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六(下三)


2015/5/23    热度:200   

  若坚持五戒。兼行仁义。孝顺父母信敬惭愧。即是人业。人业有四品。上中下下下。若就果报。阎浮提为下下。若就入道。欝单越为下下。或时善心歇末恶念唯强。善有可成恶有可灭。关宜之机圣用赴对应之。四恶趣坏四品善成。获冥显两益(云云)。若修持十善任运无间。善心成熟即天业。故云纯。恶心无善念间者。即恶道业果时纯苦。故善恶相间起即人业。人中果报苦乐相间。故十善任运成是天业。天中果报自然故。若修十善兼起护法心。即四天王业。若修十善兼慈化人。是三十三天业。若修十善。其心细妙任运成熟。行住坐卧不恼众生。善巧纯续是焰摩业。若修十善兼修禅定摄心。麁住细住者是兜率业。欲界定是化乐业。未到定破事障。是他化业。四禅是色界业。兼于慈悲喜舍。心数法中得定。是梵王业。灭心修无心定是无想业。问无想是邪见天。云何为机感。答大集云。菩萨调伏众生多种。或邪或正。行于非道通达佛道(云云)。

  若旧云。圣人以两片无漏。夹熏一片有漏。练成无漏。今言九次第定。熏修有漏成无漏。是那含业。四空定是无色界业。如是等二十一有。患自地之苦麁。欲修出要。所求不得所舍不离。尔时即名可发关宜之机。感二十一三昧慈悲之力破其修因。令所离得去所求得成。拔苦与乐冥显两益。此如经文云。小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而得生长。是此益也。合而言之。盖由凡圣慈善根力。别而言之。本由菩萨初持二百五十戒。修根本等禅。于一一能防。善法之中皆起慈悲慈悲本誓熏王三昧不舍众生。赴对关宜。各得利益。大经云。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者。十番之二意。略如此(云云)。

  三番声闻利益者。若人厌患生死。以死受生以生归死。劳累精神轮转无际。贪欲自蔽[牦-未+牙]牛爱尾。不得解脱。故言若人遭苦厌老病死。为说涅盘尽诸苦际。既厌心内决志求出离。为是事故修声闻道。若持戒时。爱见罗剎毁损浮囊令戒不净。戒不净故三昧不现前。既无戒定无漏不发。是故一心修戒定慧。有可发关宜之机。感无垢等四三昧力加之。令四趣业不起。使戒清净。苦均修定慧。慧若有定慧不狂。定若有慧定不愚。名之为贤。贤名邻圣。修此定慧。一心精进如救头然。愿乐禅慧如渴思饮。而为二十一有漏业之所扰乱。若得诸三昧力加之。定发观明四善根成就。伏道纯熟。一剎那转即便发真。成须陀洹破二十五有。见谛烦恼八十八使。是为二十五三昧通加。令断见谛惑而复兼除四思。故云第十六心即入修道。是其义也。次入修道。若是超人一时用十三昧力加之。破五下分思惟惑。若钝人随其分分断思惑。则分分用三昧加之。尽三界惑。究竟真谛三昧益也。此中草利益。合而言之。盖由凡圣慈善根力。别而言之。由本慈悲。初观十法界中析空灭色之善。因起弘誓熏王三昧不舍众生致有中草利益。大经明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者十番之三意略如此。四番缘觉利益者。若人宿善深利。在无佛世厌患生死。乐独善寂观深因缘。

  文云。曾供养佛志求胜法为说缘觉。此人大福可发关宜。圣人赴对应之。使其华飞钏动获冥显两益。悟支佛道。此犹属中草利益也。五番六度菩萨。观于四谛行六度行。若行檀时。人从乞头索眼国城妻子。心或转动。檀度不成。自知是恶。欲成檀善。可发关宜之机。蒙三昧力伏其悭蔽。是破饿鬼有。蔽心既去欢喜布施。如饮甘露。知有为法危脆无常。是蒙心乐三昧冥显之益也。尸罗若成是伏毁戒蔽破地狱有。是无垢三昧益也。忍成伏瞋蔽破畜生有。不退三昧益也。禅成是伏乱蔽破人有。是四三昧益也。精进成伏懈怠蔽。破修罗有。欢喜三昧益也。慧成伏愚痴蔽。破天有十七三昧益也。六蔽是六道业。具出菩萨戒本。以伏六道业故。不为诸蔽所恼。得五神通游于六道。成六度行。此即上草益也。通应如前。别而论之。由本观十法界事中善恶。而起弘誓熏三三昧不舍众生(云云)。

  六番通人益者。此是三乘共学人也。若干慧地性地八人见地。即是用二十五三昧益。从薄地去至十地。用二十一三昧加破思惑。又侵除无知。是名小树益也。总别慈悲例前可知(云云)。七番别人益者。此是次第心中。系缘法界一念法界入十住。得真谛三昧益。入十行十回向。得俗谛三昧益。入十地得中谛三昧益。此即大树之益。总别慈悲例前(云云)。

  八番圆人益者。此是修三谛一实之理。一念法界系缘法界。若历缘对境。举足下足。无非道场。其心念念与诸波罗蜜相应。修四三昧观十种境可发关宜。圣人赴对应之。豁然开悟。或似或真得冥显两益。此是圆用二十五三昧。圆加破二十五有。显出我性。得究竟实事之益也。九番变易益者。此是方便有余土人益也。前八番中凡有四处。或九处。谓声闻缘觉。通教菩萨。别教三十心。圆教似解。止破见思未除无明。无明润无漏受方便生。故下文云。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而于彼土求佛智能。得闻是经。即是彼土入一乘也。胜鬘云。三人生变易土。谓大力罗汉辟支佛菩萨等。楞伽云。三种意生身者。一安乐法意生身。此欲拟二乘人。入涅盘安乐意也。二三昧意生身。此拟通教出假化物。用神通三昧意也。三自性意生身。此拟别教修中道自性意也。通言意者。安乐作空意。三昧作假意。自性作中意。别圆似解犹未发真。皆名作意。故论云。是时过意地。住在智业中。若发真可是智业。未发真犹在意地。是人生彼析法者钝。体法者利。别人已习假又小利。圆人先即中最利。既有利钝之殊。于彼修学。即有次第不次第两益。又是次第不次第用二十五三昧两应也。是为九人生方便国。始于彼土。见诸有我性得最实益。若分别而言。谓方便土在三界外。若即事而真不必在远。

  下文云。若能深心信解。则为见佛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萨声闻众僧围遶说法。即方便土意也。十番实报土益者。即实报土人益也。八番中有两人生方便土。又二人悉破无明见实相者方得生彼。但无明重数甚多。虽三贤十圣住于实报。报未尽犹有残惑。更用王三昧。四十一番益之。至于妙觉。竖穷横遍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无明永尽。智能圆足。故言不生不灭。又机感满足利益究竟。故言不生不灭。若分别为言。谓实报在方便之外。若即事而真此亦不远。

  文云。观见娑婆瑠璃为地坦然平正。诸台楼观众宝所成。纯诸菩萨咸处其中。即实报土意也。若麁妙机若别圆应。若净秽土若浅深益。不出十番。包括法界利益略周。大意可见不俟繁文。是为大通佛所。毒鼓损生闻有远近。死有奢促。天鼓增道闻有远近。故令益有深浅。致有业通愿应诸眷属利益也。问初番已破二十五有得益竟。则无有可破。更无益可论。何须至十番耶。答初破二十五果报苦。获果报益。次破二十五因苦。获修因益。次破二十五有见思苦。得真三昧益。次破二十五空。令出二十五有假。得俗三昧益。次破二十五有有空二边。显于中道王三昧益。次破方便有余土。出二十五假。得俗王两三昧益。次破实报土。但深显王三昧益三谛未了了者益意不息。故有十番其义如是。问三谛独在极地。亦得通凡。答如大品云。众生色受想行识。又云。无等等色受想行识。仁王云。法性色法性受想行识。

  大经云。因灭是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则从凡至圣。皆悉是有即俗谛也。净名云。众生如。弥勒如贤圣如。一如无二如。大品云。色空受想行识空。若有一法过涅盘者。亦如幻如化。此则凡圣皆空即真谛也。大经云。二十五有有我不耶。答言有我我即佛性。佛性即中道。因缘生法一色一香无不中道。此则从凡至圣。悉皆是中道第一义谛。问远论利益经语还多。第一云。从久远劫来。赞示涅盘道。生死苦永尽。我常如是说。第二云。我昔于二万亿佛所教无上道。第三云。宿世因缘吾今当说。定据何文耶。答第一文直云从久远劫来。久远之言。信实杳漫而未显本地。或据中间。第二直云昔曾二万亿佛所。未判劫数久近难明。将后文准望似如近近。今论远益取第三文。以三千界墨。东过千界。乃下一点。点与不点尽抹为尘。一尘一劫复过是数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用此明文望二万亿佛所。始为昨日。从是已来为结大乘之首。彼佛八千劫说经。十六王子八万四千劫覆讲。彼之经论文广时深。于时听众或可当座已悟。或可中间化得。或可近来化得。咸至宝所。受法性身为应生眷属。内秘外现共熟众生。而作佛事。净名曰。虽成道转法轮。而行菩萨道。是此意也。于时听众未得真实益。若相似益隔生不忘。名字观行益隔生则忘。或有不忘。忘者若值善知识宿善还生。若值恶友则失本心。是故中间种种涂熨。或多以大乘熟。或多以小乘熟。生方便者。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一乘。亦复皆令得至宝所。受法性身。而于彼国被第九番十番真实利益。如千世界微尘菩萨即其流也。斯等已究竟于前名久远利益。其中众生于今有住声闻地者。更近论利益。如后说(云云)。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净土指归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纵然是学佛,学了不少年,甚至于出家,也讲经说法,也做了大法师,可是到最后还是沦落在三途,还是要堕在阿鼻地狱,原因是什么?虽然天天读经,虽然天天在讲经教人,自己深入得不够,所以毛病习气改不过来。最大的毛病,就是欲望:一个是“嗜欲”,就是你的嗜好,你的爱好断不掉;一个是“爱欲”。这四个字,就把我们的法身慧命断送掉了。这四个字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就是贪图名利,名闻利养,一般人讲的财色名利。经里有明文告诉我们,“财色名食睡”是地狱五条根,有一条都会把你牵到地狱里面去。如果有个三条、四条、五条都具足,你决定堕阿鼻地狱。往生是世出世间法里面第一殊胜,要求往生,地狱根要断掉。不但地狱的根要拔除,三界六道种种诱惑,你都能够不动心,你才有把握往生。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