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一卷-圆瑛大师(三)


2015/5/23    热度:170   

  二、称性不著相。著相之修,为事相之染修,著相之证,为新成之实证,未悟圆理,均非了义。称性之修,乃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但向一门深入,而得六根解脱,修则无修;称性之证,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乃发现其本有家珍,证亦无证;‘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方为了义。至若道场定慧,神咒利益,无非修证圆通加行,亦即了义也。题中此一句,经中占三卷半之文,即答阿难所请三名中妙三摩之问。第四卷佛云:‘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决定义,亦即了义。依此了义,修证自性本定,得耳根圆通,所谓‘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而修证了义之旨,吏无余蕴矣。

  诸菩萨万行:菩萨,梵认具云菩提萨埵,此方人有好略之习惯,简称菩萨。菩提译云觉,萨埵译云有情,乃大道心众生之称。今作三义释之:一、已经觉悟我、法二空之有情;二、能觉法界,无量诸有情;三、智悲并运,自他两利,运智,上求佛觉以自利;运悲,下度有情以利他。修诸波罗密,乃如来道前之号,自觉觉他,以求大圆满觉。而言诸者,通指五十五位也。

  万行,即称圆通体,所起之无作妙行也。如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双蹑前奢摩他,即定之慧;三摩,即慧之定;定慧圆融,中中流入萨婆若海。如十信,全根力而植佛种;十住,生佛家而为佛子;十行,广六度而行佛事;十回向,回佛事而向佛心;四加行,泯心佛而灭数量;十地,契真如而覆涅槃;等觉,齐佛际而破生相。其行应有无量,今言万者,但明其多,非局定数也。要之,此行根柢于三如来藏性,归极于四无碍法界,请详十行,后五行自知。问:‘五十五位诸菩萨,应是证位,今以位为行,岂不屈证为修耶?’答:‘诸位正是因行未满,深入真修之行位也。不是极果之位,若是修终,只有佛位。’

  问:‘此位为行则圆通了义之修,应不具万行。’答:‘理具而非事造也。虽圆融胜解,念念具足诸度,以初心贵在精专,但反闻自性,不兼万行,故但称了义。’问:‘了义之证,不摄诸位耶?’答:‘此有二义:一、但证圆通体,初发二胜用,是故不摄;二、圆人所修,一证一切证,一位即摄一切位,初心、究竟,二不别故。’

  又前言修证,推重圆通,此分阶级,对治狂慧,令知理虽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究竟圆融不碍行布,行布不碍圆融。题中此一句,经中占半卷之文,即答阿难所请三名中妙禅那之问。第八卷结经名后,阿难兼闻此经,了义名目,顿悟禅那,修证圣位,显是住持自性本定,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蹄无所得。安定经文,问答相应,已尽正说全经,历收大定别目,故结经名,至七趣五魔,五阴妄想,自是经外余意,别详初心紧要,以戒慧助定而已。

  首楞严者,大定之总名也。圆含妙奢摩他、三摩、禅那三种别名,而成一定全体,迥不同于常途,工夫引起之定,亦不同于起心对境之定,此自性定耳。《涅槃经》佛自释首楞严为‘一切事究竟坚固’。而古德即明其为彻法底源,无动无坏。经中自显见起,至四卷半,圆彰藏性止,极明一切事,究竟坚固之理;会四科即性常住,融七大,即性周遍,即所谓彻法底源,无动无坏也。

  今释此定,二义料拣:一、此是圆定:不但独取自心不动,乃统万法,悉皆本来不动,为一定体。即所谓‘日月经天而不动,江河竞注而不流’,故称为圆。经云:‘常住妙明,不动周圆。’不然,何以为一切事,究竞坚固之定哉!据此凡不兼万有,独制一心者,皆非圆定也。二、此是妙定:正以性本自具,大然不动,不假修成,纵在迷位,其体如故,即所谓‘长安虽闹,我国安然。’故称为妙。经中飞光亲验,双离动静,不然,何以为彻法底源,无动无坏之定哉!据此凡不即性,而别取工夫者,皆非妙定也。

  合此圆妙二义,故为首楞严王三昧。自发解起行,直至历位成佛,从始洎终,中间永无诸委曲相,亦无出退,非常途之定,有入、住、出。入之则有,出之则无,在定纵经多劫,必以静而碍动;出定略涉须臾,必以动而碍静,皆非圆妙大定也。此经前自请定,后至结名,乃为正说。经中前半全谈藏性,所以开发圆通;后半全说圆通,所以修证藏性,始终不出一定耳。当知三定,不出三因佛性。奢摩他,全收四卷半前,所显正因佛性,略兼了因为定体;了因慧心开发,当机承教解悟,朗然照体现前,即此照体,为了因佛性,名著摩他微密观照。然解从性发,乃即定之慧也。三摩,亦取所显正因佛性,略兼缘因为定体;缘因善心开发,选根直入,从闻、思、修人三摩地,乃为出世善法,即缘因佛性,然行依解起,乃即慧之定也。

  禅那,全取正因佛性,双兼了缘二因为定体;寂照双行,不浮不沈,不昏不散,即定慧均等;中中流入,妙庄严果海也。今合三定别名,成一大定总名;复摄大定总别,为一全部经题,共十九字,是别题,属所诠之法。

  经之一字是通题,为能诠之文,即诠上四种实法。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上契诸佛所说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又此方圣教称经,今译契经,显是西域圣教,具贯、摄、常、法四义。贯、则贯串所应知之义,令不散失故;摄、则摄受所应度之机,令得解脱故;常、则尽未来际,万古不能易其说;法、则极十方界,众生所应遵其轨。此经亦具四义:贯串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所应知之义,摄受亲因,度脱阿难,及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常、法二义,如圆通法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十方三世,共遵不易,岂非法、常义耶?余义避繁不录。卷第一,古来经书,多取轴之制度,舒之可能读诵,卷之以便供奉,后人易制,未易其名,故仍称卷。而第一者,数之始也,十卷玄文,次序居首。一总释名题竟。

  甲二 起教因缘

  法不孤起,起必有由。世间诸事,尚有因像,况无上佛法,岂无因缘耶?今明佛法因缘,有总、有别。总约一代时教,四十九年,或说大乘,或说小乘,或说顿教,或说渐教,无非显理度生,所显之理,即佛知见,众生等有,迷不自知,佛则乘机应世,为其开示,令得悟入。《法华经》云:‘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可见如来出世,即是一段度生之大因缘也。

  一、为开众生佛之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佛知见,乃众生六根中,所具见、闻、觉、知之性。此性即是佛性,人人本具,无奈埋没于尘劳烦恼,垢染心中,虽有若无,几如宅中宝藏;佛为开其本有家珍,使得离垢清净故。

  二、为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佛之知见,众生咸认惟佛独有,而众生无分,不知人人皆有,故佛为指示,寻常日用中,眼根见色,耳根闻声,乃至意根知法,一一无非佛之知见。知见二字,包括六根中性,六性只是一性,故临济祖师云:‘有一无位真人,在汝诸人六根门头,放光动地’是也。

  三、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既经如来开示,而众生自当依教观心,依理起行,但肯回光返照,照顾二六时中,见色、闻声,乃至知法,毕竟是谁?照到日久月深,自有豁然贯通,悟明本来是佛时节,方信圣凡不二,生佛平等。

  四、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故,出现于世。众生心光外泄,则名为出;若肯时时反观内照,照到一心本源,则名为入;入无所入,即始觉智,照本觉理,照到惑净智满,转八识成四智,是为入佛知见道故。此为如来出世一大事因缘,亦为诸教总因缘也。

  别约本经因缘,交光法师开有十种,今则惟六:一、恃多闻忽定力;二、警狂慧护邪思;三、指真心显根性;四、示性定劝实证;五、销倒想除细惑;六、明二门利今后。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净土指归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一般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总爱发脾气,他不知道这个对自己的伤害非常严重!发脾气,伤害别人只有三分,伤害自己有七分。发脾气,自己受的伤害大,几天都恢复不过来,这个道理要懂。对人发脾气,如果对方没有涵养,他会记在心里,这就变成了仇恨。他现在没有能力反抗你,到他有能力的时候,他就来报复。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个才痛苦!所以佛菩萨教我们,在这个世间最重要的,不能跟人结冤仇。可是一般人不懂这个道理,有意无意都得罪人,得罪人就是跟人结冤仇,所以你自己这一生当中想做什么事情,处处有障碍,那是什么?冤家债主太多了。没有人肯帮助你,只有人来障碍你,原因就在此地。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