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二十三卷-圆瑛大师(六)


2015/5/23    热度:206   

  癸二 以YIN成化

  赞叹YIN欲,佛破律仪,先恶魔师,与魔弟子,YINYIN相传,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则九生,多逾百世,令真修行,总为魔眷。

  温陵曰:涅槃经云:末世魔眷属,现比丘罗汉等像,混坏正法,诽毁戒律,其意同此。 赞叹YIN、怒、痴,即是戒、定、慧,破佛所制律仪。先恶魔师者:指前十种,魔附之人,与其座下弟子,以YIN传YIN,延害后世。如是邪精,魅其心腑,举世不觉,陷入魔网;故近则九生,多逾百世也。九生百世,皆约佛灭后言之,以百年为一生,九生九百年也。以三十年为一世,百世三千年也。去圣时遥,人根浅薄,本望真修,反成魔业,故曰令真修行,总为魔眷。

  癸三 陷魔堕狱

  命终之后,必为魔民,失正遍知,堕无间狱,既为魔眷,命终之后,必定以为魔民。邪见日深,正见日晦,亡失正遍知觉之佛性,堕无间狱。

  癸四 悲救报恩

  汝今未须,先取寂灭,纵得无学,留愿入彼末法之中,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众生,令不著魔,得正知见,我今度汝,巳出生死,汝遵佛语,名报佛恩。

  此正劝当机,救度末世。阿难愿学菩萨久矣。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故教以未须先取寂灭,纵得成无学之道,还要留愿,入彼末法之中。阿难此时,已断三界修心,六品烦恼,自知修证,无学道成,故劝以留愿度生也。起大慈悲五句:时当末法,魔强法弱,邪说竞兴,真伪莫辨,发起大慈心,以与正知正见之乐;发起大悲心,以拔邪知邪见之苦。正心者,发无上菩提之心;深信者,信众生具有佛性。救度此等众生,慧眼圆明,修真三昧。令不著魔,得正知见者:能令不著魔王邪知邪见,而得佛法正知正见也。

  我今度汝二句。阿难虽在二果,但为侍佛,故留残结,佛知分段不羁,故曰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既出生死,故嘱勿灭,当遵佛语,传示末法,救度众生,名报佛恩。假使顶戴恒沙劫,身为床座遍三千,若不说法度众生,是则不名报恩者。亦如当机偈云: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也。

  壬四 结害嘱护 分三 癸初 示因交互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想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

  如是十种,禅那魔境,皆是想阴所覆。以故观力与妄想,交战心中,互为胜负;若妄想胜时,故现斯事。

  癸二 迷则成害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谓言登圣者:不惟惑魔为圣,兼亦自言登圣。佛为法王,如何妄窃?大妄语成,决定堕狱无疑也。

  癸三 嘱令保护

  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汝等,皆叮咛咐嘱之意。必须将如来所说之语,于如来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一切众生,开悟斯义,勿堕魔网。故当机结集法藏,流通今后,为作人天眼目,以为救世慈航,普令行人,依之修习,保持真心,覆护禅定,成无上正等正觉之道也。三想阴魔相竟。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文卷第九终

  辛四 行阴魔相 分三 壬初 具示始终 二 中间十境 三 结害嘱护 壬初分二 癸初 始修未破区宇 二 终破显露妄源 癸初分二 子初 摄前想阴尽相 二 状示行阴区宇 今初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消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惟一精真。

  此通明行阴始终之境。彼善男子:摄前透过想阴十境之人;或始终不起爱求,常住性定;或魔来便能觉知,不坏本修。如是用心,想阴破,而仍复精研,故曰修三摩提。望想阴为终修,望行阴为始修;三摩增进,动念既尽,浮想销除,名为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消灭:如后云,寤即想心,寐为诸梦。今既无梦无想,则寤时无想,常同寐时之静;寐时无梦,常同寤时之觉;故曰寤寐恒一。觉明虚静者:本觉妙明真心,离诸梦想之扰乱,而得清虚寂静矣!犹如晴明之空,迥无所有。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者:以粗重尘影,即是法尘,全依想阴为体;想尽,尘自无依,故言无复等。此以上,约心之自体妙,独影先虚也。观诸下,约心之照境妙,性境亦虚也。世间山河大地是性境,今心照山河等,如镜之光明洞鉴,应物而现,毫无分析。故物来影现镜中,而镜无所粘著;物过影灭镜中,而镜亦无踪迹。据此,则境识中,不过虚受照应而已。境灭,识中了然罔有陈习之可言。陈者旧也,即旧时习气也。惟一精真,惟是一个识精真体,即是第八本识,非究竟也。

  子二 状示行阴区宇

  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生灭根元者:一切生灭,根本元由,及第八识中,所含七识种子;以有微细生灭,为行阴根本,所有生灭,皆由此流出。前为想阴所覆,故不能见,今则想阴动念既尽,行阴生灭根元,从此披敷显露。故得见诸十方,十二种类,众生生灭,毕竟克殚其类。殚,犹尽也。 各命由绪,为识阴;同分生基,为行阴;今为行阴所覆,故曰,虽未得通达十二类生,各各受命元由头绪;而见七识种子,同分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野马非尘埃,即田间游气,春晴伏地可见,其状如水,其光如焰。庄生呼为野马,佛经多称阳焰,渴鹿逐阳焰,远望如水,至近则无。此阴前于二卷,五阴科中,彼约迷位,取其粗相,譬如瀑流;此约修位,取其细相,喻同野马。以喻行阴,幽隐微细动相。熠熠,小明也,以喻行阴动相,忽起忽灭也。

  清扰者:拣异前后之辞。清是轻清,非同前阴之重浊;扰是扰动,非同后阴之澄湛。为浮根尘,究竟枢穴者:浮根四尘,乃众生根身;十二种类,各各不同;而究竟转变之机,尽在行阴。枢者,门之轴;穴者,门之臼。由枢穴故,门得开关;由行阴故,根尘得以生灭。此相不尽,生死难脱,是则名为行阴区宇。初始修未破区宇竟。

  癸二 终破显露妄源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若此轻清扰动,熠熠生灭之根元体性,因定力转深,此体性一入于元本澄清之际;后文所谓,湛不摇处是也。元性:生灭根元体性,即第七识。 元澄:水浪停息曰澄,即第八识。一澄本元习气,即第七识行阴。种习俱尽,而复还识精元明之体矣。故曰如波澜灭,化为澄水。以想阴如洪波,行阴如细浪,识阴如无浪流水,真觉体性加湛然止水;今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指掌疏》云:按耳根圆通,此当空所空灭。言前于觉所觉空时,宛尔有个能空心生,所空觉灭,仍属细流,即是八识中,第七识种子,名为生灭根元。今于行阴尽时,性习都尽,故能空与所空,而俱灭矣。所以不能复真者,以犹为识阴所覆故。

  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者:如前云,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名众生浊。以行阴生灭不停,业运常迁,遂成众生知见,浑浊真性。今者,行阴既尽,则众生浊自然超越,超越之后,反观行阴之所由来,元从幽深隐微妄想,以为其本。初具示始终竟。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净土指归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善知识到哪里去求?愈是真善知识愈谦虚,决定不可能自赞毁他,说“别人不如我,我什么都行”,这种“善知识”古时候没有,现在很多。现在的“善知识”,都是赞叹自己、毁谤别人。我们要晓知道,凡是自赞毁他的,一定不是善知识。善知识都非常谦虚,处处都忍让,不会说是任何场合站在别人前面,要争着出风头。真正修道人,说老实话,他们的态度是“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他们的生活环境是极清净的,所以只有我们凡夫去找他,他不会找我们。自古以来,世出世间法,大家都说“求学”;学,是我们要去求的,他不会主动来教你,没有这个道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