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念圣三宝经注疏(二)


2015/5/23    热度:215   

  释尊知道:如果将巨石全部变成粉末,那大力士们辛辛苦苦干了二十九天都对巨石无能为力,对比起来他们肯定怏然不悦。为了令他们欢喜,佛又将所有粉末汇聚一起,巨石重新复原。佛把巨石放到远离大路的地方……大力士们惊叹不已,感到十分稀有……

  佛不仅为调化众生显现身力功德巨大无比,而亦以无量神变之力令众生景仰以极,叹为稀有。

  有一年,当地出现饥荒,乞食十分困难。目犍连尊者祈问释尊:大地之下有无量妙味饮食,我能易如翻掌,轻松取出。我可用左手捧住所有大地众生,用右手刹那取出妙味饮食,轻翻一下手掌即能布施众生。释尊回答道:虽然你有如此神力,但是众生素来对美味贪执猛厉。要是这样,更能导致众生迷昧愚痴。而且,因众生福浅慧薄,妙味美馐也不会留存长久,马上就会灭尽的。释尊未予开许。

  假使与目犍连尊者神力一样的人遍满三千大千世界,诸般神力之总***,不及释尊神力百千分之一,算数比喻所不能及。

  另外,佛陀修力功德同样浩瀚无比。经中说:假若四大部洲的天空乌云密布,大雨滂沱,四大部洲百川江河,汹涌涛天,源源不断汇入大海……佛陀悉知每一滴水之来源。也就是说,此滴水是哪个部洲、哪座城市、哪片叶子上的,凡是何方何处树、叶、花、果之上所滴下的水,均无碍了知。乃至水滴由极微尘之组成,也是在刹那间了了分明。有关这方面功德显现在其它经典中有广述。

  经中讲:三千大千世界天与人二趣之众生极其稀少,远不及一位外道离欲仙人修习五通,以神通观察马车一个车轮范围内的众生为甚多;离欲仙人于三千大千世界所见众生极其稀少,远不及声闻罗汉以天眼观察车轮范围内的众生为甚多;声闻罗汉于三千大千世界所见众生极其稀少,远不及独觉罗汉以天眼观察车轮范围内的众生为甚多;独觉罗汉于三千大千世界所见的众生极其稀少,远不及菩萨以天眼观察车轮范围内的众生为甚多;菩萨于三千大千世界所见众生极其稀少,远不及佛陀以天眼观察车轮范围内的众生更加无量无边……十方世界所有有情所生一切心与心所之心念,诸大菩萨,于恒河沙数劫筹量计算,甚为不易。于三世一切时空所有有情,所生一切心与心所之心念,佛于刹那任运了知,无一错谬。

  在经典中说:三世诸佛皆从大悲心中生,亦是大悲自性。佛陀慈悲之力,相应于众生数量与根机而无量无边。佛于因地修行之时,皆是由利他悲心圆满一切圆满、成熟、清净等资粮。依此圆熟净资粮,现前空性大悲双运无学智慧。佛陀大慈之力,无有界量,无能衡量,遍满一切时空。经中云:大王,释迦沙门圆满具备大慈之力,于所有有情本然不生刹那嗔心。此之大慈无欲无障,恒时保有,任运而存,充溢遍满一切世间,随顺所有有情之心。教典中云:一切时空刹土中,佛陀大慈遍世间,所有有情诸心识,皆遍了知具大慈。无上能仁之大慈,无有不遍于世间,根机意趣亦周遍,由此全知无过失。宛若欲使浊水清,澄清宝珠置其中,如是如来清净意,令使凡夫烦恼净。《广大游舞经》中云:菩提树下金刚座,猛力魔军魔眷众,大慈之力予调伏,获证菩提寂灭果。

  因此,要了知佛皆依大慈悲之力成办圆满善逝之道果。佛陀一毛孔范围,皆能无余无误无碍显现十方三世所摄所有轮回涅槃之法。将无边虚空器情世间,全然放入一粒微尘之中,此一微尘无曾变大,世间亦无从变小。于一刹那,三世一切所知诸法,皆能逐一游舞示现。

  《观察如来身语边际经》(系持力菩萨与目犍连尊者观察佛身语功德方面之经典)中云:假如有一八千由旬的湖泊,水溢荡漾,湖面遍满盛开的莲花。有一辆‘赛风马‘拉的马车,马蹄和车轮飞离水面,亦不碰沾莲花枝叶花瓣……在湖面之上,马车疾驰如电。正当马车刚到对岸尚未返回之际,湖中心飞出一条毒蛇,它以神力,速绕马车八圈……在毒蛇旋绕马车一周的短暂世间里,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向众生可同时宣讲八种法门;阿难尊者宣讲一句佛法的时间里,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可以同时宣讲八种法门;目犍连尊者宣讲一句佛法的时间里,智慧第一的舍利子尊者可以同时宣讲八种法门;舍利子尊者宣讲一句佛法的时间里,独觉罗汉可以宣说无量法门;独觉罗汉宣讲一句佛法的时间里,菩萨可以宣说不可思议法门;菩萨宣讲一句佛法的时间里,目犍连尊者依神通力可以飞越八万世界;目犍连尊者飞越一个世界的时间里,从因地初发菩提心,直至成佛利乐有情成办广大事业,最终入于无余涅槃的整个过程,佛陀皆可圆满示现。

  总体而言,佛陀现前了达一切时空的所知法,自性本空。虚空与手掌同等,一刹那与一大劫同等。于法界已净除垢障的善逝如来,本然即是无从区分轮回与涅槃的智慧金刚之身。佛陀超越微尘与刹那之法。虽然胜义无言,但于名言显现,已然根除一切过患,圆满一切功德。智悲力三者无量无边。于常、坚、寂、固之自性中无有迁变。佛陀身语意显现无尽,皆以所知法数量而为界量。即使以分别心如何分析揣测,也难达边际。犹如用庹衡量虚空。因此,佛力功德广大无边,应该详予了知。

  一切诸佛无量幻化,皆是一佛体性,远离异体之法。《华严经·佛不思议法品》中说:一切诸佛同一法身,境界无量身。一佛周遍一切时空,调化游舞种种示现,远离一体之法——此即是不可思议智慧之身。《华严经·如来十身相海品》中云:一切如来智慧法身,诸色相海充满法界。所以,佛地涵摄一切法,皆是现空一味智慧自体。即使佛身一根毛孔和所发一光之功德,亦能充斥整个虚空界,众多如来金口宣演其功德,亦难说于边际。由此,于佛陀无尽之力,应当生起定解。

  己二、(概述)分二:庚一、堪任有情导师;庚二、现导师事业之相。

  庚一分二:辛一、略说;辛二、广述。

  辛一、略说

  诸有情师,

  一切时空,佛陀于无偏所有有情,开显利乐之道,成办度化事业。经中云:无明黝暗常障覆,有情常堕轮回中,如狱中囚见此景,佛陀油然大悲生。如是佛陀以大慈悲之心恒时于众生开显解脱之道。六趣有情,虽有差别,然佛陀平等摄受。佛于恶趣众生放光现身,令起净信,导以善趣。佛为暂时无缘有情,调伏其心,以世间善法引入人天善道。对具善根之有情,视其种姓,安置于声闻、缘觉和菩萨三乘而得解脱。正因为佛于一切有情平等饶益,则称其为诸有情师。

  辛二、广述

  诸菩萨父,众圣者王,往涅槃城者之商主。

  志求无上菩提,不可逆转——诸众菩萨,续佛慧命,持守法藏,法得自在,护持所化众生,堪获如来不可思议智慧,犹如转轮王太子本具帝王之相,则称其为佛子。佛陀是法王,于有情相续先播下大乘菩提之种,次培育成熟断证功德,最后于十地位赐灌法王顶——授记付以佛位,故称出有坏如来是诸菩萨父。

  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来向、不来果、罗?**颉⒙藓汗?驮稻豕?取??讶换裰ぶ钍ス?闹诙嗍フ撸?倘缰谛牵?鹜佑倘缰谛侵兄?ㄔ拢?环钗??酢V诙嗍フ咭蛭茨芎傻H缋醇乙担?∷评杳窬熘凇??献?崂?雍湍筷??却蟀⒙藓海?诜鹚?蒲ТΓ?⑾敢嗖辉?シ浮D?缮崦??霾簧峤洹K?蔷?勒辗ㄍ醴鹜又?萄裕?沤庑兄ぃ?竦酶髯灾ち抗?弧??蚨?扑谭鹜游?谑フ咄酢?br/>佛亲自或以事业的方式,将有情依于各自种姓,安置在各道所依之身——以作将来修行正道之基础,或引导趣入正轨、纳入菩提之道,最终令趣三种菩提安乐涅槃城。在渡过轮回痛苦大海的航行中,谋求共同利益的商主,率领三乘商队,趣入安乐的宝洲。出有坏佛陀就是带领众生进入解脱涅槃城的商主,此即称其为往涅槃城者之商主。

  庚二、(现导师事业之相)分三:辛一、显佛意业;辛二、显佛语业;辛三、显佛身业。

  辛一、显佛意业

  妙智无量,辩才难思。

  妙智无量一句,申明佛陀调化利益众生的方便主要是以十力妙智显现。佛陀度化有情,宣讲佛法,具备四无碍智——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辩才无碍智;从智慧体性不同方面而分有五智功德——法界体性智、大圆境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佛陀具备业异熟智力,又称三世业报智力,佛能如实了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处。观待所缘境,有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如来妙智无量,于一切所知,如观掌中菴摩罗果。若将一切佛智归纳,则皆摄于自然智慧本性中。此一智慧,与时空所摄一切所知法界量等齐无边。依靠比喻、筹量、推理等方式,无论何时亦无法测其边际——此即妙智无量。

  如是获得不可思议智慧,佛陀示现文句无量辩才无碍,有情无量分析疑义无碍两方面辩才功德。佛于无量劫,自一词一义,宣演开示,滔滔不绝,亦难言尽——此即辩才难思。经中云:诸趣有情语言异,一时纷纭祈问佛,刹那了知诸心声,法语一句随类解。佛依四无畏,于大众中作狮子吼,宣示无量法门。

  辛二、显佛语业

  语言清净,音声和美。

  语言清净一句,申明佛陀语业远离一切过失——远离虚诳不实语业过失、远离令闻者毛骨悚然等言说过失、远离声音不美等音韵过失。佛陀语业,从文句与意义而言,无有任何过失。佛说法之声,圆润和雅,柔逸委婉,支分功德犹若大海。此即音声和美。

  佛语调化,令众生相续暂生喜悦,最终赐予究竟利乐。《宝性论》中云:略言于此之世间,天人王侯乐之因,全然遍于此世间,皆赖佛语而显现。《华严经》中云:又放光明名妙音,此光开悟诸菩萨,能令三界所有声,闻者皆是如来音……普使世间闻佛音,是故得成此光明。《一百五十颂》中云:观尊面可爱,从彼闻此等,极和美言音,如月注甘露。尊语能静息,贪尘如雨云,拔除嗔毒蛇,等同妙翅鸟。摧坏极无知,翳障如日光,由摧我慢山,故亦等金刚。见义故无欺,无过故随顺,善缀故易解,尊语具善说。且初闻尊语,能夺闻者意,次若正思维,亦除诸贪痴。庆慰诸匮乏,亦放逸者归,令乐者厌离,尊语相称转。能生智者喜,能增中者慧,能摧下者翳,此语利众生。

  辛三、显佛身业

  观身无厌,身无与等。

  观身无厌一句,申明佛陀一一身分殊妙端严,能悦众心,仰瞻无厌。如赞云?**嘧?献鹕恚?饷钛鄹事叮?缥拊魄锟眨?孕蔷圩?稀D苋示呓鹕??ㄒ露搜细玻?韧?鹕蕉ィ??荚戚尤啤W疴镂扪鲜危?媛旨?饴??朐坡?侣郑?嗄?芗按恕W鹂诿盍?ǎ?肓?湛?牛?浼?闪???比缧?髯?W鹈婢呓鹕??喟壮荻搜希?缇磺镌鹿猓?杖虢鹕较丁S?┳鹩沂郑??窒嗍馐危?梢允职参浚??浪?廊恕D苋视涡惺保??闳缑盍??』?说厣希???文苎稀V谏??穑?坎凰?巍M鹑舸游丛???尤欢?郑?断参薇取V谏?鍪臃鹕恚?壅白鹧眨?奈扪嶙恪?br/>身无与等一句,申明佛身尊胜无比之功德。佛一毛孔和所发一光,能悦意世间、压伏世间一切圆满者。任何有情无能与其相匹敌。佛陀于一切时空六趣有情,随应化现,以相同身色、身行和语言而为说法。众生一见如来之身,身心剧苦犹如梦醒,无余遣除。此类示现功德事迹,在经典中有叙述。

  丁二、(自利断证圆满相)分二:戊一、断圆满相;戊二、证圆满相。

  戊一分二:己一、佛于轮回无染;己二、自性超越世间。

  己一、佛于轮回无染

  不染诸欲,不染众色,不染无色。

  此三句申明佛陀于三界利益有情,出淤泥而不染之功德。

  佛于欲界,母胎降生,相应世间,游舞示现。佛虽安住欲界,然不起欲界贪欲等烦恼,亦不被欲界有情邪行所污。宛若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此即不染诸欲。虽然佛陀于色界,现前安住四种禅定,但佛智不味著禅定之乐,不爱著四禅定生处与四禅功德——此即不染众色。

  佛陀现前无色界禅定,而不味著无色界禅定之乐。因无色界有情无有身业和语业,因此佛不住于无色界——此即不染无色。

  己二、(自性超越世间)分二:庚一、超越痛苦之果;庚二、超越集谛之因。

  庚一分二:辛一、略说;辛二;广述。

  辛一、略说

  解脱众苦。

  佛陀已然根除爱染之种,消除一切痛苦,此即解脱众苦。

  辛二、广述

  善脱诸蕴,不成诸界,防护诸处。

  三界一切有漏法皆为苦性。痛苦的基源,就是五蕴,十八界、十二处。《入中论》中云:蕴自相谓苦,界性如毒蛇,佛说十二处,是众苦生门。由此解脱之相,即为善脱诸蕴——佛陀断尽一切依靠有漏法所生的苦法——五蕴之法。

  十八界是各自执持相应所缘之种。也就是说,众生依六根产生六识,于六境分别而起爱执。佛远离一切生灭戏论,则称其为不成诸界。有情依外之六处——色声香味触法为所缘,依内之六处——眼耳鼻舌身意为助缘,生起六识,此即是处。佛以寂灭戏论的本然自性,于诸处起迁无动,不随杂染,则称其为防护诸处。

  未能防护诸处的众生,眼见色法对悦意者则感生欢喜,滋生贪染之心;对不悦意者则感生痛苦,滋生嗔恨之火;对悦意非悦意者感生舍受,滋生愚痴之心。总之,虽然外现五蕴、十八界、十二处众多之相,但是,佛陀已然超越所有蕴、界、处等相,是一切智慧之身。因此,不净五蕴等自性何时亦无有。

  庚二、超越集谛之因

  永断诸结,脱离热恼,解脱爱染,越众瀑流。

  前二句是从作用二言,后二句是从体相而言。

  烦恼是结缚之相,结即是烦恼。三界轮回所缠缚的烦恼结,愈系愈紧。佛陀用无我之智慧宝剑,力断诸结,此即是永断诸结、解脱爱染。感受热恼,产生痛苦,被愚痴和无明等烦恼所牵引,毫无自主,趣入轮回,犹如瀑流,一泻千里——佛陀于此脱离热恼、越众瀑流。此四句所示烦恼前后关系以后句为因,前句为果:以爱染——烦恼之生门打系未遇外境的烦恼结;被愚痴瀑流——烦恼之起门所冲漂,生起已遇外境的热恼。简而言之,以爱染打结,身心被缚;被愚痴瀑流所漂溺而成热恼——佛陀于此两层因果中获得解脱自在。

  戊二、(证圆满)分三:己一、体相;己二、功德;己三、作用。

  己一分二:庚一、广大方面;庚二、甚深方面。

  庚一、广大方面

  妙智圆满;

  二十一聚无漏法(即三十七菩提分法、四无量心、八解脱、九次第定、十遍处、八胜处、无诤、愿智、六神通、四无碍解、一切种清净、十自在、十力、四无畏、三不护、三念住、不忘失不越时、永害随眠永断二障、大悲心、十八不共法、一切种智)所摄一切智慧,佛无余具备,此即妙智圆满。

  庚二、甚深方面

  住去、来、今诸佛世尊所有妙智;

  佛陀与三世一切善逝如来,密意非一非异,法界智慧无二,具大平等性,于自然智慧之中安住——此即是住去、来、今诸佛世尊所有妙智。

  己二、功德

  不住涅槃,住真实际。

  佛陀了证轮回涅槃无二平等,与大悲心无离无***,也就是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因此,佛不住小乘寂灭涅槃,则称其为不住涅槃。

  佛不安住在小乘执于涅槃方面,于一切时空涵摄的所有世界,恒时常住——此即成为利乐有情之因。然而,佛之自性,于三世平等法界或真实际刹那不动,则称其为住真实际。

  己三、作用

  安住遍现一切有情之地。

  佛陀不住于轮回和涅槃。轮涅平等之智就是了义出有坏如来的智慧身或金刚身。若从不同方面区分,则有二身、三身和四身等诸般分类。而于世间与出世间一切刹土,成为无尽利乐之因。于此安住,坚不可摧,恒常周遍,任运自在,此即是善逝如来之相。佛陀遍观从普通有情直至十地金刚喻定之间的大菩萨有情,无余而现,则称其为安住遍现一切有情之地。

  丙三、摄义

  是为如来正智殊胜功德。

  如来功德无量,难以言表。出有坏如来具足无欺真实智慧殊胜功德。

  若用世俗名言量去衡量,如是佛陀不可思议智慧身,一切时空中,是永恒坚固不可毁坏的金刚之性,是任运利乐无尽的宝藏。若用胜义量去衡量,佛陀不可思议智慧身,远离常与无常一切戏论。正因为真实义中超越一切戏论,善逝密义周遍永恒,任运难思。此即是为如来正智殊胜功德。《宝性论》中云:无为任运成,非他缘能证,智慧势和具,二利具足佛。此中道理以事势理成立,否则无法成立。在以事势理论观察佛陀无量功德之后,欲想生起信心,可详见于具德龙树所著《中观根本颂》。

  佛陀了达一切所知法,自性本空。无量时间与无边空间,自性不成,能于一刹那和一微尘之中无余容纳。一切时空所有相法,显现无时平等。远离四边智慧之身与一切诸佛大等无二——此即了义皈依。

  以此加持力,自现中佛陀三身事业何时亦无间断。对此功德定要了知,并于相续生起坚固信心。《中观根本颂》中云:如来过戏论,而人生戏论,戏论破慧眼,是皆不见佛。如来所有性,即是世间性,如来无有性,世间亦无性。若能如实了知此义,则是真正随念法身佛——是一切随念之王。

  向佛陀作一次祈祷、一次礼拜,供养一朵鲜花,或以恭敬心念诵一句圣号,或以迷乱心偶然瞥见墙上所画佛像……此等皆已深植善根,于未来际恒无有尽。《妙法莲华经》中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经中云:若以一华,散虚空中,供十方佛,乃至毕苦,其福无尽。《贤愚经》中说,在舍卫国,有一豪富长者,生了一位相貌端严的男孩。出生之际,天雨众华,积满整个府宅。遂为男孩取名叫华天。后来,他出家修行,得证阿罗汉果位。阿难尊者祈问佛陀:华天比丘有何福德,而得如是瑞兆圣果?佛告诉阿难道:过去在毗婆尸佛利益有情时,有一位贫穷之人,偶然碰到许多出家人。他心生欢喜,跑向草地泽边,采集簇簇野花绿草,回来后向大众僧伽空中抛献……这位贫穷之人,就是现在的华天比丘。阿难,若以鲜花芳草供养三宝,其人于九十一劫,身体端正,意有所需,如念而至。

  佛陀三世平等之智,究竟圆满,不离无欺。犹如勾招法咒力猛厉,或遭蛇咬七步而亡,或上钩之鱼随手牵来……此皆喻示佛陀永恒无变智慧,任运自在,功德圆满无迁。永明延寿禅师云:或称扬佛德,赞叹大乘,胜极无边,殊因最大。赞一偈,有超劫成佛之功。颂一言,获舌相妙音之报。

  上述所说,并非黄叶止啼,方便权说。对于无欺因果本性,若通过正理引生定解,则能远离踌躇与疑惑,巩固并坚定信念。如是面对功德圆满的如来,当景仰以羡,昼夜六时殷勤忆念观想……《大智度论》中云:如来成道时,有十种微笑而观世间,有小因大果,小缘大报。如来佛道,赞一一偈,一称南无佛,烧一捻香,必得作佛。何况闻知诸法实相,不生不灭,不不生,不不灭。而行因缘,业亦不失,以是故笑……

  佛陀圣号,是无量福德无尽的源泉。若有耳闻,偶发信心,实为稀有。从法性、缘起、愿力、三摩地和不可思议善根力中,凝聚出现佛之圣号,是一切利乐的根本基源。人世间能满所愿的如意宝、如意树、妙宝和甘露等,诚为难得,而听闻或诵念佛陀圣号更为稀有难得。那些如意宝等珍宝无法开显解脱之道,然而依靠佛之圣号能决定引入并成办菩提之果。在如来圣号不可思议的加持下,圣号能赐予圆满安乐——这充分显示了诸法谛实力、缘起不可思议之力真实不虚。

  仔细观察分析,就会发现,如意宝等稀世珍宝都是微尘聚***之法。并且,修习咒术有所成就之人,口中持咒不断,虽然不见自体,但与祈祷如意宝一样,都能圆满所愿。同理,依自性本空之力,缘起无欺而现——若能对此生起信解理念,并予修习,则定会获得利益。经中云:每日若于有情众,恒河沙数大劫内,天衣饮食作布施,此皆施予一居士,较彼无量功德生。以此类推供凡僧,预流一来与不来,罗汉缘觉次第供。十方尘数缘觉众,每日虔敬作供养,恒河沙数大劫内,天衣饮食皆奉施,若人闻佛之圣号,或能描绘佛圣像,或见泥塑之佛像,较供彼等更殊胜。见佛身像诚***掌,虔心称颂一句赞,或作供奉何必言。何人持诵佛圣号,具信恭敬不弃舍,而于十刹遍珠宝,每日供养诸佛尊,恒河沙数大劫内,此之善根岂能比。若能唯持佛圣号,今生后世堪获得,无量利益佛曾宣。佛陀如此赞叹法,念诵修习何须言……此般名号功德,广见于经典中。

  乙二、(随念法宝之功德)分二:丙一、略说;丙二、广述。

  丙一、略说

  正法者,谓:善说梵行。初善、中善、后善。义妙、文巧。纯一、圆满、清净、鲜白。

  法,梵语为达摩。是能持或住持之义。从不同方面理解,在世亲菩萨所著《论义正理释》中有法者所知道……等十种分类。例如,所知之法,能持自体;十善法之道,能持众善,不堕恶趣;远离轮回涅槃二边,能持无二本性等……

  正法者,谓:即是全部所知法中之圣法。正或圣,申示法中尊胜,极其稀有。法是因之道谛、果之灭谛。与之相应之教法,总体而言就是教理与证法,此则称其为正法。

  善说梵行一句,申明佛陀说法方面功德。佛陀依于断证圆满之理,以文词句义无谬演示正理,令所化众生依言解义,离妄证真,此即称为善说。《瑜伽师地论》中称颂佛说法:一、文句圆满;二、于圆满义句中能善现等觉义,称为善说。梵行是指佛所说正法,有情闻而修习,能引生戒定慧,断尽烦恼,是趣入无上涅槃的殊胜行径。

  如是正法,初次听闻,遂生信心,此即初善;中以思慧,循经解义,确信解脱安乐之道,法喜充满,此即中善;最后,于修行中产生真实智慧,彻底远离轮回,此即后善。或者,以戒、定、慧三学,次第匹配初善、中善、后善,亦有此类解释方法。无著菩萨所著的《大乘庄严经论》中云:此法随时善生信喜觉因者。随时善为初中后善。如其次第,闻思修时为信因故,为喜因故,为觉因故。为觉因者,定心观察此法道理得如实智故。义正及语巧能开四梵行者,义正谓善义及妙义,与世谛第一义谛相应故。语巧谓易受及易解由文显义现故。由此故能开示四种梵行。

  所谓义妙,即是无误如实宣说世俗谛与胜义谛之理,引发利益与安乐。佛所宣说正法,并非如同外道有关论述牛胃即鸦嘴的论典,毫无意义;亦并非如同论说树叶知多少、腹虫知多少的论典,无甚意义。而是于所宣义理,圆满无倒,能令听闻阅览之人惑断智生,获得利益与安乐。此则称其为义妙。

  佛之教法,词汇言句并非异语他言,说法方式并非不适时宜。那些外道论典,故弄玄虚,晦涩难懂……佛陀垂法示人,并非如此。佛以大悲心,于所化有情,随类适机,相应讲法。佛陀法语,言句易解、示义鲜明、语畅易记,此即是文巧。

  佛宣演无常、苦、空、无我之法,与外道不相混杂,迥然不同。宛若狮吼独音,百兽无声。其功德纯正无染,此即纯一。世亲菩萨的《论义正理释》中云:改造烦恼诸怨敌,救度恶趣世间者,具备改造救护德,此等论典外道无。

  佛所宣法,非仅对治如贪心单一方面的烦恼,或只医治一病消除一种痛苦——这些都是支分方便,而是断尽三界所有烦恼的对治法。此即称其为圆满。《宝性论》中云:何者与具义相关,遣除三界诸烦恼,宣示寂灭之功德,此皆佛说非他云。

  清净一句,是从法界本然清净而言的。法界自性,是本来清净之性,无有垢染。而且,观待于能境智慧,亦相应法界,远离颠倒戏论。鲜白一句,是从遣除垢障方面而言的。法界自性本来清净,若于此未知未证,则会忽然出现所有垢障习气。如果以本性无误衡量的正道加以清理,实相本性就会如实现前,远离垢染,此则称其为鲜白。

  从体相方面而言,佛所宣法,具备梵行四德。梵属于涅槃范畴,行从属于道。所以,纯一、圆满、清净、鲜白就是梵行四德。《大乘庄严经论》中云:四梵行者,一者独、二者满、三者清、四者白。不共他相应者,是独义,由此行不共外道同行故。具断三界惑者是满义,由此行具断三界烦恼故。自性者是清义,由此行是无漏自性净故。无垢者是白义,由此行在漏尽身种类得无垢净故。以说法义成就。

  如是三善、二妙、梵行四德,在《大乘庄严经论》中说:此法随时善,生信喜觉因,义正及语巧,能开四梵行。不共他相应,具断三界惑,自性及无垢,是行为四种。

  丙二、(广述)分二:丁一、所取殊胜;丁二、究竟依托。

  丁一分二:戊一、略说;戊二、广述。

  戊一、略说

  佛、薄伽梵,善说法律。

  以无垢智现见一切所知,佛、薄伽梵是量士夫。佛陀所宣正法,远离所有过失,圆满一切功德——即称其为善说法律。外道宗派,痴心所覆,其理论观点自相矛盾,并于有情损害无益,因此,外道学说并非善说。

  戊二、(广述)分二:己一、远离过失;己二、具备功德。

  己一、远离过失

  正得,无病,时无间断。

  善说法律即是正得或真实见。于诸法实相,无误而见。仿若明眼之人现见色法。佛将此义如实宣说。依靠正法,所化有情能无颠倒,趣入圣道,真正现见实相本义,证得圣果,达于涅槃,

  所谓无病,病是烦恼名称之一。佛说正法,能将烦恼习气彻底断除——于无漏法自性中,本然不存漏法与烦恼诸病。犹如杲日,本无黑暗。那些世间论述一般技能方面的论典,其所有理论观点都与轮回漏法毫无矛盾,并与之相应产生。然而,佛之正法超越外道理论,无与伦比。

  有人会以为,佛法既已远离诸患,具备功德,若依靠它,是否会出现其功德有时不能救度有情的机会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世间上的如意宝、妙瓶等稀有珍宝,带给人的仅是暂时的利益。而佛法并非如此。因为,于所断的烦恼和随眠,已然彻底断除,不复更生——于圣道果所获功德恒时无损,此即称其为时无间断或恒无有尽。

  己二、具备功德

  极善安立,见者不空,智者各别内证。

  佛之正法,其目的就是把苦与集涵摄的所断全部断除,而将无漏安乐之极善,安立于有情相续之中。除此佛法之外,于所知法范围中,能极善安立解脱安乐的能力,别无所见。如何极善安立呢?应当通过闻思修行,趣入并安立,逐渐将有情从三界轮回中,提升到无漏法界,获证菩提之果。也就是说,将具有三乘菩提种姓的众生,使其获得各自菩提涅槃之果;将暂时无种姓有情善加引导,使其获得人天安乐……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净土指归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身、语、意,为什么《无量寿经》要把“语”摆在第一?一切众生最容易犯的是说话造口业。 我们平常修积的功德,说老实话,都从口业里头丧失掉了,所以功德积不住,都流失了。口最容易造罪业,多少很好的修行人,修行一生,积功累德,到后来功德都漏掉了。从哪里漏掉?从口里说话漏掉。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