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二十二卷-圆瑛大师(七)


2015/5/23    热度:174   

  子二 指名教悟

  此名修行,失于方便,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此名有心修行,恐惧过甚,失于智慧观照之方便。悟知改过忘忧,则无过咎,自可复归本修,非为圣证境界。

  子三 示迷必坠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设若作圣证之解,以舍命为解脱,魔得其便,则有一分,常忧愁魔,乘间入其心腑,增其忧愁,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速死,早取解脱。或有轻微,常怀忧愁,走入山林,深厌世故,不耐见人。失于正受,妄起邪念,当从沦坠。五历险生忧竟。

  癸六 觉安生喜 分三 子初 发端现相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处清净中,心安隐后,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心中欢悦,不能自止。

  此第六觉安生喜。又彼进修,禅定之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无有质碍,十方洞开,得大光耀,受阴已现,心地虚明,睹见佛心,如镜中像。处清净中者:一尘不染,恒常清净,处此境界,心安隐后,忽然自有,无限欢喜之心生。不能自止者:将谓得大自在,心中欢悦,不能自止。此宗门下之大忌也。祖云:设有悟证,快须吐却,即此之谓也。

  子二 指名教悟

  此名轻安,无慧自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此名定心成就,暂发轻安,身心快乐,莫可言喻。无有智慧,不能自禁。若能觉悟返悔,则无过咎。非为圣人,实证境界也。

  子三 示迷必坠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见人则笑,于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谓已得,无碍解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设若作为圣证之解,则有一分,好喜乐魔,乘间而入心腑,自谓圣心乐道,应当如是。见人则笑,恣情纵意,于衢路傍,歌舞自娱,将谓已得自在,无碍解脱。失于正受,妄起邪念,当从沦坠矣。六觉安生喜竟。

  癸七 见胜成慢 分三 子初 发端现相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自谓已足,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与过慢,及慢过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时俱发,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

  此第七见胜成慢。又彼进修,禅定之中,诸善男子,见色消受现,以为诸妄已尽,一真已圆,故自谓已足,即自满自高之意,将必以我为胜,故致无端,忽有大我慢起。言我慢者,乃因我起慢,如言我即是佛,我得无上涅槃等,故称为大。若果有实证,是为有端,今未证言证,是为无端。依此我慢,恃己凌他,高举为性,以为七慢之总。

  七慢者:《开蒙》云:单慢、过慢、慢过慢、增、邪、我、卑也。彼释云:于劣计己胜,于等计己等,为单慢。于胜计己等,于等计己胜,为过慢。于胜计己胜,为慢过慢。未得谓得,计劣己多,为增上慢。自全无德,谓己有德,为邪慢。对多胜者,自甘劣少,不敬不求,为卑劣慢也。 七慢一时俱发,此比前慧偏多狂更甚;彼但谓本来同佛而已,此则更谓超越诸佛。心中尚轻十方一切如来,何况小乘声闻缘觉,此即邪慢。尚轻如来,不礼佛寺也。

  子二 指名教悟

  此名见胜。无慧自救,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此名唯见己灵尊胜,慢气所使,起诸慢心,且无智慧,自救其病。设若能用慧照观察,观诸法性平等,尚不见有众生可慢,安敢慢诸十方圣贤哉?悟则无咎,非为圣人,实证境界。

  子三 示迷必坠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毡华,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若终执迷,作为圣证之解者,则有一分大我慢魔,乘间而入心腑,摄其神识,恣其所为,不礼塔庙,摧毁经像。或谓檀越言:佛像是金、铜、土、木,肉身为活佛真常,经典是树叶毡华,自说为向上真宗,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大言不惭,疑误一切。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造无量罪,魔教害人,入无间狱。失于正受而起邪受,当从沦坠。《正脉》问:祖师门下,呵佛骂祖,何以异此?答:祖师极欲人悟一性平等,心外无佛,剿绝佛见而已,岂真增长高慢,反失平等哉? 合辙问:临济不礼祖塔,丹霞之烧木佛,德山说一大藏教,如拭涕帛。岩头说祖师言句,是破草鞋,非大我慢乎?答:此为执外求,而不达自心,执言教而不肯进修者,故作峻厉之语,而激之,实一片真慈,谁曰慢心?若使祖师,真有慢心,则亦不免泥犁,况其他乎?七见胜生慢竟。

  癸八 慧安自足 分三 子初 发端现相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于精明中,圆悟精理,得大随顺。其心忽生,无量轻安,己言成圣,得大自在。

  此第八慧安自足。又彼进修,禅定之中,诸善男子,色消受现,于精明中,圆悟精理者:精明即是自心,识精元明之中,圆悟至精之理,即是佛心;谓于自心中,亲见佛心是也。得大随顺者:既见佛心,则得大无碍,莫不随心顺意者矣。其心忽生,无量轻安者:回观色阴既消,超然无累,离诸粗重染垢故,忽生无量轻安也。己言成圣,得大自在者:因见受阴显现,如镜现像,莹然朗彻,己言自己成圣,自心佛心,无二无别,勿劳再修,得大解脱自在也。

  子二 指名教悟

  此名因慧,获诸轻清,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此名因慧:谓因于精明之中,圆悟精理之慧,获诸轻安清净之境,离诸粗重之相。此但一时豁悟,何足自满?受阴尚未曾破,还依本修,庶无过咎,非为圣人,实证境界矣。

  子三 示迷必坠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此等多作无闻比丘,疑误众生,堕阿鼻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若作圣证之解者,则有一分好轻清魔,乘间入其心腑。好轻清魔者:如世有不依正觉,修三摩提,一向摄念静坐,稍获轻清,生自足想,死而不化,年老成魔,入其心腑,持其神识。自谓功行已满,福慧已足,更不再求增进矣。此等众生,不肯亲近知识,请求开示,多作无想天中,无闻比丘,未证言证,及至命终,受生相现,毁谤佛法嫌人,或令人闻而生疑,从谤生误,以谤法因,断菩提种,故曰堕无间狱。失于正受,而起诸邪受,当从沦坠矣。八慧安自足竟。

  癸九 著空毁戒 分三 子初 发端现相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于明悟中,得虚明性,其中忽然,归向永灭,拨无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

  此第九著空毁戒。又彼进修禅定之中,诸善男子,见色消受现,于明悟中;即十方洞开,豁然无碍,观受阴虚明之性,廓尔显现,无法可得,于其心中,忽然生起,空净之念,永沉断灭,遂致拨无因果,从此不假修为,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一向入空,断空之心现前,乃至心生长远断灭之解,即归向永灭也。

  子二 指名教悟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指掌疏》云:按前后诸科,此处皆有此名等语,惟此科独缺,或是笔授脱漏,今准前后,撮略本科中意,而补足之,亦不敢自以为是,俟高明者更辨之。此名定心沉没,失于照应。此名定心,沉空滞寂,未免过于沉没,失于慧照观察。悟此断空非是,仍依本修,则无过咎。非是圣人实证真空境界。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净土指归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 我们学佛人该放下的放下,该提起的提记。该提起的是三学、六度、十波罗蜜,帮助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苦难众生,这事情不可以放下,全心全力为社会、为众生服务。不觉悟的人,他不知道,他以为好人不得好死;觉悟的人知道,人没有生死,这身舍掉了,换一个身又来了,这菩萨精神。真正能看出门道的人不多,如果能够看出三世因果,所有一切疑惑都断除了。所以,觉悟的人在这世间,要常常想到,这事情应不应该做?应该做的,一往直前。什么事情应该做?利益国家、利益众生,这事情该做。觉悟的人,绝不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即使舍弃身命也在所不惜。死有什么可怕?哪个人不死?世间人贪生怕死,对于生死的实相他不了解;如果对于生死真相搞明白、搞清楚了,那就像佛经里面讲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这是真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