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译会校释
2015/5/23   热度:175
“译”指本经之原译本。“会校”指根据诸种原译而会集校订之本,“释”指本经诸本之注释。
甲 本经译本
本经乃“我佛屡说,诸师竞译,东来最早,译本独多。”(见梅光羲居士本经序)自汉迄宋,凡十二译。宋元而降,仅存五种。
一、《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后汉月氏沙门支娄迦忏译于洛阳。(以下简称《汉译》)。
二、《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一名《无量寿经》。一名《阿弥陀经》。吴月氏优婆塞支谦字恭明译。(以下简称《吴译》)。
三、《无量寿经》 曹魏印度沙门康僧铠译于洛阳白马寺。(以下简称《魏译》)。
四、《无量寿如来会》 唐南印度三藏菩提流志译,此本出《宝积经》。(以下简称 《唐译》)。
五、《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宋西域沙门法贤译。(以下简称《宋译》)
至于佚失之七种,据《开元释教录》计为:
一、《无量寿经》二卷 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译。
二、《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 曹魏沙门帛延译于洛阳白马寺。
三、《无量寿经》二卷 晋沙门竺昙摩罗多(晋言,法护。)译。
四、《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二卷 一名《乐佛土乐经》,一名《极乐佛土经》。东晋西域沙门竺法力译。
五、《新无量寿经》二卷 东晋迦罗卫罗国沙门佛陀跋陀罗,(晋言,觉贤。)译于道场寺。
六、《新无量寿经》二卷 宋凉州沙门宝云译于道场寺。
七、《新无量寿泾》二卷 宋罽宝国沙门昙摩罗蜜多(宋言,法秀。)译。
以上阙失者七。连前存世者五,世称十二代译。实则八代十二译:计汉二、吴一、曹魏二、西晋一、东晋二、刘宋二、唐一、赵宋一。盖译时,分在八代,译本则为十二种也。《甄解》云:“凡于诸经中,传译盛无如今经。斯乃以出世正意,利益无边故也。”《会疏》云:“凡于一切经中传译盛然,无如今经。斯乃道理幽邃,利益最上故也。”两疏同一卓见。
存世五种,差异较著。不似《阿弥陀经》之两译与《金刚经》之六译,其文之详略虽稍有异,而内容实是相同。今经五译,不但文字详略差别悬殊,且内容深广亦复有异。例如弥陀因地大愿,汉吴两译为廿四愿,宋译为三十六愿,魏唐两译则为四十八愿。且愿之内容,各译亦复不同,可见出入之巨。现世流传,魏译较广。《甄解》指出,以汉吴两译,对校魏本,粗举大者,计有八异。如与唐本对检,略有七异。今不详录。至于宋译,与诸译差异更大。
诸译何以不同。清沈善登居士《报恩论》曰:“其所以不同之故。略考诸经,约有三端:1.译手巧拙不同……2.梵本传写不同……3.本师前后多次宣说不同。本师三百余会说法,既多指归净土,则自然屡说不一说,而亦随时随机,开通大意,依义不依语,显然可知。”故知《无量寿经》,乃佛多次宣说,梵本不一。译者所据不同,且译笔之巧拙有差,于是译文自然差异也。
沈氏复明梵本易误之因曰:“盖梵筴皆写本,易致脱误,如汉译大本经,乃尔劫时下,脱误数十字,文义不贯。又《四十二章》藏本,与石刻赵文敏写,及藏外流通各本,章节前后多寡各各不同。而与《法苑珠林》所引又不同。且有《一切经音义》所摘字,而诸本皆无者。大抵诵习多,则传写多,而得失异同亦多。”又日《甄解》云:“以审诸译,是梵本广多,致使传译文义,存没详略不同耳。”可见《甄解》与沈氏意同,总明本经为佛多次宣说。且诵习者多,梵本传写者多,梵本有多种,存没详略有不同,梵筴写本又易脱落,故今诸译本甚有差异。
日本日溪师亦同沈氏之说。伊云:“异译文句,与今经(指魏译本)稍差异者不少。思夫,多异本,传者不一,故致斯异。亦或非一时说。例如般若诸经。以此经如来本怀,处处异说,致此多本。盖此大悲之极处也。”
以上诸德皆主本经乃世尊多度宣说之法,实有所据。例如本经《唐译》本名《无量寿如来会》,乃《大宝积经》中一会之文。足证佛说《宝积经》时,亦宣说本经也。
沈氏又云:“魏译文辞详赡。义理圆足。故自来讲家多据之。唐译差与相近,盖同一梵本也。宋译亦甚明畅,而辞句前后大异。又一梵本也。汉吴二译,文辞拙涩,而义有相补备者,则又一梵本也。”沈氏虽未能直从古梵莢取证。但今若细究存世之五译,可推知当年梵莢至少有三种。故知沈氏之说可信。至于他师有认为五译只是同本异译,各本差异,只因译者意乐不同,实未能服人。例如本经小本秦唐两译,罗什大师因秦人尚简,乃摄十方佛为六方佛,此诚译者应机之妙。文简应机,而经义无失,是始为译者之意乐与善巧也。至于本经诸译之差别,大异于是,不但详略不同。且义理之深广亦异。故不应是译人意乐不同也。
例如弥陀大愿乃净宗之缘起,与本经之纲宗,而“十念必生”之愿,正是弥陀大愿之髓。此愿见于魏唐两译,而汉吴两译之愿文中无之。若谓魏唐两译之四十八愿,与汉吴两译之廿四愿只是译笔开合之不同,则实难自圆其说。世间焉有如是大胆之译人,敢率自意,妄删大愿之心髓。故知必是所据之原梵本不同,方有此异耳。
又如《吴译》廿四愿中有“国无女人”与“莲花化生”之胜愿。而魏唐两译虽具四十八愿,反而无之。若谓原本是一,诸译只是开合不同,则请问《吴译》此二愿从何而来。何以廿四愿中有之,四十八愿之本竟然无之。可见诸译所据之原筴不一。正如沈善登氏所说,本经蒙世尊多度宣说,又因梵莢易脱落,乃有不同之原本耳。
从上之例,可见会集诸译,实有必要。是以从宋至今,王龙舒、彭二林、魏默深与先师夏莲居诸居土,先后均曾校会本经也。
乙 四种会校之本
以上五译,互有优劣彰晦。例如十念得生之本愿与一向专念之要旨,于汉吴两译则未彰。至于五恶五痛五烧之宏文,乃世尊苦口婆心之告诫,于唐宋两译则不具。魏译较备,为诸译冠。但于国无女人与莲花化生两愿,亦未明具。故宋龙舒王日休论诸译云:“其大略虽同,然其中甚有差互。……又其文或失于太繁,而使人厌观;或失于太严,而丧其本真;或其文适中,而其意则失之。由是释迦文佛所以说经,阿弥陀佛所以度人之旨,紊而无序,郁而不章,余深惜之。”于是乃取汉吴魏宋四译,校正会集,叙为一经,名曰《大阿弥陀经》。是即本经会集本之始也。
校会之本,自宋迄今,凡有四种:
一、《大阿弥陀经》 宋国学进士龙舒王日休校辑。
二、《无量寿经》 清菩萨戒弟子彭际清节校。
三、《摩诃阿弥陀经》 清菩萨戒弟子承贯邵阳魏源会译。
(原名《无量寿经》,后经正定王荫福居士校订,并改今名)
四、《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现代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
于是本经乃有五种原译本,四种节会本,共有九种。
五译之中《魏译》流传独广,王本一出取而代之。莲池大师《疏钞》中,“语则多就王文。以王本世所通行,人习见故。”清末印光法师亦称王本为“文义详悉,举世流通。”由上可见王本在我国之流通,远过《魏译》。
王本虽甚流通,并收入龙藏与日本大正藏。但王氏之作则有得有失。例如《疏钞》云:“王氏所会。较之五译,简易明显。流通今世,利益甚大。但其不由梵本,唯酌华文,未顺译法。若以梵本重翻而成六译,即无议矣。故彼不言译而言校正也。又其中去取旧文,亦有未尽。如三辈往生。《魏译》皆曰发菩提心。而王氏唯中辈发菩提心。下曰不发,上竟不言,则高下失次。且文中多善根,全在发菩提心。而三辈不同,同一发心,正往生要旨。乃反略之,故云未尽。”莲池大师所论精要,正中要害。王氏自序中有云:“其文碎杂而失统,错乱而不伦者,则用其意而修其辞。”是正莲池大师所指,不由梵本,未顺译法之深病。若据梵本重译,始可用本人自撰之文句以表经义。今乃会集,焉能不取原语,而任意行文,是乃万万不可也。至于三辈发心亦然,擅改《魏译》,又复高下失次。是皆王本难掩之疵也。
清乾隆彭二林居士(名绍升)亦于王本义有未安。于所著《无量寿经起信论》中论王本曰:“王氏本较为畅达,近世通行。然有可议者,如序分中游步十方以下,广明菩萨行愿,为令行者发起大心,积集德本,究竟成佛,乃是此经开章要领,而王氏删之。至往生上下二辈,一删去发菩提心,一云不发。胎生一节,删去疑惑佛智乃至胜智。前则乖成佛之正因,后则失往生之正智。他如叙次愿文,后先舛错,皆当校正。彭氏鉴于王本之失,乃专就《魏译》去其繁复,并按云栖本,增入四十八愿先后数目,仍名《无量寿经》。是为第七本。(王本为第六本)但此本只是《魏译》之节校本,而非诸译之会集本。两本相较,则彭本优于《魏译》,近代丁福保居士,作《无量寿经笺注》,所注者即彭本。惜彭本只是节校本,未能救王氏会本之病,故仍不能称为善本。
清咸丰中,邵阳魏承贯居士,谓诸译及王氏会本,犹未尽善。乃会集五种原译,别成一本,仍名《无量寿经》。(魏氏之本,集五种原译,是为“五会本”之始。王氏只是“四会本”,所会未及《唐译》。)同治中王荫福居士极崇魏本。曾亲记云:“近世邵阳魏居士复本云栖大师之说,遍考诸译,别为一书。包举纲宗,文辞简当,乃得为是经之冠冕。”王氏复博考众本,手自校准,并定经名为《摩诃阿弥陀经》是为本经之第八本。
魏氏发心广大,复精于文字,为救王龙舒居士杜撰经文之失,备取五译,会成一经,力求句句有来历,期成善本。所愿极胜,所成亦伟。其所会集远超王本。王荫福居士赞之为本经八种之冠,亦非过誉。但所憾者,魏氏虽愿力补王氏杜撰之过,惜未全免。兹举其荧荧大者如下:
1、魏本第二愿曰“设我成佛,国中天人,纯是化生,无有胎生。……”此中“无有胎生”四字,诸译皆无。且此四字与原译文相违。《魏译》云:“佛告弥勒……彼国人民,有胎生者。”唐宋两译同之,而魏氏竟谓无有胎生。此实为难掩之疵也。
2、五恶五痛五烧一段数千言,魏氏删节为“生时痛,老时痛,病时痛,死时痛,患难穷苦痛。YIN欲火烧,嗔忿火烧,贪盗火烧,邪伪火烧,愚痴火烧。是为五痛五烧。”魏居士原愿“无一字不有来历”。惜未能贯彻初衷。上之一段,于诸译中,并无来历。
3、魏氏会本谓极乐之宫殿楼观,堂宇房阁,“或处虚空,或在平地,或依宝树而住。”其中“依宝树而住”之语亦各译所无。
4、会本中“过是以后,无量寿经亦灭,唯余阿弥陀佛四字,广度群生。”亦各译所无。
由上可见,魏氏之本与前诸本相较,虽后后胜于前前,惜仍未能尽免率增乖舛之过。但此巨失,势在必救。以免后世因袭,甚至篡改经文。故须防微杜渐,绝此罪源。并为大经,早得善本。是以先师夏莲居老居士,乃有第九本之作也。
先师夏老居士,未冠学儒,先程朱而后陆王,甫壮入佛,摄禅密而归净土。夏老博贯群籍,深于文字,专功久修,教眼圆明。于壬申(一九三二年)之岁,发愿重校此经。掩关津门,阅时三载。遍探五种原译,洞察三家校本。无一语不详参,无一字不互校。虔恭敬慎,日祷佛前。千斟万酌,时萦梦寐。及其成也,四众欢喜。宗教俱彻之慧明老法师(夏老之皈依师),搭衣捧经摄照于佛前,亲为印证。先舅父梅撷芸居士,连续播讲于电台,誉为善本。慈舟法师专讲此经于京鲁,并亲为科判。北京极乐庵方丈妙禅老和尚,聘请山东女子莲社吴倩卿社长来寺开讲此经两月。其他发心宏扬,专志持诵者,不可胜数。印行流通,相继不绝。是以先舅父梅老赞云:“于净宗要旨,穷深极微,发前人未发之蕴。”又“精当明确,鉴然有据,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有美皆备,无谛不收……虽欲不谓之善本不可得也。”先舅之语,现已举世公认,并将本经采入新印之续藏。大经尘封千载,今始得善本,先贤会经之愿乃圆。大经放光,众生有幸。本经名《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是为大经之第九本。
丙 本经注释
五译之中,魏译较备。故大经注疏,集于《魏译》。我国大德多为小本弥陀作注。至于注大本者仅隋净影,唐嘉祥两家。
(1)《无量寿经义疏》六卷 隋京师净影寺沙门慧远撰疏。世称净影疏。
(2)《无量寿经义疏》(与上同名) 唐嘉祥寺吉藏撰。世称嘉祥疏。
又新罗国(今朝鲜)有憬兴、元晓两家,所注亦在我国流通:
(1)《无量寿经义述文赞》三卷 新罗国沙门憬兴著。世称憬兴疏。
(2)《无量寿经宗要》一卷 新罗国黄龙寺沙门元晓撰。曾入唐游学,还后,化振海东。其疏曰海东疏。
(3)《游心安乐道》一卷 亦元晓师撰,乃净宗古佚十书之一。
大经光明,照耀日本,注释之盛,远超我国。笔者所知者已二十余种,计为:
(1)《无量寿佛赞钞》一卷,兴福寺善珠作。(2)《无量寿经述义》三卷,最澄集。(3)《无量寿经私记》一卷,智景作。(4)《无量寿经义苑》七卷,纪州总持寺南楚作。(5)《无量寿经略笺》八卷,享保五年洛东禅林寺院溪作。(6)《无量寿经钞》七卷,望西楼了惠作。(7)《无量寿经直谈要注记》廿四卷,永享四年增上寺西誉作。(8)《无量寿经见闻》七卷,良荣作。(9)《无量寿经科玄概》一卷,小仓西吟作。(10)《无量寿经会疏》十卷,越前胜授寺峻谛作。(11)《无量寿经开义》六卷,平安西福寺惠空作。(12)《无量寿经贯思义》三卷,薏州理圆作。(13)《无量寿经显宗疏》十七卷,江州性海无涯作。(14)《无量寿经要解》三卷,法霖作。(15)《无量寿经讲录》十卷,纪州矶肋安乐寺南麟作。(16)《无量寿经梵响记》六卷,灵凤作。(17)《无量寿经眼髓》十一卷,摄州定专坊月溪作。(18)《无量寿经义记》五卷,堺华藏庵惠然作。(19)《无量寿经海渧记》廿卷科二卷,摄州小曾弥宪荣泰岩作。(20)《无量寿经永安录》十三卷,薏报导坊慧云作。(21)《无量寿经甄解》十八卷,道隐作。(22)《无量寿经合赞》四卷,观彻作。其中第六、第十、第廿一、第廿二诸著,本书引证甚多。
又注释大经校会本者,共三种:
(1)《无量寿经起信论》三卷,清初彭际清作。
(2)《无量寿经笺注》,清末丁福保作。
以上两种所注者,皆为彭氏之节校本(即大经第七种)。
(3)《佛说摩诃阿弥陀经衷论》,清光绪正定王耕心作。所注为大经第八种魏承贯氏会本。
又清末沈善登居士著有《报恩论》三卷,中有《净土法门纲宗》、《无量寿经纲宗》、《往生正因论》等。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 净土经论 | 净土圣贤 | 早晚课 | 净土指归 | 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对待人,一定要启发他的觉性,要帮助他生起善心,先从这里下手。其实我们中国古人教学也是如此,隐恶扬善。譬如见到恶人,这个人虽然作恶多端,但是他也有善的一面,你跟他见面,你赞扬他那个善的,不要提那个恶的,这个人受到鼓励,他会回头,他会学好。但今天我们这个社会,实在讲舆论要负很大的责任,为什么?好人好事他不说,恶人恶事加盐添醋,使那些恶人看到,“我做好人有什么用,谁知道?我做恶,哪个都知道我。”如果我们赞美善的一方面,恶的一方面根本不提它,纵然做恶的人,他会生惭愧心,“我做那么多恶事,人家都不提,人家原谅我”,他心里难过;“做一点小小的好事,人家赞叹我、鼓励我,对我这么好”,他会回头的。如果整个社会,大家都宣扬好的这一面,隐藏黑暗的那一面,这个社会是祥和的,自自然然行善的人就多,作恶的人就少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