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五(上一)


2015/5/23    热度:142   

  妙法莲华经玄义 作者: 沙门灌顶述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五(上)

  明最实位者。即圆教位也。此为十意。一简名义。二明位数。三明断伏。四明功用。五明麁妙。六明位兴。七明位废。八开麁显妙。九引经。十妙位始终。一简名义者。若圆别不同自有十意。下辨体中说。今约通别圆三句料简。一名通义圆。二名别义圆。三名义俱圆。名通义圆者。下文云。我等今日真阿罗汉。普于其中应受供养。又云。我等今日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此名与通藏同而义异。何者。彼但杀四住之贼。无明尚在。此不生义偏。故天女曰。结习未尽华则着身。今杀通别两惑。得如来灭度。故杀贼义圆。又彼是分段不生界外犹生。宝性论云。二乘于无漏界生三种意阴。今则分段变易二俱不生。不生义圆。彼是界内应供。非界外应供。

  净名曰。其供汝者不名福田。则应供义偏。今则普于其中应受供养。则应供义圆。彼但小乘从他闻四谛声。则声偏闻偏。今能令一切法界闻一实四谛佛道之声。使一切闻则声闻义圆。故知依义不依语。从圆判位也。名别义圆者如五十二位名与别同。而初中后位圆融妙实。随自意语。非是教道方便。依义不依语应从圆判位也。名义俱圆者。文云。开示悟入皆是佛之知见。佛一切种智知佛眼见。此之知见无有缺减。又入如来室坐如来座。以如来庄严。此则名义俱圆。判于圆位也。二明位数者又为三。一明数。二引证多少。三料简数者。人解不同。有言。顿悟即佛无复位次之殊。引思益云。如此学者。不从一地至一地。又有师言。顿悟初心即究竟圆极。而有四十二位者。是化钝根方便。立浅深之名耳。引楞伽云。初地即二地。二地即三地。寂灭真如有何次位。

  又有师言。初顿悟至十住即是十地。而说有十行十回向十地者。此是重说耳。今谓诸解悉是偏取。然平等法界。尚不论悟与不悟。孰辨浅深。既得论悟与不悟。何妨论于浅深。究竟大乘。无过华严大集大品法华涅盘。虽明法界平等无说无示。而菩萨行位终自炳然。又有人言。平等法界定无次位。今例难此语。真谛有分别耶。真谛无分别耶。见真之者。判七贤七圣二十七贤圣等。今实相平等。虽无次位见实相者。判次位何咎。大论云。譬如入海有始入者。到中者至彼岸者。若见真判位。如江河深浅。若实相判位。如入海深浅。故普贤观云。大乘因者诸法实相。大乘果者亦诸法实相。论诸次位非徒臆说。随顺契经。以四悉檀明位无妨。还约七种以明阶位。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今于十信之前。更明五品之位(云云)。

  若人宿殖深厚。或值善知识。或从经卷圆闻妙理。谓一法一切法。一切法一法。非一非一切。不可思议。如前所说。起圆信解。信一心中具十法界。如一微尘有大千经卷。欲开此心而修圆行。圆行者。一行一切行。略言为十。谓识一念平等具足不可思议。伤己昏沉慈及一切。又知此心常寂常照。用寂照心破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又识一心诸心若通若塞。能于此心具足道品。向菩提路。又解此心正助之法。又识己心及凡圣心。又安心不动不堕不退不散。虽识一心无量功德。不生染着。十心成就。举要言之。其心念念悉与诸波罗蜜相应。是名圆教初随喜品位。行者圆信始生善须将养。若涉事纷动令道芽破败。唯得内修理观。外则受持读诵大乘经典。闻有助观之力。内外相藉圆信转明。十心坚固。金刚般若云。一日三时以恒河沙身布施。不如受持一句功德。

  初品观智如目。次品读诵如日。日有光故目见种种色。论云。于实名了因。于余名生因。福不趣菩提。二能趣菩提。闻有巨益意在于此。是名第二品位。行者内观转强外资又着。圆解在怀弘誓熏动。更加说法如实演布。安乐行云。但以大乘法答。设以方便随宜终令悟大。净名云。说法净则智能净。毘昙云。说法解脱听法解脱。说法开导是前人得道全因缘。化功归己。十心则三倍转明。是名第三品位。上来前熟观心未遑涉事。今正观稍明。即傍兼利物。能以少施与虚空法界等。使一切法趣檀。檀为法界。大品云。菩萨少施。超过声闻辟支佛上当学般若。即此意也。余五亦如是。事相虽少运怀甚大。此则理观为正事行为傍。故言兼行布施。事福资理则十心弥盛。是名第四品位。行人圆观稍熟。理事欲融。涉事不妨理。在理不隔事。故具行六度。若布施时无二边取着。十法界依正一舍一切舍。财身及命无畏等施。若持戒时。性重讥嫌等无差别。五部重轻无所触犯。若行忍时。生法寂灭荷负安耐。若行精进。身心俱净。无间无退。若行禅时。游入诸禅静散无妨。若修慧时权实二智究了通达。乃至世智。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具足解释佛之知见。而于正观如火益薪。此是第五品位。如此五品圆信功德。东西八方不可为喻。虽是初心。而胜声闻无学功德。具如经说。若欲比决取解。类如三藏家别总四念处位。义推如通教干慧地位。亦如伏忍位。义推亦得是别教十信位(云云)。

  私谓五品位。是圆家方便。初欲令易解准小望大。如三藏之五停心。初品圆信法界。上信诸佛下信众生。皆起随喜是圆家慈。停心遍对治法界上嫉妬。第二品读诵大乘文字。文字是法身气命。读诵明利是圆家数息。停心遍治法界上觉观。说法品能自净心亦净他心。是圆家因缘停心。遍治法界上自他痴。痴去故诸行去。乃至老死去。兼行六度品。是圆家不净停心。六蔽初名贪欲。若舍贪欲欲因欲果皆舍。舍故无复报身。非净非不净也。正行六度品。是圆家念佛停心。正行六度时即事而理。理不妨道事妨于道。即事而理。无障可论。大意如此(云云)。

  一明十信位者。初以圆闻能起圆信。修于圆行善巧增益。令此圆行五倍深明。因此圆行得入圆位。以善修平等法界即入信心。善修慈愍即入念心。善修寂照即入进心。善修破法即入慧心。善修通塞即入定心。善修道品即入不退心。善修正助即入回向心。善修凡圣位即入护法心。善修不动即入戒心。善修无着即入愿心。是名入十信位。缨珞云。一信有十十信有百。百法为一切法之根本也。是名圆教铁轮十信位。即是六根清净。圆教似解。煗顶忍世第一法。普贤观明无生忍。前有十境界即此位也。入此信心能破界内见思尽。又破界外尘沙无知。能伏无明住地之惑。仁王般若云。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亦此位也。此位经经出之不同。华严法慧菩萨。答正念天子。明菩萨观十种梵行空。学十种智力入初住。十种梵行空即一实谛。亦无作之灭谛。学十种智力即观无作之道谛。即十信位也。若大品云。譬如入海先见平相。亦是是乘从三界中出也。仁王般若普贤观。如前引。下文入如来室座衣等。即是修四安乐行。行处近处。涅盘云。复有一行是如来行。所谓大乘。大论云。菩萨从初发心。即观涅盘行道。若观涅盘行道。生相似解即是一行如来行也(云云)。

  二明十住位者。以从相似十信。能入十住真中智也。初发心住发时。三种心发。一缘因善心发。二了因慧心发。三正因理心发。即是前境智行妙三种开发也。住者住三德涅盘也。缘因心发。即是住不可思议解脱首楞严定。慧心发即是住摩诃般若毕竟之空。正因心发。即是住实相法身中道第一义。举要言之。即是住三德一切佛法也。又住清净圆满菩提心。无缘慈悲无作誓愿。普覆法界。又住一念中。成就一切万行诸波罗蜜。又住一切种智。圆断法界见思无明。又住得佛眼。圆见十法界三谛之法。又住圆入一切法门。所谓二十五三昧冥益众生。又成就菩萨圆满业。能显一切神通。谓三轮不思议化。弥满法界显益众生。又能成就开权显实。入一乘道。又能严净一切佛土。能起三业供养一切十方佛。得圆满陀罗尼。受持一切佛法。如云持雨。又住能从一地具足一切诸地功德。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

  华严云。初住菩萨所有功德。三世诸佛叹不能尽。若具足说。凡人闻迷乱心发狂。私谓初住成就十德。应是十信中十法。转似为真一住具十。细意寻之对当相应。何者。十信百法为一切法本。岂不得作此释耶。初住既尔。三观现前无功用心。断法界无量品无明。不可称计。一往大分。略为十品智断。即是十住故。仁王云。入理般若名为住。即是十番进发无漏。同见中道佛性第一义理。以不住法从浅至深。住佛三德及一切佛法。故名十住位。此位诸经出处不同。

  华严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了达诸法真实之性。所有闻法不由他悟。是菩萨成就十种智力。究竟离虚妄。无染如虚空。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当知。即是发真无漏。断无明初品也。净名云。一念知一切法。是为坐道场。成就一切智故。亦是入不二法门。得无生忍也。大品明。从初发心即坐道场。转法轮度众生。当知。此菩萨为如佛。亦是阿字门。所谓一切法初不生也。即是今经为令众生开佛知见。亦是龙女于剎那顷。发菩提心成等正觉。即是涅盘明。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前心难。此诸大乘悉明圆初发心住位也。乃至第十住(云云)。

  三明十行位者。即是从十住后。实相真明不可思议。更十番智断破十品无明。一行一切行。念念进趣流入平等法界海诸波罗蜜。任运生长自行化他。功德与虚空等。故名十行位也。十回向位者。即是十行之后无功用道。不可思议真明。念念开发一切法界。愿行事理自然和融。回入平等法界海。更证十番智断。破十品无明。故名回向也。十地位者。即是无漏真明入无功用道。犹如大地。能生一切佛法。荷负法界众生。普入三世佛地。又证十番智断。破十品无明。故名十地位也。等觉地者。观达无始无明源底。边际智满毕竟清净。断最后穷源微细无明。登中道山顶与无明父母别。是名有所断者。名有上士也。七明妙觉地者。究竟解脱无上佛智故。言无所断者。名无上士。此即三德不纵不横。究竟后心大涅盘也。一切大理大誓愿大。庄严大智断大遍知大道大用大权实大利益大无住大。即是前十观成乘。圆极竟在于佛。过茶无字可说(云云)。

  故卢舍那佛名为净满。一切皆满也。二次引众经。明位数多少者。大涅盘云。月爱三昧。从初一日至十五日。光色渐渐增长。又从十六日至三十日。光色渐渐损减。光色增长。譬十五智德摩诃般若。光色渐减。譬十五断德无累解脱。三十心为三智断。十地为十智断。等觉妙觉。各为一智断。合十五智断。月体譬法身。

  大经云。月性常圆实无增减。因须弥山故有亏盈。不增而增白月渐着。不减而减黑月稍无。法身亦尔。实无智断。因无明故约如论智。如实不智约如论断。如实不断。虽无智而智。般若渐渐明。虽无断而断。解脱渐渐离。举月为喻。知是圆教智断位也。大经云。从初安置诸子。秘密之藏三德涅盘。然后我当于此秘藏而般涅盘。此即最后智断也。问何得知月喻譬位耶。答仁王明十四忍。三十心为三般若。十地为十般若。等觉为一般若。十四般若在菩萨心中。皆名为忍。转至佛心名之为智。此与十五日明智位同。胜天王明十四般若位。正用十四日月为譬。故作此释也。大品明四十二字门语等字等。南岳师云。此是诸佛密语。何必不表四十二位。诸学人执释论云无此解多疑不用。但论本文千卷。什师作九倍略之。何必无此解耶。今谓此解深应冥会。何者。经云。初阿后茶中有四十。初阿字门具四十一字。后茶亦尔。华严云。从初一地具足一切诸地功德。此义即同。

  经云。若闻阿字门则解一切义。所谓诸法初不生故。此岂非圆教初住初得无生法忍。过茶无字可说。岂非妙觉无上无过。广乘品明一切法皆是摩诃衍竟。即说四十二字门。岂非圆教菩萨从初发心。得诸法实相。具一切佛法。故名阿字。至妙觉地穷一切法底。故名茶字。此义其数与圆位甚自分明。又四十二字后。即说菩萨十地。此是显别教方便之次位也。又次十地之后说三乘共十地。此显通教方便位也。经文次比三义宛然。今取四十二字以证圆位也。此经分别功德品明初心五品弟子之位。文甚分明。法师功德品。明六根清净相。方便品云。诸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为令众生开佛知见四句。南岳师解云。开佛知见是十住位。示佛知见是十行位。悟佛知见是十回向位。入佛知见是十地等觉位。皆言佛知者。得一切种智也。皆言佛见者。悉得佛眼也。又经云。是为诸佛一大事因缘者。同入一乘诸法实相也。又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者。即是妙觉位也。又譬喻品。诸子门外索车。长者各赐等一大车。是时诸子乘是宝乘游于四方。嬉戏快乐。自在无碍直至道场。言四方者。即譬开示悟入四十位也。直至道场。即是究尽实相妙觉位也。序品中。天雨四华。表此四十因位也。如上所引众经为证。及引今文明四十二位炳然。皆是无次位之次位。达于实相增道损生。论次位耳。三料简者。问无明覆佛性中道。止作四十二品断耶。答无明虽无所有。不有而有。不无阶品。一往大分为四十二品。然其品数无量无边。

  大论云。无明品类其数甚多。是故处处说破无明三昧。又云。法爱难尽。处处重说般若也。此诸圆位不可思议。若专对法门寻者失意。多别解别执。则乖圆融之道。如此等位莫以凡情局取。不以凡心能宣。华严云。诸地不可说。何况以示人。且置是事。若大乘忏悔发初随喜圆信之心。获一旋陀罗尼。已不可向人说。虽种种分别亦不可解。况后诸位二乘尚不闻其名。岂凡人能说。此语有意。大师自说己证也。又且置是事。声闻学四念处发得煗法。亦不可向外凡说尽。设种种解亦不能知。又置是事。如人坐禅初发五支。不可为未证者说。设方便说彼亦不解。又置是事。斲轮人不能以其术授其子。况诸深法而可说耶。末代学者。多执经论方便断伏诤闘(云云)。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净土指归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今天学佛,不是不用功,是真用功,为什么没有进步?或者说为什么进步那么慢?都是业障在作祟,这是第一个因素;冤亲债主来找麻烦、来障碍,这是第二个因素。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