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念三宝经注疏——吉祥妙音(一)


2015/5/23    热度:521   

  益西彭措堪布 著

  顶礼上师曼殊师利!

  具大慈悲法中王,一切种智引导师,

  福慧功德胜海深,诸佛如来我敬礼。

  清净远离贪欲尘,善能解脱恶趣道,

  最胜无上真实谛,寂静妙法我敬礼。

  己知宣说令他解,善能住于诸学处,

  具诸功德胜福田,于诸僧伽我敬礼。

  皈命三宝之弟子,至心顶礼祈赐佑,

  禳灾增福洒甘露,愿此注疏利众生。

  为一切众生皈依三宝,忆念三宝功德,获得暂时与究竟利乐而发无上菩提心!

  凡是皈依三宝的弟子,不论学修何宗何派,都应净心正意,随时随地忆念佛法僧三宝功德,培养自己对三宝虔诚信敬之心,巩固与加深对三宝的认知与确信,将身语意无一不融入于佛法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的安乐八正道之中。在佛法僧三宝无量功德的感染与熏陶之下,滋长善法欲,精进勇猛学修佛法,自利利他,成就佛道——这才是三宝弟子的信、愿、行、果。

  另外,为了能使更多众生趋入解脱之道,架起引导的桥梁,使其解除疑惑,了知三宝功德,铲除思想中的彷徨与迷茫,获得真理与安乐……

  无边世间大海中,自他一切有情美好的希盼,纯粹都是为了谋求幸福欢乐。现代社会,整个世界都浸染于西方科学文明的氛围中,随之就出现了以科学方式思维、工作和生活的人们。他们以物质领域创新,提高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方式,来展现自我价值的存在,并以获得超级物质与情趣的享受,当作一生中生命的目标。为什么不说精神享受,而是以情趣享受来代替?因为现代人追求的所谓精神享受其实只是挖空心思在自我小圈子内,人为扭曲地构造暂时性的情趣而已,诸如生日派对、联谊会、回归大自然等等……从根本上来说,现代人已失去精神内含,也就更谈不上什么充满活力具有永恒价值的精神生活、精神归宿!

  佛教并不认为物质生活舒适,就是人生目的。它只是达到更崇高目标的条件。佛陀提醒人们,物质与经济方面的乐趣,比起由善良无过失的生活所生起的精神乐趣来,尚不及后者的十六分之一。

  有人问佛,为什么他的弟子们,过着简单平静的生活,每天过午不食,却如此神情焕发?佛说:他们不悔既往,不冥索将来。他们生活在现前的世间中,因此他们都神采奕奕。愚蠢的人又冥索未来又追悔过去,就象碧绿的芦草在骄阳中被刈断一般,一下子就枯萎了。

  聪明的现代人,在生、老、病、死的人生旅途中,幸福欢乐总是令人感到那么稀少、短暂,而忧、戚、哀、痛却经常在身边如魔鬼般徘徊……佛醒示人们:病有两种。哪两种呢?就是身体的病和心中之病。有人可以一年、两年、甚至一百年、一百多年肉体都不生病。但是世间除了心无染著的人(除了阿罗汉等圣者以外),心的方面能有片刻不生病的人,那真是稀有难得的呀!……对此,有头脑的人不能不多予思考,面对人生的美丽与哀愁,我们内心世界失去的总比欲想获得的多!

  当然,身为现代人的确不能盲信。而应依靠自我理智分析甄别加以抉择——佛告诉人们,不要盲从于我的说教,要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

  在众生依赖、生存的这个世界,前因后果,上至有顶天下至无间地狱之间,苦乐舍受迁变,辗转不定。森罗万象的轮回景像,仿若描绘斑斓多彩的图画——对此,应当善加思维。若能仔细斟酌,就会知晓,轮回更变,倒象在一锅沸腾的开水中,煮着上下翻滚的酥油大米——尊贵卑贱,兴旺衰败,痛苦安乐等等……一切的一切,一概沉浮起落,犹如瞬间变幻的戏剧,漂泊如电。在人世间,即使用人生中相依为命同甘共苦的家庭观念去抵御惨淡生命轮回的漩涡,也是那样脆弱无助,无济于事。《文殊游戏经》中云:父母难作皈依处,妻女亲属亦不能,彼等终将舍汝去,随彼意乐他方行。

  进而言之,因被无明欺骗迷惑,心识暗钝,假使被强迫趋入福善之业,自己亦并非心甘情愿,而是不自觉地趋入恶业方面。正是由于宿世串习力暗地作怪,也就有鸭奔池塘,鹰赴尸林的情形了。

  不仅如此,正因无明在捣鬼,欲想获得幸福欢乐也就变得如登天之难。而且,随着痛苦加剧,也就与圣者之路背道而驰……这样,轮回的怪圈,也就变得无始无终,遥遥无期。如是应该审察明思!

  痛苦是巨大而漫长的。在身临其境中,对于那些曾经作过自己母亲量如虚空般的众生——他们应当依靠什么皈依处,才能从一切痛苦衰亡的深渊中被救脱出来呢?具有智慧的人们,不禁要陷入深深地思索之中……

  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彻底消除轮回痛苦的方法到底谁能知道?迫切救度众生的慈悲心究竟何人具足?真正具备救度能力与事业的又是谁呢?《瑜伽师地论》中提醒人们:一、其所皈依之对象,必须自身已断尽一切烦恼众苦;若自未出苦,不能度他出苦。二、要于一切度生方便皆得善巧;倘仅自解脱,而不知随顺机宜宣诸法要,纵皈依他,亦不能度人出苦海。三、要具足大悲心,见有情受苦甚于己受,不暇休息;若无大悲心,纵有度生方便,因见众生难调难伏,或因时间长远便生疲厌,不肯利人;纵皈依他,也难得其慈悲摄受……在反复思考过程中,对于梵天、帝释天和淡黄师(数论派祖师)等方面不存嗔恨偏见,对于出有坏佛陀也不生贪恋希求——以平等之心,作出***理判别:何者能从根本上解救苦难有情,那就应该理所当然地皈依他!

  不妨用事势理去分析衡量,虽然现在对我们来讲释迦王已遥不可见,但他所宣讲示范的正道,用三量之理去观察是正确的。这一正道的确是斩断世间轮回之根的真实方便,毫无谬误。再用推理而知,这一方便,释迦牟尼佛必然已亲知亲证。并且,将此法示导众生,亦已具足慈悲之心。这一方便,充分显示了能从根本上解救世间有情的无限威力……是的,只有出有坏佛陀智悲力三者皆然具备,从而生起理念与信心!

  循着依怙主——佛陀所宣教法的光辉,我们可以用无垢的智慧去分析辨别!茫茫三界轮回之苦,并非无因无缘而生。如果是无因无缘而生,就定会存在恒有与恒无的过失。同样,也不是外道所承认的大自在天常法等非因产生,因为因与果必有内在联系,不相混乱……如此等等,上述观点已不攻自破。看来,一切万法,唯然都是因缘缘起聚集的显现而已。假如并非依因缘缘起而生,那就如同石女儿一般,无有显现而眼见了!

  通过正量了知,的确存在着铲除痛苦之道。而所谓损害有情即是法的邪道,所谓为净除业障依靠五火等的非道——此类怪论邪说,皆与世间轮回之根本因并未相违。只有能够彻底掘除一切世间轮回无明之种的本然无我空性才是正道。经中云:诸遭怖畏人,多归依山林,亦归诸园囿,归所供树木。其归非尊胜,其归非第一,虽依其依处,不能脱众苦。若时有归依,佛法及僧伽,由知苦苦集,正超越诸苦。八支圣道乐,当趣般涅槃,以智慧观见,诸四圣谛理,此归为尊胜。此归是第一,由归此归处,能解脱众苦。

  从客观立场出发,人们的智慧和知识,无论如何进步或广大,都绝不能超过佛的知见和境界。换句话说,我们不能在正统佛法以外更能发现什么新奇的东西。现今科学无论怎样发展,也仅仅可以作为佛法各类观点的新型注脚而已。例如,可以用科学、心理学,甚至社会学来阐明自性空的道理。亦可用近代实验心理学之种种资料及深度心理学的观察法,来诠释业感——出有坏佛陀,是人们希求解脱轮回之苦的唯一依怙,其教法是唯一的津梁,诸僧伽是无上福田,亦是解脱路上的挚友亲伴——我们应当确信无疑,应当时时刻刻不忘三宝,随念皈依处——三宝之功德。《赞颂韵文论》中云:安住无边底,生死大海中,贪等极暴恶,大鲸嚼其身,今当皈依谁?若谁一切过,毕竟皆永无,若一切时空,一切德依处。设是有心者,即应皈依此,赞此恭敬此,应住其圣教。《涅槃经》中云:若人皈依于三宝,必能解脱诸怖畏。

  在听到恶趣轮回的痛苦后,应当生起希冀摆脱之心;在听到善趣与解脱的安乐后,应当生起希冀获得之心;在闻到三宝殊胜无比的功德后,应当生起希冀皈依随念之心;在现见罪业过患无穷后,应当生起希冀断除之心……这才是智者明智的选择。一位智者说:所有的哀愁与痛苦,有一天,都能被咀嚼、被纪念、被转化、被升华,成为生命中的大爱。

  在作出一心向善,皈命三宝的选择当下,十方诸佛菩萨随喜赞叹,并默默地祈祷祝福。《弥勒所问本愿经》中云:弥勒大士善权方便,安乐之行,得致无上正真之道。昼夜六时,正衣束体,下膝著地,向于上方说此偈言,我悔一切过,劝助众入道,皈命礼诸佛,令得无上慧。

  经中云:无信心之人,不生诸善法,如种被火焚,青芽岂能生?虽然三宝具有不可思议的悲心与加持,但要想使之融入自相续,唯一依赖自己的信心和恭敬心。因此,如果自己具有上品的信心与恭敬心,那么所得到上师三宝的悲悯与加持也是上等的;若具有中品的信心与恭敬心,则所得的悲悯与加持也是中等的;假如只具有下品的信心与恭敬心,就只能获得少许的加持与悲悯;如果根本没有信心和恭敬心,那么不可能得到上师三宝的悲悯与加持。若自己无有信心,则遇到真佛摄受也无济于事。

  无著菩萨说:信有三种形态:一、完全而坚定地确信某一事物的存在。二、见功德生起宁静的喜悦。三、欲达成某一目的的深愿。本书所注解的目的属于后二项范畴。因为智者见到三宝功德,不能不生喜,不能不亲近,不能不皈依,不能不获取——也就令本人生起欢欣而共同趋于暂时与究竟的利乐。诚所谓,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无死鼓音陀罗尼经》中云:佛世尊难思,正法亦难思,圣僧不思议,诸信不思议。皈依三宝之功德利益,略说有八种:

  (一)、常遇佛法,趋入内道。

  佛法住世,旷劫难遇。今作皈依,已为生生世世结下值遇佛法,趣入正道之缘。《大悲经》中云:佛告阿难,若有众生于诸佛所,一发信心,种少善根,终不败亡。假使久远百千万亿那由他劫,彼一善根,必得涅槃。如一滴水,投入大海,虽经久远,终无亏损。

  (二)、昔作恶业,皆悉清净。

  为了远离痛苦,清净罪业,应当投身归命,诚心祈祷,必得三宝威力加被,激发善根。犹如尘镜经于擦拭才得光耀。《大集经》中云:百年垢衣,可于一日浣令鲜净。如是百劫中,所集诸不善业,以佛法力故,善愿思维,可于一日一时,尽能消灭。再者,现今社会,人心不古,恶法丛生,若不祈祷三宝,则为外境所转。自己智慧浅薄,无有正见,心被诱惑,即使刚刚积聚的点滴之善,也容易转成恶业。因此,应当了知,今生断除不善业也是没有比皈依三宝、忆念功德和诚心祈祷更殊胜的方法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净土指归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菩萨跟凡夫有什么差别?一个是觉,一个是迷。菩萨有智慧,有定力,有无量的善巧方便,能令一切众生得大善利;凡夫没有智慧,感情用事,天天在造恶因,天天在搞生死轮回。菩萨具足大智慧、大慈悲,给一切众生种佛种,令佛种不断。佛种中,“佛”这个字的意思是觉。换句话说,令佛种不断,第一个意思是自己,第二个意思才是别人。自度而后才能度他,自己不能度而能度他,这佛在经上讲得很多,“无有是处”,没有这个道理。由此可知,“佛种不断”是自己的佛种,不是别人的佛种。自己的佛种,就是觉而不迷。授三皈依的时候,我们讲过,“佛者觉也,觉而不迷;法者正也,正而不邪;僧者净也,净而不染”,由此可知,什么是佛种?就是自性的觉正净。不迷、不邪、不染,这是自性。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