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与梁山的兴衰
2015/5/22   热度:180
提起宋江,相信很多人都对他没有什么好印象,主要是因为他一心招安,卑躬屈膝。然而,我眼中的宋江却是一个有雄才大略,能韬光养晦,会卧薪尝胆的政治家。为什么说如此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宋江很会维护自己的名声。众人皆知,宋江的知名度当属名扬天下,可以说,宋江就是靠着名气混的。到什么地方,有什么危险,立即报上名字,就没事了。所以维护名声是很重要的,比如,如果不是宋江通风报信,梁山第一批领导班子晁盖等人就不存在了,这就是维护名声的体现。
二,宋江很会笼络人心。每次对方将领被俘,只有宋江借总指挥之便宜,为之解绑,劝之入伙。被俘之人总是接受,为嘛?一是宋江名扬天下,二是见宋江平易近人,所以就接受了入伙。所以入伙的很多人都是只相信宋江,对宋江的信任度最高,这也为之后宋江当上梁山泊主奠定了基础。
三,宋江很有心机,梁山上许多将领都是被宋江劝其入伙的,不过还有许多人是被逼上梁山的。林冲上山不是因为宋江,且不提他,先看别人。金枪手徐宁,因时迁盗了雁翎甲,诱使其上了山。徐宁不肯入伙,于是借家有妻小为名下山,不料宋江早已把他的妻小安顿到山上,所谓‘‘安顿’’,其实就是劫持人质,宋江道,‘‘早晚便取宝眷到此完聚’’。可谓笑里藏刀,徐宁无计可施,只好留在山上。玉麒麟卢俊义,被俘时劝其上山,不肯,宋江便叫其下山,为什么宋江会如此做?到嘴的鸭子怎可飞了?原来,宋江早已心中有数,吴用已用计使朝廷把卢俊义当做反贼,除了梁山,他已无处可去。宋江的深谋远略由此可见一斑。
此外,还有一事,最可体现宋江的老奸巨猾。梁山聚齐108将后,宋江就不得不当心内部斗争了,因为此时梁山就是一个大杂烩,土匪,捕头,平民,小偷,庄主,囚犯,教头,云集于此,各色人物都有,很容易引起内讧,接着大乱;或者矛盾不断激化,待宋江一死,便树倒猢狲散。这是宋江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他想了个法子,才有了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这回,他的意思就是,上天要聚齐我们108个人,这是天意,咱们以后就是一家人了。要想管着处在封建社会的他们,这倒是一个不错的法子。
看到了吧,这才是真正的宋江,他深藏不露,蒙蔽了众读者的眼睛。其实他的雄才大略已经可与当年的刘备,勾践相媲美了。
要说如此之人,就应当称帝,称帝的抱负,宋江不是没有,这点可从他的反诗‘‘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中看出,可是他为毛选择招安呢?他选择招安,又有何目的所在?
宋江招安,众人皆反对,甚至李逵都骂‘‘招甚鸟安’’,可是宋江是什么人,宋江是政治家,与那些‘‘土鳖们’’想的当然不一样,他选择招安其实有多方面的考虑。
一,宋江不想让梁山永远背负反贼的骂名。天下之人,谁不想留个清名在世,一直蹲在梁山,只会是世世代代的反贼。
二,不可强硬攻打京城。梁山之所以可以败童贯、高俅之军,除了众多将领的骁勇善战之外,还有就是梁山泊的天时地利。梁山是依山而建,依泊而险,山外环泊,泊内有山,所以是‘‘易守难攻’’,如果强硬攻入京城,必须有大量补给,如果补给不够,加上长途跋涉,胜利的希望就大打折扣了。再者说,皇城是全国的中心也不是吃干饭的,岂能说攻下就攻下,所以此去凶多吉少。还有,当时有四大势力盘踞边境,分别是山东宋江、淮西王庆、河北田虎、江南方腊。就算宋江攻下皇城,也必是元气大伤,必须及时调整,此时若其他势力如饿狼扑来,宋江必定全军覆没,所以这条路也万万不可取。
所以为今之计唯有招安,但招安有什么好处呢?
一,高俅攻打梁山时,亲率十路节度使,其中有一半多是招安来的土匪,所以此时招安属于跟大流,必不会引起怀疑。
二,宋江料定高俅会让他们东征西讨,这也是宋江想要的,这样做,一是可以以正当的名义除掉今后可能对自己造成威胁的势力,而且宋江越是征战,皇上越是觉得此人忠诚,越是对其放松警惕,三是以官军的名义征讨,不怕朝廷不给军队,不给补给,可谓一箭三雕。待宋江除尽威胁加官进爵之时,便是宋江登基之日,只要宋江手一挥,大军即可压境,可怜夙愿未了,宋江先逝。皇上最终依然认为宋江是个大忠臣。而宋江也只能哭笑不得,他的抱负也只能在他的反诗中体现一下了: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
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
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门的修持重在行,一般的法门修学的次序是:信、解、行、证。解在行之前,先解后行。行什么?行你所信,行你所解。证是什么?证你的行、你的解、你的信,完全相应,那就是证。开经偈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真正不是一个容易事情!依照这个方式,那可以说,末法时期没有一个人能成就,所以弥陀、世尊大开方便之门,只要信只要行就能成就,不解也没有关系。修学净宗法门,把“解”换成“愿”,信、愿、行、证,往生就是证,这给我们后世人、给我们中下根性人带来无量无边的殊胜方便。信跟行没有变更,我们可以不要解,我们有愿就行了,什么愿?愿生西方,愿见弥陀。只要这个愿恳切,超过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愿望,就成功了,这真正是大开方便之门,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统统得度,所以弥陀被诸佛尊称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就是这个道理。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