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二)


2015/5/23    热度:477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二)

  讲解经文

  所有佛经的内容,皆分为序分,正宗分,以及流通分。普贤行愿品,虽仅是四十卷华严经中最后的一卷,无如是我闻等六种证信序,但其经文内容,亦含有序分,正宗分,以及流通分三大类别。

  (一)序分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

  这段经文,可以说是本经的序分,初二句是结前,告诸菩萨以下是起后。因承前文,故说:「尔时」,即是当普贤菩萨在三十九卷经文中,广称赞如来功德已竟之时。

  「菩萨」译名觉有情,「摩诃萨」译名大,菩萨品位差别高低不等,圣凡亦异,初发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修事相行的觉有情,名凡夫菩萨。进入十信,安住圣位的觉有情,名圣人菩萨,亦即是菩萨位中的菩萨。及其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等位次后,登初地的觉有情,方名摩诃萨。普贤菩萨,居十地后心,位在等觉,是菩萨中品位最高者,因名「菩萨摩诃萨」。又普贤菩萨是众多觉有情中,心境广大,解行众多,功德殊胜的觉有情,因名菩萨摩诃萨。

  「如来」,是佛十种通号之一,梵文多陀阿伽陀,译名如来。如是真如,指能以正智证真如理,而来成正觉教化众生的圣者言。大日经疏言:「如诸佛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今佛亦如是,故名如来。」此中如来,正指毘卢遮那佛,通指一切诸佛。

  「功德」,是指功能之德,因此功能善资润一切有情,造福世间故名功。此功是善家之德,因名功德。又恶尽言功,善满曰德。又施物言功,归已名德。诸佛如来,无量劫中,广修六度万行,积聚功德,叹莫能尽,因名「如来胜功德」。普贤菩萨于前卷称叹如来胜功德已,继续告诉华藏海会中诸菩萨众,及善财童子。

  善财童子是福城东长者子。长者有五百童子,善财,是五百童子之一,由于生时,种种珍宝从地涌出,相师取名善财。在佛法言:能厌离恶友,亲近善知识,随学菩萨行,善能积聚功德法财,因名善财。童子,是指个性率直诚恳,天真无邪言,非关年龄。当时,文殊菩萨在福城东(现在印度的孟加拉湾海岸),庄严幢娑罗林中说法,善财闻法即发心,求菩提道。文殊菩萨为坚固他的信心,增长菩提道,教他广参善知识。善财依教南下,遍访五十三位善知识,最后参礼普贤菩萨,加上文殊,共五十五位。但善财依教南下,故除文殊,其中德生童子及有德童女,同一会访问,故除有德童女,所以史称之为五十三参。

  普贤菩萨因善财子的参访,即为其广赞诸佛殊胜功德,显佛果殊胜。但果必由因,欲证佛殊胜果德,当修普贤殊胜行因,因此,善财是本经的发起众,亦是当机众,故普贤菩萨赞佛功德已,即告善财童子,及在会诸大菩萨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善男子」,是菩萨通称,以其能担当大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具足大丈夫勇猛之相的缘故。「十方」指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十方世界中,皆有佛住世,转法轮,度众生,故言:「十方一切诸佛」。

  「不可说不可说」,是数目之最大,「劫」,是时间的最长。梵语劫波,译言时分,即是时间,时间之最短名一剎那,时间之最长名一劫,劫有大中小之分,佛说劫初人寿八万四千岁,由于人心每况愈下,每过百年人寿自然减一岁,减至人寿十岁时,人因苦恼不堪,回心向善,人寿亦随之增加。如是过一百年增加一岁,增至人寿八万四干岁时,谓之一小劫。积二十小劫,名一中劫。积成住坏空四个中劫,为一大劫。

  「佛剎」是指诸佛教化众生的佛国土。普贤菩萨说:假如有人以不可说不可说如是众多的佛国土,碎为极微细的微尘,经过如是众多极微尘数劫的长时间,由十方一切诸佛相续演说佛的功德,亦不可以穷尽。然则,又岂独是我普贤一人所能尽赞佛的功德?此总显如来功德不可思议,然欲成就如斯广大殊胜不可思议的功德,唯一办法,就是修学十种广大的行愿,以十种广大行愿为因,自然可以成就如来殊胜的果德,故言:「若欲成就此功德门者,应修十种广大行愿」,此是发起演说此十种广大胜行的原因,可说是本经的发起序。

  (二)正宗分

  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此是总标名列数。一至十是数,礼敬诸佛等是名。全部华严经不外是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以佛果功德启发一切众生的信解心,令其初发心时,即发起成就佛果功德之心,谓之:因该海果。佛果功德,由摄一切众生因地心行之功而显现,谓之:果彻因源。前面所列的十种普贤行愿,正是因该果海,果微因源的愿行。前八愿是上求愿,后二愿是下化愿,以前八种愿行,扩充大悲心;由大悲心所成就的功德,布施回向于一切众生,而无所住着。如是上求下化,悲智双运,终成佛道,正是本经的宗旨,因名正宗分。

  (1)正示十大愿行

  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迥向?

  圣是圣人,有世间的圣人,也有出世间的圣人。世间圣人,是人道中之圣者;出世间的圣人,则有四圣的分别。声闻、辟支佛,是小乘圣人,菩萨是大乘圣人,佛是圣中之圣。普贤菩萨,位居等觉,故善财童子称之为大圣。

  「云何礼敬乃至回向」,是询问十大行愿的内容。前普贤菩萨告诸菩萨及善财童子:若欲成就佛果功德,当修十种胜行,并列举十种胜行的名称,但未说其详,是以身为当机众的善财童子,特别提出征询其详,表示自己愿意学习。

  1、礼敬诸佛愿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

  初二句是经家叙述。「言礼敬诸佛者」,是总标第一大愿之名。十大行愿中,第一大愿,名礼敬诸佛愿。礼是身业,敬是意业,由心生恭敬至诚,收摄妄念,专心一意,策动身体,合掌低头,曲躬俯伏,反掌接足,名之为礼敬,或敬礼。为甚么要礼敬十方三世诸佛?因为诸佛是:三觉圆、万德备的大觉圣尊,是众生的无上福田,应当尊重礼敬。古人说:「礼佛一拜,罪灭河沙;念佛一声,福增无量。」何?人能遍礼十方过去与现在诸佛,当然是尊重佛的智能,景仰佛的德行,对诸佛的言教,欢喜信受奉行;自然可以净化身心,增长福慧;人能敬礼未来诸佛,无异是对自己及一切众生人格的尊重,因为自己与众生,都是未来之佛。

  人能对自己人格尊重,当然不敢懈怠放逸,自甘堕落,而能发奋向上;人能对他人尊重,不敢轻视他人,就可以对治我慢贡高,促进人间互相尊重与和睦。那么,敬礼三世诸佛的结果,既然可以令人自觉自奋,还可以改善人际与国际关系,取消彼此敌对,止息战争,实现和平共处,共存共荣。

  礼敬有种种不同方式,华严疏钞清凉国师,依宝意三藏法师所说的七种礼,再加三种,合为十种礼。

  一我慢礼:心不恭敬,身如碓之上下,是我慢礼。

  二唱和礼:高声喧杂,词句浑乱,如应赴经忏僧人,身不端肃,意不虔诚。

  三恭敬礼:收摄身心杂念,五体投地,捧足殷重,以最尊之顶,叩三宝最卑之足,恭敬至诚,名恭敬礼。若能如离垢慧经所说:「愿我右膝着地时,令诸众生得正觉道;愿我左膝着地时,令诸众生,于外道法中不起邪见。愿我右手着地时,犹如世尊坐金刚座,右手指地时,震动现端,证大菩提。愿我左手着地之时,于诸外道,以四摄法,而摄取之令入正道。愿我头顶着地之时,令诸众生离憍慢心,悉得成就无见顶相」。如是三业恭敬,名恭敬礼。

  四无相礼:深入法性,离能所相,知能礼所礼,皆如影像,不生执着,名无相礼。

  五起用礼:法性虽离能所,但能从体起用,普运身心,如影普遍,遍礼诸佛。

  六内观礼:即内观法性平等,外不攀缘境像,能礼所礼,皆法身真佛,不向外求。

  无相礼,是修空观,礼真谛佛;起用礼,是修假观,礼俗谛佛;内观礼,是修中观,礼第一义谛佛。

  七实相礼:了达诸法实相无相,内外一如,非空非不空,非礼非不礼,非有相非无相,不执空有,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名实相礼。

  八大悲礼:实相礼,是观智圆明,大悲礼,是大悲利物。随一一礼,皆回迥众生;普代众生而礼佛。

  九总摄礼:总摄第三至第八共六种礼为一观,因第一我慢礼,及第二唱和礼并不如法,故不摄入。凡礼佛者,必须先三业恭敬,继之五体投地,捧足殷重,然后进入法性。离能所相,普运身心,礼不可礼,但礼内佛,不向外求。若内若外,同一实相,随一一礼,普代众生,方称如法之礼。

  十无尽礼:能礼所礼,重重无尽,如偈颂言:「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剎尘身,一一遍礼剎尘佛」,谓之无尽礼。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是明所礼敬之境,广大无限。法界,是指十法界,十法界众生,圣凡悬殊,各有各的界限,是正报;虚空界是依报。虚空无形无相,本无界限,但正报的众生,?将虚空,分为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共成十方;三世,是现在、过去、与未来。故约空间言十方,约时间言三世。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即是说:竖穷三世,横遍十方,无量时空中,所有一切国土,必有佛出世,说法利生,故言:一切佛剎。所有佛剎尽碎为微尘,极如是微尘数众多的诸佛世尊,皆是修学普贤行愿者所礼敬的对象。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以下,是明能礼敬诸佛的因心。我,是普贤菩萨自称,普贤菩萨以其普贤行愿之威神力,能?深心信解。深信,显非善根浅薄的凡夫,所能深信理解,必须是地上菩萨,或凭借普贤行愿威神力加被的众生,始能深心信解,十方三世佛剎极微尘数诸佛,充满于法界虚空,其数无穷无尽,而且得见十方三世佛剎极微尘数如是众多诸佛,明明了了,如对目前。

  「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是明能礼的行相。十方三世佛剎极微尘数诸佛,是所礼敬;清净身语意业,是能礼敬。身礼拜、口称名、意作观想,三业所对,无非佛境。身再造杀盗YIN等恶业,反而端严肃庄;口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而能一心称名,或赞佛功德;意亦再起贪瞋痴,而能恭敬,志诚,恳切,如是三业专精,故言清净。

  又我慢礼,唱和礼,或有相礼,不名清净,必须实行无相礼,内无能礼之我,是无我相;外无所礼之佛,是无人相;不计礼拜数目多少,是无众生相;不记礼佛时间长短,是无寿者相。如是能所双亡,四相皆空,方名清净,但仍未究竟,必须实相礼,了知实相无相,无所不相,不住凡夫有相,不住圣人无相;非有相、非无相,非礼、非不礼,非空、非不空;虽然终日礼佛,不见有能礼所礼,是即有即空;虽然无能礼所礼,不妨终日礼佛,是即空即有;如是空有相即,空有圆融,生佛平等,能所一如,是名三业究竟清净。普贤菩萨,及一切修学普贤行愿而凭借行愿威力加被的行者,皆能以清净三业,于长时间中,常行礼敬诸佛,不休不息,无有间断,无有疲倦,故言: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

  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佛。

  此明普贤行愿礼敬诸佛的行相,不但能以一身,遍礼极微尘数诸佛;同时能于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身,而且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佛。因为身是遍法界之身,佛是遍法界之佛,一亦法界,多亦法界,是以能用尽虚空遍法界极佛剎微尘数之身,遍礼尽虚空遍法界极佛剎微尘数诸佛。如是能礼之身,无量无数;所礼之佛,亦无量无数;礼佛之时,无穷无尽;礼佛之处,无穷无尽;礼佛之因心,及礼敬的行相,亦无穷无尽,即是前面十种敬礼中的无尽礼。

  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此以虚空,众生,业,烦恼等四种无尽,譬喻礼敬诸佛的愿行无尽。起信论说:「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以虚空、世界、众生皆无边,故皆言无尽。因为众生无尽,故众生所起之烦恼无尽,所作之业亦无尽。是以在俗谛理的事相说:不止是虛空界無窮無盡,眾生之煩惱,以及眾生所作之業,皆無窮無盡,然則,普賢菩薩為甚?說:「虚空界尽,我礼乃尽。」呢?再说:如果虚空界无尽,行愿亦无尽,岂不是礼敬诸佛的行愿,没有终止的一天?那?,只有永遠的修因,證果?是遙遙無期,禮佛何益?当知,在真谛理言:虚空亦是生灭法,终有穷尽的。因为虚空,虽然是无形无相,广大无边,但在众生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性海中,不过是一个渺少的波浪而已。如楞严经说: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于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复诸三有。

  此两颂半文,是说明虚空的始终。因众生一念不觉,迷失本觉理体,妄起见相二分;因能见之妄见欲有所见,故迷性空而成顽空,此即是虚空生起之始。由于顽空与妄见相对,坚执欲缘,如瞪目发劳,遂依虚空而成四大之色法。复于空中,分别东西南北之方位,又于迁流的色法,起过去、现在、未来之想,如是色空相涉,而成世界,故说:依空立世界。

  再由妄想澄寂凝结,而成顽钝无情的国土,国土中有知觉的即是众生。故说: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此是约本识细相,由见相二分,和合成色,因此,四大无知而成有知,心性无形而成有形,遂形成今日的虚空、世界、与众生。

  众生因迷本觉而起妄觉,因妄觉欲有所明,而幻起的顽空,于大觉性海中,犹如大海一沤的渺少,而且是生灭无常,本无实体。现实世界,不管是有无漏的有情世界,抑或是微尘数众多的国土,无不皆是依此幻有之虚空而建立。

  如果众生有机会见佛闻法,或亲近善知识,知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因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或实行普贤十大愿王,广修福慧,直至福慧具足,觉悟成佛时,即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唯一真心,更无虚空、世界、以及三界六道轮回等事相可得,所谓:「迷时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故说:沤灭空本无,?复诸三有。

  当众生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销殒,则虚空既尽,依虚空而建立的国土,及其中知觉的众生亦尽,既无依报的国土及正报的众生,当然亦无烦恼与业。众生界尽,已经完成「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弘愿;众生烦恼尽,众生业尽,亦已达到「烦恼无尽誓愿断」之目的。因为众生无尽,烦恼无尽,故菩萨要学无量法门,对治无量烦恼,度无量众生。今众生既度尽,烦恼亦断尽,二利究竟,佛道圆成,因行亦满,故普贤菩萨说:虚空界尽,我礼乃尽。

  但此只是依据个人的迷悟修证而说,事实上,十方虚空是无穷无尽的,其中国土,其中众生,亦无穷无尽,如是众多的众生,不可能同时修行,同时成佛,更不可能同时粉碎十方虚空与国土。既有国土,即有众生,既有众生,一定会起烦恼,作业,受报,轮回生死,必须救度。故普贤菩萨又说: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如是乃至,是承上虚空界尽,再推广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普贤菩萨礼敬诸佛的宏愿然后尽。但事实上,虚空界不可能同时俱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所以普贤菩萨礼敬诸佛的行愿,亦无有穷尽。

  「念念相续」以下,是明三业礼敬无间。后念继前念是「相续」,于中不夹杂他念,一心一意以礼敬诸佛为念,是「无间断」,由于普贤观行力,以不生灭心,取无相礼,自然三业精进,不生疲倦之心,不起厌足之念,念念无间,相续不断,周遍十方,普礼诸佛,能礼所礼,自礼他礼,皆离相称性而修,是名普贤行愿的礼敬诸佛。

  能修学普贤行愿礼敬诸佛,即等如修诸波罗密。例如:菩萨礼敬诸佛,将此礼佛功德,回向法界众生,即是布施;礼敬诸佛,三业清净,烦恼不起,即是持戒;心无厌倦,忍受疲劳,即是忍辱;不休不息,昼夜无间,即是精进;心意专精,一心不乱,即是禅定;能礼所礼,俱皆空寂,心境一如,即是般若:自行化他,接引众生,即是方便;以此礼佛善根,回向佛道,不求人天果报,即是大愿;专心敬礼,内伏烦恼,外除魔怨,即是大力;能礼所礼,唯是一心,称性起修,全修契性,性修不二,即是大智。

  礼敬诸佛,本是事相修行,属于俗谛理,但普贤行愿,能由事契理,因相证性,正当礼敬诸佛时,不见有能礼所礼,能所一如,心境空寂,求礼佛之身心了不可得,是即俗即真,即有即空,即事即理;虽然求身心了不可得,能所双亡,但能普运身心,遍礼诸佛,是即真即俗,即空即有,即理即事。如是真俗圆融,事理无碍,空有不二,即是中道妙理。故修礼敬诸佛的行愿,不止具足十波罗密的功德,同时具足一心三观,结果,能圆证空假中三谛理,成就佛果菩提,可知礼佛功德,实在不可思议。

  礼佛如此,其它赞佛、供佛、忏悔等十大行愿,无不如是。一一行皆具足诸波罗密,一一行皆空有不二,三谛圆融,事理无碍;故一一行皆名普贤殊胜行,一一行皆被称为大愿王。

  2、称赞如来愿

  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

  称是称扬,赞是赞叹,即是称扬赞叹如来功德。「如来」是佛十种通号之一,名仿同先德号。意思是:今佛出世,如古佛再来。涅盘经说:「如过去佛所说不变,从六波罗密来,至大涅盘,故名如来」。

  又如来有三身,金刚经言:「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指法身如来。转法轮经言:「一切智名如,正觉名来。」楞严经说:「明极即如来」,都是指报身如来。成实论言:「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楞严经说:「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是指应身如来。法身如月,报身如月光,应身如月影,若说是一,三义宛然,若说是三,同是一月;故知如来之身,不可以言一,亦不可以言三,实则三即是一,一即是三。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以下,明所称赞之境广大,无穷无尽。即是说:尽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中,所有一切极微之尘,一一微尘之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之佛,其中每一尊佛,皆有无量无数如大海之广大众多的菩萨围绕。这种境界,非具有极深善根的人,是无法理解而能生信的。今普贤菩萨,智能等佛,故能亲证此境界,信解所赞叹诸佛,尽虚空、遍法界、微尘数众多,无穷无尽。

  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

  初二句是明能赞佛之因心殊胜。我是普贤菩萨自称,甚深胜解,即是了解一真法界,唯心之理,一即无量,无量即一,谓之胜解。现前知见,显示此种胜解,是由甚深智能,现量体证,并非识心,妄想分别测度。

  「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是标能赞之舌相。大辩天女,指妙音天,天王之后,有大功德,有大辩才,能满众愿,能施辩才。

  金光明最胜王经中,大辩天女白佛言:「世尊,若有法师说金光明最胜王经者,我当益其智能,具足庄严言说之辩,若彼法师于此经中文字句义,所有忘失,皆令忆持能善开悟,复与陀罗尼总持无碍。」

  但八十卷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中说:「自在天王,有天婇女,名曰善口,于其口中,出一音声,其声则与百千种乐而共相应,一一乐中,复有百千差别音声。」可见其舌根之微妙。今普贤菩萨能于尽空遍界,所有佛剎极微尘数众多佛前,以甚深殊胜知见,发出超过辩才天女的微妙舌根,且于一一舌根,同时发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用以「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音声、言辞、功德皆言海,是形容普贤菩萨能赞佛的音声、言辞、及所赞诸佛的功德,皆像海之大,海之深,以及海水的众多不可测量。

  「穷未来际,相续不断」,是显其赞佛功德时间的长远无尽,「尽于法界,无不周遍」,是显其赞佛之空间广阔无限。菩萨赞佛功德,非限于一天两天,或一生二生,而是尽未来际,生生世世,遍十方界,于悠悠岁月,无限时空中,相续称赞,而无间断,永无止息,故其功德,亦不可限量。

  在杂华譬喻经中说:过去有一小沙弥,名叫口香,因为他口中常常散发青莲华香。原来此小沙弥,于无量劫前,曾经称赞佛之功德,自是以来,生生世世,口常出青莲花香,可见赞佛功德,果报难思。

  佛经记载,「辩才」共有四种,名四无碍辩,亦名四无碍智,或四无碍解。因为在意则名为智,为解,在口则名之为辩。

  一法无碍辩:法,指名句文等经典,包括佛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能诠的教法。说法者,能于如来教法通达无滞,名法无碍辩。

  二义无碍辩:义,是能诠教法所诠的义理,说法者,能对一切佛经,所诠的义理,深入理解,名义无碍辩。

  三辞无碍辩:词,指诸方语言,能于诸方语言通达自在,普应一切众生的心行差别,用诸方言,而为说法,名辞无碍辩。

  四乐说无碍辩:能具前三智,乐意恒为众生说法,教示利喜,心无厌倦,名乐说无碍辩。

  别行疏钞将此乐说无碍辩分别为七:

  一应辩:于一剎那间,能应一切众生机,无论三乘五乘根性,无论喜欢广说或略说,皆能适应。

  二捷辩:言说迅捷,无口纳言塞等语病。

  三峻辩:口如悬河,说理滔滔不绝。

  四无疏谬辩:凡有所说,无不合理称机,无疏忽之失,无荒谬之说。

  五无断尽辩:说法利生,精进无间,尽未来际,永无休止。

  六丰义味辩:凡有演说,音声清彻,含义丰富,语气幽默有趣,令听者感动,心生恭敬,百听不厌。

  七一切世间最妙辩:谓其演说,言辞美妙,义理超越,世出世间,无过其上。

  总具前七种辩才的人,可称为乐说无碍辩。九地以前诸位菩萨,或具一二,或总具非胜,必登九地,始可具足四无碍辩,至于能穷理究竟,尽相无遗,言辞无尽者,唯佛与普贤,或与普贤菩萨相等的法身大士,方可称之为具足穷极四无碍辩。

  普贤菩萨,既然具足穷极四无碍辩,当然能出超过大辩才天女的微妙舌根,出无尽微妙音声,以及无尽言辞,以称扬赞叹尽虚空、遍法界、极佛剎微尘数诸佛功德,而且穷未来际,无不周遍,尽于法界,无不周遍。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此引喻结显,行愿无尽。因为佛之功德,无穷无尽,是以称赞的舌根、音声、言词、与时间,亦无穷无尽。「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义如前释,在俗谛理的事相言:虚空是广大无涯,无穷无尽的;但在真谛理言:虚空亦是生灭法,当众生反妄归真,虚空粉碎,大地平沉时,则虚空界既尽,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亦尽,故赞佛之因行亦尽。但是现在,十方虚空仍然无有穷尽,乃至烦恼,亦未尽故,是以「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是正显无尽。

  礼敬通于三业,但偏重身业;称赞亦通三业,但重于语业。身语均不离意,由意业尊敬,然后礼赞,故言:「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语言之于人生,影响甚大,所谓:「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岂可不慎?可惜世人,多喜欢自赞毁他,或背后说人短长,特别是基于不耐他荣,不喜他善的妒忌心理,往往憎人富贵,恶言中伤,谗言毁谤,造了口业而不自觉。事实上,人非圣贤,互有短长,人与人相处,若能取人所长,舍人所短,互相赞美,互相尊重,互相协助,自然可以建立人间净土,促进社会和乐,特别是赞佛功德,更不可思议。虽然,佛是八风吹不动,人世间一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与佛无关,但基于因果定律,赞佛自有赞佛的功德,谤佛亦有谤佛的罪过。

  佛在世时,有一次带领众弟子出外弘化,经过一处有两个讨饭的叫化子,见佛经过,其中一个说:佛好象一个大王,佛弟子们好似群臣,现在大王带领群臣出来巡游了;但另一个讨饭的却说:佛好象是只母牛,佛弟子好象一群小牛,现在母牛带着小牛出来觅食了。因此,他们两个人都造了口业而不自知,而且他们的口业,都同时获得现报。原来该国国王驾崩,全朝群臣物色一位贤明之士继承王位,巧遇赞佛如王的人,睡于树下,有祥云覆在其上,知是非常之人,于是选他为王。至于说佛像母牛的人,因喝醉倒在通衢大道中睡觉,竟被五百商人的牛车经过辗毙。由于此故事的治约启示,我们实在不应该随便恶口批评别人。

  3、广修供养愿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

  初二句,是总标广修供养的大愿,供养有事供有法供,但修事供,不修法供,不名广;必须由事供养进而法供养,方名为广。又能供养之心有限,所供养之境有限,所供之物及所施之法皆有限,不能称广。今言广修供养,无论是事供养,法供养,能供养,所供养,皆称性起修,竖穷横遍,无穷无尽故言:广修供养。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以下,是明所供养之境,广大无尽。法界无尽,虚空无尽,于无尽虚空法界中,诸佛国土亦无尽;今将尽空遍界所有十方三世中,所有一切佛国土,尽碎为微尘,在如是众多微尘数中,每一粒尘皆「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而每一佛在说法时,皆有种种菩萨聚集法会,其数之多,实无法想象,故用「海会」二字,以形容围绕佛听法的菩萨众多,犹如海之广阔无涯。

  菩萨言种种,是包括初发心的凡夫菩萨,或权教地前菩萨,或地上地后,或已证佛果而再现菩萨身的佛界中菩萨。「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是显其境界的广大、弘伟、与壮丽。又岂是我等凡夫所能信能解?但以普贤菩萨的智能及其愿力,故能起深切的信心,深切的理解,明明白白,知到见到所有尽空遍界极佛剎微尘数佛,皆在面前,故说:「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是出供养因心的广大无尽。

  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然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

  此明供养物的众多而且美妙。上妙,显非人间俗品,而是天上精妙之物。如云,如须弥山,如大海水,是譬喻供养具的众多。华云,鬘云,及天伞盖云属于色尘;天音乐云,属于声尘;天衣服云,是触尘:天种种香,涂香烧香及末香,是香尘;种种酥灯、油灯、诸香油灯,是味尘。如是色声香味触等五尘供养具,皆是天上精美之物;其数量之多,堆积起来,如天上的云,重重无尽;如地上的须弥山王,其高大无比;诸香油灯的灯心,竟然像须弥山那么高大,其灯油像大海水之深。

  如是众多精美上品供养具,非用于一时,而是「常为供养」,常以精妙美品供养「十方三世所有佛剎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可见其供养时间之长久,供养佛之众多,供养具之美妙,其所得的功德,可谓极大,但仍然不及一念法供养的功德。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八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诸供养中,法供安最。」是总标法供养殊胜。「所谓:如说修行供养」以下,是列举七种法供养。

  「如说修行供养」,是能依佛所说,如法修行,即等如法供养如来。因为学佛贵在解行相应,若能说不能行,犹如说食数宝,终不得益。法句经说:「虽诵千言,不行何益?不如一闻,勤修得益。」提婆达多能记忆如来三亿品经,但未能如说修行,终堕恶道;周利盘特伽,仅受一佛偈,如说修行,终证解脱。故大智度论说:「能行说为正,不行何所说;若说不修行,不名为智者。」一切智者,皆从精进修行中来,所以如说修行,该是成佛的基础,能如佛所说而行的人,即等如法供养如来。

  「利益众生供养」,凡能增进他人物质或精神的享乐,皆名利益众生,或身受惠而享乐是利,心受惠而喜悦是益。唯识述记言:「后世之益为利,现世之益为乐」。诸佛出世的本怀,皆是为利乐一切众生,如仁王经言:「常遍法界,利乐众生。」凡是佛弟子,能实践佛法,用实际行动,修持六度万行,饶益众生,令众生现世安乐,来世得益,畅佛本怀,才是真法供养如来。

  「摄受众生供养」,摄受是以慈悲心,随顺一切众生的心愿意行,运用四摄法的方便,摄取众生安置于佛法大厦,令沾法益。如维摩居士,以善巧方便,居毘耶离城,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以禅定摄散乱,智能摄愚痴,是名摄取众生。凡佛弟子,能广修六度四摄等法门,以种种方便利益众生,即等如是法供养如来。

  「代众生苦供养」,诸佛菩萨,皆为怜愍众生苦恼,为拔众生苦,与众生乐而出现于世。故身为弟子,亦应该秉承佛菩萨的意志,尽一切精力,去解除众生苦厄,甚至代一切众生受苦。所谓:「但愿众生脱离苦,不为一己求安乐。」如是尽形寿,甚至生生世世,拔众生苦,与众生乐,即等如是法供养如来。

  「勤修善根供养」,善根,指人身口意三业所修之善业,固不可拔,能生长余善,名之为根。又善根指不贪、不瞋、不痴三种,以此三种善根,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亦是进取菩提的正因,能生长佛果功德,因名善根。十住毘婆沙论言:「善根者,不贪、不瞋、不痴,一切善法从此三生。」大智度论说:「一切诸善法,皆从此三善法增长。」故佛弟子,能勤修善根,努力除灭贪瞋痴等烦恼,增长不贪、不瞋、不痴善根,长养菩提功德,即等如法供养如来。

  「不舍菩萨业供养」,菩萨的专业,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所谓:「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故凡能上求下化,负担弘法利生,续佛慧命的责任,不舍离自己的职责,即是法供养如来。

  「不离菩提心供养」:菩提心,是发愿成佛之心,大智度论说:「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成佛,是名菩提心。」但佛道遥远,必须经三大阿僧祇劫修福慧,百劫种相好,何况菩萨道难行,若然发心不坚,遇上逆缘,便会退失。华严经言:「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原本发心成佛,今因退失菩提心,反堕落作为魔鬼眷属,岂不可惜?是以菩萨应该时刻守护菩提心,勿令退失,所谓:「假使热铁轮,于汝顶上旋,终不为此苦,退失菩提心。」凡能不离菩提心,勤求佛道,广度众生者,便是法供养如来。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普贤菩萨,提防一般众生,以为供养财物多,供养佛多,所得功德必多,但修事行,不修理观,喜爱有为,不修无为,因此,特别将事供养及法供养二者校量,以显示法供养功德无尽,事供养功德有限。

  「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是指前文所说,常以色声香味触等五尘,上妙精品,供养极佛剎微尘数众多诸佛,当然功德无量,但若与七种法供养功德比较,则法供养仅一念之短暂,其功德已是财供养所得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俱胝」是数目名,译言亿,玄应音义言:「俱致或言俱胝,此言千万或亿,」在华严经阿僧祇品说:「十万为一洛叉,一百洛叉为俱胝,」然则俱胝该是一千万之数。「那由他」亦是数目名,大智度论说:「十万为亿,千万亿名那由他。」又翻译名义集言:「那由他,此云万亿,」「迦罗分」亦是数目名,慧苑音义言:「哥罗分,正云迦罗,此云竖,折人身上一毛为百分中之一分也,算分,是用算术方式算出最微细之数。数分,是用数学方式数得出最微细之数字。「喻分」,是用譬喻可以形容得出最微细之数。「优婆尼沙陀分」,译为近分,是将一粒微尘,再分折为七分,而接近怜虚尘,是数之至极少。

  总显无论财供养其数如何大,如何多,亦不及一念修法供养所得的功德,百千万亿分之一,甚至极微细分之一。因为财供养是有漏因,虽大如须弥山,深如大海水,终有穷尽;而法供养是无漏行,称性而修,尽空遍界,无穷无尽;又财供养仅能资养四大色身,法供养能增长法身慧命,二利成就,当证菩提,是以诸供养中,法供养功德最大。

  善财童子再见文殊,文殊菩萨即告之曰:「菩萨有十种功德具足圆满,则得成就修真供养一切如来,何等为十?一者以法供养,二者修行诸行,三者平等利乐一切众生,四者以慈悲心,随顺摄取;五者以如来为力,随顺一切。六者不舍勤修一切善法;七者不舍一切菩萨事业;八者如说能行,如行能说;九者长时遍修,全无疲厌;十者常不舍大菩提心。若诸菩萨,具此十法,期能成就供养如来,非以财宝衣服名真供养。何以故,如来恭敬尊重法故,犹如孝子尊重父母,承顺颜色,心无暂舍。若复有人,敬其父母,其子倍复尊重是人。诸佛如来,亦复如是。若诸众生,供养法者,是真成就供养如来,以诸如来尊重法故。」此中言法供养,是偏于学习佛法,依法修行。但法华经及维摩经则说:若能以大悲心,平等布施,不分高下,离人我相,不求果报,即使财施,亦等如法布施,亦能成就真法供养如来。

  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此是解释法供养,胜于财供养的原因。何以用众多上妙供养,常供养众多如来,亦不及一念法供养功德百千万亿分之一?因为一切诸佛,无不尊重法故,若能如前所说,修习七种法供养,便能出生诸佛,其功德当然非财供养可及。故言:「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由于财施有漏,法施无漏,财供养仅获世间短暂之福报,法供养可获出世佛果菩提,所以:「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斯,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此结显广修供养行愿无尽。广大二字,指前文所说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衣服云,以及种种香,种种灯,大如须弥山,多如大海水等供养具。最胜二字,显普贤菩萨运心平等,普施一切,悲智双运,称性而修,故虽财施亦等如法施,达到财法二施,等无差别的境界,故言最胜。

  此广大最胜的供养,是尽空遍界,广大无比,即使「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但事实上,「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且尽于未来际,「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因为普贤行愿所修的供养,是称性起修,事理不二,是以法性无尽,此广大最胜供养亦无尽。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净土指归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一生当中作一个明白人,自在了,幸福了,这就是佛经里面讲得大利益,真实的利益。真实的利益并不是财富、权力或地位,真实的利益是彻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因果报应的事实,然后就像诸佛菩萨一样,应化在这个世间,救度众生。譬如你是家庭主妇,你是全世界家庭主妇的榜样。你的家庭整理得干干净净、清洁整齐,是所有一切家庭的榜样,菩萨家庭!佛陀主妇!所以教你作佛、作菩萨,并不是教你得富贵、权力、地位,而是教你把你的思想,把你的观念全部改变过来。你的生活、工作不是为自己,是为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作榜样,这叫学佛。正如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看《普门品》里面所讲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什么法得度,就说什么法。“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佛法,这是真正彻底觉悟的大法。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