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本愿经讲记》-太虚大师(三)


2015/5/23    热度:431   

  三 稽译史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此稽译史,即考此经译来之历史。佛经皆须考其译史者,明其来源,方可证信。中国之佛经皆出翻译,因佛降生于中天竺,当时以音声说法,原无经典,后经弟子结集,始有梵本文字。又印度文字,亦极复杂,而其古来最通用者,厥唯梵文,故中国经典,多译自梵文。但亦有其他文字,如南方之巴利文等。故中国之经典,有自梵文译来,有自巴利文译来;而大乘经典,多译自梵文。亦有从印度先传丘慈、于阗等国,而间接译来中国者,由梵语而成华言。但此经在中国曾经五译,今此流行本言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正为五译中之第四译。今略明五译之概史于下:

  甲、晋帛尸梨密多罗译 在六朝之初,东晋之时,有西域三藏名帛尸梨密多罗者,此云“吉友”(善友之义),初翻此经,名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但无独立本,乃附于佛说灌顶大神咒经中。此经古有十二卷,今在清藏合订六卷,而属于最后一卷。此帛尸梨密多罗三藏,为中国密宗经典初翻之人。普通谓密典至唐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时始有,其实唐前已有;如大灌顶神咒经、大孔雀王经等,皆属密部。又谓唐前为杂密,言其未成系统,但此为唐人言论;其实、东晋吉友等翻大灌顶等经,亦为中国密典之丛书;而此师为中国唐前之极重密宗者,亦见其所从来之西域,其时密部已极流行,故翻译时,将此药师经,亦摄入大灌顶神咒经之最后品。故此大灌顶经,亦犹大宝积经之糅集多经而成,在此师译附于大灌顶经观之,固视为密宗之经典也。

  乙、宋慧简译 此在东晋后,南北朝之刘宋孝武帝时代,有慧简法师,在鹿野寺再翻此经。名药师琉璃光经。今藏经中已佚此本,但古大藏目录中,尚载其名。又在达磨笈多第三译之序文上,亦叙述其事,故信有此译也。

  丙、隋达磨笈多译 在六朝之末,隋文帝大业十一年时,达磨笈多复翻此经。达磨译法,笈多译行,即法行三藏所译。法行为主译,尚有余人为助译,故其经上表法行等译。名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序因慧简之译,于梵文、华文未善,故作第三译云。

  丁、唐玄奘译 今本题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即此第四译是。玄奘三藏于唐太宗贞观初年间,因感经典义理残舛,发愿入印求法,所谓策杖西游,周历诸国。居印度十七年,遍学大小乘教典。至贞观二十年外,重回中原,从事译经。在中国译经史上,翻译最多,亦最正确。今此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即其所译。玄奘其名,三藏法师乃所称之德号;以其能通彻经律论三藏之法,依此为师,且能将三藏法广为宣扬为人天之师,故名三藏法师。其译经历唐太宗、唐高宗两朝。奉诏译者,即奉太宗或高宗之诏,建立译场。其翻译时,有度语者,笔受者,证义者,润文者多人,而以唐三藏为主,故标以斯名耳。

  戊、唐义净译 自唐太宗后,经过唐高宗,至武则天朝,约在玄奘三藏后二三十年间,有义净法师者,踵法显之芳躅,慕玄奘之高风,遍游印度,归而复译此经,名曰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然玄奘既译此经,义净何须再译?其所以重译者,药师佛虽与奘译相同。而余六佛,则为奘译所无,故须重译。其译本今在藏中,上下两卷,七佛本事,备述其中。

  总观其全文,初亦由曼殊室利菩萨,请佛说诸佛名号本愿功德,释迦佛乃告曼殊室利:东方去此,过四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曰无胜,佛号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彼佛国土,清净庄严,乃至初发心时,发八大愿等;此为第一大段之文。

  复告曼殊室利:东方去此,过五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妙宝,佛号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乃至彼佛初发心行菩萨道时,亦发八大愿等;此为第二大段之文。

  复告曼殊:东方去此,过六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圆满香积,佛号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乃至彼佛初发心时,发四大愿,及见众生苦恼,为除业障,即说神咒等;此为第三大段之文。

  复告曼殊:从此东去,过七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无忧,佛号无忧最胜吉祥如来,乃至彼佛世尊,行菩萨道时,发四大愿等;此为第四大段之文。

  复告曼殊:从此东去,过八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法幢,佛号法海雷音如来,乃至彼佛行菩萨道时,发四大愿等;此为第五大段之文。

  复告曼殊:东方去此,过九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善住宝海,佛号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乃至彼佛行菩萨道时,亦发四大愿等;此为第六大段之文。以上六佛,初二佛各发八愿;后四佛,各发四愿;此总为卷上之文。

  其卷下之文,即从此娑婆东去,过十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从初发心,即发十二大愿,且有咒语,皆与今本相同;惟药师佛说咒后之经文,较今本稍异。今本咒后之文,明闻药师佛名所获之利益,而彼则皆明闻七佛名号之利益,此其不同一也。又彼于药叉神将,闻七佛名号已,发愿卫护是法。时诸天人之众,有疑惑不信者,佛知彼等心念,即入惊召一切如来甚深妙定,十方世界六种震动,七佛应召来会证盟其事,为今本所无,此其不同二也。复次、七佛既来,即异口同声,说大神咒,其咒名如来定力琉璃光,亦为今本所无,此其不同三也。其后、执金刚菩萨,与释梵四天,复说一咒,亦为今本所无,此其不同四也。最后执金刚菩萨复说一咒,又为今本所无,此其不同五也。是故彼经共有五咒:即初、香积佛说除业障咒;二、药师佛说消灾咒;三、七佛说咒;四、执金刚与释梵四天说咒;五、执金刚说咒是也。

  今大清龙藏中,尚有番字药师七佛本愿功德经,考其文义,与义净所译相同。昔人认作梵文,实为西藏文本,此谙藏文者,一见即知也。此西藏番字本,亦译自印度梵文,故与义净之译相同,今存藏中,即在净译之下。今听讲所用民国十一年之宁波版本,其说咒语,与旧本不同者,即自番本中录出。以其误认番本为梵文,故抄录之,然实非梵文也。如以“簿伽筏帝”为“八葛瓦帝”等,与西藏音相近,是其明证。又奘译无咒,其咒乃自净译中添入,而义净译自梵文,故知今所诵之咒,乃唐译梵音。

  如上所言五译之同异,其药师佛之文旨大同,而与七佛详略差别。又中三译无咒,前后二译有咒,复加西藏之番字本;此为本经译传中国之略史。由是观之,初帛尸梨密多罗所译有咒,且属大灌顶经之一品,则此经属于密部。自第二、第三、第四,三译观之,既无咒语,复无说咒之文,则此经即近于净土经典。迄至义净之译,前后五咒,则此经又属密部无疑矣。由此五译之相异,亦可窥见佛教流行变迁史之一斑。盖帛尸梨密多罗来自西域,想其时西域密教已甚盛矣,而在印度、中国则未极流行。以宋、隋及唐玄奘时,印度中国皆大乘性相,法幢高建,故其译此近净土经也。及义净时,印度密教复盛,故其译时多添咒语,则此复属密部焉。此在佛经翻译史上,佛教因各处地域之异,各时趋势之别,亦随之而变易,然吾人亦正由是而可知佛教变迁之历史与情势矣。

  由上说来,知今诵讲之流通版本,非全出玄奘所译,其咒乃从义净译本增入;即文句亦间参揉净译,故今本可说奘净二译之合订本。且民十一年之宁波版本,尚误刊“厌”、“魔”等数字,及在观世音菩萨等名上,增添南无二字,较诸旧流通本,不无出入。此乃总稽本经译史之概要也。

  四 提网要

  未讲经文之义,先提纲要者,如网得纲万目皆彰,如衣提领全襟齐直。闻者能握得此宗要,则全经文义,自可了然。通常解释经题,如天台之五重玄义,贤首之十重玄谈等,今在此经之释名题,考译史,提纲要亦可摄之。盖隋唐前诸德开讲玄要,本无固定的呆板方式,亦不斤斤乎五重或十重。其讲解时,每就各经之所宜,悬谈大义,今提纲要等,亦与其理相合也。此经之总纲,可作两大段观:一、智示药师依正行果,二、悲济像法转时有情。

  甲 智示药师依正行果

  此经之纲宗,可由曼殊与佛之问答中显示。如金刚经须菩提问佛:“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由此两大问题,引起佛之解答,已将金刚经纲宗,昭然如揭。本经云:“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从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白言:“世尊!惟愿演如是相类,诸佛名号,及本大愿,殊胜功德”。此以曼殊之大智上求佛道,故作此问。由此问故,佛说药师佛之名号国土,及其本因地中行菩萨道时所发十二大愿,与夫果德圆成之依正庄严。此一大段文义,为本经上半部之纲要,亦即“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之所由立名也。

  乙 悲济像法转时有情

  曼殊之问,含有二义,初以大智感佛说药师本愿行果功德。次曰:“令诸闻者,业障消除,为欲利益像法转时诸有情故”。此由曼殊之大悲下济有情,故发斯问,感佛说药师本愿功德,使诸问者得大法益,拔除业障,消灾安乐。此皆由曼殊之大悲心所驱使而发问,故佛赞许言:“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劝请我说诸佛名号本愿功德,为拔业障所缠有情,利益安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故此一大段文,为曼殊大悲恩济像法转时之有情,为本经下半部之纲要。但此大段文中,又可分为两段:一、拔除一切业障,二、十二神将饶益有情。

  1 拔除一切业障

  (1)如来加被 此言闻说药师名号,本愿功德,依之修习,即可拔除一切业障,得大利益安乐,蒙佛加被,消灾延寿,故此经亦名拔除一切业障得度生死经。但此中亦可分二段言之:一、闻名灭罪往生,二、诵咒除病离苦。

  闻名灭罪往生者,即诸愚痴无智众生,阙于信根,生造诸不善业,死招三途极恶之报,但由闻此药师名号本愿经故,使得灭罪往生。如云:“尔时、世尊复告曼殊室利童子言:有诸众生,不识善恶,惟怀贪吝,不知布施及施果报,愚痴无智,阙于信根,多聚财宝,勤加守护,见乞者来,其心不喜,设不获已而行施时,如割身肉,深生痛惜!复有无量悭贪有情,积聚资财,于其自身尚不受用,何况能与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来乞者?彼诸有情,从此命终,生饿鬼界,或傍生趣。由昔人间,曾得暂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故,今在恶趣,暂得忆念彼如来名,即于念时从彼处没,还生人中”。此等经文,皆明由闻名灭罪,并得转生善道或往生净土者。

  诵咒除病离苦者,上言闻名故蒙佛加被,拔除业障,得生善处。今明若能念诵药师真言,即可消除病苦,延年益寿。如言:“曼殊师利!若见男子女人有病苦者,应当一心,为彼病人,常清净澡漱,或食,或药,或无虫水。咒一百遍,与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灭。若有所求,志心念诵,皆得如是,无病延年。命终之后,生彼世界,得不退转,乃至菩提”。此言于此真言若自诵,若教人诵,皆得消灾获福者也。

  (2)有情奉持 此言若人信受奉行诵读此经,即得获福免难与救命延寿之二种功德。

  获福免难者,若能依教修行,受持此经,即于现实人生,获福免难。如云:“复应念彼如来本愿功德,读诵此经,思惟其义,演说开示,随所乐求一切皆遂:求长寿得长寿,求富饶得富饶,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此言读诵此经故,即于现生遂愿所求,获大福利。又云:“或有水、火、刀、毒、悬险,恶象、狮子、虎、狼、熊、罴、毒蛇、恶蝎,蜈蚣、蚰蜒、蚊虻等怖,若能至心忆念彼佛,恭敬供养,一切怖畏皆得解脱”。如是等文,皆言持诵此经,即得免除种种患难也。

  救命廷寿者,上为佛说消灾周。此乃救脱延寿周。救脱菩萨为利有情故,示现种种延寿之法,使诸有情寿命相续。如救脱菩萨答阿难言:“大德!若有病人,欲脱病苦,当为其人,七日七夜受持八分斋戒,应以饮食及余资具,随方所办,供养苾丘僧,昼夜六时礼拜行道,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读诵此经四十九遍,燃四十九灯。造彼如来形像七躯,一一像前各置七灯,一一灯量大如车轮,乃至四十九日,光明不绝。造五色彩旛,长四十九杰手,应放杂类众生,至四十九日,可得过度危厄之难,不为诸横恶鬼所持”。此为救身病以延身命者;复有救国难以延身命,及救诸难以延诸命等文,皆救命延寿之法也。

  2 十二神将饶益有情

  此即药叉誓护周。十二药叉神将,因闻佛说此经功德,即发愿于后末世,拥护此经,利乐有情。所谓:“我等今者,蒙佛威力,得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不复更有恶趣之怖。我等相率,皆同一心,乃至尽形归佛法僧,誓当荷负一切有情,为作义利饶益安乐”。是故此经,亦名十二神将饶益有情经,不无所以也。以法临像季,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行者因魔障故,唐捐其功;故先以曼殊之智悲感佛说法,复得药叉神将拥护是法,诚难事也。昔之讲者,往往将十二神将之文判入流通,实则应归正宗:盖像法转时,荷负是法甚仗药叉神将,饶益有情;况释尊定此经亦名十二药叉神将饶益有情,理宜归属正宗分也。上来所言两大段文,由曼殊之大智,示药师佛之依正行果;复由曼殊之大悲,济渡像法有情;而此悲济像法转时有情文中,复分拔除一切业障与神将饶益有情二段,则此全经之总纲彰矣。

  前来释名题,稽译史,提纲要之三科,可为经前之玄谈,但尤重于提纲要。盖提其纲要,则全经段落章句,昭然分晓矣。且菩萨之法,不外上求无上菩提,下济有情诸苦,故遍一切大乘经旨,亦可于此曼殊之问而显之也。

  又如菩萨造论,意在自利利他,故经论中言其缘起时,皆曰“为正法住世,利乐有情故”。所谓正法,即诸佛菩萨因中所发之誓愿,藉此修行而得证佛果依正庄严;亦使闻者依此修持而得佛果者是。如此经所明药师因果功德,吾人依此修行,亦可同证。又菩萨不同凡夫自私自利,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以利乐有情为前提,普为众生,方是菩萨发心。故菩萨之行位愈高,其悲愿愈切,末世众生愈苦恼,则菩萨愈显其悲济之能事也。通常所谓“好医门前病人多”,菩萨亦复如是,病苦之众生愈多,愈为其深切悲愿之所关也。复次、像法多魔,不特出世善法不易建立,即世间善法,亦受邪魔外道袭击与觊觎而欲毁灭之。故此经实由诸佛菩萨之悲愿,与夫药叉神将之护持,得以建立世出世间善法于今日,使众生依而修持。自其属净典观之,则为随愿往生修行不退于琉璃净土;自其属密典观之,则可拔除业障消灾延寿于娑婆当人,故此经乃兼具净土、真言、无量法门之功德者矣!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净土指归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发菩提心”,非常重要!“菩提”是觉悟的意思。我们的真心本性不但是觉悟,而且是圆满的觉悟。所以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诸佛如来看一切众生确实是佛,那一点都不假,可是我们凡夫自己不承认自己是佛!这个说法实在不太好懂,我们还是用古大德的比喻来说,古人讲“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把我们的自性真心比喻作黄金,那我们是黄金做的器皿。为什么诸佛如来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他看在质上。无论哪一种器皿,它的体性都是黄金做的,那金就是如来,金就是诸佛。凡夫把体性忘掉,执着了相,看了相。譬如,我们这个是用黄金做的佛像,那边放的黄金做了个人像,这边放的黄金做了个畜生像,做一个小狗、小猫,分量完全相等。黄金的分量相等,价值相等,只是做的形像不一样。会看的人说,他看的是黄金,没有两样,再多的现相都没有两样。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