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心的恶报


2015/5/22    热度:355   

毒心的恶报

过去有一个人,夫妇结婚好几年,他们一直渴望着有一个儿子。尤其丈夫等得最着急,为了生子,他就又娶了一个小妾。因为经过太太的同意,所以小妾是接回家里同住的。过了不久,这个妾真的生下一个又白又胖的男孩子,丈夫高兴得很!自此,对姨太太和小孩特别爱护,而把大太太就搁冷下了。

本来大太太看见姨太太进门,已视为眼中之钉;何况现在丈夫对姨太太和孩子更加宠爱,当然她是非常嫉妒。可是在丈夫的威严下,她也无可奈何,只好趁着丈夫不在的时候,才敢向姨太太泄泄恨、出出气。可是这种机会很少,因此,她的怨恨越积越多。 有一天,正是这个小孩过一周岁的时候,太太就趁着小姨太太不在的当儿,从头上拿下一支金钗,从小孩的头上插了进去。这件事情,她做得很隐密,没有人知道,虽然这孩子一直哭个不息,可是没有人发觉。因此,一个白白胖胖的孩子,终于发高烧而夭亡了。

自己亲生的儿子,又是长得那么可爱的孩子,一旦死去,谁不痛心?姨太太对这突然发生的不幸,感到悲切痛苦万分!孩子死去已有一个月,但姨太太的方寸已乱,每天泪流满面,最后终于病倒。

丈夫对儿子的早夭,当然也非常痛惜,可是他比较看得开,他认为人既死不能复生,哭有何用!然而很多近邻亲戚都说:小孩的突然死亡,必定有原因,因此劝他开棺验尸。果然大家猜得不错,在检验以后,发现小孩头上有一支三寸长的金钗。这使小姨太太更加伤心,她知道孩子是被害死的,心里又是恨,又是痛,终于,她发出誓言,一定要报仇,否则死也不暝目!

后来,小姨太太请教一位婆罗门,怎样才能报复?那个婆罗门告诉她,如果持了斋戒,就能够满愿。小姨太太爱子的心愈切,报仇的心也愈急,她真的受持斋戒,不久,这小姨太太因忧郁而与世长别了。

这时,正好大太太受孕,她高兴非凡:眼中钉既已拔去,自己的受孕又能增加丈夫的爱情,她欢喜不已!过了不久,大太太生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全家都疼得如掌上明珠。但很不幸的,女儿到两岁的时候,也呜呼哀哉!

这意外的打击,使她哭得死去活来!可是,人已死了,又有什么办法?不久,大太太又生了一个儿子,可是,养不到三岁又夭折了。这样一连生了六个小孩,最大的养不到七岁就死亡。爱儿的早夭,是令做父母的最痛心的。十几年来,大太太被爱子夭折的痛苦,折磨得憔悴不堪,同时在她的心里,也变成很消极。从此,她每天把自己关闭在房间里,不愿和外面的人多接触。

有一天,忽然来了位比丘,说要找大太太。起先她不肯出来见面,后来因比丘说有要紧的事相告,才出来见面。比丘一见她,就问道:“你记得以前死去的那个姨太太吗?她是怎样死的呢?还有她那一周岁的儿子,是怎样死的呢?”

这意外的询问,令大太太惶悚不安,全身发抖,一句话也答不出来。因此她痛苦惭愧地说出小孩夭亡的原因,并且请求比丘救救她。比丘告诉她六个孩子的早夭,就是那姨太太的冤魂来投胎,故意害她受苦;如今要解除这条怨结,比丘叫她到寺院里去做功德;消消自己的业障。

第二天,大太太遵照比丘的吩咐,一大早就起身准备到寺院里去。刚走到半途,忽然发现一条毒蛇,正张大嘴巴,很快地游到大太太的身边,她吓得昏倒过去。万幸的是,那个比丘已经赶来;对毒蛇说道:“毒蛇呀!你应该满足了吧!你想想,她只害你一次,而你却报复了她六次,这还不够吗?现在她既然能后悔,并且要替你做功德,你也应该解除这条怨结。你没听人家说,‘冤仇宜解不宜结’?如今你还想害死她,这样对于你本身是有害无益的。现在你也该为自己的将来打算打算了吧!难道你愿意生生世世堕落在畜生、地狱道里受苦吗?”

比丘的话,毒蛇好像很理解,它垂下头,悠然地游走了。大太太醒来时已看不见毒蛇,比丘才把刚才的情形讲了一遍。从此,大太太感到以往的过错,所以就跟比丘出家修道,晚年即深居山中,忏悔过去的业障。

害人最终是害了自己,因果可不慎哉?!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佛教故事 佛经故事 因果故事感应故事宗门故事名人学佛成败故事哲理故事智慧故事身边故事生活故事短故事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一般凡夫最严重的习气,是嫉妒、嗔恚、贪爱。看到别人稍稍比我自己好,嫉妒心就生起来;殊不知嫉妒、嗔恚、贪爱是三恶道的业因。 纵然一天念十万声阿弥陀佛,这三种心要是不断,将来的果报还是在三途。学佛的人,对人事物都不能有牵挂;心里面还有一丝毫的牵挂,就出不了六道。不出六道,三途的成分多,这个事情很麻烦!我们凡夫动感情,把理智转变成感情,理智迷了就叫做感情;一念迷,恐怕是要多生多劫堕落三途,这个利害得失太大了!一般人都很执着;执着,是自己见解上的错误。见解上的错误制造出许许多多的障碍,有这些障碍,就起烦恼;有烦恼就引起苦报,三途是苦报。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五种错误的见解如果不能断,我们三途就有分,三恶道免不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