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二十二卷-圆瑛大师(五)
2015/5/23   热度:171
《正脉》云:言中夜者:偏取心境俱静时也。但多在此时,未必局定也。此则显然,是为实境,余亦亲见。河南常僧在潞,偶然静坐,忽见乡间市井宛然,见其兄于路,被官责打,此是白昼,计其时日。不久乡人至潞,问之乃分毫不爽。此必宿世,禅定善根故,偶遇如此,惜其僧不知自重也。此名禅定迫心,迫到极处,遂令心光飞出,故多隔见,于黑暗遥远之处,皆能见闻。非为圣证,不过偶尔如是,非同天眼,心闻之可比也。余准上可知。
癸十 妄见妄说
又以此心,研究精极,见善知识,形体变移,少选无端,种种迁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无端说法,通达妙义,非为圣证。不作圣心,魔事销歇;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此第十妄见妄说。以上九科,皆行人反闻照性,于定心中,逼极所发,各种境界,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今第十科,是行人重重透过前之九科,方能到此。又以此心,研究到至精至极之处,正是与诸圣,心精通吻之时,而色阴将破,魔界振裂,而魔心动怒,故来扰乱耳。由此而始,见善知识者:乃行人静中,自见其身,作善知识。且自观形体,迁变改移,或变佛身,或化菩萨,或现天龙鬼神,男女等像。少选无端者:时之最短,不假因由,现神现通,种种迁改。此四句先示其相,后二句乃明其故,此名邪心。含受魑魅者:行人防心不密,领受妄境,或邪种含藏于心,定中发现,究属虚影非实。 或遭天魔,入其心腹者:此二句先明其故,魔王暗入行人心腹,持其心神。无端说法通达妙义者:此二句乃示其相,魔令行人,无端说法,发其狂慧,通达无边妙义,即行人自说,而魔力持之使然,非为真实心开,得其果证。不作证圣之心,魔事自然消散歇灭无有。如前文云: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设或稍作证圣之解,即受群邪惑乱,而无可哀救矣!
《宝镜疏》云:然上十种,皆依境起:一、身能出碍者,由观照力,使心精流溢,故能出碍。二、内彻拾虫者:由心融内彻,故蛲蛔可舍。三、精魄离合者:承上外溢内彻之力,故神魂互涉,所以有闻。四、境变佛现者:由上精魄,互为宾主,染此灵悟,故见佛现。五、空成宝色者:观察过越,逼拶至极,是以虚空,忽现诸色。六、暗中见物者:由定心澄彻,精光不乱,故于暗中,能见诸物。七、身同草木者:由定力排并,故四大虚融,烧斫无觉。八、遍见无碍者:由欣厌日深,净心功极,故十方上下,见无障碍。九、遥见遥闻者:由观照力,迫心飞出,故多隔见。十、妄见妄说者:由邪心含魅遭魔,故有妄见妄说。则前九皆明定力,而此第十乃言魔事者,以定力欲成,色阴将破,此所以为动魔之端也。二中间十境竟。
壬三 结害嘱护 分三 癸初 示因交互 二 迷则成害 三 嘱令保护 今初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色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
初出由警惕。谓此禅那,所现十境,皆是行人,于色阴中,见理未彻,正定未纯,但以禅观与妄想,两相交战,互为胜负。若是禅观暂胜妄想,故得心光泄露,善境发现;若妄想复胜禅观,须臾即隐,境界如初,故现斯事。后皆仿此。
壬二 迷则成害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众生秉性顽钝,遇事迷暗,不自己惟忖思量,而我博地凡夫,岂能忽获圣应?逢此十种因缘,暂现即隐,非同圣人实证。迷暗无知,不自觉识;但是禅那现境,谓言登圣,是未得谓得,未证言证,大妄语成,堕无间狱中,经无量劫,受害无已,以示警惕意耳。
壬三 嘱令保护
汝等当依,如来灭后,于末法中,宣示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汝等当依吾言,如来灭度之后,正像已过,于末法中,魔强法弱,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亟须宣示斯义,或结集流通,或现身说法,令末法修行,咸知预防,无令天魔得便,乘间而入,为害非细,故以无令嘱之。保持者,保持末法;覆护者,覆护正修,而得渐次证入,成无上菩提之道也。透过如上十境,色阴破,而根性显,进破受、想、行、识四阴。六结解而圆通证矣。
《宝镜疏》云:须知以上十境,乃至后文,四十种魔,皆是世尊,拈其大概,以示初心,非五阴定是此类,而不可变易也;亦非决有此定数,而不可增减也;但看行人之用心如何耳。初色阴魔相竟。
辛二 受阴魔相 分三 壬初 具示始终 二 中间十境 三 结害嘱护 壬初分二 癸初 始修未破区宇 二 终破显露妄源 癸初分二 子初 蹑前色阴尽相 二 状示受阴区宇 今初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
此通明受阴始终之境。彼善男子,蹑前透过色阴十境之人,或备经,或不备经,总以不为所惑,透过前境,色阴破而根性显,仍复精研,故曰修三摩提,望色阴为终修,望受阴为始修也。奢摩他中者:微密观照,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也。前如明目人,处大幽暗,到此遍成光明,名色阴尽,后皆仿此说之。 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环师谓:诸佛心,即我妙觉明心是也。众生迷暗,向外驰求,终不能见;今色阴云开,于自心显现,岂不亲切明白,故喻如镜中现像;妙觉明心,不从人得也。此判位,当在相似位,前色阴十境,是观行位,有判名字位者,非也。
子二 状示受阴区宇
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
若有所得者:即相似证也。意谓虽见本有,妙觉明心,若有所得其体,而未能发自在用也。若有所得:合上喻,虽见佛心,如镜中像。而未能用:合上喻镜像虽现,而不能动作自由也。恐犹未明,故复以魇人喻之。喻行人为受阴所覆也。手足宛然,见闻不惑者:合若有所得也,虽为受阴所覆,而自心本具佛心,所有德相宛然,智慧不惑也。心触客邪,而不能动者:合未能用也。客邪,指魇魅鬼所著,心虽明了,力不自由。此则名为,受阴区宇:如才出一屋,又入一屋,故名受阴区宇也。初始修未破区宇竟。
癸二 终破显露妄源
若魇咎歇,其心离身,反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前受阴所覆,如人被魇,今受阴既尽,若魇咎顿歇也。其心离身四句,即能发自在用也。良由众生,自从无始以来,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心本不局身中,由迷执故,非局而局,生局现阴,死局中阴,无时不局于身,安有离身之自由分哉?今受阴才尽,其心便得离身,且能反观其面,而得意生身,去住自由,无复滞留隔碍也。《正脉》云:当知此不同坐脱,而不能复来者;彼但于前幽暗位中,凭定力以坐脱耳。所以九峰不许泰首座也。
名受阴尽者:此当圆通,闻所闻尽也。问:色阴先尽,云何复有身面?答:所言尽者,但尽其阴,非尽其色,若必令尽色,则色阴尽者,岂全同无色界耶?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者:此经前见浊文云:汝身现抟四大为体,四性壅令留碍,四大旋令觉知,相织妄成,名为见浊;今受阴既尽,性大不织,身见亦亡,故能超越。观受阴之所由生,领纳前境,虚以发明,颠倒妄想,以为其本;纵具苦乐等名,曾无实体也。初具示始终竟。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 净土经论 | 净土圣贤 | 早晚课 | 净土指归 | 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自相续中生起菩提心的方便是修持四无量心。在修持四无量心的时候,如果没有先从舍心开始起修,慈心、悲心、喜心就有偏袒,这样所修就不是无量而是梵住,所以四无量心的修持必须先从舍心开始,对一切众生无有亲疏之别,时时在平等之中,再修持慈悲喜心,才是四无量心。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