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斋净土诗白话浅译(十二)


2015/5/23    热度:99   

  莲池大师答苏州曹鲁川书(附来书)

  曹鲁川来书:

  很久不曾亲自奉面请命,心中颇为歉意。然而时时能够翻阅师父刻印出版之言教,利益我实在非常大非常多,实在极为感谢、极为感谢。我时常心向南方企求能够得到师父的法云普荫,心中非常殷切地瞻望依恋。正好我故乡敝郡的断凡悟上人,亲近前往师父的法坛之下,我为了求法之故,请他附带书信为我问候请安。

  不才我谬误而迂腐愚痴,近守东鲁孔子之学,远宗西方天竺释迦之教化,乃于儒家、释氏之书籍为古书蠹鱼虫者,我四十年来的用心就是在此也。我也曾经奉承教化于诸位贤达之人,心中颇有蓄积一些体悟心得,常常期望能够就正于大善知识,此次因为断凡上人之前来而流布我心中之所得也。

  夫释迦世尊共有三藏十二部之教典,此即是所谓的于广大的众生海中,张起众多的罗网。又即是所谓的大囷仓与小囷仓也。只应谈论大法以该罗小法,怎可以举一法而废多法呢。最近我的乡里之间,有人提倡论说修行佛道必定要经历无量劫才可以成就圣果,必定只有渐教而没有顿教的说法。就我所知,渐教也是释迦大圣所说,未尝有所不对,然而以渐教而废除顿教,则有所偏差了!尊者(指莲池大师)您内在秘密修行圆顿之教,而外在则开显净土法门,诸佛也有如是的作风,这是不可怀疑的。

  但是近来有一些听闻佛法之人,虽然不乏如《法华经》所说的,才一初闻佛法,一遇到佛法便能相信受持,心中思惟想要取证佛道。然而若是想要以阿弥陀佛一位圣人,而尽废《法华经》中十五位王子所成之诸佛。以净土法门的一部经典,而尽废佛陀的三藏十二部,这则是不才我所不愿意听闻的。

  现在的时世虽是末法之期,然而人们的根机难道就没有智巧与愚钝之差别?这就有如释迦世尊为迦叶、为憍陈如说小乘,其说法是如此。而为善财童子、为龙女说大乘,其说法则是如彼。《楞严经》中二十五位圣者,各个都证得圆通法门;可是文殊菩萨评论二十五种圆通却又各有高低,其所称的又如彼。此正是所谓的昨日定、今日则不定。又即是所谓的说我是空、而且不是空;说我是有、而且不是有。此即是佛陀祖师之所以善巧方便而无恒常之主,活活泼泼地,如同在水面上按葫芦般滑溜溜地圆转不停一样,不是死板板的方法也。假使钉住于一个木桩、如同死守于一窟,这样怎么可以利益人天呢?我所愿求的是希望尊者您为大众开示净土教法之时,如果遇到利根之人则直指上乘之法。能够圆融而通达一切法,不滞著于一个方向角落,俾使大鹏鸟与小鷃雀都能得到安适之处,这样不也是尽美而尽善的吗?

  此外佛陀所说的《华严经》乃是无上一乘的圆教,是释迦如来称合于本性的究竟之谈,非是教门亦非宗门,而即是宗门即是教门。不执于空不执于有、而且无垢无净。此经相对于《法华经》而言,犹胜之一筹。若是其余的教乘,似乎是难以与《华严经》比较长短也。而尊者您却将《华严经》与《阿弥陀经》两者相提并称,此已经似乎不太妥当。并因此观点而有著作论述而把《阿弥陀经》高腾之,把净土法门凌驾于华严之上者。这不正是朱色与紫色互相混淆是什么呢?不是指鹿为马、指马为鹿互相乱指,又要如何说您这种作为呢?尊者此举如果没有人出来言议之,天下或后世之人必定有“秦国无人”(喻当世无高人)之嗤笑也。

  我也期愿尊者您为净土根机的人说净土法门,为华严根机的人说华严境界,不要互相讥诮,也不要互相混滥。如此乃是为了流通佛陀教乘,乃为五教(小、始、终、顿、圆)并列陈述,上中下三种根机全部都摄受之方式也。柰何尊者您一定要刻舟而求剑,只专注弹打小雀而惊走失去了大鹞也。

  若是《华严经》这一部经,有信、解、行、证四法,善于演说此华严大法者,则莫过于方山的李枣柏长者。如今其言论全部尚在,可以去翻阅详查也。接著有清凉国师,人们称其为华严菩萨,而实际上其并不通达契会华严的义理旨趣,只是草率随便地将全部的经文分裂成四份,以隶属归类于信解行证四法,使卢舍那佛的妙义,推委失落于草莽之间了。

  亦期愿尊者您能够辨别黑白,分清泾水和渭水的界限,揭举杲日于义理之天。实在令人嗟叹、令人嗟叹啊!如今之时僧俗缁素二众当中的高流贤者,已经日渐雕零减少。不才我之所仰望敬重的尊者您,就如泰山嵩山一样高耸。是故我不以赞叹的方式、而以规劝的方式来对待您,我深知尊者您乃是无我之人,而不才我也不是为了自我,是故谆谆不倦地言谈此事,惟愿尊者您能体察谅解之。

  莲池大师回复:

  长久以来就听闻居士你专精心意于《华严经》,心中极为敬重仰慕。此次接到你以手笔言教之书信极为殷勤,简直就像是要令尽法界的众生皆能纳入于如来一乘之性海,真是如普贤菩萨之大愿也。然而不肖我虽然崇尚西方净土,而实际上则是崇尚华严,这与居士你并没有差异。

  夫《华严经》具有无量的法门,而求生西方净土者,乃是华严无量法门中的一门而已!就现时众生之根机,应当是由此净土一门而进入于华严之境界,并非是只推举此一净土法门而废弃华严全部也。此外居士你来信说不肖我以《阿弥陀经》与《华严经》并称,因此遂有著作论述把净土法门凌驾于华严之上者,然而此论又是谁作的呢?华严就如同世间的天子一般,有谁敢把诸侯诸王、大臣百官凌驾于天子之上呢?

  然而不肖我也未曾将此二部经相提并称也,我在《阿弥陀经疏钞》之中,特别说《华严经》是圆教的究竟教,而《阿弥陀经》是得到圆教的少分,是华严部的眷属流类,并非是将其并称也。古来的大德都称华严与其他的经典相比较,就譬如杲日亮丽光明于青天,夺去其他众星之光耀。又如须弥山座落于大海之中,让其他群峰之高伟顿时失落,这又哪里有能并列之处的呢,此事自然不必再详论。

  此外居士你的来信又说,应当要随著众生的根机而开演不同的教法,为适宜净土法门根机的人说净土,为适合华严大教的人说华严,此意甚妙。然而其中有两个意义:

  一者,千种根机的众生能够同时感化教育,此乃是诸佛如来出现于世间之事,并非不肖我之所能为也。是故曹溪的六祖专门弘扬直指人心之禅,难道是他不能通达其他的教门吗?慧远大师专门建立东林寺之莲社,也不是只有接引钝根之机啊!至于云门、法眼、曹洞、沩仰、临济,虽然五宗同出于曹溪六祖一个根源,然而亦有引导教授的稍微差别。各个门庭有不同的教化施设,本来道理上即是应当如此,这并没有什么好怪异的。何况不肖我乃是凡夫之品,若是随便仿效古人,昨日定、今日却不定,而散漫无有一定的师法相承,善变混乱而不专一。名义上称说是要利益他人,实际上却是耽误别人也。何以故?如来自称我为法王,于一切法可以自在,而如今我等为凡夫平民,却自我号称为国王,欲学习法王之作为,这实在是不可不谨慎也。

  二者,演说华严则该摄净土,演说净土亦可贯通于华严。是以说华严者可以自说其华严,说净土者也可以自说其净土,本来就可以两者互相并行而不违背。如今之人只知道华严境界广大于极乐净土,而却不知道阿弥陀佛即是毗卢遮那佛啊!

  此外居士你的来信又说清凉国师不能通达契会华严的义理旨趣,而将华严全经分裂成四分,以附属于信解行证四法。夫信解行证,虽然贯彻于全经当中,然而经文从始至终,也有其自然而分别之次第,并非是清凉国师勉强将其割截裁剪的。其全经都是贯彻信解行证四法者,即是所谓的“圆融”也;而其自然分别次第者,即是所谓的“行布”也。即行布次第的当下即是圆融贯彻,虽然有四个段落的分章又有何损害呢?假使没有行布之次第,其圆融又是何物呢?如果一定要去除行布之次第才称为圆融者,则其自身便不圆融贯彻矣!

  况且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以至等觉菩萨、妙觉佛果,佛陀亦自己将全部经文分裂为五十二段吗?世尊又何不将五十二段文章用一句而说尽,而却说了这么多卷的经文呢?因地该摄了果海,果地亦彻通于因地之根源,因地与果地未尝不是同时具足融通,而又未尝不是因地自是因地、果地自是果地也!何必一定要执著将八十卷的经文束在一块,全部总括为一个无孔铁锤,然后才可称之为圆融呢?一定执著其要收摄在一块,而不许分开而谈,此即是死板之法,即是钉于一个木桩,即是愚痴地守于一个洞窟也,怎么可以说是活活泼泼的呢?

  方山的李枣柏长者之《华严经论》,自然是千古以来的雄谈伟论。然而论有论的体裁,疏有疏的体裁。若是说到统摄而说明一经之大义,则方山李长者乃是专美于前。若是论到究竟深义探索根源,穷极微妙尽其玄奥,则方山之论得到清凉国师之疏才能够广大完备。岂只是方山是如此,即使是杜顺大师,乃至贤首国师及诸祖师,亦复因为得到清凉国师之疏而得以广大完备。岂只是华严宗的诸位祖师,即使是三藏十二部百家之论疏,也是因为得到清凉国师之疏而广大完备。温陵解释《华严经》,以方山之论为主,而以清凉国师之疏为辅助,已经甚为失宜了,而居士你却又更加毁訾清凉国师,此乃为不肖我之所未能理解者也。

  此外,龙树菩萨于龙宫中背诵以取出《华严经》,而却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普贤菩萨为华严会上毗卢遮那佛之长子,而发愿求生于极乐世界。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一同辅佐毗卢遮那佛,因此号称为“华严三圣”,而发愿求生于极乐世界。这些都是有明确根据的事,其皎洁明了就如白日、星辰。居士你将提倡华严以风行于天下四方,而却与文殊、普贤、龙树三位圣者相违背,此又是不肖我之所不能理解者也。

  何况方山李长者列出十种净土,极乐世界虽然说是权教,而华严则是权实融通,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因此不论是YIN欲之房舍、或是杀人的刑场,无非即是清净之道场,更何况是七宝庄严的极乐世界而不是清净道场吗?婆须蜜多女无厌足于欲望而为YIN女,皆是古佛示现之作用,更何况是万德具足的阿弥陀佛圆满成就了极乐世界而却不是古佛之作风呢?居士你游戏于华严境界无障碍之法门当中,而却障碍于极乐净土,此又是不肖我之所未能理解者也。

  不肖我与居士你,同为华藏世界莫逆之良友,而居士你却不能明白觉察。我区区之心,又想要拉居士你为极乐莲胎之骨肉兄弟,而我只能期望居士你不至把我置于你自心之外也。居士你深深爱顾于我,不赞叹我而规劝于我。我如今亦狂妄而对居士你有所规劝,也犹如居士之爱顾我也。我在病中举笔简略地申述一些梗概,完全不能尽述我之心意,惟愿居士你鉴察之,体谅之。

  曹鲁川又书:

  我乡里敝郡的断凡上人,为了索取您的书信而向上拜谒于您,并附带致上我诚心之书信。承蒙您的看顾而惠以书信,您规劝之心极为恳切而究竟,实在是殷切非常也,我承受您的恩德而极为感谢感谢啊!

  您的来信云:《华严经》当中具有无量的法门,而求生极乐净土者,乃是华严无量法门中的一门。就如今时世众生之根机,应当由此净土一门而进入华严之境界,并非高举一个净土法门而废弃华严的全部法门。又说华严是圆满究竟之教,没有一个法门可以凌驾于其之上,以上所说的都是确实之论。

  只是《华严经》乃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所说的,演说究竟一乘的妙义,大大不同于其他诸经。然而一般人大多将其与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经典等同而视之。因此注疏此经者,贤首国师首先启其开端,方山则深深契合其意旨。在清凉国师则虽有简择而不精纯,在温陵的注解则语焉而不详,乃至于后人有撰写而纶贯者,则已经是末流了。温陵云:‘方山为正确之论,清凉为辅助者。’此种见解最为卓越。而尊者您以为不适宜,似乎您是不了知温陵,也不了知方山之论也。

  诸不了义的经典,以及别行的《普贤行愿品》,与《大乘起信论》等论著,皆称扬赞说极乐净土,这个难道是没有原因的吗?然而在《华严经》中却未曾谈到此事。而方山所排列的十种净土便更加清晰了。《法华经》中如鱼鳞般次第列举了十六个王子,其中有阿弥陀佛,但是并未曾将其推定为唯一之独尊。其经文中赞叹持诵经典之功德,从旁而援引到西方极乐世界,而其实际上说的是女人往生的因果。《首楞严经》当中二十五位圣者证得圆通,文殊菩萨并未轩轾分别其高下,只是说入于圆通的方便有很多门,又云无论是顺行逆行皆是方便。然后接著以证得圆通的迟速不同之差别,于无所轩轾高下当中,又未尝没有一个指归的方向也。因此文殊菩萨以观世音菩萨之耳根圆通最为切要究竟,而不推崇赞许大势至菩萨的念佛法门,并且更加贬低斥责为“无常”、为“生灭”。

  若是净土法门最为殊胜,则释迦世尊,只要说大小本的《阿弥陀经》不就够了吗?何必要殷勤复杂地说三藏十二部呢?贤首及清凉等诸位法师,极力标示小始终顿圆五教,大家都以为是十分的正确公允,然而却未曾说到净土法门。讲究心法的禅宗这一家之流派,净土尤其是其所扫荡的,六祖大师之言,且来不及详细诠释注解。如今更再为您拈出一二则公案,且如志公禅师曰:‘有智慧者知道自心是佛,愚痴的人乐于往生西方。’

  又如齐己禅师评善导大师之文句曰:‘“惟有径路修行”,然而却依旧打之绕。“但念阿弥陀佛”,念了又不济于事。’又曰:‘汝等诸人白天夜里在径路中往来,因什么道理又这么当面错过了阿弥陀佛。’又曰:‘恐怕其又要如同从前一般依旧舍父逃去,流落生死于他乡之中,东撞西磕,真是苦哉阿弥陀佛。’齐己禅师此三段言语,或许有人以为太过苛薄了,然而岂是无缘无故而彼禅师却如此言之呢?想必一定也有其道理才是!

  古来的大德云:‘一切的众生,每一个人迷悟的浅深有所不同。迷于自心之佛而向心外求见,或假借修行以寻觅他佛,如是未悟自性者,即是小乘根机之人。’又有人云:‘直下顿时了悟自己此心本来即是佛,自心之外更无一法可得。此即是无上之佛道,此即是真如佛。学习佛道之人,只怕于一念之间执著于有,便与佛道有所间隔了!’又有云:‘就你目前而言无一法可得,而其佛法大意又在目前,可是他却不是目前之法。若是想要向佛陀祖师身边学习,此人尚未具有参学的法眼在。何不向生死尘劳中用心定当,你于何处更想要佛陀、想要祖师替代你生死,恐怕有智慧的人会笑你哦!所以通达之人极力地说、所谓三大阿僧祇劫辛苦修行,不如于一念间悟得无生法忍。’又道:‘能够于一念间悟入缘起而无生,超过于三乘权巧之学。’

  况且先不要谈论三乘或是一乘,总之一切佛法最重要的是在于无我无我所。如今这些往生西方净土者,我为能生之人,极乐净土为所生之地,自心与他境历然分别,生灭来去宛然明了,欣求与厌舍纷然混乱,其种种的过失是我所未及全部列举。看看从前以来谈论莲宗这一乘者,必定曰:‘华开见佛悟无生。’一定要等到往生之后才可以见到阿弥陀佛,然后才能跟随观世音、大势至菩萨,或者随著阿弥陀佛,等待他们教诲无生之道理,到此时才能够悟道。这个岂不是说修行净土法门者上品根机的人绝为稀少,而中下根机的人则极多,如是滞著于无量阿僧祇劫才可成佛,似乎是极为迂回迟缓。

  况且欲修行净土法门者,也必须要先修习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等四四十六观门,试问净土门中所观的是何轨则,而能观的还有几人呢?所以念佛修行者如牛毛之多,往生者却如麟角之稀少。何如回反而求诸于自己,自己本自具足自性佛而有剩余在呢!彼寒山之勉励丰干禅师曰:‘前往五台山礼拜文殊菩萨者,不是我同流。’佛法在于通达佛道者来说,其出词吐气自然别于常流。

  而且一切的佛道以《金刚般若经》为入门,以《大方广佛华严经》为究竟。在《金刚经》则曰:‘实无少法可得。’而在《华严经》所称的对于佛地境界的两种愚惑,一则曰微细所知愚,一则曰极微细所知愚。所以阿难尊者自己称说:‘不历僧祇获法身。’知识佛法的人犹然尚且要呵责其有所得,是故有人称之曰“佛疮”,或有称之曰“佛魔”。文殊菩萨瞥然暂起佛见,未免被贬向于二铁围山。

  可叹啊、可叹啊!知见之河能够漂溺香象,有智慧之主人不受功德。修道之人心念无所往处,其踪迹不可见而不可探寻,是故不必经历于权巧之乘,而独尊秉持于一乘之心法,此则是不才我之所以孜孜不倦者也。彼诸佛祖师,为一些执著于自我心识的下劣根器的众生,以及小乘根机的弟子,惟只依于一个第六意识,计著以为现在虚妄的色心等而为其染净依者。悯念其四大既已分离之后,一个灵性无所归依,就如同失去池水的鱼儿,孤独踯躅而坐以待毙,是故不得不将就设置一个极乐净土而安置之,此亦是如《法华经》所说的化城之类也。古代诸佛流传以来这种善巧之事便有之。

  若能悟得法性身、法性土,而要归于无一物可得,如是乃为真正之佛土。就如同华严性海所现的全身,如同人的身中有八万四千毛孔,东方的药师佛,西方的阿弥陀佛,各各皆在华严世界中的一个毛孔中说法度众生。人们如果涣除毛孔,而通彻全身,此则未尝不可。假使抛弃全身而将其撮入一个毛孔当中,此不但是海水与水泡互相倒置,而且如苍蝇不投向空门而投向窗纸,如果是这样的人又能对其如何呢?

  日前不才我以手书写所说的是:‘应当对适宜净土根器的人演说净土法门,为适宜华严的人演说华严。’我自己认为并不违背佛法,也是为了尊者您的赤心片片。而尊者您却想要携我一同进入莲胎,如是则如同昔日之人所云的:‘把众人引入迷津当中。’以及所谓的:‘放弃黄金而担取稻草。’一样。更考察于古代曾有人说:‘若是想要究竟此心性之事,必须要向高高山顶上站立,于深深海底中行。’若是舒适的闺房楼阁中柔软温暖的事物舍弃不得,又有什么用处呢?

  又有人云:‘诸经有所谓的无嗔恨行,这并非是凡夫常情可以比拟的。所谓的恨者,恨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而不能自我觉知。所谓的嗔者,嗔怒我度脱众生未至究竟也。’以此之故所谓自觉与觉悟他人,有世间的智慧,有出世间之智慧,有世间与出世间的上上智慧。举此智慧以语示他人,令其无有违逆排拒,如此才差不多可以利益于他人也。

  追溯昔日三教圣人出现兴起于世间,无不为了救度众生这一大事。并且能够观察时节因缘,如果偏差者,则补正之。有弊病者,则救拔之。隐微不明者,则彰显之。总而言之即是以心性开示于人而已啊!以如今天下之拘谨小儒株守于文字的传疏注释,修道的放旷之士沉溺心意于虚远玄邈之境,其余学佛的则手里拿著木梡念珠而口中称念阿弥陀佛者。从通达京城的大道以至于大都城,乃至于穷困的乡村偏僻的街巷,这些凡俗的三教之人其数目之大,多到大家居住之处可以互相望见,走在街上都可以肩臂互相摩触也。尊者您又随从这些俗人而唱和他们提倡念佛法门,这不就是所谓的随顺世俗凡情之教化,随波逐流而如同风吹便倒的小草吗?此是不才我之所以不能不怀疑之处啊!

  而尊者您的来信自称虽然崇尚西方净土,而实际上是崇尚华严。又云由此净土法门一门而入于华严之境界。这就如同古代大德所云:‘如果只是弘扬真实之教,而众生根机低劣不能相信。因此必须为了真实教法而施以权巧方便,以浅显之事来助显深奥的道理。’又云:‘应用时要适合于时宜,口中虽然演说权巧之教,而其内在并不违背于真实之法,只是为了使众生能够得到权巧之教与真实之教的种种利益也。’若是如此,则不才我实在是真诚地认同之、领受之,不但欣羡而且安慰也。

  如今尊者您会下的听众学徒,从杭州前来而经过我们苏州者,时时便能够遇到,没有一个不是津津乐道于九品往生者。等到与他们言谈之时,稍微涉及上乘的心法,则心中惊骇瞠大眼目,还有的则更大笑之。那么这些过失是在弟子们呢?还是在他们的师父呢?

  若是真正的大丈夫,气宇心志冲于天际,而以度化众生为急务。若是已经出于世间之中来度化众生了,开堂说法了,敷设高座了,不具有大丈夫之作风,而却只作街闾巷弄的老斋公老斋婆的举止。忽然被个聪明伶俐的人问著,或是被明眼人逼拶著,那时候您是准备向北斗天星里潜藏身形呢?还是要向铁围山里潜藏身形呢?难道您不曾听人说,若是大鹏金翅鸟,奋起迅飞一刹时即可到达百千由旬之远。若是蹑影的神驹,可以迅速地奔驰骤走于四方八极。绝对不会任意地啖食饮啄,也不会随便地埋藏身影于其中,而总是不会依倚于任何一方。弘扬佛法这一件大事,非同小可,期愿尊者您重新思量安置您的心意啊。

  您的来信又云:‘阿弥陀佛并不异于毗卢遮那佛。’这是没错的。但是就化导之境界国土及化导的仪轨法则,则各各之间便有差别殊异也。这实在是因为诸佛的教义,通通是归宗于因缘,既然堕于因缘之境,难道就没有大小之分,一定也有浅深之差别。是故如果说诸佛皆有差异,那么千佛与一佛,也不可称其有何差异。如果说到诸佛为同一,那么毗卢遮那佛之遍照与释迦牟尼佛之能仁这二尊佛,亦各自有其不同。

  古人以为一切诸法说其是同是异则有重重之说法,不可以一向全部认为同一,也不可一向认为全部差异而不同。不可以将全部同一而认为全部差异,也不可以把全部差异而当作全部同一。如果迷惑于此同异之二门,则智慧便不能自在了。就如有人云:‘本来是要走向白雪而却向芦苇花里寻觅,那么则以温州的橘子皮当作是火的颜色。’这样可以吗?

  首山念禅师曾经说:‘想要作为一代的宗师,必须具有智慧抉择之法眼才可以。’所以自古以来便有拈提古人、赞颂古人者,又有别于古人、憋坏古人者。例如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又有人则云:‘至道最难,须要拣择。’所以《华严经》中说到第八地曰:‘寂灭真实的境界现前了。’仍然还要说:‘应当生起无量的差别智慧。’又云:‘虽然观察分别诸般种种法门,然而此不是有所造作而达到之情境也。’

  我们本有的能明鉴觉照万有的自性,本来自己是圆满光明的。就如同广大的珍宝明镜,胡人汉人虽然不加分别而自有其分别。又如同如意宝珠,青色与黄色并无分别差异、而映照之时能映照出青黄之差异。若是能够在诸法中不生起自他分别等二解之人,又何曾离开拣择分别之事而向外去别处追求。明白了这些道理,便是拣择了不拣择的。所谓的善巧分别的清净智慧,不就是如此吗?

  方山李枣柏为《华严经》作论,清凉为华严作疏,皆是统摄综说佛乘,共为阐扬圆教之宗。虽然说论有论的体裁,疏有疏的体裁,然而只是说其义理相同,而不是说其文句相同。文句也许有差别,而义理则是一致的。如果就其义理而言,其见地的深浅则大大地有所差别。清凉国师演说其他的诸经,乃是真正的善知识。惟独对于华严的注解,其一句一句的说明乃至一字一字地解释,难道说便没有帮助于众生了解卢舍那佛。只是就其提纲挈领以至于引人入胜之处,实在是无法跟得上李枣柏。清凉与枣柏之区别没有办法厘清分明,则卢舍那佛所说经典之宗旨精要、便终究会晦暗不明。至于所谓的信解行证之四法,割裂全经而如同切瓜斩豆一般,此是其较大而明显之缺失,自此之外的小缺点则更多。这就是不才我所谓的清凉是抉择之而不精纯,此事并非是没有缘由的。假使尊者您并不以此为然,那么请你更对照质问于枣柏大士也。

  莲池大师回复:

  很惭愧地让你赠予我书信一篇,不断累积以至于两千多个字,玄奥的言词微妙的论辩,如汪洋波浪般层层叠叠,实在非常欣羡之、仰慕之。然而我私自以为居士你实是爱念我太深,而言辞却太过浪费也。如果居士你想要称扬禅宗而贬抑净土法门,也不必消耗太多的言语,何不直接了当说曰:‘三世诸佛,被我一口吞尽了。’既然是一佛也不建立,何人更是阿弥陀佛呢?又何不称曰:‘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既然寸土都无,何方更有极乐国土呢?只要这两句话,你来信的两千多言,便摄无不尽了!

  本来想要一条一条地回答应对,但是恐怕会犯下斗争之过失。可是如果不酬答应对,则这是对佛法大道的关系极大,不可以终究沉默也,因此我胆敢简略地陈述之。

  你的来信说清凉国师抉择华严之经义而不精确,我愚昧之见不知道是清凉国师抉择华严不精确,还是居士你抉择华严不精确呢?另外你的来信又说,不了义的经典,才有谈说西方净土,而且以《普贤行愿品》及《大乘起信论》来代表不了义经。《起信论》暂且不说,《行愿品》以一品而总摄华严八十卷之全经,自古代以至今时,谁敢议论其是不了义之经典。居士你独尊推崇华严,而非责《普贤行愿品》,行愿品如果是不了义经,则华严亦是不了义经也。

  你的来信又说到《法华经》所授记往生极乐净土者,乃是为女人往生之因果。那么经中龙女成佛,也只是女人成佛之因果了?你说阿弥陀佛乃是十六位王子之一,则毗卢遮那佛,也只是二十重华藏世界之第十三层了?居士你独独尊崇毗卢遮那佛,柰何毗卢遮那佛与阿弥陀佛却是在同等的第十三层也。此外你的来信又说到,《首楞严经》当中选取观世音菩萨之耳根圆通,遗落大势至菩萨之念佛圆通,并且更贬斥念佛为无常、为生灭。那么憍陈如所悟的客尘两个字,可以说是通达无常,契合于不生灭矣,为何其不能入于圆通之选呢?如果真的是说:‘观世音菩萨登科,而大势至菩萨落第。’那么难道你不曾听闻龙门点额之譬喻,而却作如是齐东野人之言语呢?

  此外你的来信又引齐己禅师,将古人提倡念佛的诗偈,逐句地下评论之语。其善导大师的念佛诗偈曰:‘惟有径路修行。’则下评语曰:‘依旧打之绕。’念佛诗偈曰:‘但念阿弥陀佛。’则下评语曰:‘念得不济于事。’居士你通达禅宗,何以不知道此是禅宗师家直下为人解黏去缚之语句,而你却把他当作真实之法去体会,因此死在禅宗语句之下呢?

  如果真的是如此,则古来大德有人曾言:‘踏著毗卢遮那佛头顶上行。’那么不但阿弥陀佛不济于事,毗卢遮那佛也是不济于事吗?像这样的语言文句,在禅宗的语录传记当中,有百千万亿之多。老朽我四十年前,也曾经用此言语以逞口舌唇吻之快,以雄壮我的文笔词句,后来知道惭愧了,从此不敢再如此。直至如今,想起来还很羞愧呢!

  又齐己禅师说:‘求生西方者,犹如舍离父亲而逃逝,流落于异地他乡,东撞西磕受尽辛苦,真是苦哉阿弥陀佛。’我则回应之曰:‘即今却是如子忆母,还归于本有之故乡,舍离东土而得生西方,真是乐哉阿弥陀佛!’你且说说看我这一段言语,与齐己禅师相去有多少呢?

  你的来信又说:‘经历多劫的修行,不如于一念之间证得无生法忍。’请问居士你得到无生法忍了吗?如果已得,则不应当以我为能生之人,以极乐国土为所生之境。何以故?即自心便是国土,谁为能生之人呢?即国土便是自心,何者为所生之境呢?不见能生所生而往生净土,故终日有众生往生净土而未尝有生也,此乃是所谓的真正之无生也。必定不许说往生然后才称为无生,如此乃是断灭空见也,并非是无生真正之意旨也。

  此外你来信又说必定要等待华开见佛之后,才能悟得无生之理,如是则为迂回迟缓也。居士你通达禅宗,难道不知道从迷得悟,就如同从睡梦中觉醒,如同莲华盛开。念佛的人有现生见性者,是莲华开于顷刻之间也。有往生之后才见性者,是莲华开于较久之后也。众生的根机有利钝之差别,功行也有精进与懈怠之不同,是故莲华开放也有迟缓与快速之差别,怎么可以一概以为念佛之人都较为迂回迟缓呢?

  你的来信又说毗卢遮那佛与阿弥陀佛是不同的,而将华藏世界比喻为全身,将西方极乐世界比喻为毛孔。往生西方净土者,就如同撮取全身而入于一毛孔之中,为大海与水泡颠倒错置。居士你大小之譬喻是没有错,但是居士你既然通达华严之宗旨,柰何却只有允许由小入大,而不许由大入小。况且大小互相摄入,乃是华严十玄门当中的一玄也。举华藏世界等不可说之无尽世界,而入于极乐世界的一朵莲华当中,尚且不能盈满莲华当中的一叶、一叶片当中的一芥子之地,那么又何必恐惧全身入于一毛孔之中呢?

  此外你在信中又说,我这个荒山当中的徒众僧人,你只要一旦问之以上乘的禅宗,便惊骇其心瞠大其目。居士你之前不是也说了吗,对于适合华严的人开示以华严,对于适宜净土法门的人开示以净土。如今我这些钝根辈的徒众,正应当修习净土,居士你何不给予应病之药,而强要斥责惊惧他们呢?

  你的来信又说,老朽我既然出现于世间开堂说法了,不具有大丈夫之作风谋略,而作乡闾街巷的老斋公、老斋婆的举止。假使被个聪明伶俐的人问著,被明眼人逼拶著,那么是要准备要向北斗里潜藏身形呢?还是要向铁围山里潜藏身形呢?老朽我从来不敢承当出世说法利益众生之名,自然也就没有大丈夫的作略,这个姑且置之而不论。

  然而你将修行净土法门者,鄙视其为老斋公老斋婆,那么这就是如同古人所谓的,并不是鄙视那些愚夫愚妇,而是鄙视文殊、普贤、马鸣、龙树等大菩萨也。岂只是文殊、普贤、马鸣、龙树等菩萨而已。凡是慧远、善导、天台、永明、清凉、圭峰、圆照、真歇、黄龙、慈受、中峰、天如等,这些诸大菩萨、诸善知识,也都是老斋公老斋婆了?刘遗民、白居易、柳宗元、文潞公、苏长公、杨无为、陈莹中等诸大君子,也都是算老斋公老斋婆了?就算是老斋公老斋婆,只要能够念佛而往生者,即能证得不退转之地,那么又怎么可以鄙视之呢?

  况且老斋公老斋婆,平庸痴呆低下愚劣,然而其却能恭敬谨守规矩模范者是也,确实是愚鲁也。而若是那些具有世智聪明才气言辩者,狂妄自大地谈论般若,等他吃肉吃饱之后,来找僧人说禅谈道者,乃是魔也。愚鲁的人贵在其能安于愚鲁,我真诚自我揣度我的才智,我宁愿被称为是老斋公老斋婆,而不愿意作老魔民老魔女也。

  至于居士你所称的伶俐人、明眼人者,如果前来问著我、逼拶著时,则彼老斋公老斋婆,不须高登于北斗星辰,远觅于铁围山而藏身。只要就这个伶俐汉的咽喉处安单,向明眼人的瞳孔里敷坐,何以故?且教他暂时闭去口头三昧,而能回光返照也。居士你崇尚华严,而极力诋毁净土;老朽我修业净土法门,而极力赞叹华严。居士你有空时在静中尝试去思惟一下此事,这件事到底为什么会如此呢?

  此外你来信说我劝你求生净土,比喻就如同舍弃黄金而担取麻草,是颠倒行事,对你极为屈辱也。但是居士你此种譬喻尚未亲切,我如今代你作一个比喻:譬如有一个农人,投信拜访于大富长者之门,邀请富人到彼农人之田园村舍。听闻到此事的人皆嘲笑他。此农人愚昧而不知道进退,于更再打扫门前的路径,计划再一次地去邀请大富长者。嘲笑他的人说:‘大富贵的主人前一次不责备你,已经是非常幸运了,而你却想要再重新尝试吗?’

  这位农人说:‘我看到许多富贵的人家,有的是身为富人而行为不仁义者。有的是外表富有,而内在实际上是贫困的。有的是尚未真的富有,便先有骄逸之形态了。有是只是替富人典藏守护财库,而却自以为是富者。况且以前那些富者的“金谷”、“郿坞”等豪宅庭园,如今又在哪里呢?而我以一介一无所有的田舍老翁,安享于太平之乐,是故忘记了自己的卑贱,很惭愧地作了这些傻事,我如今知道过失了!如今知过了!’于是农人与旁者彼此相视大笑后便散去。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净土指归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一缘。世间万物皆有相缘,缘是机遇,缘是达观。二空。空是智慧,包容宽恕,虚怀若谷,海纳百川。三悟。悟为慧根,启发心智,世事洞明皆学问。四善。心怀悲悯,心存感恩,积善行,帮助别人。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应天下之变;平其心,论天下之事;定其心,爱天下之善。 南无阿弥陀佛 ​​​​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