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十二)


2015/5/23    热度:188   

  古德时贤的金玉良言

  有位文学家说,懂得利用他人的智慧的人,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在净土门中,有许多古德时贤充满智慧的金玉良言,读之令人茅塞顿开,有‘胜读十年书’之感。希望念佛人要好好珍惜这些智慧的花朵,并以之作为自己进修的基石,做一个聪明的念佛人。

  夫称三昧者何?思专想寂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悟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是二者,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也。

  ——晋·慧远大师

  (编者按)思专,即心中只有阿弥陀佛;想寂,即除佛之外无丝毫其他的杂念存在。慧远大师乃中国净土宗初祖,他的这个‘思专想寂’慈训,乃是念佛法门的精要所在,足为千秋万世后学之指南。

  劳生役役,其止无日。地狱诸苦,不可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不修。

  ——后魏·昙鸾大师

  如汝所念,遂汝所愿。

  渐渐鸠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岂免衰残老病?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此真入佛之精要!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法门,速超生死。

  ——唐·善导大师

  当于净土起增进心,于阎浮提起厌离心。

  ——唐·少康大师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世作佛祖。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宋·延寿大师

  今人多好说参悟,好说了生死,不知在此土了悟甚难,谓之竖超三界。斯陀含,犹一往一来,况凡夫乎?此土众生,多是先生西方,然后了悟。生西方一门,谓之横超三界,万无一失。

  予见新生后学,才把一句佛顿在心头,闲思妄想,越觉沸腾,便谓念佛工夫,不能摄心。不知汝无量劫来,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断?且万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工夫纯熟,自然妄念不起。且汝之能觉妄念重者,亏这句佛耳,如不念佛之时,澜翻潮涌,刹那不停者,自己岂能觉乎!

  ——明·莲池大师

  世人但知祖师门下,以悟为上,悟心本意,要出生死,念佛岂不是出生死法耶?参禅者,多未必出,而念佛者,出生死无疑。所以然者,参禅离想,念佛专在想,以众生久沉妄想,离之实难,若即染想,而变净想,是以毒攻毒,变换之法耳。故参究难悟,念佛易成,若果为生死心切,以参究心念佛,又何患一生不了生死乎。

  ——明·憨山大师

  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改变,而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

  勿贪世间文字诗词,而碍正法!勿逐悭、贪、嫉妒、我慢、鄙覆习气,而自毁伤!

  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弹指归安养,阎浮不可留。

  ——清·蕅益大师

  念佛三昧,其来尚矣。虽曰功高易进,而末世行人,罕获灵验。良由信愿不专,未能导其善行,以要归净土故也。

  苟无真信,虽念佛持斋,放生修福,只是世间善人,报生善处受乐。当受乐时即造业,既造业已必堕苦。正眼观之,较他一阐提旃陀罗辈,仅差一步耳。

  我虽障深业重,久居苦域,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刹之外,是我心内之佛。既是心性无二,自然感应道交,如磁石吸铁,无可疑者。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也。

  ——清·行策大师

  在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难故累劫未成。是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末世修行,无越于此。然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至。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是则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

  茫茫大梦中,长夜谁能寤。反恋梦中欢,将醒还重做。做得不如前,一错是百错。做得胜如前,依然空么罗。造了梦中业,从苦又入苦。劝君早回头,直走西方路。万缘都放下,勤修净业课。日夜望还乡,一心求觉悟。豁然心地空,即是真净土。弥陀忽现前,原来是这个。

  ——清·实贤大师

  吾人生死关头,唯二种力:一者、心绪多端,重处偏坠,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负债,强者先牵,此业力也。业力最大,心力尤大。以业无自除,全依于心,故心重能使业强。今以重心而修净业,则净业强。他日报尽命终,定生西方,不生余处矣。如大树大墙,寻常向西而歪,他日若倒,决不向余处也。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

  有禅者问曰:一切诸法,悉皆如梦。娑婆固梦也,极乐亦梦也。同是一梦,修之何益?答曰:不然!七地以前,梦中修道。无明大梦,虽等觉犹眠。唯佛一人,始称大觉。当梦眼未开之时,苦乐宛然。与其梦受娑婆之苦,何若梦受极乐之乐。况娑婆之梦,从梦入梦,展转沉迷者也。极乐之梦,从梦入觉,渐至大觉者也。梦虽同,而所以梦者,实不同也,可概论乎?

  ——清·际醒大师

  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既有真心切愿,必须至心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无论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及大小便利等,总不离此六字或四字,必须令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无二,心佛一如。若能念兹在兹,念极情忘,心空佛现,则于现生之中,便能亲证三昧,待至临终,生上上品,可谓极修持之能事矣。

  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顺境逆境,不忘求生西方。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他法,又有何憾?

  心跳恶梦,乃宿世恶业所现之兆;然现境虽有善恶,转变在乎自己;恶业现而专心念佛,则恶因缘变为善因缘矣。

  当恪守净宗列祖成规,持斋念佛,改恶修善,知因识果,植福培德,以企现生消除业障,临终正念往生,庶不虚此一生,及亲为如来弟子耳。

  ——民国·印光大师

  修道是修通大涅槃之路,修成佛之道。成佛之道是大定,心中有定就是在道。修净土,念念之中有阿弥陀佛;若心中一时无阿弥陀佛,即离了道。

  修行人世间事尽量少管,佛门中事也少管,不要有是非人我,一心念佛,有空时间多看经,与佛菩萨交往谈天,岂不甚好?

  金刚经由始至终解答两个很重要的问题,一是‘云何安住其心?’一是‘云何降伏其心?’在净宗就很简单:云何安住其心?阿弥陀佛!云何降伏其心?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便能安住其菩提心和降伏其妄心。

  若想成佛就要学佛之慈悲。念佛人要有大悲心,对一切众生要慈悲,否则与极乐世界不相应。

  对五欲六尘起贪求心,无有厌足,道业难以成就,往生净土必有障碍。只要对于世间一丝毫贪求心都没有,即可随时往生,感应道交亦从此处来。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造业决定受报。与其造恶业,不如造善业;与其造善业,不如修净业。

  阿弥陀佛在因地中曾发四十八愿,我们的愿力若与四十八愿相同,可说与阿弥陀佛志同道合。以阿弥陀佛之四十八愿,作为我们自己的四十八愿,就容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

  ——净空上人

  以上所列,皆高僧大德之语录;至于在家居士,如古时之王龙舒、彭二林,及近代之江味农、方伦居士等,对净土法门,亦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和宝贵的指示,特录于下,以飨读者:

  凡闻恶声,则念阿弥陀佛以消禳之,愿一切人不为恶行;凡见善事,则念阿弥陀佛以赞助之,愿一切人皆为善行;无事则默念阿弥陀佛,常在目前,便念念不忘;能如此者,其于净土决定往生。

  ——王龙舒居士

  子等归向极乐,全须打得一副全铁心肠,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七情所锢;污泥中便有莲花出现也。

  ——彭二林居士

  须知起念即妄,念佛之念,亦妄非真,何以故?真如之性,本无念故。但因凡夫染念不停,不得已,故借念佛之净念,治其住尘之染念。盖念佛之念,虽非真如之本体,却有趋向真如之妙用。何以故?真如是清净心,佛念是清净念,同是清净,得以相应故。所以念佛之念,念念不已,能至无念,故曰殊胜方便。

  ——江味农居士

  修禅要无心无境,所以在禅定中,不管见何境界,皆是魔事。修净要有心有境,所以在念佛中,若见境界,凡所见与所念相符者,皆是正,所见与所念不符者,皆是邪。但还要知道:纵使所现之境,确为佛境,然若执之过甚,则亦成魔。楞严经说:‘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远公一生,三见圣相,而亦不理不说,此正所以教后人:勿因贪恋、欣喜、分别、执著,而失念著魔也。所以与所念相符,尚且如此稳定凝重,何况不符。

  说念佛是做无生的工夫,错了,实在念佛做的,是有生的工夫。目的是要离此娑婆,生在极乐国,所以念佛人,念念要做离浊世,生净土想。倘若误认为:念佛是求无生,那是自破其法,把净土的效用,连根掘起,可知这一错非同小可,而必须加以纠正。

  不念佛时,并不觉得有念头,念佛时,反而觉得念头多者,这些念头,并不是念佛后才生起的,乃是本来就有,经念佛才发觉耳。一切众生,平日胸中,皆有无限妄想,憧憬未来,作生死根本,作三恶道根本,而主人翁向来迷于尘境,总不觉得。一旦经世途挫折,或善友提醒,乃幡然觉悟,精勤念佛,方才发现妄想众多,扰乱心体。此后若继续精勤,念佛不辍,则彼妄想,自渐次消灭,终得圆证真常,成就佛道。

  不能六字都用心时,但著重一字,便等于六字俱在。大概:急念时,应著重‘阿’字,缓念时,应著重‘陀’字,则心自定,试之!

  有相有语的念佛,是念应身佛,无相无语的念佛,是念法身佛。应身是有相的假佛,所以念应身佛,是为凡夫而说之法。法身是无相的真佛,所以念法身佛,才是为圣者而说之法。经中说:‘端坐念实相’,这实相便是众生的自性,诸佛的法身,无相之相,故名实相。此外有相之相,不管他如何庄严,皆是虚妄,未离生灭。可知教念应身佛是方便,教念法身佛,才是究竟。不过,学者若不懂得实相念法身佛,还是照旧念应身佛,先做到往生极乐国再说。

  禅与净土,关系密切,两宗行人,功夫粗浅者,每见禅净不同处,因仅见一边说无,一边说有也。功夫精微者,则见禅净相同,盖深知极乐四种净土中的常寂光土,便是禅家的最高境界,而禅门中的涅槃妙心,也便是真正的净土。不同是见其中途,相同是见其终点,造诣既异,故见解亦异也。

  念佛明明是心住于佛,怎么说无住生心呢?须知净是净,禅是禅,这两门各有其境界,不宜混淆。凡有住生心者,皆有生处,凡夫住六尘而生心,住于贪嗔痴烦恼而生心,故其生处为三界六道。念佛人住于佛而生心,故其生处为佛国净土,境虽不同,其有生则同。生佛国的最后,还要把这一念——念佛之心遣去,才是无生无灭,无为无相的涅槃,这不但是往生以后的事,也是过三贤十圣以后的事。心中有一佛存在,这是净土宗的境界,并不是禅宗的境界。

  ——方伦居士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净土指归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烦恼的种类极多。贪(贪欲)、嗔(嗔恨)、痴(不知无常无我之理等第)是三毒,再加上慢(傲慢)、疑(犹疑)、恶见(不正确的见解如常见、断见等),组成六根本烦恼。由于烦恼造种种业。 ​​​​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