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集白话(七)
2015/5/23   热度:186
第二大门译:
第二门中,分三部分来讲:第一、说明发菩提心。第二、破除邪知见。第三、回答疑问,去除疑惑。
发菩提心又分四部分:一、说明菩提心的功用。二、说明菩提心的名字与本体。三、说明各种发心的不同。四、回答问题。
第一、说明发菩提心的功用,无量寿经说:‘凡是想要往生净土的,都必须要以发菩提心作为基础。’
什么叫做菩提?就是无上佛道的名字。若是发心成佛的话,这种心是非常广大,能够周遍法界的。这种心是究竟的,犹如虚空般。这种心是长远的,是到未来之尽头的。这种心是普被三界的,能够脱离二乘的障碍。
只要能一发这种心,并把无始劫以来的所有功德,都回向菩提,最后都能成就佛果,而不会消失灭亡。譬如把花寄放在第四禅的五净居天,则风吹日晒都不会枯萎,把水注入有龙住的河川中,即使世间大旱也不会枯竭。第二、说明菩提的名字与本体。菩提有三种:一、法身菩提。二、报身菩提。三、化身菩提。法身菩提就是所谓的真如实相第一义空,它的自性是清净的,体质是没有沾染污秽的,它的理体是天然真实而不须要靠修行才成就的,这就叫做法身。是佛道的体性根本,就叫做菩提。报身菩提是一切的法都要具足修行,由于能感得佛果之报,以果报来酬答修因,所以叫做报身。它是圆满通达而没有障碍的,所以叫做菩提。化身菩提就是从果报而起功用,能应各种根机,这就叫化身。它能圆满畅通的利益众生,所以叫做菩提。
第三、说明各种发心的不同。行者发菩提心,有三种原因:一、已认识清楚有与无本来就是自性清净的。二、由于修了八万四千种的诸波罗蜜门之故。三、有大慈悲心,想要度众生。这三种原因,能够和大菩提相应,所以叫做发菩提心。净土论说:‘所谓发菩提心,就是愿意成佛的心。愿意成佛的心,就是度众生的心。度众生的心,就是摄取众生,生到有佛的净土之心。’现在大家既然愿意生到净土,就必须要先发菩提心才行。
第四、回答问题。
问:如果具足修了万行,就能够感得菩提而成就佛果的话,为什么诸法无行经上说:
‘如果有人想要求得菩提的话,就不会得到菩提,因为这个人和菩提的距离遥远,犹如天与地之间’?
答:菩提的真正本体,在理上而言是无有形相的,而此人在形相上追求,与实际的理体是不相当的,因此说此人和菩提的距离遥远。所以经上又说:‘菩提这个东西,是不可以用心念去获得,也不可以用身体去获得的。’现在这里是说,行者虽然知道要修行去求得菩提,但也了了知道理体是无所求的,但行者仍能不破坏此求菩提的假名,因此说具备修行万行,所以能感得菩提果。因此大智度论说:‘如果有人说他见到了般若,那么他就被束缚住了。如果他说没有见到般若,那么也是被束缚住了。如果有人说他见到了般若,那么他就获得了解脱。如果他说没有见到般若,他也获得了解脱。’
龙树菩萨解释说:‘如果不能脱离见、不见、亦见亦不见、非见非不见这四句的话,就是被束缚住了,如果能脱离这四句的话,就能获得解脱。’这里说的祈求菩提,也是如此,能这样修行的话,就是不修行而修行。所谓不修行而修行,就是不违背真谛与俗谛这二大道理。
天亲菩萨的净土论说,凡是要发心想求无上菩提的,必须具备二个条件:一、要远离与菩提门相违背的三种法。二、要知道三种顺菩提门的法。是那三种?一、要依照智慧门,不追求自我的快乐,以便远离对自己色身的贪爱。二、要依照慈悲门,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以便远离不想使众生得安乐的心。三、要依照方便门,起怜愍一切众生的心,以便远离只恭敬供养自己的身心。以上就是远离三种违背菩提门的法。顺菩提门是说,菩萨远离了这三种菩提门相违法之后,就会获得三种随顺菩提门的法,是那三种?一、无染清净心,就是不是为了自己而追求诸快乐,因为菩提是无有染污的清净处。如果为了自身来追求快乐,就违背了菩提门,所以无染污的清净心是随顺菩提门的。
二、安清净心,就是要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因为菩提是安稳一切众生的清净处。如果不起要替一切众生拔除生死痛苦的心,就违背了菩提,所以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是随顺菩提门。
三、乐清净心,为了要使一切的众生获得大菩提,所以要摄取众生往生极乐国。菩提是毕竟恒常快乐之处,因此,如果不能使一切众生获得毕竟常乐的话,就违背了菩提门。而毕竟常乐从何而获得呢?必须要从大义门得。所谓大义门,就是在安乐世界所证得的佛果。所以必须要使众生一心一意,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这样才能使他们早日与无上菩提相会。
第二、说明破除邪知见,分九部分来讲:第一、破除大乘无相的邪知见。第二、融会贯通菩萨贪爱及知见的大悲心。第三、破除执著心外无法的邪知见。第四、破除愿生秽土而不愿往生净土的邪知见。
第五、破除以为往生净土者,会耽著欢乐。第六、破除认为求生净土是小乘的说法。
第七、破除劝人求生兜率,不求生净土的说法。第八、融会贯通求生十方净土,不如往生西方净土的说法。第九、说明特别的含意。
第一、破除大乘无相的邪说,分二部分讲:一、总就此语的起因说明,以便使后代的学者,明白是非,去除邪知见,归向正知见。二、以正法广泛破除执著之处。
一、总就起因说明。大乘是深奥的佛法宝藏,其中的名字义理犹如尘沙般多,所以涅槃经说:‘一个名字含有无量的义理,一个义理含有无量的名字。’必须要仔细的、广泛的阅读诸经论,才能够晓得它的宗旨,不同于小乘法及世俗的书籍,义理全在表面的文字上。
为何要如此破法呢?因为净土的道理幽微而空寂,经论中的说法有的隐没,有的明显,以致于使得人们以凡情做种种的猜测。为了怕逢迎顺人的谄媚语,使得众盲人偏执,使得无知者头昏脑胀,而妨碍了众人的往生,因此现在姑且举几个例子,来一一加以破除。
第一、破除大乘无相的邪知见。
问:有人说,大乘法是没有形相的,所以不要分别这里或那里,如果发愿求生净土的话,就是取著形相,反而增加束缚的烦恼,因此何必求往生呢?
答: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为什么?因为一切诸佛说法,都要具备二种因缘:一、依照法性的真实理体而言。二、必须要随顺真谛及俗谛而言。说大乘法不要有分别的念头,是只依法性来说的,但却毁谤说不需要求往生,这样就没有随顺真俗二谛之理,如此的知见,属于断灭空。
所以无上依经中,佛陀告诉阿难说:‘一切的众生,如果起有我的知见如须弥山那么高大,我也不怕,为什么?因为这种人虽然尚未能立刻出离生死,但却能不破坏有因有果的观念,而不会失去果报。然而如果有人起空无的知见,即使如芥子般微小,我都不容许,为什么?因为这种知见会破坏因果的道理,而堕入恶道之中,未来此人投生的地方,一定是违背我的教化的。’
现在要劝告行者,理体上虽然是无有往生的,然而真俗二谛的道理,并非是一切都不求而能往生的。所以维摩经说:‘虽然观诸佛国土及众生都是空无的,然而仍然恒常修行以成就净土,且教化诸众生。’维摩经又说:‘虽然修行无所造作,然而却能示现所受之身,这就是菩萨的修行。虽然修行无有起造,然而却能起造一切的善行,这就是菩萨的修行。’以上就是真实的证明。
问:现在有些人,修行所谓的大乘无相行,不分你我,毫不守戒律,这是怎么回事?
答:这种知见,危害甚大,为什么?譬如大方等经说,佛陀为优婆塞制定戒律,不准在家居士到寡妇家、处女家、卖酒之家、染料之家、榨油之家、皮革之家等,规定全都不可以去这些地方。阿难就问佛说:‘世尊,是为怎么样的人,而制定这些戒律的?’佛陀告诉阿难说:‘修行人有二种,一种是在世间的修行人,一种是出世间的修行人。出世间的修行人,上面的戒律不是为他们制定的。而在世间的修行人,是我今日制定戒律的对象。为什么?因为一切众生都是我的儿子,佛陀是一切众生的父母,所以要制定禁戒加以约束,以使众生早日能脱离世间,获得涅槃。’第二、融会贯通菩萨的贪爱及知见的大悲心。
问:依照大乘法,菩萨如果对诸众生,起了贪爱及知见的大悲心,就应当要舍离。因此现在劝众生一起往生净土,岂不是起了贪爱染污之相了吗,要如何免除这种尘劳的拖累呢?
答:菩萨的修行法,有二种功用,是那二种?一、证得空性智慧般若。二、具备大悲心。一、以修行空性智慧般若的力量,而能够进入六道的生死之中,且不被尘染所束缚。二、由于以大悲心来思念众生,所以能够不住于涅槃之中。菩萨虽然处在真谛与俗谛之中,而常能巧妙的舍弃有与无。因为取舍合于中道,所以能够不违背大道理。
因此维摩经说:‘譬如有人,想要在空地上建造屋舍,是可以随意造而没有障碍的。如果想要在虚空之中造屋舍的话,是一定造不成的。菩萨也是如此,为了要成就众生之故,所以愿意求生佛净土。’愿意求生佛净土,并非求生虚空之中。第三、破除心外无法的邪知见,分二部分来说,一、破除此种情见。二、回答问题。
问:有人说,所观的净土境界,是心内的净土,所以要融通净土,只要心清净就是了。除了心之外,是没有其他法的,因此何必要去西方呢?
答:这只是说的法性净土,理上是空虚圆融的,体上是不偏局于某处的,这叫做无有往生之往生,只有上等根器人士才够资格进入此境界。所以无字宝箧经中说:‘善男子,还有一法,是佛所觉悟的,就是所谓诸法没有去处,也没有来处,没有因,也没有缘,没有生起,也没有灭亡,没有思虑,也并非没有思虑,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
佛陀问罗侯罗说:‘你有没有受持我所说的这个正确法义?’
这时十方世界中,有九亿菩萨向佛陀说:‘我们都能受持这个法门,我们一定会为了众生,而使此法门流通不绝。’世尊就说:‘这些善男子,是两肩荷担菩提的人。这些人马上就能获得不间断的辩才,能够善巧清净诸佛的世界。他们命终的时候,马上就能见到阿弥陀佛及诸圣众,出现在他们的眼前,他们能够往生净土。而中下根器的人,由于尚未能破除色相,所以要靠信佛的因缘,求生净土,到了净土之后,还是居住在有色相的国土之中。’经上又说:‘如果从因缘追溯根本的话,就是心之外没有他法。’如果以真俗二谛来分别说明此义理的话,净土不妨是心外之法。二、回答问题。
问:刚才说无有往生之往生,只有上等根器的人才能得入此净土,中下根器的人没有能力入此净土,这是直接将人与法配合而作的判断,还是有经教上的证明?
答:大智度论说,新发菩提心的菩萨,根机和理解力都还很软弱,虽然说已经发了心,但大多还是要发愿往生净土,为什么如此?譬如婴儿,如果不靠父母养育的话,很可能会堕落井中,或遭遇火烧蛇咬的灾难,或者缺乳而死亡。所以必须要靠父母的摩抱、洗浴等养育,才能长大成人,而接继家业。
菩萨也是如此,如果能够发菩提心,又都发愿求生净土,以便亲近诸佛,增长自己的法身,如此才能够承继菩萨的家业,在十方世界中救济运度众生。为了这些利益,所以菩萨都发愿往生净土。
大智度论又说,譬如小鸟的翅膀尚未长成,是不可以逼它们高飞的,必须要依靠树木,等到羽毛长成而有力量之后,才可以舍弃树林而在空中遨游。新发心的菩萨也是如此,必须要先发愿求往生佛国,等到法身成就之后,就能应众生之感而利益众生。阿难问佛陀说:‘无相波罗蜜的法门,在什么地方讲说呢?’佛陀回答说:‘这个法门,在不退位的菩萨中说,为什么?因为有的新发意菩萨,听了无相波罗蜜门之后,所有的清净善根,全都没有了。’而且只要一生到西方净土,一切该办的事都完成了,又何必再诤论这个道理的深浅呢。
第四、破除发愿生在秽土,而不求生净土的说法。
问:有人说,愿意生到秽浊的国土来教化众生,而不愿意往生净土,这是怎么回事?
答:这种人是有的,是什么样的人呢?如果已经证到了位不退以上的菩萨,为了要度化杂有恶业的众生,所以这么做。他们能够处在污染的环境中而不被污染,遇到恶缘而能不变恶,犹如鹅鸭进入水中,水沾不湿它们的羽毛。像这一类的人,是有能力处在秽浊的世界中,拔除众生的痛苦的。
如果实在只是凡夫的话,只怕自己的修行尚未能有成,一遇到苦难,马上就变了,这时还想要救别人,只有一起沉没的份了,犹如把鸡逼入水中,岂能不把鸡弄得一身湿的。所以大智度论说:‘如果凡夫发了菩提心,就发愿要在秽浊国土中,拔除众生痛苦、救济众生的话,佛陀是不允许这么做的。’
为什么?龙树菩萨解释说,譬如四十里的冰,如果有一个人,用一升的热汤浇在冰上,当时的冰好像减少了一些,然而过了一夜到天亮之后,那个地方的冰比别处的冰还要高。凡夫在娑婆世界发心救济众生的痛苦,也是如此,因为贪嗔痴的境界多于善的境界,所以凡夫反而自己生起烦恼而堕落恶道之中。
第五、破除认为往生净土会耽著于欢乐的看法。
问:有人说,净土之中只有快乐的事情,因此会耽著快乐,而妨碍荒废了修道,因此何必要发愿往生呢?
答:既然是净土,就不会有污秽的东西。如果说耽著快乐,那就叫做贪爱的烦恼,怎么能叫做净土呢?
所以无量寿经中说:‘该国土的人类和诸天,对一切的作为,心都不会有任何的系念。’
四十八愿中说:‘十方世界的人类和诸天,来生我国土的,如果有贪恋色身的念头,我就不证佛果。’
无量寿经又说:‘该国土的人类和诸天,没有什么东西是喜欢或不喜欢的。’
因此,又怎么会有耽著快乐的情形呢?
第六、破除认为求生净土,诋毁是小乘的说法。
问:有人说,求生净土是小乘,因此何必修净土法门呢?
答:这也是不对的,为什么?因为小乘教,一向都不说求生净土的。
第七、融会贯通发愿生兜率天的情形,以劝众生往生净土。
问:有人说,愿意生兜率天,而不愿意生西方净土,这是怎么回事?
答:这两种往生是不同的,其中只有少部分相同,而本质上是大不相同的,下面分四种情形来说明:弥勒世尊为天众转不退法的法轮,天众闻法之后而相信的就能获得利益,这和极乐世界众生闻法相信是一样的,这叫做信同。然而天众耽著欲乐不信佛法的,大有人在。而且即使生到兜率天,还是会退堕的,所以经上说:‘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不安稳,犹如在火中燃烧的屋宅。
往生兜率天之后,寿命是四千岁,命终之后免不了要退步堕落。兜率天上虽然池水、鸟雀及树林,也都能发出幽雅的声音,但这些声音,都只是让诸天快乐的因缘,随顺天界的五欲,并不能资助圣道的修行。如果是阿弥陀佛的净土,只要能够往生,众生全都立刻位居不退,没有会退堕的人杂居其中。而且这种不退位是无漏的,超出三界之外的,再也不会在六道中轮回。净土众生的寿命,和佛陀一样长,长到根本算不出来。净土中的池水、鸟雀及树林,全都能说法,能使人开悟得解,而证得无生法忍。
根据无量寿经的说法,只用一种音乐来比较就可以知道,譬如经上赞叹说:‘从世间、帝王一直到六欲天,音乐的美妙有八层的等级,而西方净土的音乐美妙,要胜过它们亿万倍,七宝树声音的美妙也如此。此外,极乐世界尚有自然美妙的法乐,这些乐声清净祥和,能使心神愉悦,声音柔婉幽雅而亮丽,超过十方世界,所以顶礼清净元勋之佛陀。’
第八、比较愿生十方的净土,不如生西方净土。
问:有人说,愿意生到十方世界的净土,而不愿意生西方净土,道理何在?
答:这两种是不同的,分三部分来说明,一、十方的佛国土并非不清净,然而如果所观想的境界太宽广的话,心就会不明朗,如果所观的境界狭小的话,心意才能够专注,所以十方随愿往生经上说,普广菩萨问佛陀说:‘世尊,十方的佛国土也都很庄严清净,而为什么诸经中,却都特别赞叹西方阿弥陀佛的国土,劝大家往生呢?’佛陀告诉普广菩萨说:‘一切的众生中,污浊心乱的多,正念的少,因此为了要使众生能够专注在一个净土之中,所以特别赞叹阿弥陀佛的净土,这是不同之处。只要能够依照所发之誓愿去修行,全都会获得利益。’
二、十方世界的净土,虽然全都清净,但它们深浅的层次,我们是很难知道的。阿弥陀佛的国土,是净土的初入门,何以知道?华严经说:‘娑婆世界的一劫,等于极乐世界的一天一夜。而极乐世界的一劫,等于袈娑幢世界的一天一夜。’
如此优劣相对比,有十阿僧祇那么多,所以由此可知,西方净土是所有净土的初入门,因此诸佛特别劝众生往生,而其他的佛国土,都不如此叮咛劝往生。所以信佛的人,都愿往生西方净土。
三、弥陀佛国既然是诸净土的初入门,那么娑婆世界应该就是秽恶国土的最末端,何以知道呢?譬如正法念处经说:‘在娑婆世界的东北方,有一个世界,叫做斯诃,那里的土地上,只有三角形的沙石,一年只下三次雨,一次的下雨量,最多只能湿润五寸的土地。该世界的众生,只有水果及种子可以吃,穿树皮做的衣服。他们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又有一个世界,那里的禽兽,从老虎、野狼,乃至于蛇类、蝎类,全都有翅膀飞行,只要彼此相遇,就互相吃食对方,不管对方是善意或恶意。’这难道不是秽恶国土的最开始吗?而娑婆世界的依报,是和贤圣相同的,如此才是秽恶国土的终结处。安乐世界既然是净土的最初入门,也就是和娑婆世界相交接处,所以往生是很方便的,为什么不求往生呢?
第九、根据摄大乘论,而认为有与十六观经相违背的意思,因此加以分别说明其含意。十六观经中,佛说下品往生的人,现在世造了重罪,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教净土法门,十念成就的话,就能够往生。摄大乘论说,这是佛陀特别的意思。自古以来的讲论师都说,这段文字所说的临终十念,只能作为种下往生的因,实际上是不能往生的,何以得知呢?因为摄大乘论说:‘譬如用一个金钱作为资本,而贸易到一千个金钱,不是一天就办得到的。’所以知道十念成就,只是作为往生之因,还不能立刻就能往生,这就是佛陀特别的意思。这种解释并不正确,为什么?凡是菩萨造论来解释经典的话,都是为了要把佛陀幽远的含意显示出来,以切合圣人的本意,如果说菩萨的论著违背经典,那是绝不可能的。
现在来解释‘佛陀特别的意思’这一句话,是说佛陀平常的说法,都是先把因说出来,再说明后来的果报,道理非常明显。而十六观经中,只说这一生造了罪业,临终的时候,只要十念念佛成就,就能够往生净土,而没有说明过去世是否有因缘。这是世尊为了要接引未来世造恶的众生,想使他们临终时舍弃恶念归向善念,乘著此善念而得以往生,所以就隐去了他们宿世的因缘。这是因为世尊隐没了宿世的善始,而只显示最后的善终,不谈起因,只谈果报,所以叫做特别的意思。
何以知道只要十念念佛成就,都是有过去世因缘的?譬如涅槃经说:‘如果此人,已经供养过半恒河沙数的诸佛,而且又发了心,才能够在浊恶世中,听闻到大乘经典而不毁谤,但也尚无其余的功德。如果曾经供养过一恒河沙数的诸佛,也发了心,然后才能在听闻大乘经典之后,不仅不毁谤,还能够喜爱且乐于其中。’从这些经典来验证,可以得知十念成就的人,都是真的有过去世的因缘。如果他们过去世没有这些因缘的话,连善知识都还不会遇到,更不要说会十念成就了。
摄大乘论说:‘以一个金钱,贸易得千个金钱,不是一天就能成功的。’如果是佛陀的意思,应该是要想使众生多多累积善因,以便乘此善念而得往生。如果是论主无著菩萨的意思,是藉此关闭过去世的远因,道理也没有不对。如果这么解释的话,就能够上顺佛经的意思,下合论著的意思,也就是经和论互相扶助,往生的路就通了,再也没有疑惑之处。
第三、回答问题,去除疑惑。
下面就以大智度论来回答问题。
问:一切的众生,无始劫来,就造了各种有漏的业,以至于被三界所束缚住,因此怎么能够不断除三界的业果束缚,只用很少时间来念阿弥陀佛,就能够往生净土,而超出三界之外。业果束缚的道理,要如何解释呢?
答:有二种解释,一、就法理上来破除。二、借用比喻来显示。
就法理上说,诸佛如来具有不可思议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不可思议智力是,能够把少的数量变成多的数量,把多的数量变成少的数量。把近的距离变成远的距离,把远的距离变成近的距离。把轻的东西变成重的,把重的东西变成轻的。如此等的智力,佛陀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接著要借用七个比喻,来显示其中的道理。
第一、譬如一百个成年人,以一百年的时间来积聚薪柴,堆得有千仞般高,然而只要用像豆子般小的火来焚烧此薪柴,半天就能焚尽。而又怎能说,百年积聚的薪柴,半天是烧不完的。
第二、譬如脚有毛病的人乘船,借著风力及帆力,船一天能行千里。因此怎能说,脚有毛病的人,如何能够一天走一千里路呢。
第三、譬如下贱贫困的人,获得一种祥瑞的东西,就把它献给国王。国王很欢庆,就重重的赏赐他,一下子之间,此人就既富贵又有名望。因此怎能说,以自己做官几十年,备尝辛勤,朝廷既不知道,民众也不归顺,所以此贱人得富贵是不可能的。
第四、譬如身力劣弱的人,连驴子都骑不上去,如果他跟著转轮王的话,就能够在虚空中,飞行自在。因此怎能说,身体劣弱的人,是一定无法在空中飞行的。
第五、有十个人围起来那般粗的绳索,一千个人也拉不断,然而童子只要用利剑挥斩,绳索一下子就分成两半。因此怎能说,以童子的力量,是断不了此十围之索的。第六、又譬如鸩鸟进入水中,鱼类及蚌类立刻都死了,然而只要犀牛的角触到泥沼,死去的水族又都活了过来。因此怎能说,性命一断了,就不能再活过来呢。
第七、也譬如黄鹄叫唤子安,子安又活了过来。因此怎能说,在坟墓下过了一千年,就再也不可能苏醒。一切的万法,都有自己的力量和别人的力量,自我收摄和他人收摄,千种开法和万种闭法等,是无量无边的。你怎能以有障碍的所知,来怀疑别人无障碍的法力呢!在五种不可思议之中,佛陀的法力是最不可思议的。你认为三界的业力束缚重,而怀疑少时间念佛的力量轻,所以不能够往生安乐国,进入正定聚之中,这是不对的。
问:大乘经中说,业力与三道犹如秤,最重的先牵去投胎。因此众生或百年、或十年,或一天之中,无恶不造,为何能在临终时,遇到善知识,只要十念相续念佛,就能够往生。如果是这样的话,最重的业力先牵去投胎的道理,如何能叫人相信呢?
答:你认为人造恶业的罪过重,下品人十念念佛的善心轻,所以现在要告诉你所谓轻重的道理及分别比较,是在心、在缘、在决定,而不在时间的久近。
什么叫在心?是说人在造罪的时候,是以虚妄颠倒的心来造的,而十念念佛时,是由于善知识的方便安慰法,用听闻实相法的心在念的。一个是虚妄,一个是真实,两者如何能相比呢?譬如已经暗了一千年的屋宅,只要光明一照,立刻就明朗起来。因此怎能说,已经暗了一千年的屋宅,黑暗是不会离去的。所以遗日摩尼宝经说,佛告诉迦叶菩萨说:‘众生虽然几千亿万劫,都在贪爱的欲念之中,被罪业所覆盖。如果在听闻佛经之后,能够改过向善,那么他的罪就立刻能够消失竟尽。’这就叫做在心。
什么叫在缘?是说人在造罪的时候,是从妄想,及烦恼果报的众生而起造的。而十念念佛,是从无上的信心,及阿弥陀如来真实清净具有无量功德的名号上起念的。譬如有人被毒箭射中,伤到筋破了骨,如果听到除毒药的鼓声,箭立刻跳出来,毒也去除了。因此怎能说,箭中得深,毒药厉害,所以即使听到鼓声,箭也出不了,毒也去不掉,这就叫在缘。
什么叫在决定?就是人在造罪的时候,是用有后来的心,有间断的心。而十念念佛,是用没有后来的心,没有间断的心,这就叫在决定。
大智度论又说,一切众生在临终的时候,风大像把刀子一样,正把身体加以分割,死亡的痛苦正在逼迫时,人们心里就会生起很大的恐惧感,所以当遇到善知识时,就会发很大的勇猛心,心心相续不间断的十念念佛。由于这个增上善根,所以能够往生净土。又譬如有人面对敌人奋战时,全身的力气一时都全用上了,十念念佛的善业,也是如此。又如果人在临终时,起了一念的邪知见,由于这个增上恶心,于是就能把三界的福业都倾倒,而进入恶道中受生。
问:既然临终十念念佛的善业,能够把一生的恶业都倾倒,而得以往生净土,不知道多久叫做十念?
答:经典上说,一百零一个生灭是一刹那,六十刹那是一念,这是依照经论而解释念的意思。现在我们说念,不以这种时间为准,而只要忆念阿弥陀佛,不管是想佛的全身相或是部分身相,只要随所观的境界,十念成就,中间没有参杂其他的念头,就叫十念。或者说,十念相续,是圣人一念的名字罢了,只要能够累积意念,凝定思虑,不想其他的事,使道业成就,就罢而不用了,也用不著去数。或者说,已修行很久的人,就用前面这种不记数的方法,而刚开始修行念佛法门的人,记数也是好的,这也是佛陀的教法。
又问:现在想要照你的劝说,来修行念佛三昧,但不知道所谓的‘念’,情形是如何?
答:譬如有人,在旷野之处,遇到怨家贼盗,拔刀要来杀他,这人就一直往前奔逃而去,见到前面有一条河,来到河边之前,他就想:‘我到河边时,是要把衣服脱掉渡河呢,还是就穿著衣服漂浮而过?如果脱衣渡河的话,恐怕来不及,如果穿著衣服浮水而过的话,又怕此头难保。’这时,此人一心一意都在想渡河的方便法,没有余暇想其他的问题。行者也是如此,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也和那人念渡河的情形一样,念念都是佛,没有余暇想别的事。或是念佛的法身,或是念佛的神力,或是念佛的智慧,或是念佛的白毫相光,或是念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或是念佛的四十八愿,称佛的名号也是如此。只要能专心至意相续不断,一定能生到佛国土。现在要告诉后代的学佛者,如果想要体会真俗二谛的道理,只要知道念念是没有的,这就是智慧门。而又能够使念念相续不间断,这就是功德门。所以经上说:‘菩萨摩诃萨,恒常以功德和智慧,来修行他的心。’如果是才开始学的人,尚未能破除色相,这时只要能够依此色相,专心至意的修行,全都能往生,不须要怀疑。
又问:无量寿经说:‘十方世界的众生,如果以至诚心相信、好乐,想要生到我的国土,乃至于只有十念这种念头,如果不能生到我国土的话,我就不成佛。’现在的人,听到这种说法,就想目前无所谓,打算到临终的时候,才来修这十念法,请问这种看法如何?
答:这是两码子事,为什么?经上说‘只要十念相续’,看起来似乎不难,然而诸凡夫的心,犹如野生难驯的马匹,心识犹如猿猴般动荡,在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之中驰骋不已,什么时候曾停止过呢?各位必须要相信,一定要先练习克制自己的念头,等练习到心念相续不断,已成为本能之后,善根才能坚固。譬如佛陀告诉大王说:‘人们平常累积善行,死的时候又没有恶的念头,就犹如树木要倾倒之时,必定会朝向已弯曲之处倾倒。’因此,当死亡的刀风一到的时候,百种苦楚一时爆发,如果以前都不曾练习过十念法,这时候光用想的怎能有用呢?所以大家最好要三五同志好友,事先约好,临终的时候,要轮流来开导并助念阿弥陀佛圣号,求往生安乐国,声声接续不断,以成就十念法门。譬如蜡印印泥,印泥坏了而纹路形成。命断的时刻,也就是往生安乐国的时刻。一进入安乐国,马上就进入了正定聚,那时,又还有什么好忧虑的呢?各位一定要想到有这种大利益,所以为什么不预先练习十念法呢?
又问:诸大乘经论都说,一切的众生,毕竟是无有生的,犹如虚空一般。既然如此,为什么天亲菩萨和龙树菩萨,都发愿要往生呢?
答:众生毕竟无有生,犹如虚空一般,有二种意义,一、从凡夫的角度所见到的,是真的有众生,真的有生死。而从菩萨的角度来看,往生之事毕竟犹如虚空,犹如兔角。
二、这里所说的生,是指因缘而生。由于是因缘而生,所以就是假有名字之生。由于是假有名字之生,所以就是无有生,这并没有违背大道理,也不是凡夫所谓的真的有众生,真的有生死。
又问:生是有的根本,是所有烦恼的根源,如果知道有这种过失的话,就应该舍生而求无生,如此才能够获得解脱。而现在你劝大家生净土,就是舍弃娑婆世界之生,而求生净土,这样的话,岂不是生个不停吗?
答:西方净土是阿弥陀如来的清净本愿,是无有生的生,不同于三界众生贪爱、污染、虚妄、执著的生,为什么?因为法性是清净的,是毕竟无生的,而现在说生到那儿,只是以生的情况来比喻而已。
又问:你所说的生而无生,应当是上品人的生。如果这样的话,下品人以十念法往生,不就是真的生了吗?如果真的生,就有二个问题,第一、或许不能往生。第二、这种善没有办法成为无生的因。
答;分三部分来解释,一、譬如清净的摩尼珠,放到混浊的水中之后,由于摩尼珠的威力,浊水立刻就澄清了。好比人们虽然有无量的生死罪如浊水般,如果听到阿弥陀如来无上无生的名号,犹如清净的宝珠,投到了混浊的心中,在念念之中,罪过息灭而心得清净,于是就能往生。
二、譬如清净的摩尼珠,用黑色或黄色的布帛包裹,放入水中,水就呈现黑色或黄色,和物体的颜色一致。西方清净佛土,有阿弥陀佛如来无上宝珠的名号,用无量功德成就的布帛包裹,放入往生者的心水之中,又怎能不把众生的生,转成圣人的无生智慧呢?
三、也犹如在冰上用火燃烧,火势猛烈的话,冰就会变成液体,当冰变成液体之后,火就会被熄灭。下品往生的人,虽然不知道诸法的自性是无生的,但由于称佛名号的力量,加上求往生的意愿,因此当生到无生国界的时候,认为有生的火焰自然就会息灭。
又问:是用那一种身去往生的呢?
答:在秽土世界的假名人,修行净土法门时,前念是后念的因。而秽土的假名人,和净土的假名人,不可以说就是同一个人,也不可以说不是同一个人。前面的心念和后面的心念,也是如此,为什么?如果说是相同的话,就没有因果的发生,如果说不同的话,就没有相续的情况。因此,虽然横说竖说都有差别,然而始终是同一的行为。
又问:如果人们只要称佛名号,就能够除掉诸障碍的话,就好比有人,用手指指著月亮,那么他的手指应该能够破除黑暗。
答:诸法有万种的差异,不可以一概而论,譬如有的名字本身就是法门,有的名字本身和法门不相干。
名字本身就是法门的,譬如诸佛菩萨的名号,咒语的声音辞句,佛经的文章句子等。譬如咒语说:‘太阳从东方升起,颜色忽红忽黄。’规定病人下午五时至七时,晚间九时至十一时,不得做某些事,而病人的病也好了。又譬如有人被狗咬,必须要把虎骨灸热之后,熨在被咬之处,病就会好。如果没有虎骨,就要用完好的獭掌来按摩伤处,嘴里说:‘老虎来了,老虎来了。’病也会好。有人的脚筋扭到,就要用烤炙过的木瓜枝,来熨患处,病就会好。如果没有木瓜枝,就要把手烤热来按摩患处,嘴里说:‘木瓜木瓜。’病也会好,我就曾身受其效益。
原因何在?因为名字就是法门之故。
名字和法门不相干的,譬如以手指指月亮。
又问:如果人们只要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能够除去十方众生的无明黑暗而能往生。然而有的众生虽然称佛名号,忆念佛陀,无明却仍在,往生的愿望也没有达成,这是什么道理?
答:因为他们没有真实去修行,所以和佛陀的名号义理不相应之故。原因何在?因为他们不知道如来是实相之身,而以为是众生之身。还有三种情形,所以不相应。一、信心不淳,若有若无。二、信心不一,就是没有绝对的信心。三、信心不相续,就是有其他的念头,间杂其中。如果能够念念相续的话,就能够一心。如果能够一心的话,就能够淳心。如果具备了这三心,还不能生净土的话,是不可能的。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 净土经论 | 净土圣贤 | 早晚课 | 净土指归 | 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世出世间法总不离因果,有因一定有果,有果当然有因。所谓“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佛是个过来人,他把修学的方法和经验提供给我们,我们能依教奉行,顺着他的道路去走,我们一定有成就。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