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二十一卷-圆瑛大师(一)下


2015/5/23    热度:153   

  卯二 结不动纯熟

  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阿难!此四胜流者:并超下地故。一切世间:通指欲界至三禅也,欲界为苦乐所动;初禅苦恼不逼,二禅忧悬不逼,均不为苦动;三禅得无量乐,虽不为苦动,尚为乐动;至此四禅,苦乐双亡,而住舍定,故曰诸苦乐境,所不能动。温陵曰:四禅不为三灾所动,名不动地。然彼器非真常,情俱生灭,虽非无为真境,而有为功用,至此已纯熟矣。

  问:不为三灾所动,何言器非真常,情俱生灭?答:他经明此天,天人生时,宫殿园林,随之而生;死时,随之而灭。器即器世间,宫殿园林,而非真常之境;情即有情世间,与之俱生俱灭。虽非无为真常之境:如十地之第八不动地。有所得心者:即修习舍定,认为涅槃,期其必得,名有所得心。正显有为功用纯熟,不加勉强,任运不动也。名为四禅。 《正脉》云:初禅共戒,戒德增上;二禅喜俱,光明增上;三禅乐俱,净乐增上;四禅舍俱,于前三天,福德增上,后一天,舍定增上,此其别也。初四胜流天竟。

  寅二 五不还天 分三 卯初 标圣果寄居 二 示五天别相 三 结四天不见 今初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亡,下无卜居,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

  此中,即四禅天中,复有五种不还天。梵语阿那含,此云不还,三果圣人,寄居之处。以其于下界中,即欲界中,九品思惑习气,已经断尽,证三果圣位,再不还来欲界受生也。习气者,思惑种子也。乃贪、嗔、痴、慢,任运而起,微细之惑,与生俱生,非同分别中粗惑也。由彼惑难除,故分八十一品,于三界九地,地地各分九品。今断欲界,五趣杂居地中九品,于上、中、下,复各分三品,天上人间,七次往返受生断之,乃习气与现行皆灭,故云俱时灭尽,证三果也。此乃明圣人断惑之事,有异四禅伏惑不断也。

  苦乐双亡,下无卜居者:断欲界地九品之惑尽,故苦亡,欲界无卜居;于初、二、三禅之乐,亦复不受,故乐亡,于色界三禅,亦无卜居;以非其同分也。而所入之定,乃苦乐双亡,舍俱禅故,于四禅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住此以断七十二品思惑,求证阿罗汉果也。 然安立居处,确在同分,而杂修静虑,另有别业。《俱舍》云:杂修静虑,有五品不同,故生五净居天。杂修者,初起无漏观,次起有漏观,后复起无漏观,以有漏无漏,间杂而修故。静虑者,定慧均等之谓;五品者,下、中、上、上胜、上极也。问:何故名为净居?答:三果圣人,于下界中,九品思惑,俱时灭尽,故名为净。净者,所居之处,故名净居也。

  卯二 五天别相 分五 辰初 无烦天 二 无热天 三 善见天 四 善现天 五 色究竟天 今初

  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

  按五品,此应属下品。苦乐两灭,即双亡义。斗心即欣厌二心,当苦乐未灭时,则厌苦欣乐二心,交战胸中,互为胜负,故曰斗心。今既两灭,是以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正脉》云:盛热曰烦,亦状其内心,郁陶热中之象,有斗心者,所不能免,此方不交,初得清凉,故名无烦。寿一千大劫,身长一千由旬。

  辰二 无热天

  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

  此属中品。机,即发动之机,状念之放也。括,即收括之括,状念之收也。独行,言其唯一舍念,或放或收,更无余念间杂。研交无地者:若有一念,不可言无,今更以杂修静虑,研究此一念,了不可得,则不唯不交,即欲交亦无地矣。如是一类,名无热天。微烦曰热,并热亦无,故曰无热天。寿二千大劫,身长二千由旬。

  辰三 善见天

  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沉垢。如是一类,名善见天。

  此属上品。由修静虑,发天眼通,既与四禅同分,亦应同见大千。十方世界:即大千之十方;妙见:即天眼通,此是修得,而非报得,更胜四禅;圆,即圆满大千;澄,即澄清朗彻;更无尘象,外境之障隔,故圆;亦无一切沉垢,内念之留滞,故澄。内外虚融,妙见无碍。如是一类,名善见天。体净用周,所见皆善也。寿四千大劫,身长四千由旬。

  辰四 善现天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

  此属上胜品。精妙之见,既已现前,此句指前天,见体清净,见用周遍,此天增修静虑,体用兼胜。陶铸无碍者:如陶师之范土为瓦,铸匠之镕金造像,能以定慧力,任运成就,随心自在,变现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寿八千大劫,身长八千由旬。

  辰五 色究竟天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此属上极品。究竟,即研穷之义;群几,即群动之微也。《正脉》谓:研穷多念,至于一念,故曰究竟群几。以杂修五品,初用多念无漏,熏多念有漏,乃至最后,用一念无漏,熏一念有漏,名上极品。 穷色性性者:性是体性,上性字指色体,下性字指空体;谓穷诸色之性,而至于空性也。又色依空现,空性即色性之性故;即所谓心既熏多至少,色亦穷粗至微是也。至此身虽尚在,而境界全空,故云入无边际,无边即虚空,际即界畔,入空无边处之界畔。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色界至此,是为极顶,故称色究竟天。寿一万六千大劫,身长一万六千由旬。二示五天别相竟。

  卯三 结四天不见

  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此结示四天不见。阿难!此五不还天,彼诸第四禅天中,四位天王:指正天三,外道一,故成为四,不可指初、二、三、四禅也,因上中隔绝故。唯识谓:二禅以上,不称王臣,此言四王,或推尊上首,略似如王也。独有钦闻,不能知见者:以第四禅天,系有漏凡夫,但能伏惑;而五不还天,是无漏圣人,而能断惑,圣凡有异,伏断悬殊,故但仰嘉名,不知其受用,不见其依正也。问:彼之天王,是菩萨游三摩地,为何不能知见?答:惟其菩萨,示迹凡夫,当与凡夫,同其知见也。如今世间下:取例发明。旷野深山,皆绝无人烟之地,皆是罗汉别境,称为圣道场地。而世间粗人,所不能见,以不修无漏业故。二五不还天竟。

  子二 结属色界

  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孤山曰:独行无交,俱无情欲故。未尽形累,尚有色质故。 以上是十八梵天,清净无侣,故曰独行无交。虽然离欲,依旧有化生身,未尽身形之累。自此色究竟天以还,至梵众天,同一色界。二四禅竟。

  癸三 四空 分五 子初 标歧除圣 二 正列四天 三 圣凡出坠 四 通分凡圣 五 结属无色 今初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温陵曰:自此而上,明无色界四天,无业果色,有定果色,依正皆然。四天皆依偏空修进:初、厌色依空;二、厌空依识;三、色空识三都灭,而依识性;四、依识性,以灭穷研,而不得真灭;是皆有为增上善果,未出轮回,不成圣道者也。 此将明无色界四天,先简回心超出也。阿难!从是色究竟天,居色界之顶,是为有顶;与无色为邻,故云色边际中。其间上进,复有二种歧路。因三果人,根有利钝,其利根者,即于色究竟,舍定心中,发无漏人空智慧,慧光圆通即圆满也,断尽思惑,即便超出尘界,离分段生,证偏空理,成阿罗汉;不以小果为足,进修大因,故云入菩萨乘。其钝根者,在色究竟天中,复由定心,欣上厌下,灭色归空,生无色界,此其差别也。如是一类,即利根一类。回心,即回其欣上厌下之心,顿出三界。大阿罗汉,即回其舍大取小心,速入大乘;但据迹犹在声闻,故仍称罗汉,而以大字拣之。初标歧除圣竟。

  子二 正列四天 分四 丑初 空无边处天 二 识无边处天 三 无所有处天 四 非非想处天 今初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此正示无色界,四空天也。若在舍心:长水曰:舍心有二:一者、若于有顶,用无漏道,断惑入空,即乐定那含也。二者、若于广果,用有漏道,伏惑入定,即凡夫外道也。舍厌成就者:即厌有趣空也。觉得有身,尚是有碍,于是销除形碍,以入于空也。温陵曰:厌己形碍,坚修空观。灭身归无,即厌色依空者也。名空处定,故报生空处也。如是一类,名为空处,寿二万大劫。四空天无业果色,故不言身形之长短也。

  丑二 识无边处天

  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惟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温陵曰:诸碍既销而无,则不依于色;无碍之喜亦灭,则不依于空。 不依于色,蹑前天果相;不依于空,明本天功行与果相,即是双厌色空,惟依于识也。其中惟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者:其中于所存识中,惟留第八阿赖耶识,于全分末那,第七识中,半分微细犹存,即是厌空依识也。阿赖耶,此云藏识,但是常言而已,意显末那识,言末那以阿赖耶为体故;末那,即第七识,此云染污依,为第六意识所依之根。末那托六识,缘六尘,行相粗显,托尘似有,离尘实无;今既色空俱灭,识已无托。外缘粗显者,半分已灭唯留内缘八识。微细者,半分独存,如是一类,名为识处定,故报生识处也。以末那为能缘心,赖耶为所缘境耳。寿四万大劫。

  丑三 无所有处天

  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回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初天灭色归空,次天灭空归识,故曰空色既亡。识心,即指末那半分微细犹存。此天以缘识心散,反能破定故。凭深定力,将幽微精细之半分,亦伏不行,故谓都灭。是知此灭,非如罗汉,种现俱断也。下即定中所证境界,半分微细既尽,唯有赖耶独存;赖耶是无分别,惟觉十方,寂然冥然,迥无攸往,攸即所也,不复前进矣。此为外道,昧为冥谛之处也。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色、空、识三者,皆无所有也。寿六万大劫。

  丑四 非非想处天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赖耶独存,称为识性。识性即是藏性,藏性由来不动,如本经云:常住妙明,不动周圆是也。惜彼凡天,不达斯理,但见赖耶坚固,不可动摇,以灭定之力,深穷研习,于无尽中,强以发宣;欲尽其性,然识性不尽有二义:一者、识性即是藏性,凡圣皆无可尽之理。二者、若约种子,则凡外未秉如来,断种法门,终不可尽。那含,复是钝根,亦非尽时。

  此天既欲尽其性,由定力所逼,识性虽存,而不起现行。故曰如存不存,似残灯之半灭也。虽见识性尽,其实未尽,故曰若尽非尽,似残灯之半明也。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天。《正脉》云:末后环师,承如存不存,以结非想;承若尽非尽,以结非非想;得其语脉矣!盖非想,即非有想,非非想,即非无想耳。寿八万大劫。二正列四天竟。

  子三 圣凡出坠

  此等穷空,不尽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此辨圣凡,出坠各异。此等,指四空处;穷空者:正脉云:初天,穷色令销;二天,穷空令无;三天,穷识令灭;四天,穷性令尽。盖前二穷境,后二穷心;欲令心境俱空,故总谓穷空。不尽空理者:凡外未了人空之理,小圣不达法空之理,何况圆顿之旨,心境本空,岂待销灭哉?故总断其不了耳。 此下方明圣凡出坠,今先明圣人超出三界,言彼住非想天中,若从五不还天,修习圣道,穷空而来者,以穷空力,经历四天,断四地惑,三十六品尽,证我空理,成阿罗汉,即出三界;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言不回心有二义:一者、于色界顶,不早回厌有趣空之心,速成罗汉。二者,沉空滞寂,不早回舍小取大之心,向菩萨乘。名为钝阿罗汉,乃对前利根而说。利根者,乃不经四天,少修二十万大劫也。

  次明凡夫坠入轮回,言彼住非想天中。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者;若从无想,广果诸天中,但惟修习有漏禅定。穷空来者,则迷有漏天,作无为想;无多闻性,不知三界之内,无有安身立命处。所以八万劫满,无所归托,即当下坠,而入轮回;随其宿业;依然流转诸趣;即所谓: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 问:后经谓无想,妄执涅槃,而临终兴谤堕狱,何得而入四天耶?答:但兴谤堕狱,间或有之,无想同分,根性万殊,未必各各皆然,无想天中,寿五百大劫,初半劫灭,后半劫生,灭时似无,生时还有,以还有故,厌有趣空,所以修四空定,何足疑也。

  子四 通分凡圣

  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地,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

  此明诸天,王民不同也。是诸天上者:通指六欲,四禅、四空,惟除五不还天,是圣人故。不还以外,各各天人,皆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者:业果,对业因言,此等天人,因中唯修有漏善业,十善八定等,为实功业;而六欲、四禅、四空业果,以酬答之;纵获胜福,不过酬答前因而已。天福既尽,散入诸趣,如郁头蓝弗天人,因中在山中习定,众鸟争喧,嫌其阓闹,曾动一念嗔心,最好有一飞狸,将其食尽。因中起此一念,后修定生天,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天报既毕,堕落飞狸之身。问:上界无恶,何以堕落三途?答:藏识种子,历劫不亡,随彼熟种,任运而堕,岂拣三途,宁不可惜!所以如来苦劝:老实念佛,带业往生,横超三界,疾出生死也。 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地者:彼等之天王,非是凡夫,即是大乘菩萨,住于三摩地,游戏神通,寄位天王之位,济物利生,成就己德。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者:行渐次而增,位渐次而进,无非借此天位,同向无上菩提之果,以是悟后之修,一一修行,悉皆回事向理,以入圣人之伦类。所修者,乃楞严大定,即所谓妙修行路者是也。所以不落轮回。

  子五 结属无色

  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

  此结四空之名也。阿难!是四空天,前二天,身境全空,是身灭尽;后二天,识亦不起,是心灭尽;身心既已俱灭,定性现前,则在定时,所有定果色,定中随化依正身境,自在受用,《显扬论》说,为定自在所生色者,是也。无业果色者:约出定时,无欲色二界所感依正之业果色。《正脉》云:身心俱寂,依正皆空,圣眼观之,三尺识神,似中有也。 从此逮终者:逮,到也,从初空处,而到非想处,是谓三界终极于此,名无色界。但凭定力,暂无依正,非真蕴空,永绝业果也。初正列诸天竟。

  壬二 通前总结

  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沉溺,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此总结三界,皆是虚妄。自四王以至非想,皆由不了自己本妙觉性,本明真心,此性本来自妙,寸丝不挂,此心本来自明,灵光独耀,圆陀陀,光灼灼,清净本然,而觅三界依正,本不可得。由不了故,所以从迷积迷,以妄起妄,遂有业转现,三种细相发生;由三细,即有六粗;惑、业、苦三,悉皆俱备,故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沉溺者:中间,即三界之中间,复随妄业,沉溺七趣,以受其报。八识田中,无量劫业种俱有,随何种业成熟,即趣何趣受报。补特伽罗:此翻有情,又云数取趣;谓诸有情,起惑造业,于三界中,数数取著,诸趣受生。各从其类者:谓各从自己之业因,而受同类之业果;故文中每言,如是一类也。六诸天趣竟。

  辛七 修罗趣 分二 壬初 总标名数 二 别释趣摄 今初

  复次,阿难!是三界中,复有四种,阿修罗类。

  梵语阿修罗,又云阿素洛,乃梵音楚夏耳。瑜伽论,译为非天,古德释云:有天福无天德故。旧译无端正,《长阿含》云,修罗生女端正,生男多丑,从男彰名也。按佛序谈七趣,皆从劣向胜,今修罗列入于此,因具有四趣故也。复次,阿难!是三界中,按诸经论,修罗所居,似惟局于欲界,今言三界中者,跟据上科,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沉溺,故云三界中。复有四种者:种族而分有四,曰卵、胎、湿、化、受生,而分天人鬼畜者也。种族虽然有四,以性多嗔,行多妒,以性行多相类也。

  壬二 别释趣摄 分四 癸初 卵生鬼摄 二 胎生人摄 三 化生天摄 四 湿生畜摄 今初

  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

  若于鬼道,是此类前因;言彼元从鬼趣,以善愿善心,护持佛法,或护经护咒,护戒护禅,及依法修行之人,皆得以护法称之。由此善业力故,舍彼鬼趣,来入其中,以护法为因,果中更胜,故能乘通入空界居之。此阿修罗,从卵而生;卵生飞空,因果类鬼,故鬼趣所摄。

  癸二 胎生人摄

  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

  若于天中,降德贬坠,是此类前因;言彼在天中,降德贬坠者:《指掌疏》云:色天以梵行持身,欲天以少欲为德,若梵行稍亏,情欲稍重者,皆为降德。贬谪天位,坠落修罗,福报似天,住处亦等。其所卜居,邻于日月宫,下接人间。《正法念》云:有阿修罗住须弥山侧,于欲界中化身大小,随意能作,即此类也。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情重被贬,故感从胎而出,胎因情有故也。以情欲同人,故为人趣所摄。

  癸三 化生天摄

  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

  有修罗王者:拣异修罗之众,此类未说前因,以果详推,当从人趣而来。以人中有立业建功之绩,有争王图霸之谋,事不从心,嗔妒以起,故感为修罗王,福报一同天人。执持世界者:《正脉》云:亦能驱役鬼神,祸福人间,如《孔雀经》,有修罗所罚之语,其意可见。 力洞无畏者:力即神通之力,洞者彻也,能洞彻诸天,而无所怖畏也。故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灌顶》云:梵王小千之主,帝释三十三天中尊,四王四洲都统,各有专司;修罗不摄,妒心起诤,欲窃其权,时来与战。本与帝释争权,而四王为先锋,四王战之不胜,方报帝释,帝释又复不胜,于是展转乞力诸天,乃至梵王,出力助战;此阿修罗,因变化而有。天趣所摄者:此阿修罗,福德力大,不受胞胎,乃因变化而有,能化身大小,大则化身,十六万八千由旬,手撼须弥,而竟摇动,帝释宫殿,在须弥顶,摇动不安,心生恐怖。后帝释兵出战,令各念摩诃般若波罗密多,而得大胜。而阿修罗,乃化小身,入于藕丝孔中;此乃明变化之事,系天趣所摄。

  癸四 湿生畜摄

  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者:另有一部分,即指福力不胜。属于下劣者,与上对论。化生者似王,胎生者似臣,卵生者似民,湿生者似奴婢。生在大海中心,沉下水穴之口,水穴或指尾闾,在碧海之东,其处有石,阔四万里,当百川之下尾,而为闾族,故曰尾闾;乃海之穴,泄水之口也。旦游虚空者:白昼游于虚空,以供驱使。暮归水宿者:黑夜归于水宿,以息劳役。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者:生在大海之当中心,泄水之穴口,故因湿气而有,其福报下劣,思食虽然得食,初则味美,末后一口,竟变作青泥之味,此类畜生趣摄。二备明诸趣竟。

  己三 结妄劝离 分三 庚初 药病双举 二 同别俱妄 三 正劝须除 庚初分三 辛初 总举妄病 二 指病深根 三 定药能除 今初

  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于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华,元无所著,但一虚妄,更无根绪。

  此总明七趣,虚妄因果。如是指前来所说,地狱鬼畜,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细研究,升沉往返,若因若果,不出虚妄情想而已。皆是下:即指妄因妄果。昏沉惑也,有为业也,无非随妄想以受生,随妄业以受报苦也;即所谓惑、业、苦三,如恶叉聚也。于妙圆明下:欲明其妄,先举其真,以反显之。空有不羁曰妙,本来周遍曰圆,无所障蔽曰明,无作无为,本有真心;此七趣,皆如空华;以虚空喻真心,以狂华喻七趣;空原无华,病目妄见。原无所著下三句:正当见华时,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岂有著落耶?是知七趣,但一虚妄名相而已,更无根本头绪,可研究也。《指掌疏》云:前阿难问云: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今云妄想受生,妄想随业,是答以妄习生起也。又云:但一虚妄,更无根绪,是答以非本来有也。

  辛二 指病深根

  阿难!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皆由随顺,杀、盗、YIN故。反此三种,又则出生,无杀、盗、YIN,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

  温陵曰:前问妙心遍圆,何有狱鬼,人天等道?故此结示,由杀、盗、YIN三为根本也。《正脉》云:上言更无根绪,而此又指病根者;盖妄虽无体,起固无因,而妄理相应,续非无故,故复指也。阿难!此等七趣,一切众生:据前阿难疑云: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今如来以不识本心等释之;本心者,本有妙明真心,亦即佛体真实,由不识佛体真实,故受此七趣轮回,经无量劫,恶道固为不净,而善道净亦非真,以思惑种子,眠伏藏识之中,伏而不断,故非真净也。又不识即惑道,受此轮回,即业苦二道。皆由下:申明随业,言所以不得真净者,皆由随顺杀盗YIN故,则成三恶;反此三种者,知其为恶道之因,而欲违之也。又则出生,无杀、盗、YIN,则成四善,三恶固非可随,四善亦当舍离,以同为系缚三界之根本也。有名鬼伦,无名天趣者:有则成三恶,堕落三途,地狱亦饿鬼之伦类也。无则成四善,得生四善道。今名天趣,以天趣,摄仙人阿修罗故。 有无相倾,起轮回性者:倾者夺也,夺有成无,从下升上,则成四善道;夺无成有,从上坠下,则成三恶道。由是互夺不已,颠倒轮回,譬如井轮之高下,无有休息,故称轮回性;是有为生灭性故。

  辛三 定药能除

  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有无二无,无二亦灭,尚无不杀、不偷、不YIN,云何更随杀盗YIN事?

  此劝修大定。以定药能除病之深根。若得妙发三摩提者:指妙耳门圆通也。从妙理发妙智,依妙智照妙理,即反闻闻自性,背尘合觉也。三摩提,本经佛告阿难,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此劝修大定也。妙常寂者:闻性三种德相,无七趣之系缚曰妙,无七趣之生灭曰常,无七趣之流转曰寂,但能反闻如是闻性,则有之三恶,无之四善,二俱无有,故云有无二无。此则迥超凡外分段生死,先得人空,证有余涅槃,而出三界矣。若能将无二之性,亦皆销灭,正所谓断性亦无,故云无二亦灭。此则迥超权小变易生死,乃空性圆明,成法解脱,以至俱空不生,证无余涅槃,安住首楞严大定矣!当此之时,尚无权小不杀、不偷、不YIN,云何更随凡外,作杀、盗、YIN之事乎?是正道尚不屑为,况邪道岂肯为之耶?初药病双举竟。

  庚二 同别俱妄

  阿难!不断三业,各各有私,因各各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自妄发生,生妄无因,无可寻究。

  此正答前问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前阿难,但问地狱受果时,同受耶?私受耶?此通结七趣也。三业即杀、盗、YIN,由不断此三种恶业,则各各有私造别业,因各各有私造别业,在众私同分之中,非无定处,即别业同报也。此前二句:佛结答造业各私也。次三句:结答受报,有同分地也。后三句:总结毕究虚妄也。而言七趣果报,但由一念妄动而发生,并非心外。妄之一字,即指最初一念生相无明,无明本空,如前所云,妄性无体,非有所依,故曰生妄无因,无可追寻穷究,如虚空华,本无所有也。

  庚三 正劝须除

  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习气不灭,落于魔道。

  此正劝须除三惑。勖是勉也,汝勉力真实修行。欲得无上菩提者,要渐次伏断三惑,即杀、盗、YIN,因迷惑不了,是轮回根本,故即名为惑。不但只除三恶之有,亦复更除四善之无,是谓有无二无也,又不止此,甚至无二亦灭,无二之性,亦复灭除,此即断性亦无也。 不尽三惑,但除世恶,而不除世善,则对待不尽,至若善恶皆除,而断性存在,犹未尽三惑种子,纵以禅定之力,得发相似神通,亦不能超出世间,成就无作妙力,究竟皆是世间有为功用,有漏而已。习气不灭,对境复发,纵能上升,终必落于天魔外道。

  虽欲除妄,倍加虚伪,如来说为,可哀怜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

  此承接上文,既落天魔外道,虽欲修习,销除虚妄,倍加虚伪。《宝镜疏》云:以凡夫天人,不达真修,向外求心,已是虚伪。而况外道天魔全无正念,而欲除妄者,正是以暴易暴,以妄除妄,则虚伪中,更加一倍虚伪者矣。以故如来说此七趣,真为可哀而可怜者也。 《正脉疏》云:倍加虚伪者,如各自谓得无上道,实假世智以妄研,乘神通而造业,违远圆通,背涅槃城,枉费功力,翻成恶因,故如来深悯之也。 且汝前问,佛体真实。云何复有人天等道者,故答之曰:汝妄自造,非菩提咎。故明现前种种诸妄,皆由汝自心所造,实非菩提之过咎;菩提即佛体也。三结妄劝离竟。

  己四 判决邪正

  作是说者,名为正说;若他说者,即魔王说。

  若使能作是说,劝人欲得菩提,要尽除三惑者,此人即是代佛宣扬,名为正说。若赞叹杀、盗、YIN,不碍真修,无须断绝,此人即是魔王之邪说矣!亟宜著眼辨识,勿为所惑。古德云:修禅不持戒,即是魔罗业,以妄修于妄,真实可怜悯。是知我正说经毕,重说七趣,不但三恶当断,纵使四善,亦复要离,是以戒助定而已。大科谈七趣劝离,以警淹留竟。

  楞严经讲义第二十一卷终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净土指归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近代很多修行净土法门的人,往生的时候预知时至,无疾而终,站着走、坐着走的,一点病痛没有的,是不是自己修成的?不是的,佛力加持的。你求佛加持,佛会加持给你。那么多人站着走了,我们为什么不站着走?我们自己没有能力,可以求阿弥陀佛加持。为什么?我藉这个身体表演一下,让好多人相信,让好多人从此就发心念佛,修学净土,一心专念,求愿往生。你只要发这个心,佛一定帮忙,为什么?佛就希望大家修学净土,念佛往生。你肯发这个心,愿意把这个身体借给阿弥陀佛用一下,阿弥陀佛怎么会不愿意呢?怎么会拒绝呢?不会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