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与净宗修学(一)


2015/5/23    热度:1000   

  《弟子规》与净宗修学

  主讲:蔡礼旭老师

  地点:杭州 日期:2004.10.13

  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阿弥陀佛!

  末学蔡礼旭在这边和大家分享学习《弟子规》跟往生西方净土之间的关系。有讲的不妥的地方,请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指教。

  佛陀在《华严经》里有一句非常重要的开示「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诸位同修,你相信吗?你打从内心相信自己有如来智慧德相吗?关于净宗的修学,藕益大师在《要解》当中提到「六信」,其中第一信最重要的要先信己,信己是佛。所以一定要相信自己本来是佛,「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本来就有了,一定可以找得回来。同理,一切众生也都有佛性,我们就能对自己,对他人,生起很深的信心,相信别人也可以成佛。

  佛陀第二句话点出来,为什么我们本来是佛,但是现在却得不到受用,沉沦六道轮回。紧接着,佛陀就把我们的问题全部点出来了,「但因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妄想、分别、执著把我们本来的本性障住了,有了本性但是不得受用,所以这一句话,告诉我们本觉本有。但是要让本觉显现,一定要从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下手。

  《弟子规》是世法,也是出世法。佛法是不二法,有世法跟出世法的分别就不是佛法,而是二法了,佛法是不二法。我们净宗学人,依照经典的教诲,最重要的要落实在生活当中,(净空)老法师在讲经当中重复提醒我们的话,一定是最重要的。老法师在讲经当中常常告诫我们,佛陀的教诲,一定要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当中,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请问,普贤菩萨第一愿「礼敬诸佛」应该从哪里下手?离我们最近的佛菩萨,就是我们身旁的父母。所以,在你生活当中,在你处事待人当中,「礼敬诸佛」最直接的下手处就是我们的父母。那父母怎么孝敬呢?对父母的礼敬应该从何下手?

  诸位同修,《弟子规》里的第一篇「入则孝」教导我们,在与父母言谈,生活当中应该如何礼敬,如何广修供养。所以,这是最具体的教诲。「礼敬诸佛」从对父母的讲话态度开始礼敬,《弟子规》第一句话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我们在当下之中,都是用非常恭敬的心在礼敬父母,在关心父母。礼敬、关心绝对不是口号,要落实在生活当中。「冬则温,夏则凊,晨则醒,昏则定」,时时刻刻在生活当中,观照到父母有什么样的需要。念念当中都是礼敬父母,不愿意让父母为我们操心。「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关于如何从生活中落实礼敬父母,《弟子规》谈得非常仔细。

  接下来,我们从礼敬父母再往外延伸,应该礼敬谁?礼敬兄弟,礼敬所有的长者。当你把心量拓宽,《弟子规》告诉我们「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这一句经文,就像大乘经典里面告诉我们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当你的心量拓宽到「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的分别自然就放下了。如何礼敬长者,也有具体的做法。《弟子规》告诉我们,对于长者要处处礼敬,「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所有日常生活,言语造作,都怀着礼敬长者的心,这是实实在在把教诲落实在生活、处事、待人之中。

  除了父母要礼敬,一切长者要礼敬,一切人要礼敬之外,我们还应该礼敬什么?老法师给我们的教诲,礼敬诸佛是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应该礼敬。所谓「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所以不止对人要礼敬,对物也要礼敬,《弟子规》里面讲的「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是对什么的礼敬?是对时间的礼敬!「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辙净手」,当你爱护整洁的时候,是对你自己身体的礼敬,也是对别人的礼貌。你很脏的时候,别人接触你,他会生烦恼,那你就没有做到礼敬了。「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对任何一种物品都要礼敬它,都要把它放得整整齐齐。所以老法师在讲经当中,常常举一个例子,我们对于桌子应该怎么礼敬?应该把它擦得干干净净,排得整整齐齐,这就是对桌子的礼敬。我们把所有东西都物有定位,看起来都整整齐齐,这就是对物的礼敬。「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这个是对食物的礼敬,所以第三篇「谨」是教导我们,对于物的礼敬。《弟子规》也提到「事勿忙,忙多错」,这是我们对于事情的礼敬。「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不适宜的事情,我们能不能轻易答应别人?不行,这也是对事的一种礼敬态度。

  第四篇「信」教导我们,对于我们所讲的言语,要有恭敬心,不可以乱说话。「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当我们的言语要出口的时候,也要想着有没有失了分寸,有没有对他人不够恭敬。所以《弟子规》的「信」当中又说了「见未真,勿轻言」,这是你对于说话的一种态度,「知未的,勿轻传」。

  《弟子规》的下一个篇幅是「泛爱众」。从对父母的礼敬,延伸到除了父母跟长辈之外,对于一切人,甚至于一切众生的礼敬,都可以含摄在「泛爱众」这个部分。「凡世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那么在生活当中,应该怎么样去落实,才是真正的礼敬一切人呢?《弟子规》告诉我们,「人有短,切莫揭」。当我们要讲人家的坏话的时候,对人有没有礼敬?就没有礼敬了。「人有私,切莫说」,如何「泛爱众」?如何礼敬一切众人?一定要把它落实在生活当中。假如我们的佛法,修学跟生活脱节了,没有去力行,解行脱节了,保证我们纵使遇到再殊胜的念佛法门,都会不得其门而入。这个叮咛《弟子规》里就有,「不力行,但学文」,「不力行」就是跟生活脱节开来,「长浮华,成何人」。其实这一句话,跟老法师在《华严经》的讲述中常常提醒我们的两句话「有解无行,增长邪见」完全相应。「邪见」就是傲慢,就是浮华。

  《弟子规》下一句告诉我们「但力行,不学文」。你只是照着自己的意思去做,不尊重佛菩萨圣贤的教诲,就会「任己见,昧理真」。这一句话,老法师在《华严经》的讲述中也常常提醒我们「有行无解,增长无明」。无明就是「任己见,昧理真」。《弟子规》是佛陀教诲,尤其是「普贤十愿」具体落实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细相的说明。

  「泛爱众」之后是「亲仁」,我们要亲近仁德之人,必然要礼敬。最后一篇「余力学文」,我们对于求学问,要不要有礼敬恭敬的态度?绝对要!礼敬诸佛如何落实,《弟子规》是下手处。

  再来,我们看普贤大士第二愿「称赞如来」。《弟子规》告诉我们「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所以《弟子规》里面的教诲,也教导我们如何具体「称赞如来」。

  我在接触一些同修的时候,常常遇到一些年轻的同修,内心都会止不住的喜悦。两年前,刚好我到澳洲净宗学院的时候,看到一个应该比我小七、八岁的同修。长得很庄严,身材也很高,我一看到他就开始赞叹他。我说:“这么年轻就能学佛真了不起”。我这句赞叹,有没有符合「称赞如来」?这个值得我们深思!因为在我称赞他之后,过了差不多一个礼拜的时间,刚好他在做某一件事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些瑕疵。因为他小我七、八岁,所以我也很直接地就跟他建议:这样的做法可能不恰当。我在言语上也是「怡吾色,柔吾声」,但是当我言语一出,这个同修眉头马上皱起来,脸色很难看。我在当下突然觉得,一个礼拜前给他的称赞不是正确的,因为我的称赞,已经让他产生执著,产生傲慢,所以这个叫“以善心行了恶事”。

  后来我在讲解《弟子规》的过程,突然体会到「称赞如来」要顺着性德称赞,才能长他的善心。「性德」两个字很广泛,具体的表现是什么?只要他的行为符合《弟子规》上的教诲,你都可以称赞,因为那是性德。所以你称赞一个人“念念为父母着想”,你越称赞他,他做得越欢喜,做得越积极。当他对待一切人,都非常的有爱心,都做到「凡是人,皆须爱」,你在他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上,去称赞他,他一定会更积极的尽德修业,所以「称赞如来」也要有一个标准,我们才不会称赞错了。

  常常在学佛的过程中,碰到一些同修,见面的时候就会说:“我已经吃素十年了,我已经学佛十年了”。很多人听了这些话语之后,马上就大肆赞叹。当这些人常常被赞叹之后,他很容易起什么心?贡高我慢之心。我们学佛十年,哪有常常挂在嘴边,跟人家炫耀的。祖师大德不是这样教我们的,印光祖师自号“常惭愧僧”。印祖举手投足,点点滴滴都是为了教化我们,印祖为什么要用这一个称号呢?是要常常提醒我们,要常常惭愧自己是薄地凡夫,常常惭愧自己,六道轮转,无有出期。惟有靠阿弥陀佛的悲愿加持,这一生才有机会了生脱死。常常怀着这一颗心,就不敢怠惰,更不敢贡高我慢。所以我们也要常常观察自己的心,讲这些话的时候自己的存心是什么!而当你在赞叹别人的时候,要落实「称赞如来」的时候,也要考虑到,这些言语出去,会让对方提起正念,精进修行;还是会让他起名闻利养,起贡高之心,我们要细细地去思惟。所以「称赞如来」的具体落实,可以以《弟子规》里的一些言语行为为准则。

  普贤大士第三愿「广修供养」。供养当中分为「财供养」、「法供养」,还有「无畏供养」。这个「广」是没有边际,《弟子规》说「凡是人,皆须爱」。「广修供养」第一个「财供养」分「内财」、「外财」。「内财」是用自己的劳力、智慧去供养。我们把范围缩小一点来说明,在「入则孝」当中,就是广修供养。我们对于父母的生活起居,尽心尽力,这个叫内财供养。当然,父母的生活起居,假如要用得到钱的话,我们也是尽心尽力,所以内财、外财供养都做到了。

  关于「法供养」,《弟子规》里面提到了「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当父母有过失的时候,我们要以正确的知见,正确的道理去进谏,去修法供养。

  第三个 「无畏供养」,就是让我们的父母免于恐怖,免于担心。「身有伤,贻亲忧」,我们要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让父母不担忧。「德有伤,贻亲羞」,我们把我们的德行好好地精进,好好地提升,让父母不会因为我们的德行而感到羞愧,这个就是安父母的心。「亲所好,力为具」,父母亲所欢喜、希望的,为人子的要尽心尽力去成全父母,让父母心生欢喜,而没有烦恼,这个就是「无畏供养」。当我们把「入则孝」里面的教诲拓宽到对一切众生,这便是遵照佛陀的教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当我们能用「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心量去落实「入则孝」的教诲,那我们就做到了「广修供养」。

  普贤大士第四愿「忏悔业障」。「忏悔业障」最重要的是后不再造,就是知过改过。假如我们连过都不知道,那「忏悔业障」每天念,可能也没有用。「普贤十愿」每天早课都要念,具体来说,教诲有没有结合生活?如果没有,就像老法师常常提醒我们的:假如不落实在生活中,你是早上骗佛菩萨一次,晚上又骗佛菩萨一次,于心何忍!所以当我们熟悉《弟子规》的教诲,您在念念「忏悔业障」的时候,就知道我「孝」没有做好,「悌」没有做到,「泛爱众」没有做到,时时刻刻能够反省,能够改过。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净土指归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信愿行,是资助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个条件。净土三资粮,必须要具足,一条都不能缺。什么叫做信?于净土妙理,深信不疑,这才叫真信。我们现在信不信?很难说。你说不信,好像很虔诚;说你信,净土道理还没懂。不懂是无明覆盖,那是个大障碍!理一定要懂得,一定要断疑生信,才是真实的信心。心心向往极乐世界,念念都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叫做“愿”。我们真的心心念念向往西方极乐世界吗?我们在念经或念佛时,心里还在打妄想,还在胡思乱想,可见得是有口无心,没愿! “行”是讲修行,“行”就是趋向、就是造作。我们向哪一个目标趋向?要向西方极乐世界这个目标、这个方向去走,我们一切的造作都要与这个目标相应。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