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现观庄严论释 4、《现观庄严论》注疏
2014/9/3   热度:2332
索达吉堪布:现观庄严论释 4、《现观庄严论》注疏 ——白莲花之璎珞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智慧日轮满布所知际, 大悲光芒周遍所化界, 任运无间事业拥有者, 能仁日曦之前我敬礼! 安住兜率天之法云地, 普降佛深密意甘露雨, 满足瞻洲具缘所化愿, 愿佛补处慈氏月尊胜。 无量佛子聚集众会处, 所发稀有空性狮吼中, 无可比肩唯一智慧藏, 祈愿文殊本尊恒护我。 开显生四圣之智度者, 无著世亲狮贤二解脱[5], 诸等译师以及班智达, 亲疏传承上师前顶礼! 深广远离边戏般若义, 令诸聪慧初学者欣喜, 供品功德之水仅一滴, 亦皆源自法王师慧海。 此处宣说《现观庄严智度窍诀论》[6]可分为四部分。 全论分四:一、论名之义;二、译礼;三、论义;四、末义。 甲一、(论名之义)可分为三:一、翻译论名;二、宣说论名;三、论名之必要。 乙一、(翻译论名): (本论全称之梵文音译,为“阿毗三昧耶阿朗迦那摩占佳波罗蜜多邬拔提夏侠扎”。)其中“阿毗三昧耶”,是指“现观”;“阿朗迦”是指“庄严”;“那摩”是指“所谓[8J?- L- 2]”[7];“占佳波罗蜜多”,是指“智慧到彼岸[智度]”;“邬拔提夏”,是指“窍诀”;“侠扎”是指“论”。(连贯起来的意思,就是“《现观庄严智度窍诀论》”。 乙二、(宣说论名): 在经典般若、道般若与果般若当中,对此论的根本经典——广中略三种般若波罗蜜多经典[经典般若或经典智度]之义,能迅速快捷并轻而易举地证达,所以称之为“窍诀”。 至于“论”[8]的意思,则可作如下解释: 总的来说,从言词[9]的角度而言,佛陀经教[经]也可以称之为“论”,因为具有整治弟子相续的释词[10],但此处所说的论,却是指十地自在尊[11]所作之论。 本来,作为论的概念,小乘行人将其承许为名、词、文字三者聚合的自性,属于无情法的本体;而依照大乘的观点,所谓“论”,则是显现为名、词、文字相的觉识。 而所谓“佛陀经教[经]”,是指从佛陀智慧增上缘中产生的,针对所调化众之他现[12];至于十地以下所造的“论”,则是与自他二现相关联的。 在般若的经教之义,也即宣讲空性精华的直接之义,与作为道现观的隐晦之义二者当中,此论所阐释的内容应属于后者。通过真实般若之义在内心现前[现],就能如实无谬地证达[观]其义。至于隐晦之义,则是指八事。 (所谓的“庄严”,可分为三种:)将其开显彰演,是“(开显)庄严”;般若之义,是自性庄严;七十义,则是美化庄严。以开显庄严之此论明示般若之义,则可令智者生起欢喜之情[13]; 至于“所谓”的意思,则是指宣说名义之关联。 我等本师如来出有坏正等觉释迦牟尼佛依次的三转法轮中,二转法轮的内容——般若波罗蜜多,被藏地前译派的先德们分为六部“母般若”与十一部“子般若”,总共为十七部《般若经》。 其中的“母般若”,也即:一、《般若十万颂》;二、《般若二万伍千颂》;三、《般若一万八千颂》;四、《般若一万颂》;五、《般若八千颂》;六、《般若摄颂》。 其中的“子般若”,也即:一、《般若七百颂》;二、《般若五百颂》;三、《般若三百颂》;四、《理趣分一百五十颂般若》;五、《般若五十颂》;六、《二十五门般若》;七、《帝释请问经》;八、《妙力伏请问经》[《善勇猛般若》]九、《小字般若》;十、《一字般若》;十一、《般若心经》。 但惹波哲[智慧宝剑]的观点却认为:“(这种数量的确定方式是不正确的,因为)一、《一百零八名般若经》;二、《日藏般若经》;三、《月藏般若经》;四、《普贤般若经》;五、《金刚手般若经》;六、《金刚胜幢般若经》这六部经典应当也属于《般若经》,却并没有为母子十七部般若所摄,(所以有不全面的过失;)而《般若摄颂》又是从《般若八千颂》当中摘录出来的,所以又有重复之嫌。” 而阿尔·香秋益西又划分出广、中共计九种般若。 按照一般的说法,广般若包括存放于寻香境的《般若十亿颂》;存放于天界的《般若八十万颂》;以及存放于龙宫的《般若十万颂》三部。 (由此可见,“母子十七部般若”并不能含摄所有的《般若经》。)“母子十七部般若”的称呼,肯定是以藏地首次翻译佛经之际所翻译出的《般若经》数量而命名的,并不是确定的(《般若经》)数量,因为在《莲师遗教》当中也曾说过:“主宣般若空性众经典,母子十七般若已译出。” 在阐释《般若经》密意方面,(古印度)共同承许的有四种宗派,包括:慈氏菩萨以所著的《现观庄严论》,来论述般若隐晦之义——现观次第为主的内容;圣者龙树菩萨以所著的《中观理聚论》,来论述般若直接之义——空性;陈那论师则以《般若八千颂摄义》,通过三十二种要义的方式来阐述般若之义;马鸣菩萨则是以所著的《般若十万颂注疏——摧伏损害》,通过三门十一种方式来阐述般若之义的。 如果将后两种进行归纳则可以发现,其宗派并没有超出前两种,正因为《般若经》之所诠,乃甚深精华之义与广大之现观次第二者,所以,(开演这两种观点的论师,)就称为两大开派祖师。 虽然无著阿阇黎昆仲,也依靠至尊慈氏怙主的窍诀撰著了相关的注释,但除了有些智者认为,被公认为是伽沃得所作的《般若十万颂注疏》,实际上是世亲菩萨的著作之外,藏地并没有翻译二昆仲的其他著作。 在古印度,解释(《般若经》与《现观庄严论》)的论著有二十一种[14]:一、圣解脱军论师所著的《般若二万颂光明疏》;二、阿阇黎解脱军论师所著的《般若二万颂注释》;三、尊者弥底论师所著的《十万颂、二万五千颂、八千颂般若母三义顺同八现观论》;四、狮子贤论师所著的《般若二万颂八品释》;五、狮子贤论师所著的《八千颂释现观庄严光明疏》;六、狮子贤论师所著的《般若摄颂释难》;七、狮子贤论师在获得慈氏菩萨授记之后,所撰著的《现观庄严论明义释》;八、金洲法称论师所著的,解释《现观庄严论明义释》的《光明释难疏》;九、法友论师所著的,阐释《现观庄严论明义释》的《释明句论》;十、结合《般若摄颂》,由佛智论师所著的《摄要释难》;十一、惹那格底论师所著的《现观庄严论广释共称分论》;十二、克什米尔的佛德论师[迦湿弥罗布达室利论师]所著的《般若灯鬘释》;十三、宝生寂论师[先德瓦论师或静命论师]所著的《般若二万颂具清净论》;十四、结合《般若十万颂》与《现观庄严论》,由克什米尔的达摩室利论师所著的《般若波罗密多十万颂广释》;十五、宝生寂论师[先德瓦论师或静命论师]所著的《八千颂释殊胜心要疏》;十六、阿底峡尊者所著的《般若摄义——明灯论》;十七、结合《般若八千颂》与《现观庄严论》,由无畏源论师所著的《八千颂释精要月光疏》;十八、结合《般若摄颂》与《现观庄严论》,由克什米尔达摩室利论师所著的《般若波罗密多藏匙论》;十九、慧源论师归摄狮子贤论师的论释而撰著的《般若略义》;二十、鸠摩罗什巴扎论师[童寿或童吉祥论师]所著的《般若略义》;二十一、尊者弥底论师所著的《般若摄颂教言》。[15] 藏地智者们遵照并主要执持的,是其中阿阇黎圣解脱军论师与狮子贤论师的观点。 在古印度,为公众所共称的般若经教传授之地有六个:一、欢乐之源——兜率天;二、受用之源——下界龙宫;三、智慧之源——东方邦嘎拉刹土;四、功德之源——贝达国刹土;五、加持之源——西方钨金刹土;六、神奇之源——北方波夏嘎檀香洲。 藏地在此方面,因为一直保存着国王赤松德赞在位期间所作的《般若十万颂注疏》,而使前弘期的传承法脉得以连续不断,并令后弘期鄂译师[16]的学说与其衔接并互相融合。 遍知西绕沃热论师就此而感慨道:“依靠善执闻思三智桨,以及修四加行之舟筏,得见法身庄严妙高山,二转法轮隐义道次第,兜率天中弥勒法王[17]宣,圣境[18]传经教地共六处。释庄严意学说纵繁多,此中解脱[19]狮贤[20]尤超胜,彼意汇入鄂师智慧海。般若广弘追阿尔二圣贤,以讲辩之万道日月光,照亮雪域黑暗之幽林。” (《现观庄严论》的)广义包括七十义;中义包括所知三智、所修四加行以及法身果八事;如果从略的角度而言,则所有的内容都可以含摄于三智之中,因为四圣者的现观可以用总三智来进行概括,四加行可以用道智来作归纳,而法身又可以用遍智来加以含摄。 乙三、(论名之必要): 从总的角度来讲,演说梵文论名既可以种下语言的习气,还可以对法源产生净信; 从分别的角度来讲,论名能起到可以辨别属于何类论著,并易于查照书函等等的作用。 甲二、(译礼): 敬礼一切诸佛菩萨 从无明沉睡中觉醒,并彻底通达了真实智慧[21],(所以称之为“佛”)。正如《皈依七十颂》所云:“彻底证悟诸所知,摧毁愚痴之闭合,佛如莲花般彻悟。” 清净二障,并在精通诸等智慧与功德的遍智以及他利方面具有勇猛的胆识[22],(所以称之为“菩萨”)。 至于“敬礼”上述这“一切”,则是国王法律规定[23]用于辨别三藏的顶礼句。 甲三、(论义)可分为二:一、造论分支;二、所造正论。 乙一、(造论分支)可分为二:一、令所调诸众生信之支分——书首礼赞;二、令智者趋入论典之支分——必要关联。 丙一、(令所调诸众生信之支分——书首礼赞): 求寂声闻由遍智 引导令趣最寂灭 诸乐饶益众生者 道智令成世间利 对于单纯寻求自己的寂灭,而向往解脱的诸声闻与缘觉补特伽罗而言,其方法就是依靠[由]通达诸法之基——一切蕴界处补特伽罗人我以及所取外境——原本空性的遍知智慧[基智],就能通过引导而令其趋入[趣]作为追寻目标之果位——有余与无余涅槃——灭除烦恼与痛苦的最寂灭; 对于诸大菩萨补特伽罗——(乐此不疲地)饶益尽轮回际的一切所调化众生者而言,其方法就是以通达声闻、缘觉、菩萨三道在胜义中自性无生,以及名言中的因果、本体之道智,则可令其成办作为其追寻目标的,世间所有众生之利益——增上生及三菩提之决定胜; 诸佛由具种相智 宣此种种众相法 具为声缘菩萨佛 四圣众母我敬礼 对于将补特伽罗身语意之一切过患彻底清除的至尊能仁正等觉诸佛陀而言,其方法就是由彻底无余地通达一切所知并照见无生的,具有真实之义的一切种相智[遍智],从而实现其追寻目标——宣说此等一切所诠之二谛具众相之法,与能诠之了义不了义的种种法轮。 正如《中般若经》所云:“须菩提,圆满彻底之遍知智慧[基智],是针对声闻缘觉而言;至于道智,则是针对诸大菩萨而言;作为一切种智,又是针对善逝如来正等觉诸佛而言的。” 因此,对于作为[具为]声闻、缘觉、诸大菩萨诸众,以及佛陀(等四圣众)之佛母(的般若之义),至尊弥勒菩萨[我]以各别自证之智,与无二无别、一味一体的方式向其表示恭敬顶礼! 如此礼赞的必要:从自利的角度而言,是为了表示贤圣之士的身份;从他利的角度而言,则是为了令钝根者在听闻到依此般若佛母可以成就四圣众之追寻目标的功德之后,从而生起信心;令利根者在现见以理于其无损之后生起净信,从而以恭敬向往之情深入经论,通过闻思修行产生智慧,以上为暂时的必要;究竟的必要,则是可以获证大菩提之果位。 丙二、(令智者趋入论典之支分——必要关联): 大师于此说 一切相智道 非余所能领 于十法行性 经义住正念 具慧者能见 为令易解故 是造论所为 大师善逝如来正等觉佛陀,于此般若佛母中,宣说了以遍智所表示一切相智之佛道,以及其余的七现观,这就是《现观庄严论》的所诠内容。 该内容并不是[非]除了诸大菩萨以外,其余的外道、声闻以及缘觉等人所能领会的遍智或者法身。也就是说,对于菩提心妙宝,以及以布施等十种波罗蜜多法行为自性的佛陀经教之义,以具备正知之智慧而安住于决定不会忘却之正念的十地途径,为了使具有智慧的菩萨[者],能够现见或者现证法身,则为此论的必要之必要。 为了令人能够轻而易举地解悟难以证达的般若之义——经教中所包含的八事隐义之理的缘故,而以此论加以明示,便是造作此论之必要[所为]。 因为证悟遍智,需要依靠通达般若佛母之义(的智慧);而通达般若佛母之义的智慧,又必须依靠本论。由此可见,能诠所诠之间是互相关联的,必要与必要之必要之间也是互相关联的,所以也间接地宣说了此论的关联。 一般说来,关于“十法行”,有以下几种分类:一种是指缮写、供养等十法行[24];一种是指表示遍智的发心等十法;一种是指在七支供的基础上,加上皈依、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等十法;最后一种是指是十波罗蜜多等十法。 乙二、(所造正论)可分为三:一、针对欣乐广讲者之八现观分类;二、针对喜爱中讲者之六种分类;三、针对倾慕略讲者之三现观分类。 丙一、(针对欣乐广讲者之八现观分类)可分为二:一、以结语略宣;二、广讲彼等之义。 丁一、(以结语略宣)可分为二:一、略说论题;二、广讲论支。 戊一、(略说论题): 般若波罗密 以八事正说 对于前面顶礼句中所说的般若波罗蜜多该如何宣讲呢?应当以所诠八事而进行真实[正]的宣说。 关于般若波罗蜜多,在狮子贤论师所著的《八千颂大疏》[25]中也云:“出有坏善逝佛陀的如幻无二之智,即为真实之般若。能获得该智并与其相顺同的,由言词、语句汇集而成的论典,以及具有见道等法相之道,也称之为‘般若波罗蜜多’,但彼等仅为假立之般若。” 陈那论师在《般若八千颂略义》当中也说道:“智慧度无二,彼慧即善逝。修彼具义故,论道立彼名。” 由此可见,只有果般若,才是真正的般若;道般若是以果法之名而命名为因法之般若的;经典般若则是以所诠之名而命名为能诠般若的。 戊二、(广讲论支): 遍相智道智 次一切智性 一切相现观 至顶及渐次 刹那证菩提 及法身为八 (第一)八现观的法相包括: (一)遍智:对普遍无余的所知之相在一刹那间现前的智慧,可分为如所有智与尽所有智两种; (二)道智:通达三道为无生,并以圆满、成熟和修炼的方式,来现前真实边际[空性]的有学道智慧,就是道智。可分为声闻道智、缘觉道智以及大乘道智三种。 (三)基智:位于其次,则是包括仅仅现证蕴界处一切万法以补特伽罗人我空的声闻基智;了知所取外境法无我的缘觉基智;以及通达二我皆空、远离戏论的大乘基智(在内的基智)。可分为大乘基智与小乘基智两种。 (四)正等加行:为了使圆满现观获得自在,而总摄抉择三种道智之一切相进行修习的加行。可分为四种加行或二十种加行。 (五)顶加行:修习正等加行达至成就标准,也即从暖位直至刹那加行之间,每一阶段修持圆满之顶点,包括以标志加行[暖顶加行]、相增长加行[顶顶加行]为代表而进行宣说的内容,即是顶加行[至顶加行]。可分为加行道顶加行等七种或者四种。 (六)次第加行[渐次加行]:为了成就有学道究竟的刹那加行,而以具有确定的道相、数量以及次第,互相之间以一种修法而牵动所有修法的方式所进行的修持,便称之为渐次加行。可分为十三种加行。 (七)刹那加行:在次第加行圆满成就之后,以一刹那间修习所有无漏之法,便能现证圆满菩提的加行,便是刹那加行。如果以反体而进行分类,则可分为四种。 (八)法身:修习四加行所获得的究竟清净之果,即为法身。可分为四身。 以上所述,即为八事的内容。 第二,至于七十义的法相,则要从表示遍智的十法,表示道智的十一法,表示基智的九法,表示正等加行的十一法,表示顶加行的八法,表示次第加行的十三法,表示刹那加行的四法以及表示果法身的四法来依次进行论述。具体包括: (表示遍智的十法:) 发心与教授 四种抉择分 正行之所依 谓法界自性 (一)发心:具备两种意义或者两种条件[26]的世俗菩提发心; (二)教授:传授以二谛双运的方式进行修道的教授; (三)大乘加行道:以修持教授而进行抉择的见道支分,即为可成为其因法的四种抉择分[大乘加行道]。 (四)修行所依:即成为十三种正行之所依的根本或者所依之法的法界自性住种性。 诸所缘所为 甲铠趣入事 资粮及出生 是佛遍相智 (五)修行所缘:依靠通达修行取舍诸法,从而修持不共之法,即是修行的诸等所缘。 (六)修行所为:作为修行最终目标的断证之果——大断、大证与大心三者。 (七)披甲修行:在披挂起广大发心之铠甲以后,以违品不可侵害,并在每一种波罗蜜多中,都具备了六种波罗蜜多的修持。 (八)趋入修行:依靠具备此等披甲修行,从而趋入大乘加行道果所摄持之一切万法的修行。 (九)资粮修行:以此意乐加行所引发的,以无量修持的方式趋入菩萨道的无边资粮修行。 (十)定生修行:依靠前面所说九法的究竟成就,而必定产生[出生]最终所生之八种结果的修行。 以上所说的十法,即是表示佛陀遍智[遍相智]之法。 (表示道智的十一法:) 令其隐闇等 弟子麟喻道 此及他功德 大胜利见道 (一)道智支分:为了使其成为堪能产生道智的法器,以如来自性光明而令以异熟业所产生的诸天光明隐暗不现,从而摧毁其我慢,以及用“等”字所表述的,能生之境决定、普遍、不舍轮回之本性,和摄持他众为眷属之事业等诸内容。 (二)弟子声闻道:以诸菩萨之圣智而照见,为了令其超离(轮回)而间接宣说的弟子声闻道。 (三)鳞喻独觉道:(以诸菩萨之圣智而照见,为了令其超离轮回而间接宣说的)鳞喻独觉道。 (四)大乘见道:即因此生以及他世之功德,而具有重大利益[胜利]的,作为现证四谛之智的大乘见道。 作用及胜解 赞事并称扬 回向与随喜 无上作意等 (五)修道功用:即修道的作用与功德。 具备修道作用的真实修道可分为:一、有漏修道后得阶段;二、无漏修道入定阶段。 第一、(有漏修道后得阶段:) (六)胜解修道:深信自利、他利、自他二利是母般若所具功德的胜解无上作意修道。 (七)胜解修道功德:诸佛菩萨因对胜解修道生起欢喜,从而宣说其功德之赞美、承事和称扬的胜解修道功德。 (八)回向修道:能使善根不耗尽的,以在世俗中将自他一切善根回向于菩提之因,在胜义中了不可得的方式而作回向的无上作意修道。 (九)随喜修道:为了能增上善根,而对自他善业进行随喜的无上作意修道等。 第二、(无漏修道入定阶段:) 修持最清净 是名为修道 诸聪智菩萨 如是说道智 (原译:引发最清净,是名为修道,诸聪智菩萨,如是说道智。) (十)修行修道:即修持现证入定离戏境界之智慧功德的修行修道。 (十一)清净修道:诸法虽然安住于本来清净之中,(凡夫)却如同视(白色)海螺为黄色现象一般颠倒而缘,以真实之道清净此等垢障,从而逐渐成为所谓的“最清净”,这就是[是名为](清净)修道。 以上述十一种法,就可以如是而宣说表示诸聪智菩萨道智之法。 (表示基智的九法:) 智不住诸有 悲不滞涅槃 非方便则远 方便即非遥 (一)智不住生死基智:以证悟三世为平等性之智慧,而不住于或者不受染于诸三有轮回的基智。 (二)悲不住涅槃基智:因证悟有寂平等性,而以无缘大悲不滞于涅槃的基智。 (三)远基智:因尚未如实证达远离二边之智慧,而缘于有实无实之相,不能[非]成为修持真实遍智之方便,则称为远基智。 (四)近基智:不分别于有实无实之相的,证达平等性之方便,即为非遥远(之近)基智。 所治能治品 加行平等性 声闻等见道 一切智如是 (五)所治基智[违品基智]:耽执基道果诸法之相,即是作为所断的所治基智。 (六)能治基智:即与所治基智相反的能治品基智。 (七)基智加行:通过断除对差别事[27]色法等等,以及差别法[28]无常等等的耽执,而能间接引发修道声闻、独觉加行的基智加行。 (八)菩萨加行平等性:对于色法之本体、相状、特性以及有境四者无有贪执的基智,便是(菩萨加行)平等性。 (九)基智见道:作为平等性境界以及加行之果法的,包括间接宣说的声闻和以“等”字所表达的独觉见道,以及直接宣说的远离三十二种增益的大乘见道。 如是所说的九种法,便可承许为表示一切智或者基智之法。 (表示正等加行的十一法:) 行相诸加行 德失及性相 顺解脱抉择 有学不退众 (一)加行相:即总摄所修三智之一切相,而进行宣说的一百七十三种相的加行相。 (二)加行:如果对作为修行内容的加行进行分类,则依照其自身本体,而可分为二十种诸类加行。 (三)加行功德:以加行为前行,通过修习上述加行即可获得的十四种功德。 (四)加行过失:对加行修持作阻碍的,作为所断过失的四十六种魔业。 (五)加行性相:表示加行的所知性相,即以智相、胜相、作相以及自性相四相而进行分类的九十一种性相。 殊胜加行在相续中生起的次第分别如下: (六)大乘顺解脱分:在胜解行阶段,从加行修持的角度而言,以相续作为所依的顺解脱分资粮道。 (七)大乘顺抉择分:即顺解脱分彻底成熟的顺抉择分加行道。 (八)有学不退转:即作为加行修习者补特伽罗的有学不退转诸众。 有寂静平等 无上清净刹 满证一切相 此具善方便 (九)生死涅槃平等加行[有寂平等加行]:从殊胜加行的角度而言,作为获得能依佛陀法身之因法的三有寂静平等加行。 (十)清净刹土加行:发愿使不清净(刹土)成为清净,以及为了如愿以偿而积累资粮,作为获得圆满受用身之因法的,使自己(将来成佛的)所依刹土清净的无上加行。 (十一)方便善巧加行:能表示圆满证达一切相的(加行),这种[此]圆满一切相,在谋求其刹土众生之利方面,能了知时与非时,并以千差万别、形形色色的方式行持的,为化身之因法的方便善巧加行。 以上所说的十一种主要意义,即是(表示正等加行的)十一种法。 (表示顶加行的八法:) 此相及增长 坚稳心遍住 见道修道中 各有四分别 四种能对治 无间三摩地 并诸邪执著 是为顶现观 (一)暖顶加行:即总摄修习而成就的此等以十二相状所表示的暖顶加行。 (二)顶顶加行:即以十六种福德增长所表示的顶顶加行。 (三)忍顶加行:即以自利的证悟坚稳以及他利的大悲坚稳所表示的忍顶加行。 (四)世第一法顶加行:以无量福德的方式所表示的,心遍住于无生之义的禅定,为世第一法顶加行。 (五)见道顶加行:即作为见道所断妄念之不共对治的见道顶加行。 (六)修道顶加行:即作为修道所断妄念之不共对治的修道顶加行。 在(见道顶加行与修道顶加行)每一阶段当中,各有着作为遍计部分之见道所断,与俱生部分之修道所断的能取所取四种分别[29],针对四种分别,而分别有四种能对治之法。 (七)无间顶加行:即具备有学道究竟无量功德的无间顶加行三摩地。 (八)应遣邪行:由无间顶加行所净除的,颠倒执著二谛之诸种应遣邪行[邪执著]。 以上[是]八种法,即为表示顶现观之法。 (表示次第加行的十三法:) 渐次现观中 有十三种法 在渐次现观[次第加行]当中,道之本体以从布施直至智慧的六度加行圆满而趋入,并且不离开令道殊胜的所依意乐圆满的随念佛、法、僧、舍、戒以及天的六种(次第加行),加上令道清净的诸法无实性智次第加行或渐次加行的修学。这十又零三的总共有十三种法,是以摄持的方式——即在一者中具备三智一系列诸相,并具有确定的次第——而进行修持的。 (表示刹那加行的四法:) 刹那证菩提 由相分四种 自性圆满报 如是余化身 法身并事业 四相正宣说 加行彻底圆满的最边际圆满智慧,即在一个成事刹那间圆满证悟所知诸法现而平等的菩提。虽然就本体而言并无差异,但由反体法相而分,则可分为四种:非异熟刹那加行,异熟刹那加行,无相刹那加行以及无二刹那加行。 修持四种加行的最终结果,(即为表示法身的四法,)具体包括: (一)自性身:拥有现空双运、具二清净法性功德的自性身。 (二)报身:具备五种决定的相好圆满受用报身。 (三)化身:同前二者一样的[如是],其余在各个所化诸种前随缘而现的具相好化身。 (四)法身:即拥有二十一种无漏法的智慧法身。 以此加持所产生的,乃至轮回存在之间,持续而不间断的事业。 以上所述的四种相,即为真实[正]宣说法身分类之法。依照圣者阿阇黎的观点,事业也可算作能表四法当中的一种法。 丁二、(广讲彼等之义)可分为三:一、广讲所抉择之三智;二、广讲所修之四加行;三、广讲果法身。 戊一、(广讲所抉择之三智)可分为三:一、广讲所得遍智;二、广讲能得之道智;三、广讲所断基智。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学佛第一要紧的事情,就是要把心量拓开,要能够容忍,要能够包容。要知道,我们的本心,我们的真心,经上讲得很好,“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看原来的心量多大!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