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福修慧修净土
2015/5/23   热度:200
一、修福
(一)福的意义与类别
何谓福?福是指人间富贵寿考,子孙繁盛,身体健康而言。韩非子云:‘全寿富贵之谓福’。人生得意之极,该是五福临门,所谓的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好德,五曰考终命。但此仅人间有限的、无常的俗福,还不及天上的洪福。而天人的洪福,又不及二乘圣人无我的清福。二乘圣人的清福,又不及菩萨无相之福。因为菩萨,无相布施,内不见有能施之我,外不见有所施之物,于其中间,亦不见受施者,所谓‘三轮体空’。故其所得之福既大且胜。虽然,仍不及诸佛实相之福,因为诸佛因中,福慧双修,所谓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直至福足慧足,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时,其福报之大,简直不可思议。
无论是人间世俗之福,抑或天上洪福,二乘清福,菩萨无相之福,诸佛实相之福,皆靠自己耕耘,自作自受;既非人与,亦非天赐。如果人能敬心布施,必然大富大贵;人能慈心不杀,必然健康长寿;人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必然如意吉祥,消灾免难;人能无相布施,广修福慧,必定成佛。所以说:祸福无门,唯人自招。无福之人,固然要修福,即使有福之人,更要惜福,积福,自求多福。
(二)如何自求多福
若想自求多福,必须修福。修福就是种福,譬如农夫播种于田,努力耕耘,必有收获。修福之人,若将福德的种子,散播福田,自当获得福报的果实。
何谓福田?无量寿经净影疏说:‘生世福寿,如田生物,故名福田。’世间福田,又可分为多种:
一是敬田与悲田两种。对父母师长及三宝生恭敬心,供养侍奉,名敬田。对贫苦大众,悲愍同情,平等救济,解人困苦名悲田。
二是报恩福田、功德福田、贫穷福田等三种。对父母师长,及凡有恩于我者,皆孝敬侍奉,以种种物质供养,精神安慰,自可增长自己福报,名报恩福田。恭敬三宝,功德殊胜,必得大福,名功德福田。对世间贫困之人,同情援助,施其所需,救急扶危,积福必多,名贫穷福田。
三是趣田,苦田,恩田,及德田等四种。对一切畜生,平等爱护,是趣田;对苦恼群众,平等救济是苦田;对父母师长孝顺恭敬,供养侍奉是恩田;对三宝恭敬供养,是德田。
四是梵网经中所说,一佛,二圣人,三和尚(受戒本师),四师长,五僧人,六父,七母,八病人。凡对以上八种人生恭敬心,布施供养,慈悲护念,能生无量福,故名福田。然八种田中,尤以看病福田,是为第一。佛在世时,曾亲为有病比丘照顾汤药。而唐朝悟达国师,亦因慈悲心侍候病僧,得免人面疮之苦,以解多世之冤。所以,有意修福的人,应该注意看病福田。
修福的人,除广种福田,乐善好施外,还要慈悲一切。因为一切众生,无不于我有恩;我人的衣食住行,无不倚赖众人的供给,假如农夫不耕,工人不织,交通不发达,商人不转运,我们就无法解决日常生活所需。假如无师长的传授与教导,如何增长知识?如无法律的制裁,医药的服务,秩序的维持,以及公共事业的推展,人又如何安居乐业?所以,人不但要报答父母师长之恩,也要报答一切人的恩。所以佛说:父母恩、师长恩、三宝恩、国土恩、众生恩都要报答。人与人之间相处,如果能抱看报恩之心,互相恭敬,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互惠互助,何止是种福,而且大家都有福,简直是造福人群,福利社会,其福报之大,之多,实不可限量。
或有人说:贫穷布施难,我原本想修福,可惜经济有限,教我如何种福?当知修福,并不限于金钱,金钱只是财布施之一。此外,家中所堆积的杂物,可以布施,堆积的衣服,可以布施,个人知识,可以布施,个人力量,也可以布施。
在家中恭敬侍奉长辈,是修福;照顾爱护下辈,也是修福;到佛门顶礼三宝,是修福;协助众人,清洁道场,亦是修福;在社会奉公守法,是修福,保持公共卫生,也是修福;甚至劝人行善,或济急扶危,都是修福。只要发心,只要肯做,随时随地,都是福田,随时随地皆可以种福、修福。
修福之人,除了广种福田,还要惜福,积福,切莫损福。俗语所谓:‘有福不可享尽’。否则,乐极生悲,福尽还堕,比无福之人更苦。所以,佛教劝人种福,培福,积福外,还要惜福。最好是由修有漏之福,进修无漏之福;由修人天小果之福,进修佛道广大无限之福。昔日梁武帝问达摩祖师:‘吾即位以来,广修佛寺,度人出家无数,功德如何?’师说:‘毫无功德’。原因是武帝所修,皆是有漏之福。达摩祖师认为,有漏之因,所得仅人天小果,福尽还堕,对于见性成佛,毫无补益,故有此言。可惜武帝著相布施,不悟圣人之旨,致使话不对机。达摩祖师,唯有面壁静坐,等候良机矣!
至于无漏之福,是从无漏心生。所谓无漏心,即是无我之心,以无我之心而行布施,便是无相布施。金刚经言:‘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又佛问须菩提:‘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否?须菩提言:甚多。佛言: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读此,可知无相布施之福虽大,但仍不及修慧。因为修福,加上修慧,福慧双修,才是成佛的真因,才可以福足慧足,觉悟成佛。
二、修慧
(一)慧的意义与种类
慧的意义,是能分别事理,了解事物的真相,断除自他心中疑惑,对人对事,皆能够正确理解,谓之慧。古人说:‘能达有为之事相名智,能达无为之至理为慧,合言之名智慧。’大乘义章言:‘慧心安法,名之为忍;于慧决断,说之为智。’又言:‘据行方便,发达名慧;就实以论,真心体明,自性无闇,目之为慧。’可知智慧,实是人性的光明,可名之为觉性,亦即是人人本具的佛性。
众生迷真起妄,背觉合尘,致使人性的光明,罩上无明的帐幕,使人性本具智慧光明无法显现。如果,人能舍妄归真,趣向觉道,便可以随其修证的浅深,而展现不同程度的智慧。天台宗据此,分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二乘圣人,以一切智观空,而证真谛理;大乘菩萨,以道种智观假,而证俗谛理;佛以一切种智观中,达空假不二,真俗圆融,而证中道实相理。大智度论言:‘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种智,是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
止观疏亦说:‘佛智照空,如二乘所见,名一切智;佛智照假,如菩萨所见,名道种智;佛智照一切空假中,皆见实相,名一切种智。故言三智一心中得。’佛于一心中,圆其三智,圆断三惑,圆证三德,所以佛是人天导师,四生慈父,属于圣人中的圣人。
智慧,又可分为世间智,出世间智,以及出世间上上智三种。凡夫之人,对世间事物,不能从其现象界,透视本体,因于事相分别取舍,妄生执著,心生憎爱,作业流转,不能超越生死苦海,因于世间,用于世间,名世间智。声闻缘觉,修三无漏学,发无漏智,照偏真理,能出生死,证涅槃,远离世间憎爱二苦,名出世间智。诸佛菩萨,观察一切诸法的形相时,能深达诸法的体性,证实相理,得妙觉慧,超越世出世间,五住净尽,二死水亡,名出世间上上智。
唯识宗就人转凡入圣的层次,分为四智,即是转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识,成为成所作智;转人的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人的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人的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此外,俱舍论说小乘人有十智,华严经亦说如来十智。现限于时间不谈。
(二)如何修慧
智慧是佛学的根本,成佛的基石。佛教之所以成为理智的宗教,原因是佛教整个教义,都建筑在智慧的盘石上;佛学之所以超越一切宗教、哲学与科学,原因亦是凭借智慧的力量。没有智慧,根本无法理解佛所证的真理,更不可能明白是非,分析邪正,甚至断烦恼,了生死,得解脱。所以,我们要学佛,固然要修智慧,要成佛更要修智慧,甚至二乘圣人,或登地菩萨,都要修习智慧。不过,因其所修智慧大小不一,故其位次亦有高下不等。
凡夫之人,因恭敬三宝,亲近善知识,听闻学习佛的正法,接受真理的启示,谓之闻慧;对闻慧所得理解,加深思考,以增进内心的慧解,谓之思慧;依其所解之理,如法进修,增长智慧,破除烦恼,揭示人生光明的另一面,谓之修慧。
二乘圣人,由闻思修三慧,解行并进,定慧均等,而能引生无漏智慧,破见思惑,断分段生死,彻底取消人生的迷惑与苦恼,进入清净明亮的智慧境界,证真空理,居涅槃城,得一切智,是名修习空慧。
菩萨从空出假,从真入俗,一面观空无我,与诸法性相应;一面以种种法门,通达种种事相,广度众生,破尘沙惑,证俗谛理,得道种智,是名修习不空慧。
诸佛因中,本其超越的智慧,了解诸法现象,洞悉诸法本体,深达一切诸法,皆是如来藏性,随缘幻现,所谓不变随缘。虽然如来藏随缘能生万物,但如来藏性,并不因生万物而变为万物,是即所谓随缘不变。楞严经言:‘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火,非风……如是乃至非但闼阿竭,非诃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诸佛菩萨因中,深知道如来藏性,不变而能随缘,幻生万物,虽然,但如来藏性,并非凡夫之七大及十八界,亦非二乘的四谛及十二因缘,更非菩萨的六度四摄,及佛果的常乐我净,如是修习空观,所谓: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无不空,因而修成奢摩他空观,证如来藏圆真谛理,得一切智。
如来藏性,本身虽非十法界圣凡诸法,但其性具一切诸法。诸法无不包含于如来藏性中,依其性具而言,‘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火,即风……如是乃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佛菩萨因中知道如来藏性,虽非诸法,却性具诸法,四科七大,四圣六凡诸法,无不包括其中,依之而修假观。一假一切假,无空、无中、无不假,因而修成妙三摩钵提假观,圆证俗谛理,得道种智。
据如来藏性,随缘不变言,故非一切法;据不变随缘言,故即一切法。如楞严经说:‘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是非’。如是双遮双照,遮照同时。诸佛菩萨因中依之修空不落空,依之修有不著有,所谓,空有皆不著,二边皆远离,双遮空有,但又不妨双照空有。空有不二,事理圆融,而成就妙禅那中观慧,得一切种智。
佛菩萨由于圆修空假中三观,得大智慧,圆照真假中三谛理,能圆断见思、尘沙、无明三惑,圆证如来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修慧至此,方算圆满,位等诸佛。
三、福慧双修
修福不修慧,不能明白道理,辨别是非,更不能断烦恼,了生死,所修之福,属于痴福。痴福之人,往往目不识丁,笨头笨脑,不是不懂得享福,便是不懂得惜福,致使福尽还堕。永嘉禅师说:‘布施持戒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堕,招得来生不如意。’
修慧不修福,不能广结人缘,广种福田,所修之慧,只是穷慧。虽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结果不是怀才不遇,便是穷途潦倒,愁苦终日。往昔有两人学佛,一人专修慧,一人专修福。修慧者后证阿罗汉果,由于不兼修福,虽证圣道,但出外托钵,竟然无人供养,常受饥饿之苦。其修福者,因不持戒,死堕畜类,身为大象,但福报所感,虽堕畜类,尤生帝王之家,为王坐骑,何止饮食丰足,而且身披璎珞,高贵华丽,傲视同类。一日,阿罗汉途中遇见大象,因言:‘我不如你,你不如我。’所以古人说:‘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
大乘菩萨,上求佛道是修慧,下化众生是修福。大乘法门中,布施、持戒、忍辱是修福,禅定、般若是修慧。无论修福或修慧,皆当勤求精进,切莫懈怠,始可度六蔽,登彼岸,是名六波罗密。
现在,佛教住持僧宝中,研究佛学,精通教典,是自己修慧;建造道场,广度众生,是自己修福。法师讲经说法,以佛法为自己之师,亦可以佛法为他人之师,是教他人修慧;法师们修建道场自己出钱,也教他人献捐,是教他人修福。可惜世人不解,以为一进佛门,便要花钱,甚至毁谤僧人,贪心敛财。殊不知佛门正是人间福田,有福之人,才有因缘,进入佛门。因为进入佛门,不但有机会布施修福,还有机会学佛修慧。由于广种福慧的种子,将来必然获得福慧双足的结果,不久的将来,当得作佛,所以法华经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
四、修净土
福慧双修,定当作佛,决定无疑。不过菩提路远,不易修证,必需经过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方许成佛。然则,仅凭自己个人的力量,作艰苦的奋斗,若遇逆缘,难免退堕,不如修福修慧的同时,兼修净土,凭借佛力提携,横出三界,往生净土,得不退转,疾证菩提,来得直捷稳当。然则,何谓净土?
(一)净土的意义与种类
无五浊恶世的垢染,具足无量功德,清净庄严,谓之净土。净土可分为两类:
一是唯心净土:唯心净土,是随人心净,则国土净。内心清净的人,在人间,便是人间净土;在天上,便是天上净土。故维摩经佛国品说:‘直心是菩萨净土,深心是菩萨净土,菩提心是菩萨净土,布施是菩萨净土,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四无量心,四摄法,甚至三十七道品,十善法皆是菩萨净土。因为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其调伏,则如说行;随其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是故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士净。’
又香积佛品中,维摩居士说:‘菩萨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何等为八,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等心众生,谦下无碍,于诸菩萨视之如佛,所未闻经,闻之不疑,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常省己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是为八法。’凡能成就以上八法的菩萨,虽处身于五浊恶世,亦不损害其法身慧命,而能成就清净佛土。如果我们也能学习以上八法,则我们在香港,香港就是人间净土,在美国,美国也是人间净土。否则,内心充满贪嗔痴,妒忌障碍,明争暗斗,互相残杀,互相陷害的人,虽处天堂,尤如人间地狱。所以佛说,一切唯心,净土亦是人心所变现。
二是诸佛国土:十方诸佛净土,无不清净,皆属净土。即此众苦充满的娑婆世界,于释尊在世时,以及将来弥勒菩萨降生成佛时,都是净土。所以佛的净土,实在无量无边,但在佛经中所介绍而为众所熟悉的,不外是东方及西方的净土。
东方净土,是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净琉璃世界。因为,‘彼佛国土,一向清净,无有女人,亦无恶趣,及恶音声,琉璃为地,金绳界道,城阙宫阁,轩窗罗网,皆七宝成。亦如西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等无差别。’
东方,还有阿如来的妙喜世界。因为阿佛国,其地平正,所生树木,无有高下,亦无山谷,溪涧悬崖削壁,亦无牢狱,禁固等事。国中众生,皆行善法,无有病苦,亦无丑陋之色,无有邪见异道,其YIN怒痴心,甚为微簿,其国女人,尤胜转轮王女宝,无嫉妒之心,无恼乱之意,怀孕生产,无诸苦恼,身不疲倦。还有风吹树木,皆作慈悲音声。所以彼国,亦名净土。
西方净土,是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因为极乐世界七宝所成,环境美妙殊胜,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无三恶道,亦无恶道之名。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诸鸟,昼夜六时,演唱三十七道品;又令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皆出微妙之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令闻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一生补处的菩萨,其数甚多,再加上佛的四十八愿,所成就的种种功德,因名极乐世界。
释尊及十方诸佛,无不赞扬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在阿弥陀经中,释尊曾多番劝导众生,应当发愿,生彼国土。事实上,十方佛国士中,也唯有阿弥陀佛,亲自接引念佛的人往生极乐。所以,当我们未能成就菩萨八法,自净其心,创造人间净土之前,若想揖别人间痛苦,横超三界生死,诚应深信,切愿,励行,求生西方极乐净土。因为一生极乐净土,便可见佛闻法,同时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助缘殊胜。何况寿与佛同,一生即可成办佛事,无堕落及退失菩提心之忧。如果我们舍生趣生,则极乐世界,该是我们未来最好的归宿。
(二)如何往生极乐净土
若欲往生极乐净土,必须具足正助二行。正行是深信,切愿,实行念佛。念佛,虽有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等四种,但持名念佛,是四种念佛中,最简易,最直捷的一门。莲池大师说:‘念佛一门,复有多门,今此持名,是为径路之中径而又径。’藕益大师亦说:‘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像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也。’因为观想念佛,必须修十六种观,且要令心坚住观境,专想不移;观像念佛,也要供奉西方三圣像,恭敬礼拜,目观佛像,口念佛号;至于实相念佛,由事入理,先得事相一心不乱,然后进入理性一心不乱,契证实相,即事即理,即心即佛,更非一般中下根机之人,所能修持。
唯有持名念佛,闲时可念,忙时可念,静坐可念,赶路亦可念,开车时可念,乘飞机时更要念,生烦恼时要念,生病时更加要念,行住坐卧,随时随地皆可念佛,实在方便。不过,持名念佛,方式亦很多,大概可分为下列几种:
一具足念:持名念佛,必当具足信、愿、行三资粮,藕益大师说:‘信愿如目,众行如足;信愿如牛,众行如车;信愿如棋之有眼,众行如棋之有子;故信愿行三,虽缺一不可,尤以信愿为主、为导也;盖信愿既专,凡种种诸善,皆净土资粮,纵万不幸,误作诸恶,诚心忏悔,断相续心,亦足为往生妙行。苟无信愿,则戒感人天,定感色无色界,慧感二乘果而已。’印光大师亦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信高下,全由持名之浅深。’可知念佛的人,必须具足信愿行三资粮,方可得生极乐国土。
二定时念:在家学佛,每为事业所牵,家务所累,未能万缘放下,一心念佛。当于早晚定时念佛,作为日常必修功课,即使忙极,也应早晚十念。慈云忏主,为王臣政要、无暇修持者,立十念法门,即于早晚起床后,或上床前,礼佛三拜,正身合掌,至诚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即止
三闭关念:若嫌事繁,未能一心念佛,可以闭关,专修净业。关期长短,视各人因缘而定。关中可专念佛号,亦可兼做早晚功课,不舍楞严十小等咒。二时课诵外,所有时间,从朝至暮,行住坐卧,皆当念佛,心不外驰,念念与佛相应,或起妄念,即时摄心,务必做到心口相应,净念相继,关期终止,必有成就。
四摄心念:念佛当收摄身心,心念佛号,字字分明(意),口称佛号,句句清楚(舌),耳听佛号,明明白白(耳),眼不东张西望(眼),鼻不攀缘种种香气(鼻),身不懈怠放逸(身),如是六根专精,不舍昼夜,或七日或于三七日中,或七七四十九日,或九十日精勤修持,六根都摄,必然证入念佛三昧,得一心不乱,甚至从事入理,断无明,证法身,明心见性,觉等于佛。
五随时念:随时随地,皆可念佛,即使是在迎宾送客,开会集众,吃饭穿衣,作息出入,甚至大小二便,无一不可念佛。总之,修净业者,二六时中,皆应提起正念,念念弥陀,声声佛号,朝朝暮暮,无时或忘。
六记数念:为防懈怠,为提起正念,可手执佛珠,口称圣号,念佛一声,手过一珠,念得分明,记得清楚,或在阿字上过珠,或在陀字过珠,划定规格,不得错乱。这种借珠束心的方法,仅可用于行住二时,若然静坐,或睡眠时,皆不可用,因手动则神不宁,神不宁则有碍静坐,及伤身体,行者切记。
因持珠念佛,所持之珠,被称佛珠或念珠。念珠的种类,有用七宝,有用香木,或用菩提树根制成。其中以菩提树根所制之佛珠,持诵功德最大。念珠的数量,有千零八十颗,有一百零八颗,有五十四,二十七、十四等。文殊仪轨经数珠仪则品:‘上品壹百八颗珠,中品五十四颗珠,下品二十七颗珠,最上品一千八十颗珠。’现在,亦有人用十八颗或廿一颗的。手持念珠,功德很大,如作数珠法相品略说:‘行者若持此诸宝数珠,诵经持咒念佛,当能满足十种波罗密功德,现身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又金刚顶念珠经偈言:‘若安顶髻净无间,由戴顶上灭四重,手持臂上除众罪,能令行人速清净。’又数珠功德经亦说:‘若人手持数珠,虽不诵念佛名及陀罗尼者,此人亦获福无量。’根据以上诸经,念珠的种类及其数量各异,然其念诵功德,亦有胜劣的差别。持珠的人,当知有所选择。
七临终念:临终念佛,最为重要。但切勿误会,以为平常无需念佛,直待临终时念。当知临终之人,能否念佛,全视其平常念佛功夫浅深而定。若然平常念佛不缀,行、住、坐、卧、出入作息皆不忘佛号,甚至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则临命终时,自然不忘念。随著念佛正念,便得往生佛国。否则,人之将死,种种业境现前,即使平常念佛功夫到家的人,尚恐迷失正念,何况平常毫无修养功夫的人?是以临终助念,非常重要。临终人若闻亲属朋友,或善知识助念佛号音声,必能提起正念,跟著念佛,藉此念佛因缘,即生极乐。切忌触摸移动遗体,或抚尸痛哭,以扰乱亡者神识,增其贪恋之念,障碍往生。助念,虽说为他人念佛,利益他人,其实,得益最大,还是自己。希望各位,多多发心,助念。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念佛,皆可高声念,低声念,默念,或金刚念。念佛之人,当神志昏沉,或妄想纷飞时,可高声唱念佛号。业报差别经言:‘高声念佛,有十种功德。一、能排睡障;二、天魔惊怖;三、声□十方;四、三途息苦;五、外声不入;六、心不散乱;七、勇猛精进;八、诸佛欢喜;九、三昧现前;十、往生净土。’但若长时高喝,恐伤元气,致喉痛音哑,不宜久持。所以,当人精神疲倦,或人地有碍时,可低声念。但能心口念得清楚,耳根听得明白,或使两傍之人隐闻,如是恳切至诚,念之无间,亦可证念佛三昧。然长时低声,又恐昏沉,或起妄想,故待精神复原,人境无碍时,可再高声唱念,使天神闻声欢喜,三涂闻声解脱。
若高声低声俱不宜,可半明半默念,绵绵密密,声在唇齿之间,字字从心起,句句从耳入,谓之金刚念。若处于污秽不净之处,或沐浴更衣及便溺时,不宜出声,可无声默念,以舌根敲击前齿,心念口移,声不出窍,但音声历然,耳根内闻,句句分明。日久工深,便可旋闻倒机,反闻自性,使一根返元,六根解脱,断惑证真,转凡成圣。
又昼夜六时,皆可念佛。日间念佛,可采用以上种种方式,或高声唱,低声念。至于夜间睡眠时,但可心念,不宜出声,因出声一则不恭敬,二则伤气。所以在睡眠时,身则吉祥卧,心则系念圣号,并观想自己,跪在佛前,恭敬默念。如是一心系念,更无杂念,直至倦极则眠,醒时继续再念,持之以恒,可在梦中得见阿弥陀佛,亲来授记,临终必然往生极乐世界。
至于助行,即是发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心)以及修三福。何谓三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言:‘欲生彼国,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是三事,名为净业。’可以说,发三心,修三福,就是福慧双修,我们若能福慧双修加上一心念佛,资粮具足,求生净土,必然如愿以偿。
各位,若想福慧双修,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请立即发心,马上起行,切莫等待明天或将来。当知人命无常呼吸间,若不把握时光,精进修持,等到一息不来,便空过一生,将追悔莫及。古人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等何幸!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时度此身?所以,希望各位把握现实宝贵生命,修福,修慧,修净土。生前利己利人,身后往生极乐,在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的世界里,在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环境中,专心修行,速证无生,位登补处。然后乘愿再来,广广众生,大作佛事,才是人生应该走的道路,也是人生充满希望与快乐的前途。否则,苦海茫茫,不知何处是家乡,能不悲哀?与其空悲切,毋宁提起精神,福慧双修,一心念佛,朝向极乐之邦迈进,愿与各位共勉。
文殊法师
1991年于香港佛教文化中心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 净土经论 | 净土圣贤 | 早晚课 | 净土指归 | 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身、语、意,为什么《无量寿经》要把“语”摆在第一?一切众生最容易犯的是说话造口业。 我们平常修积的功德,说老实话,都从口业里头丧失掉了,所以功德积不住,都流失了。口最容易造罪业,多少很好的修行人,修行一生,积功累德,到后来功德都漏掉了。从哪里漏掉?从口里说话漏掉。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