,那火龙是他的护法。任何人去到火龙洞里,即会被牠烧死。是夜三更,火龙想将佛烧死;但佛以火光三昧对付牠,使牠无法可施。於是佛将牠放入钵中,对牠说法。亦如六祖大师将毒龙收入钵中,但佛不会说:「你只会变大,不会变小,跳入我的钵中。」佛是很自然的将牠收入钵中,与之说法,火龙即皈依佛。
然後佛用种种神通变化,老迦叶一看自知不如,没这麽大道行,也跟著皈依佛。他皈依佛後,没多久就证圣果。他的五百弟子也都跟著皈依佛,并都出家。他的两个弟弟见哥哥跟了佛,於是他们二人也带著五百名弟子,一起跟佛出家。出家後没多久也证了圣果。因此合起来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他们因为感谢佛的慈悲深恩之教化,故无论佛到何处说法,他们一定都常随著佛,在法会中听法,作佛的常随众。亦如此时你们听经,虽有人已经听过,仍忠诚护法。譬如有位弟子去很远的地方教书,但每逢星期六,一定赶回来参加法会,并在周末的两天假期中作佛事,这是他真诚护法的心意。另一弟子在百忙中仍抽空出席听经。白天工作繁忙,已很疲劳;但下班後,仍赶来听经,实在很有诚意。
「...俱」,俱是大家聚在一处。
「皆是大阿罗汉」,聚会在一起的,都是大阿罗汉。「阿罗汉」是梵语,有三种意义,与比丘义相近,比丘是罗汉之因,罗汉是比丘之果。
一、应供。因中是乞士,果上就应受天人之供养。
二、无生。因中叫怖魔,果上就叫无生。因中怖魔,怖烦恼魔、怖死魔。
三、杀贼。因中叫破恶,果上叫杀贼。杀无明贼、杀烦恼贼。破五蕴之魔及诸烦恼魔与死魔。死也是一个魔。像有的人修道时病得要死,则恐惧起来了,此即是被死魔魔动。修道者应不怕生也不怕死,生即死,死即生,应视生与死无分别;活的时候,就像死了一样,则欲念之心也没有了。如果死了,怎麽会再有YIN欲心、贪、瞋、痴、慢、疑之心呢?那时一切烦恼也没有了。你说这种境界多快乐,然而此境界不是很容易得到,但也不困难,只要肯去做就可。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这些大阿罗汉,都是德高望重,人人都知(指闻其名,但未见其面)且识(已见其面,并认识其人)。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
长老,乃对年长者之尊称。长老有三种:(1)年耆长老:耆是老年人,年耆是指年纪很大的人。
(2)法性长老:即明白佛法。「性」是自性。因为明白佛法而通达自性,故不论其年龄是长或少,有智慧无量、辩才无碍者,纵使年纪轻,一样可以讲解佛法。如舍利弗在八岁时,即把印度所有的论师给战胜了。他在七天内,即能通达佛法,故言长老。
(3)福德长老:有很多福报,人人欢喜供养他。因为他接受人的供养,亦能令人种福,也因其有德行故。
舍利弗尊者未出生时,他的母亲和其弟弟(摩诃拘絺罗)辩论,可是每一次都是她辩输。自她怀孕後,奇蹟立刻出现,当她再与弟弟辩论时,弟弟反而输了。所以聪明的摩诃拘絺罗立刻知道他姊姊胎里的小孩,一定是很有智慧。
舍利弗及目犍莲均是长老。
舍利弗是梵语,其父名「提舍」,「利」是他母亲的名字,「弗」为子意,故有些经文译为「舍利弗」或「优婆提舍」。把父母的名字合起来,做为其名字,故称「舍利弗」。「舍利弗」有好几种翻译。有的译为「身子」,或「鶖子」,或「珠子」。何谓「身子」?因为他母亲的身体非常得美丽(其相貌亦端严),故言「身子」,意即那个身体很好的女人的儿子。「鶖子」,鶖鹭是一种鸟,此鸟的眼睛美丽异常,舍利弗母亲的眼睛亦如鶖鹭一般的美丽,故称舍利弗为「鶖子」。又称「珠子」,珠子亦是指其母亲的眼睛如宝珠一般的美,而生出舍利弗的眼珠亦很美丽,故称「珠子」。
舍利弗在声闻里是智慧第一,其智慧无人可比。当他仍在母腹中时,即帮母亲辩论,辩无不胜。与谁辩呢?即与其舅父。本来他母亲未怀舍利弗时,常与她弟弟辩,屡辩屡败,每辩必败。但自她怀孕後,再与她弟弟辩就不同了,後者所讲的道理,总没她讲得圆满。其弟弟(即舍利弗的舅舅)亦很聪明,知道非其姐辩胜他,乃是她肚里的孩子帮著她来与他辩论的。於是他便发心去南印度学论议,一学学了许多年。那时也没电灯,但他白天、晚上都勤学论学:四韦陀典、四种论学,甚至不肯空过一分乃至一秒钟。学了几年後,衣服破了也不补,脸也不洗,手指甲也不剪,故指甲很长,因此一般人称他为「长爪梵志」。当他把所有的论学学完了,便回来预备与其外甥辩。因为他是个大论师,心想:「将来若不能胜其外甥,是很没面子的事。」不料学成归来,却发现舍利弗已跟佛出家了。他很不悦,认为是胡闹,他说:「佛有什麽道德?只不过是一个沙门,我要去把我的外甥要回来。」他便去和佛交涉,拟要回其外甥。佛说:「你凭什麽理由把他要回去?你立一个宗来。」他答:「我以不受为宗。」佛言:「好,你以不受为宗,那你还受不受你的见呢?你立宗这个见还受不受呢?」他本来是什麽都不受的,现在佛问他受不受这个见?他自忖:「若说受,则『以不受为宗』,此宗便会倒了,立不住,因为有了受。若说不受,连个见都不受,但立那个宗就是『见』,怎可说是不受那个见呢?故答受与不受均立不住。」於是自认败了。但在未辩之前,他与佛立了条约,他说:「若我胜了,则我带舍利弗回去,不跟你出家。若我输了,我把头割下送你。」他以头为赌注,这回败了,他拔腿便跑,跑了三、五哩後,继而想之:「这也不对,既已讲好,输了要给头的,现在跑了,岂是男子汉大丈夫之所为呢?」便转回去,向释迦牟尼佛要刀,佛说:「你要刀做什麽?」他说:「我输了,要把头割下给你。」佛说:「我法无此法。你既输了,就不要走,也在这儿出家好了。」他问:「佛您肯收我吗?」佛首肯,於是不但外甥没找回,连带他也跟著出家作比丘了。出家後,随即得法眼净,证果了。
舍利弗在母腹内即有如此大的智慧,帮著母亲与舅舅辩论。又舍利弗在七日内,即通达诸法实相,在八岁时即论胜一切的论师,故为大智舍利弗。释迦牟尼佛不问自说说弥陀经,当机众即是以舍利弗为首,因为有舍利弗如此的智慧,才可接受净土法门深妙的道理。
舍利弗不仅是智慧第一,其神通亦是第一。因为有一次,有位居士供斋,请佛应供。那时舍利弗却入定了,人家叫也不出定(不是装模作样,好像入定的样子,是真入定了)。於是神通第一的目犍连,欲以神通把舍利弗叫出定,可是使尽神通,却连舍利弗的衣角丝毫也动不得。由此可证明舍利弗不仅智慧第一,神通亦为第一。(不像我们打坐入定,周围动静还很清楚呢!舍利弗才是真入定)。
为什麽舍利弗智慧第一呢?为什麽称大智舍利弗呢?这就要讲到因果上。他在因地时,最初发心学佛,遇到一位师父,师父问他:「要不要智慧?」舍利弗说:「要。」於是他师父告诉他:「若要得智慧,就需学般若智慧法门,诵持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等,天天诵持,则可开智慧。」舍利弗便依教奉行。白天晚上,行住坐卧皆念兹在兹,无有间断,甚至还发愿生生世世要拜这位师父学般若法。於是一生一生的学习般若法门,一生一生的增加智慧,於是在释迦牟尼佛成佛这一生,有这样的成就,能七日通达诸法实相。谁是他因地的师父呢?就是释迦牟尼佛。故现在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他也成了大阿罗汉,这是舍利弗成就大智之因缘。主要是因为他时刻不忘善知识之教诲,故所学之法在七日之内能通达。
我们为什麽念经念咒很慢,甚至几个月楞严咒也背不出来?这是因为前生未学过这麽多佛法,现在才开始。最要紧的是学佛法不能懒惰,必须学舍利弗那样勤奋,日夜不懈怠的来学佛法。故现在记不住经与咒文的人,更应努力,所谓「勤能补拙」。若能记得清楚,亦更应加倍努力,以增长自己的智慧。为什麽我的智慧比别人低?因为没有学过佛法之故,故现在应发愿学习佛法,将来赶上大智舍利弗。要学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他的智慧比舍利弗大多了。
摩诃目犍连,摩诃是梵语,有三种意思:1、大。因为长老是国王、大臣所恭敬的,故大。2、多。他学习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故为多。3、胜。他超胜其他旁门外道。
目犍连是梵语,译为「采菽氏」或「莱菔根」,因为其先人修道时吃此物,故以此为名。他的名字另一个意思是拘律陀(树名),因为他的父母向树神祈祷而生下他的。
目犍连尊者是神通第一,他最初证得阿罗汉,即得六通。何谓六通?六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1、天眼通,不但能看见人间的情形,亦可见到天人的一举一动。2、天耳通,不但能见,也能听天人的一言一行。3、他心通,在彼此相对时,你内心有何意念,虽未说出口,但对方已知你所想及要做之事。4、宿命通,不但知道你的意念,速你前世的因果,也能清楚明了。5、神足通又叫神境通、如意通。何谓神足通?乃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连鬼神都不知,有千变万化。又称神境通,因能到一切境界,通达无碍。如意通是遂心所欲,想上天或下地狱都能随意而之,甚至入火,火不能烧;下水,水不能淹,能任意穿墙而过,不须经过门户;遂心如意,如意可达。6、漏尽通,已无有漏。凡夫皆有漏,如破了的玻璃瓶,装不上水,一装即漏;洞大便漏得快一点,洞小则漏得慢,要是没有漏洞,就不会漏了。
人有什麽漏呢?人喝水、吃饭,变成大小便时,即是漏。爱发脾气,有贪、瞋、痴、慢、疑等心,皆是漏。有漏即存不住。漏尽通是把这些漏都没有了,这些漏即是所有的毛病。人无大病就有小病,没有小病却有毛病;无大漏时有小漏;无小漏时,却有慢慢漏之习气,漏是讲不完的。此即六通。
目犍连尊者得六通後,他即刻用天眼通遍观世界,找他的父母,先注意找他的母亲。一看,却见他妈妈在地狱里。为何他母亲在地狱里呢?因为她在生时,不信佛、法、僧三宝,不单不信三宝,且毁谤三宝,又杀生,又爱吃鱼子,杀生太多,故堕地狱。目犍连尊者於是拿一钵饭给他母亲吃,其母急忙一手拿钵,另一手遮住钵(因其贪心太重,怕其他饿鬼来抢她的饭。饿鬼是贪心重的),偷偷的吃。可是因其业障太重,饭未入口前,已烧成炭,不能吃了,而且还烧破了她的嘴。目犍连尊者纵有神通,也无法使饭不成火炭,故即刻去求救於佛。
释迦牟尼佛即教他一个救他母亲的方法。即是设盂兰盆供。盂兰盆是梵语,译为解倒悬;把倒挂的人解下,言及人在地狱里变成饿鬼,就好像被倒挂起来一样。在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时,以百味饮食来供养十方僧,才能救其母亲离苦得乐。目犍连依此而行,果然超度他的母亲生天了,不单他母亲生天,所有在地狱里的饿鬼都离苦得乐了。
有的人说:「我不相信我们所吃的饮食,当饿鬼吃时会化成求炭。」这难怪你不信,我以前也不信。可是在宇宙间有许多事奇奇怪怪,一言难尽,更何况宇宙以外之事呢?譬如清水,人和畜生看水是水;可是天人见水为琉璃;饿鬼见水是火。这些都是随其业报所现。天、人、饿鬼等,各有各的业报,乃业力所现。这个就是目犍连尊者求佛救母之因缘。
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盘陀伽,难陀,阿难陀,罗侯罗,憍梵波提。
「摩诃迦叶」,摩诃有大、多、胜三种意思,故摩诃迦叶即大迦叶。「迦叶」是梵语,译为大龟氏。大龟氏是他的姓,因为他的先人,看见有只大龟驮著一卷图一道修道,所以就以此为姓。又叫饮光氏,因他的身上有光,能隐蔽其他所有的光,好像饮尽一切的光。他怎麽会这麽光明呢?是在过去七佛时,在毘婆尸佛时,有一座庙,破烂不堪,佛像无遮蔽,任凭风吹雨打。此时有一贫女发心要给佛像装金,修补庙。她每天到各处化缘,等积蓄够了,就请一位金匠来为佛像补金身。补完了,这金匠就对这女人生出一种爱心。他向这女人说:「你修庙功德很大,但可否功德算二人的?你出金,我出工,不收你的钱。」於是两人共同把佛像与庙宇装修好後,这金匠就向这穷女人求婚,两人便结婚了。因为给佛像装金的缘故,後来生生世世两人身上都放紫金光。而在九十一劫中,两人生生世世都做夫妇。
今生迦叶生於摩竭提国。当他长到二十岁时,他父母要他成婚,他就说:「一定要找个身上有金光的女人,我才和她结婚,否则我就不结婚。」後来果然在另一个国家,有个女人身上也是放同样的金光。这是前因後果,作善业感现,故生生世世均有金光。他们夫妇二人生生世世都是修道,共同研究修行之方法。在今生,迦叶出家作比丘,他太太亦出家作比丘尼,叫紫金光比丘尼。大迦叶的名字叫庇钵罗,本为树名。因为他父母亦是向树神祈祷而生下他,故以之为名。
摩诃迦叶尊者在佛教里,具有重要的地位。佛说法时,大梵天王会来献金莲华供佛。有一天佛手拿起金莲华示众,在这个百万人天的法会,谁也没表示,唯独摩诃迦叶尊者破颜微笑。於是佛说:「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心印法门,已传予迦叶。」故迦叶为佛教之初祖,西天第一代祖师。尊者现在还在这世界上。佛入涅盘後,摩诃迦叶尊者便至云南鸡足山入定,等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出世成佛时,他要把金缕袈裟交给弥勒尊佛,那时他所应做的事便做完了。
迦叶尊者皈依佛出家作比丘时,已一百六十岁了,等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尊者已年届二百余岁。从佛入灭至今,已三千余年。有很多修道人到鸡足山朝拜迦叶祖师。在鸡足山常常有三种光:1、佛光。2、金光。3、银光。人到鸡足山朝拜时,若有诚心就会听到山间有大钟响,但只闻钟响,而不见钟,在全鸡足山几百里内皆可听见,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迦叶尊者在佛的弟子里,有两个第一:1、头陀第一。2、年龄第一。所有佛的弟子,论年龄皆没有比他大,故年龄第一。在佛的弟子中,他最吃得了苦,受得了苦,最能苦修行,故头陀第一。
头陀是梵语,翻译为「抖擞」,即是打起精神,勇猛精进。头陀即行苦行,有十二种苦行。此十二种头陀行是住持佛法的表现,只要有人行头陀行,佛法就久住於世。要是无人行头陀行,佛法就灭了。
十二头陀行,即:1、著粪扫衣。什麽是粪扫衣?即是一般人已经不要的衣服或布,丢在垃圾桶,出家人将这种衣服捡回来,洗净制成一件衣服。穿这种衣服有什麽好处?好处很大。令你自己没有贪心,不爱好的衣服,穿上这种衣服令你心理很安静,减少贪心,也令其他人无贪心。你若穿上最好的衣服,其他人会生一种羡慕心,再由羡慕而生出嫉妒心,由嫉妒心就生出贪心,然後生出盗心。若穿粪扫衣,就没有人会来偷你的衣服,这对你有好处,对其他人亦有好处。亦即是现在出家人所穿的破衲衣,出家人亦称「衲子」,即是言出家人穿破衲衣。2、但三衣。即是自己所有的东西只有三件衣、钵、具。三衣:a、大衣,有二十五条,一百零八块,此种衣是讲经说法,入皇宫时所穿的。b、七衣,即七条衣,是礼忏拜佛时所穿的。c、五衣,即五条衣,是执劳服役,出入往返,迎宾待客时所穿的。为什麽只有三衣、钵、坐具?这亦是叫人常知足,勿贪多物质。
衣的方面是以上两项,以下是讲食物方面。
1、常乞食。常托钵乞食,自己不举炊。
2、次第乞食。即一家挨著一家乞食,不是说避免到贫穷人家去,而到富有人家去乞食。要一家挨著一家,一天化七家门口。若七家皆无供养,则那一天就不吃饭。不能拣择,要平等乞食。不可像须菩提和大迦叶尊者有分别心。大迦叶尊者专向贫穷人乞食。因他想贫穷人太可怜了,若不种福,来生就更穷,於是他专门向穷人化缘。而须菩提就专门向有钱人化缘,不向穷人化缘。他亦有其见解,他认为:「富人若今生不种福,来生就会穷了。」各讲各的道理,佛就骂他们是阿罗汉心,不平等化缘,有分别心。
3、日中一食。即早晚不吃东西,只在中午(十一时到十二时)才吃饭。一般不明白佛法的人,以为日中一食就是持午。持午是早上吃,晚间不吃。若是早、晚、中午皆吃,这叫能吃,就像受戒时,问:「能持否?」答:「能吃。」(吃与持音略同)日中一食是依照佛的制度来修行,因为中午是佛应供的时间。早晨是天人吃东西,过午是畜生吃东西,晚间是饿鬼吃东西。出家人为何晚间不吃东西?因为晚间吃饭动筷子时,饿鬼会来抢吃东西,可是食物一到口中,就变成火,因而生出瞋恨心,而令出家人生病。故出家人晚间不吃东西。
4、节量食。即不要吃太多,若吃太多,肚子无地方存食物,故要作很多工—常跑厕所。
5、过午不饮浆。浆即是苹果汁、橘子水、牛奶或豆浆。过午之後,真正行头陀行的人,就不饮浆,有的人只修一种头陀行,或两种、三种、四种,或行全部头陀行,皆是量力而为。以上五项是关於食物方面,以下五项是关於住的方面。修道亦避免不了衣食住行的问题,故定出十二种头陀行。
6、住阿兰若处。梵语阿兰若,翻译为寂静处,即是人烟稀少,无杂乱声音的地方,所谓「眼不见嘴不馋,耳不听心不烦」。好像人看见好吃的东西,贪欲就生出来。耳朵不听很多杂乱的声音,心中就不生烦恼。在寂静处容易用功修行,易悟道。
7、树下住。修道人在树下住,但不超过三宿,住了两宿,就要搬家,为什麽?你要是住了三宿,就有人来供养。因为行头陀行的人,不希望有缘法,不希望得到好的供养。
8、露天住。即是露地打坐。
9、塚间住。即是住在坟墓旁边,令自己有一种警惕心。「看!那儿有死人,若不修道,以後我亦会像他一样,我还是赶紧修行。」可以对治放逸。在坟墓旁边住,就不会懒惰懈怠。
10、搚不著席。即是常坐不卧,不躺著睡觉,如此才能用功修道,而不懒惰。
迦叶尊者不单只修一种头陀行,而是修此十二头陀行,修得圆满。到他两百多岁时,佛看见他,亦不忍心他修头陀行,有一日迦叶尊者去见佛,佛分半坐与迦叶尊者同坐,然後对迦叶尊者说:「你年纪已经这麽大,应休息了,勿这麽辛苦行头陀。」迦叶尊者听了佛的话,只是笑笑,没有回答。但是他回去,还是照常修头陀行,不认为自己年纪大了,而停止行头陀。佛知道了很高兴的说:「在我佛法中,迦叶的头陀会令佛法再多住五百年。」故他是头陀第一。十二头陀是出家人所修行。有些在家人就说:「此十二头陀是出家人所行,你对我们在家人讲,又有什麽用呢?」这一番话听起来,表面上好像是很对。其实再往里面深一点研究,这是一个愚痴的问题。你怎麽知道你以前不是修道人,不是修过头陀行的?也许你忘记了,所以现在我再提醒你。
你又怎知道来生你不出家呢?或者来生你的菩提种子成熟,功德圆满,来生就出家了。来生时,你修行十二头陀行,觉得很熟悉、很相应,那是因为今生听过,故来生就很欢喜修。亦是过去种过此善因,今生结此善果。或今生种此善因,来生结此善果。谁也不能说自己永远是在家人。谁也不能说自己永远是出家人。谁也不能说自己永远是凡夫。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 净土经论 | 净土圣贤 | 早晚课 | 净土指归 | 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自己的烦恼习气是什么?自私自利、贡高我慢、唯恐别人超过自己,看到别人好,总想尽方法去障碍他。如果你的心行跟这些相应,麻烦就来了、灾祸就来了,这就是佛在经论上常常讲的“造恶业”。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