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念圣三宝经注疏(三)
2015/5/23   热度:422
从无始以来,有情漂泊在茫茫无际的轮回苦海中——现在若尚未值遇佛法,不能修行,则仍会饱受无边痛苦的折磨。犹如落陷深渊,毫无自在。若已然值遇正法,则恰如茫茫海面,碰到航船——通过依止善知识,就会从轮回的海洋中,获得解脱,永无逆转。《大乘起信论》中云:又诸佛法,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乃得成办。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无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烧木,无有是处。众生亦尔,虽有正因,熏习之力,若不遇诸佛菩萨,善知识等,以之为缘,能自断烦恼,入涅槃者,则无是处。于一切所知范围内,一经遇见或一经晓知正法,定会获得利益。而且,在所有利益中,最为殊胜。此即称其为见者不空或见者有益。要知道,轮回本身就是痛苦的自性,其对治法唯有佛之正法。依靠佛法去修习,最初即能使烦恼减薄,自然而然生起胜解信——犹若昏愦之人忽然心明眼亮,不禁自我感慨道:真是太稀奇了!佛之正法真是正确无比!……内心深处油然生起坚固定解。
然而,那些迷痴愚钝之人,眼见正法,却如身到宝洲,空手而返;或是熟视无睹,擦肩而过;或是不闻不问,懵懂无知;或是玩味文句,不察本义;或是说食数宝,体不躬行……如此等等,人生枉然而过。《宝积经》中云:佛言,若不修行得菩提者,音声言说亦应证得无上菩提。作如是言:‘我当作佛,我当作佛。‘以此语故,无边众生,应成正觉。故知行在言前,道非心外。又经云,佛言,学我法者,惟证乃知。
佛之正法深广无边,非凡无比。如日中天,众萤坠伏——岂是凡夫心识所缘之境?而是现见本然实相的圣者们,依各自所证的智慧,自觉自明了证二无我之理。此即是智者各别内证。但是,于正法真正圆满成就的惟然佛陀一人,所宣正法,究竟圆满……如上而言,在一切所知法范围内,能够称得上真实所取,利益无边的只有佛之正法。
丁二(究竟依托)分二:戊一、略说;戊二、广说。
戊一、略说
法律善显。
有人对于佛法不禁会有这样的疑问:佛法虽然深邃广大,但有的观点讲五蕴等法实有,有的观点说无有,有的有无皆谈,有的有无皆无……真是众说不一,令学人困惑不解,心中难免滋生佛法是否是真实可靠的皈依处?……
量士夫——出有坏如来,擅能洞察了知有情根器与意乐。犹如初获如意宝,先经粗糙之布打磨,再经细柔之布揉擦,后由清水洗拭——佛宣说二谛法门,是从不同层次示以浅、深、甚深和究竟之法门的。圣天菩萨云:诸初业有情,转趣于胜义,正等觉说此,方便如梯级。《中观四百论》中云?**日谥狗歉#?屑淦瞥?遥?蠖弦磺屑??糁??魄伞7鹜诱攵杂星楦髯愿????邮艹潭龋?闳龈事斗ㄓ辍??阅芟?鹚??星槿饶眨?钪谏?竦媚?罄?郑?詈蠡裰ぞ烤刮奚掀刑嶂??3跹е?耍?聘?∪酰?娑苑鸱ǜ髯诠鄣悖?恢?谥迹?缱乖评镂砝铩R??溃?髯诠鄣悖?菜朴斜穑?翟蛞馊ね?椤R簿褪撬担?诰烤挂庖迳希?抻斜鹨欤?ゲ幌辔ィ?廖薏皇抵?Α??用?远?裕?愿髯诩?庾钪斩蓟崛と胛奚掀刑幔?裼凶韵嗝?苤?Γ俊??缋窗送蛩那Х?牛?允撬胬嗥趸??荆?虼耍?虺破湮??缮葡浴?
戊二、广说
决定出离,趣大菩提。无有违逆,成就和顺;具足依止,断流转道。
有人提出:一切正法,从直接与间接之径,都能趣入唯一究竟胜义实相——对此,又作何理解呢?
对于轮回中,从粗大烦恼直到无明习气之间——一切所断,都要依靠具有出离性的种种方便,加以断除。于此,当从断圆满角度理解——决定出离。佛陀权巧方便,暂设三乘。达于无上菩提之果,虽然有间接与直接途径之分,但皆殊途同归。《法界赞论》中云:法界无别故,主要乘无分,宣说三乘者,引众生入佛。
并且,在彻底灭尽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同时,证圆满——无上菩提之果顿然获得,因而称其为趣大菩提。《妙法莲华经》中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又云:我即自思维,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堕于三恶道。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由此确然而知,已然断除一切所断,已然证悟一切所证,趣大菩提,唯然安立佛之一乘。
所有正法宣明之义,互相之间并非舍一取一,而是全然无违,宗趣一致——皆成为圆满正道上的助缘。正因为众生根机千差万别,佛所宣法,才浩瀚无边,应机而现。然而八万四千法门,均为一趣,无有违缘。不仅如此,而且上乘功德自然涵括下乘功德。佛所说法,层面分明,义理和顺,同一意趣——此即称其为成就和顺。
假若佛法各宗真是见解迥异,意趣有别,取一舍一——那必定不是究竟依靠之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佛法小乘与大乘,皆是针对所化根机,权巧而设,是相应之法。因此,佛法的确是究竟的皈依之处。
若未通达上述关要,反而认为小乘之法极为低劣——产生如是观点之人,必然于三世诸佛甚深广大法流未能晓畅明了,从而舍弃正法,造下深重罪业。《大乘集菩萨学论》中说:复次初行菩萨,发如是言,汝不能修习六波罗蜜行,亦复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汝应速发声闻辟支佛心,汝可速得出离生死……是名初行菩萨第二根本罪。复次初行菩萨,作如是言,汝何坚持守护波罗提木叉及律仪戒,应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读诵大乘经典,则身语意所集烦恼,不善业报悉得清净。乃至如前所说,是名初行菩萨第三根本罪。
《遍摄一切研磨经》中云:曼殊室利,毁谤正法,业障细微。曼殊室利,若于如来所说圣语,于其一类起善妙想,于其一类起恶劣想,是为谤法。若谤法者,由谤法故,是谤如来,是谤僧伽。若作是言,此是为诸菩萨宣说,此是为诸声闻宣说,是为谤法。若作是言,此是为诸独觉宣说,是为谤法。若作是言,此者非诸菩萨所学,是为谤法。谤法之罪,其罪极重。《宝性论》中云:何人若嗔法,彼岂能解脱?《三摩地王经》中云:若毁谤契经,较毁此瞻部洲中一切塔,罪业极尤重;若毁谤契经,较杀殑伽沙数阿罗汉,罪业极尤重。如果有的法门于自己不相适应,也千万不要妄加点评褒贬,要保持缄默,平等对待,则无有罪过。佛曾说:住于中间者,舍法我未说。《经观庄严论》中云:意之罪过自性恶,于色亦不应生嗔,况于生疑之佛法,是故等住无罪过。
大凡有漏法,无论依靠何者,都终究会迁变而灭。即使获得转轮王和梵天天主等之胜位,也不是真实可靠的依托处。并非自心对胜位不存希望与执著,而是此胜位本身一直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就佛法本身而言,在一切时空范围之内,皆是永恒无迁的究竟依托处。此即具足依止。换而言之,正法是所依靠处,能依者——诸有情依于正法,何时亦无迁变,具足永恒依止功德。
有人不禁会想:虽然佛法是无欺真实的依托处,但是否也如同世间创立伟业和美妙享受等一样,要外在事物不断地更换,不断地追逐,才能享受到美妙的乐趣呢?
佛法并非如此。要知道,依靠佛法,最终会获得究竟圆满无上菩提之果。待至究竟圆满,就不再需要辛勤劳作不断追求,而是已然断德圆满,于无学道勿需学修——不必修此再学彼、自一果位再转换至另一果位。此则称其为断流转道。世亲菩萨在《释明论》中云:无上即断流转道,趣于究竟即是流,至此尽除则为断。在某些注疏中说,断尽心与心所的流转,方称为断流转道;还有的解释为,断除一切轮回之流转……虽然各家疏解纷纭,但都是一方之言。全知麦彭仁波切说:在此,依于甚深之义,对这二句本义作出圆满解释的,独此一家,别无相同。
在一切所知法范围内,不仅要知晓真实可靠的依托处唯有佛法,而且,过去、现在、未来的所有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以及一切有情幸福安乐的殊胜善道——都是在佛法光明的普照下,勃然兴起……在产生殊胜定解之后,油然发起住持与护持正法心愿——佛经中说,此之大愿全然涵摄一切佛陀菩萨所发诸愿。
所以,在随念法宝功德后,应当清醒地认知:只有值遇正法,,才会心生欢喜。当尽己所能,闻思修行受持佛法。弥勒菩萨于《辨中边论》中云:此助伴应知,即十种法行,谓书写供养,施供听披读,受持正开演,讽诵及思修,行十法行者,获福聚无量。依十法行去行持,则此人身成为有益人身,不会空耗。如是若于佛法一偈,或背诵、或讲说、或思维,其功德无量无边。此皆广见于佛经中。
末法时期,人心痴暗,邪说横行。呼唤僧才法匠擎举法灯,照破茫茫长夜,燃亮众生心灯……此一席话,是对年轻的僧尼们而说。经中云:假使顶戴经尘劫,身为床座遍三千,若不传法度众生,决定无能报佛恩。为了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只有面对现实,敢于荷担如来家业,闻思修行,自利利他,才不枉出家之行。
有人向永明延寿大师请教说,为何天台宗允许凡夫说法?大师引用教证回答道:《般若经》中讲,‘自修行般若之福,不如广为人天,巧说比喻,令人易解般若,其福最胜!‘而且在另一部经中说,‘其人戒定虽羸劣,善能说法利多人,若有供养是人者,则为供养十方佛。‘这不是很好的教证吗?永明延寿大师的开示不能不让人深思!
古德云: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佛经中记载说,曾有兄弟二人出家,一人专门修慧而不修福,后虽证罗汉,却没有人供养。另一人专门修福而不修慧,后转世为皇宫中畜养的白象,满身挂着璎珞……这则故事耐人寻味。
成就解脱之路,不外福慧双修。侧重何方,都有失偏颇。通过自利利他这一完美的组***,不仅于自之解脱积聚资粮,而且亦能有益众生趣入正法。《大方广总持经》中云:佛言,善男子,佛灭度后,若有法师,善随乐欲为人说法,能令菩萨学大乘者,及诸大众有发一毛欢喜之心,乃至暂下一滴泪者,当知皆是佛之神力。但见解不谬,冥契佛心。虽为他人,亦乃化功归己,既能助道,又报佛恩。
为人说法,不仅自利——增上智慧,而且利他——积聚福德。若能以清净发心,不慕名闻不求利养,如理如法地依于佛法,明理契义,阐幽示微,为了有情,悦意讲法——此诚为末法时期自利利他的典范。《劝发增上意乐经》中云:慈氏,无染法施,谓不希欲利养恭敬而施法施。此二十种是其胜利。何等二十?谓成就念,成就胜慧,成就觉慧,成就坚固,成就智慧,随顺证达出世间慧,贪欲微劣,嗔恚微劣,愚痴微劣,魔罗于彼不能得便,诸佛世尊而为护念,诸非人等于彼守护,诸天于彼助发威德,诸怨敌等不能得便,其诸亲爱终不破离,言教威重,其人当得无所怖畏,得多喜悦,智者称赞,其行法施是所堪念。在《未曾有经》中说:说法有二大因缘,一者开化天人福无量故,二者为报施食恩故。岂得不说?又财施如灯,但明小室。法施若日,远照天下。
有人虽然心里赞叹随喜弘扬佛法,但都是称颂他人之语。一涉及到自己,往往喜言闭关,逃避社会,遁迹山间。莲池大师开示说:有修习***的人,独居一室。稍有人声便以为受到干扰。人声是可以禁止的,但如果有鸦鹊在庭中叫噪,那怎么办呢?鸦鹊还可驱除赶走,但如果有虎豹在林中号啸,那又当怎么办呢?虎豹犹可使猎人捕捉,然而风号水流,雷轰雨骤,那又要怎么办呢?所以说,愚人除境不除心,智人除心不除境。要想除境而境终不可除。境既不除,心不能静,这样,道就永远学不成了——学佛办道,不自我检讨,志向不坚,而嫌外境不寂静,那实在是谬误之至!
乔美仁波切在《证悟历程——漫游者道歌》中也对初学之人教诲说:在修法时,听到外面喧哗吵闹,流水哗哗,或者鸡鸣犬吠等嘈杂声音,感到心烦厌恶,心不由自主地被声音所吸引……自己觉得:应该马上离开,到比此地更为寂静的深山旷野去……要知道,如果自心没能驯服调顺,那么影响禅定的因素到处都存在,这就如同香叶树龙王的故事一样,是根本无法躲避的。乔美仁波切是在给弟子明示心性,弟子认知心性之后,才要求其远离人群,掩关而修的。汉地历代禅宗大德亦是在得个消息或得个著脚处(指初识心性)后,遁入深山,与鸟兽为伴,与日月同息,非要得个桶底脱落(指彻悟心性)。否则,誓不罢休……如此看来,汉藏大德在闭关修法问题上,的确是一个鼻孔出气(禅宗术语,指见解相同)!
当然,后学弟子应当学习前辈高僧大德为了解脱,忘我苦行的修法精神。但是,还要看看自己的资粮具足与否。在禅宗方面,是否已破初关,明眼人予已认可?在大圆满大手印方面,是否已认知心性,上师许可与否?……否则,匆匆然,奔入山林旷野,不久又奔回都市——来来往往,只落得白白辛苦!——这不是佛法所提倡的!《像法决疑经》中云:佛言,若复有人,见他修福,及施贫穷。讥毁而言,‘此邪命人,求觅名利,出家之人,何用布施,但修禅定智慧之业,何用纷动无益之事?‘作是念者,是魔眷属,其人命终堕大地狱,经历受苦。从地狱出,堕恶鬼中。从恶鬼出,于五百身,堕在狗中。从狗出已,五百世中,常生贫贱,受种种苦。何以故,由于前世见他施时,不随喜故。对于初学者,莲花生大师警示说:闭关九年,不如转一次***的功德大。
初学佛法之人,应当福慧双修,为将来真正掩关——克期取证充分聚集资粮。在福慧双修的修法中,这里所提倡的就是宣讲佛法、弘扬佛法——这是学修佛法之人最适宜的方便途径之一。
至此,不要落入另一个误区——自己智慧福报浅薄,岂是弘法度生的栋梁之材?要知道,弘扬佛法不一定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只要从点滴做起,去身体力行——对你所见的亲朋好友,念一句佛号、言一句法语、寄一本小册、发一封关心醒示的信函……或者,在你的视野里,凡是所见到的——空中飞的小鸟、地上跑的猫狗鸡鸭、水里游的鱼虾、昔日的仇敌怨家、来往而过的陌生人——你都善心发愿、诵咒回向——这无一不是弘法度生。慢慢地,你的愿菩提心成了行菩提心,随着烦恼心渐渐被菩提心所取代,你的周围已被菩提心涌溢出的博爱所笼罩,祥和与安宁环绕着你。过去的你不见了,你成了一位学修佛法真实的体验者——不仅自利,而且影响了周围,他人与动物都沉浸在你所修佛法的美妙与温馨之中……不久,就会咂咂称奇:这么渺小的我,居然、居然能感染世界?!
乙三、(随念僧宝之功德)分二:丙一、阐述僧宝功德;丙二、因具功德胜赞无上福田。
丙一分二:丁一、相续清净;丁二、胜田功德。
丁一、相续清净
圣僧者,谓:正行、应理行、质直行、和敬行。
僧,即僧伽,是千百万魔众不能令其舍弃远离解脱正道之人。圣僧者——即是大乘僧伽圣者补特伽罗。所谓大,即是内道佛乘超越世间,故称其为大。若依所缘境而分,则有七种殊胜功德,即名为大。诸圣僧众,于中安住,确立乘义。
远离一切过患,自相续守持戒律学处,则称其为正行。通达佛法诸义,自相续安住禅定学处,则称其为应理行。不住常断诸边,自相续安住正见智慧,则称其为质直行。比丘、沙弥,比丘尼、沙弥尼——所有僧众,为利有情,见解戒律皆然相同,共趣解脱,则称其为和敬行。另一种解释是:若略说正行,则是遮止衰败,引入正道。若广说正行,则是应理行、质直行、和敬行。其中,理即解脱。行是趣入无学果位。质直为圣者之道。经中云:质直即是圣者道。这是从有学道角度而说的。所谓和敬,就是所有趣入圣道的僧伽大众,皆无退转,趋入涅槃城。入者——就一般僧人而言,僧众之间入于圣道,宗趣同归,无有不同。或者,正行即是远离舍弃、谬误、曲折、退转——而获得正行、应理行、质直行、和敬行。也就是说远离非正行等四种颠倒,趣入真实无误解脱正道。而在世间,就是相续清净的僧人。《阿含经》中云:我末法中出家人,志求菩提微妙果,于浊苦恶世界中,常在如来清净众。僧中或有求四果,或以证果在僧中,此等八辈诸上人,和***僧中常不断。或有深广学智慧,或有息虑习诸禅,并皆集在僧众中,犹如百川归大海,殊胜妙宝大德僧,长养众生功德种,能予人天胜果者,无过佛法僧宝众。
谈到相续清净,皆是就僧伽内心隐匿功德而言。末法时期,多有人喜欢观察出家人言行仪表如法与否,或以名声高低判别成就高低。金刚上师法王晋美彭措醒示说:末法时期,人凭名份高低取舍亲近善知识,这是不好的。《赞僧功德经》中云:凡人肉眼难分别,犹如灰覆于火上,或有外现犯戒相,内秘无量诸功德,应当信顺崇重之,贤圣愚凡不可测。或有外现具威仪,或示未能舍其欲,外相人观谓凡夫,不妨内即是其圣。内如四种庵罗果,生熟难分不可别。如来弟子亦如是,有戒无戒亦难辨,是故殷勤劝诸人,不听毁骂僧宝众。若于僧中起邪见,当来定堕三恶道,世尊亲自以梵音,金口弘宣诚不妄。
丁二、胜田功德
所应礼敬,所应***掌。清净功德,净诸信施。
了悟甚深法性,相续清净的僧伽——圣僧,世间无论何人,皆应对其双手***十,表示恭敬。因为,只有仰赖僧伽,才能引导众生,趣入解脱。所以,天人与人都应虔心顶礼——此即是所应礼敬,所应***掌。经中云:大悲世尊礼大众,尊敬和***大德僧,诸佛尚自致殷勤,何况凡夫轻慢众。
诸圣僧众,以殊胜功德作为相续庄严,此即清净功德。诸圣僧众,是吉祥福德之田。吉祥是祥瑞与圆满的总称。福德既是吉祥又是福报之义。世间出世间一切福德吉祥圆满,全然依靠僧众产生,因而称其为一切福德之基源。三位或四位僧伽以上,名为僧团。僧团大众,远离过患,唯有功德,即使用三千大千世界的财物供养,对其不成障碍。对僧众或一位圣僧作供养,不仅没有过患,而且令有情培植善根,增上福报,即称其为净诸信施。经中云:唯当尊重生敬心,因此受胜诸天报,佛日灭没虽久远,僧宝连晖传法灯。犹如龙王降甘雨,大地萌芽普洽润,和***僧宝亦如是,雨于如来妙法雨,滋润枯渴诸群生。
因此,僧团相续清净,于他有情自然成为无上供养之处。
丙二、因具功德胜赞无上福田
所应惠施,普应惠施。
宛若田地肥沃,庄稼茁壮成长——供养僧众殊胜福田,利益极大,能生无量利乐。此即是所应惠施。无论何时何地,堪为整个世间众生最大供养处,与之相等者无曾为有。此即是普应惠施。世间众生被烦恼染污,而僧众却于染污中解脱——犹如毫无瑕疵的如意宝之王,堪作世间无上庄严。
有的注疏中,是以修行品位来予以解释的。对资粮道位行者,所应礼敬;对加行道位行者,所应***掌;预流果位行者,清净功德;一来果位行者,净诸布施;于不来果位行者,所应惠施;于无学阿罗汉果位行者,普应惠施。
对于僧人,无论其是形象出家人,还是破戒出家人,在充分了知僧宝功德之后,亦应恭敬供养,并能生起无量福德。谈到出家功德,在《本缘经》中云:以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堕三恶道。《僧衹律》中说:以一日一夜出家,修梵行者,离三百六十三万六千岁三途苦,乃至醉中剃发,戏里披衣,一晌时间,当期道果。《赞僧功德经》中云:破禁比丘虽无戒,初心出家功德胜,百千万亿白衣人,功德纵多不及彼。出家弟子能堪任,继嗣如来末代法,万德无量在俗人,不能须臾弘圣教。最下犯禁破戒僧,供养由获万亿报,是故世尊赞胜因,天上人中受尊贵。是故殷勤劝诸人,勿毁如来僧宝众,今生习恶因缘故,当来业成亦毁佛。缘兹身口意业支,永断世间人天种,当堕三涂恶道中,亿劫沉沦无休息。《阿含经》中云:好说众僧短长者,自堕亦引无量众,是故智者善思量,勿于僧中起轻慢。善自防护口业非,莫谈此持彼犯戒,若一恶言毁沙门,当堕泥犁受极苦。经中云:何人每月平等心,上供下施无余供。若对僧众生信心,前者功德较后者,不及十六分之一。《赞僧功德经》中云:人身难得生人中,佛法难逢今已遇,如何于妙良福田,不种当来功德种。是故诸人应善思,闻经僧中应惠施,依经我略赞僧宝,功德无量遍虚空。
甲四、后义
一切时空所有世间,无边利乐的基源,唯是三宝——宛若善业之山王,万物依此滋荣繁茂。乃至虚空与世间未尽,功德无有穷尽。要知道,仅忆念祯瑞吉祥无边的三宝,就能从所有衰败违缘中,获得自在,无余解脱。《胜幢经》中云:假若心存恐惧、羞愧与惊颤,则应忆念佛宝;若未能忆念佛宝,则应忆念法宝;若未能忆念法宝,则应忆念僧宝。忆念三宝功德能够遣除一切怖畏,当获无量福德。《抛石经》中云:依靠佛宝所植善根,乃至轮回未尽,永无枯竭,终获涅槃无尽功德。依靠法宝所植善根,与依靠僧宝所植善根,亦复如是,乃至轮回未尽,永无枯竭,终获涅槃无尽功德。如是南瞻部洲有一大海七千由旬,东胜神洲有一大海八千由旬,西牛贺洲有一大海九千由旬,北俱卢洲有一大海一万由旬——此四大海,皆能以步衡量。然而,依靠三宝所植善根无法衡量。须弥山以及周围所有山峰,逐两称量,亦能称计。大海逐瓶称算,亦能有尽。而依靠三宝所植善根终不能量。经中所说,都是以比喻而言。其实,上师三宝功德,虚空难容,量无边际,无垢殊胜,无上无等!对上师三宝产生信心,所获利益,无量无边。所以,一切真实的皈依处都无余涵摄在皈依三宝之中。
在了知三宝功德后,具有智慧的人都会忆念三宝功德,将三宝作为究竟永恒不变的皈依处——从而发起决然之心。在皈依三宝的刹那,中断轮回已然开始、获得安乐已然开始——与一切诸佛密趣一味,而且,以无量发心与愿力之游舞,能够示现无量无边三世诸佛。每尊佛陀的一毛孔与所发一光之功德,乃至虚空未尽,如来金口宣说亦无能尽。正因为佛宝功德深广无边,作为三宝弟子应当屡屡观修忆念。
对于圣法——教法中之一偈,若闻若诵,其功德无量无边。以此当知,在一切时空中的所有圣法,都应认知是解脱正道。对此,于法宝应当屡屡观修忆念。
十方三世中,安住有无量诸圣僧众。倘若一位僧伽安住慈心三昧所生功德,即已无量无边,何况观修忆念一切僧众功德,更为广大无边。
既已了知皈依三宝功德利益,并已正信皈依三宝,在随时随地忆念三宝功德的同时,又于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应当注意哪些事项呢?是否已成三宝弟子,也就大功告成,停步不前?《华严经》中云:是以入道之初,当起善法欲。因此,初学佛法之人,应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学修皈依的学处是十分必要的!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在皈依三宝之后,有八件事情要做:
一、亲近善士。善士即是善知识,是一切功德之依处。殷勤亲近善知识,是正亲近。暂时与究竟利乐皆由善知识指导开示,方能进益有成。
二、听闻正法。由闻正法,才能了知何者应断,何者应修。一切学修指南必赖常闻正法方能知晓。
三、如理作意。于所宣法,善加思维,品味其义。以现量、比量、圣言量,分辨何者应理,何者非理……循序渐进 ,通达法要。
四、随法行者。当起正行,亲知亲证。如修习净土禅宗,密乘生圆……断除烦恼,解脱生死,直至证得无上菩提。
五、诸根不掉。烦恼纷涌,皆由六根追逐外境,意随其后。见此过患,防护根门,阻断烦恼生缘。
六、受学学处。当根据自身情况学习持守佛制戒律。
七、悲愍有情。当修悲心。心念无始生死以来,无一众生不曾作我父母、兄弟、姐妹诸亲眷属……我需发心,精进学佛,救度一切众生。
八、勤修供养。由知三宝殊胜功德,唯是无上福田。当应随力随时供养三宝,修诸福德资粮。
三宝弟子尚有遮止应学和修学应学需要学修。
遮止应学——《涅槃经》中云:一、自皈依佛,宁舍身命,终不皈依自在天魔等。二、自皈依法,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典籍。三、自皈依僧,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众。
修学应学——《皈依六支论》中云:一、谓皈依佛宝后,于代表如来住世利生之形象,不论其泥塑木雕,大小好丑,皆应恭敬,起大师想。二、皈依法宝后,对于如来所说教法,下至一四句颂,皆应恭敬,起正法想。三、皈依僧宝后,对于一切佛弟子众,不论其持戒、犯戒、有修行、无修行,只要受持如来所遗之僧相,皆应恭敬,起僧宝想。
阿底峡尊者所传之教授中,又说皈依三宝后,有六种学处应随修学:
一、应常时随念三宝功德差别,屡屡皈依。
二、应常时随念三宝大恩,恒修供养。
三、应常随学三宝大悲,方便接引诸余有情令受皈依。
四、随作何事,皆应先供养三宝,发愿祈祷,不作世间诸邪方便。
五、应善了知皈依三宝殊胜,昼三次、夜三次,勤修皈依。
六、轻如戏笑,重至宁舍生命,绝对不说舍弃三宝之语言。
诸般学处,理趣详文,于经论中多有述说。作为三宝弟子,应当明思省策,精进无怠。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亦应如理观修忆念。《集学论》中云:若诸菩萨,严持香花,奉献如来,及佛塔庙,以此回向,愿诸众生,离破戒垢,得佛戒香。若诸菩萨,以净香水,扫洒涂地,以此回向,愿诸众生,离恶威仪,修善法式,整肃圆满。若诸菩萨,严持花盖,而以奉献,以此回向,愿诸众生,离烦恼热。若入伽蓝,发如是心,令诸众生,入涅槃城。出伽蓝时,发如是心,愿令众生,越生死狱。若开户牖,发如是心,愿令众生,开圣智门。若闭户牖,发如是心,愿令众生,闭恶趣门。若安坐时,发如是心,愿令众生,坐菩提场。右胁卧时,发如是心,愿令众生,离缠盖障。若往便利,发如是心,愿令众生,趣大觉路。正便利时,发如是心,愿令众生,拔三毒箭。若洗净时,发如是心,愿令众生,洗烦恼垢。若洗手时,发如是心,愿令众生,离秽浊业。若洗足时,发如是心,愿令众生,离障尘坌。嚼齿木时,发如是心,愿令众生,舍诸垢染。又彼菩萨,若身所作,一切善业,持以回向,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若礼如来,及佛塔庙,发如是心,愿令众生,常得人天,之所礼敬。
全知麦彭仁波切教诲道:对上师三宝产生信心后,即使念诵一遍《随念三宝经》,都已成为一切利乐之渊源,何况为他人宣讲,更是功德无量。要知道,如法听闻一遍《随念三宝经》,就能将无义人身,转变成有意义的人生。
祥瑞安乐之基源,三宝悦耳之彩幡,
善说随风飘逸远,吉祥无尽美妙言。
截断所有衰败景,恒时享用圆满相,
祯兆启开正道门,吉祥正法之宝藏。
吉祥圣地喇荣中,吉祥导师众聚时,
吉祥瑞相种种生,吉祥无尽竖胜幢。
生生世世瀑流中,教证圆满佛正法,
愿持宣讲并实修,遍于时空诸世间!
以此注疏诚回向,金刚上师身久住,
佛法隆兴事业成,僧团增盛益有情,
有情利乐源无竭,幸福涌溢时永恒。
此注疏主要参考全知麦彭仁波切《随念三宝经》注释一书。并于金刚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座前数次恭听,获得清净传承。金刚弟子惭愧比丘益西彭措,于公元二○○一年藏历四月初八日造于喇荣金刚降魔洲。吉祥圆满!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 净土经论 | 净土圣贤 | 早晚课 | 净土指归 | 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弟子问释迦牟尼佛:您既神通又慈悲,为何还有人受苦? 释迦答曰:我虽有宇宙最大的神通力,但依然有四件事情是做不到的:因果不可改;智慧不可赐;真法不可说;无缘不能度。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