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三卷-圆瑛大师(一)
2015/5/23   热度:200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义
福州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弘悟述 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
丑二 偈颂 分二 寅初 标颂 二 正颂 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尔时,如来详释长行已竟之时,世尊更欲重宣,此结解惟在六根之义,中有三意存焉:一长行义未尽故;二别为乐略机故;三乃为后来众故。而说偈颂,令其得益也。
寅二 正颂 分二 卯初 祇夜颂前 二 伽陀开后 今初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
此超颂识性虚妄,犹如空华。《唯识》五位百法,前九十四种,是有为法,后六种是无为法。此无为法,是对有为法而立,故今颂首标真性二字,是一切法所依之体,有为、无为,皆依真性。此二字不可连有为解释,有说有为真性空,其义未当。细察如来说法,本经每大段,皆从所依之真说起,此颂亦复如是。真性者:真如自性也,其体绝待,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不属有为,不属无为。能为有为、无为所依,如前喻太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 有为空下,经意别指第六意识,有为、无为,即六识有漏、无漏,不独有为空,即无为亦复不实,此与《掌珍论》偈意全同。彼云:‘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因喻颠倒,此经不倒。下半偈:‘无为、无有实,不起如空华。’彼偈不倒,此经宗因颠倒,此有二量,按立量格式,先标举有法,次立宗,再以因解释宗义,后设喻以显宗、因,谓之宗、因、喻,三支比量,无论何法,皆可以比量智释明,如三支犯过,则成非量,三支无过,为真比量。
立量云:有为是有法,空为宗,因云:缘生故,同喻如幻,异喻如虚空。有为之法,有生有灭,不但灭后空,实在当体即空,故空为宗。因即解释空之所以,云因缘所生之法故,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既曰虚妄,则空无自体,所以同喻如幻,异喻如虚空。《正脉》云:‘幻法从缘生,幻法空无性;有为从缘生,有为空无性。’
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立量云:无为是有法,不实宗,因云:无起灭故,同喻如空华,异喻如真如。无为之法,亦复不实为宗,因对有为法有起生也灭,立无为法无起灭故,若无有有为法,何得有无为法耶?所以同喻如空华,良以空华无有起,空华本不实,无为无起灭,无为亦不实。《正脉》云:末当结云,识之有为,与识之无为,二皆非实。我故曰识性虚妄,犹如空华也。问:‘佛破识,何以知其并无为亦破?’答:‘经初佛破识心,破至深处,则曰: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皆由执此妄想,误为真实。’谁谓但破有为,不破无为乎?
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
此追颂根、尘同源。上半偈答难,难云:权教小乘,率以有为为妄,无为为真。今何以并无为,亦斥其不实耶?答云:言有为是妄,以显无为是真,分明对妄立真,真外有妄可对,真固非真,故曰合妄与真,同为二妄矣!《中论》云:‘若法因待成,是法还成待。’足证此义。 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此半偈况显,上一非字,双贯真与非真,非真即一妄字,真指无为,妄指有为,真性绝待,双非真、妄,故曰犹非真与非真,云何是能见与所见耶?能见即根,举眼根以摄余五;所见即尘,举色尘以摄余五;又见即见分,所见即相分,见、相同依自证,况显根、尘见相,岂有异源乎?
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
此结定。根、尘中间,无有各自独立,真实之性,是不能独立之故,势必互相依倚,有若交芦,虽有二相,实无二体。
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
此追颂缚、脱无二,结解惟在六根。六根结缚,则为凡;六根解脱,而成圣。同所因,因即依也。若结若解,同依六根更无他物。无二路者,六根结则为凡,趣生死路;六结解则成圣,趣涅槃路;生死、涅槃惟在六根,结解更无别路,故圣凡亦惟在六根,向背无二路也。
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
此重释根、尘同源。谓汝且观察交芦中性,为有耶?为空耶?若言其空,芦相宛然;若言其有,中无实体,故曰空有二俱非;即非空非有也。根、尘,见、相二分之性,亦复如是。若言其空,能所对待宛然;若言其有,实无自性可得。故曰空有二俱非。又当知根结,则非真空之涅槃;根解,则非有为之生死,若空若有,二者俱非矣!。
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
此重释缚脱无二。迷晦即无明,迷即迷之为有,晦即晦之为空,此句乃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若立空有二种知见,即为迷晦,为结缚,为凡夫,为生死。发明便解脱,发明非有非空之理,此句乃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若不立空有二种知见,即是发明,是解脱,是圣人,是涅槃。因是之故,所以诸佛同言,生死结根,涅槃安乐,惟汝六根,更无他物。初祗夜颂前竟。
卯二 伽陀开后 分二 辰初 正以开后 二 别彰胜义 今初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前祇夜,是重颂前文,长行之义;此伽陀,是孤起颂,突然而起,以开后文之义。上二句,开后绾巾以示伦次科,下二句,开后冥授以选本根科,前来已示结元,说结解同所因,结之与解,同因六根,今欲解结,必因次第而解,以是结本次第结成,从真起妄,妄有六结。六结即是五阴,从微至著,识阴先起,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成阿赖识;次成行阴即第七识,次成想阴即第六识,次成受阴即前五识,次成色阴即内之根身外之世界。前四阴,每阴为一结,色阴有二结,喻如穿衣,从内向外,若欲解结,必须从粗向细,次第而解,六结解尽,五阴破除,五浊澄清矣!喻脱衣,从外向内,脱了第一件,方见第二件,故云因次第。六解一亦亡者:对结相之六,而说结元之一,六结既解,则六结之相不有,一巾之名,亦不复立,此正开后文,六解一亡之义。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者:解结当于六根之中,选择圆通本根,如前所云:得循圆根,与不圆根,日劫相倍。故须选择,但依一根下手,做入流工夫,不许出流,出流是背觉合尘,此根即结缚之本;入流是回光照性,此根即解脱之元;如观世音菩萨,修耳根圆通,初于闻中,入流亡所,乃至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证入圆通,自可速成正觉。
辰二 别彰胜义内具名体宗用教五重胜义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此彰显体胜。前示从根解结,根性即是识性,识性亲依如来藏,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成阿赖耶识,此云含藏识,含藏根身器界种子;亦名阿陀那识,此云执持,以能执持一切染净种子,以及根身器界,令不散失。此识即如来藏,受无明熏,转如来藏,而成识藏,即第一卷,佛判二根本中之真本,为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其体渊深莫测,微细难知,二乘不能究其源,等觉未能窥其际,故曰微细。 习气成暴流者:《深密经》云:阿陀那识甚微细,一切种子成暴流。’习气即无明种子,展转熏变,妄上加妄,渐起诸结,而成生死暴流,以习气种子熏变,能引生诸趣,生死流转,故如暴流。
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者:因此识是真妄和合,其体全真,不过参杂无明习气之妄,如经初十番显见,极显其真,二见重剖,乃破其妄。若说是真,恐其迷妄为真,而起增上慢心,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若说是妄,恐其迷真为妄,反致向外驰求,骑牛枉自去寻牛,终日行之不自觉。故我于权小教中,不轻为人开示演说者此也。《深密经》云:‘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二经偈语,虽有五字七字之别,其义全同。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 净土经论 | 净土圣贤 | 早晚课 | 净土指归 | 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轮回的现象怎么造成的?佛在大小乘经论里面给我们讲得太多太多了,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造成的。这些名相,用现代的话来说,无明烦恼就是妄想,尘沙烦恼就是分别,见思烦恼就是执着。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着,造成了六道轮回。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