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庸之道 传承中华美德
2015/5/22   热度:197
《中庸》是《礼记》的一篇,为秦汉时期儒家的作品。中心思想是倡导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其意在于修养人性而达到至高无上的最高境界。“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为天之正道,庸为天下之定理。“中庸”是人们为人处世的法则,是真理之道,是中和之道、中正之道。
中庸之道亦为君子之道,是由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做人、处事之根本、之理论和方法。孔子的中庸之道阐述了做人处事的基本原则,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要恰到好处。中庸之道内涵丰富,寓意深远,深刻的体现了孔子的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概和宽广胸襟。孔子的中庸思想,促进了儒学文化的进步,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让我们处事做人有了行为规范和目标,同时也给与了我们做人和做事的优良典范。
“勤学善思,多问明辨,博学而笃行”为《中庸》之内涵、之精髓所在。通过不断的读书学习、多问、勤思考,让自己的学问不断的丰富,修养不断地提高;通过自我的完善,自我的监督,自我的约束,从而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崇高道德境界。“勤学”是做人、处事的唯一途径。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说:读书人三日不见,就应当刮目相看。毛泽东曾说过:“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谚语有“活到老学到老”,可见学习是让人进步的、是不分年龄的、是无止境的。“博学而笃行”是做学问之道,其寓意深远、博而精深。有许多知名大学院校将其作为校训。
《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说:中庸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美德,民众缺少很久了。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名扬四海。重德行,贵礼仪,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但是,曾经的礼仪之邦,似乎被人们遗忘。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条件的提高,所谓的时尚、潮流主宰着人们的思想;所谓的西方文化,吞噬着人们的心灵;。当今社会,温情缺失,道德感匮乏,老人倒地没人敢扶、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贪污腐败盛行…“金钱观”“利益观”扭曲着国人的心态、国人的灵魂,可悲可叹!国家的强盛强大,首先应是国民素质的提高,应是道德力量的强大。“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民鲜久矣!
学习中庸之道,传承中华文明,倡导美德教育,应以人为本,共建和谐的环境和氛围,提高有效的社会的职能机制。以大氛围,持久性的建立正确的舆论监督机制,培养人们的知耻意识,形成有效的美德行为规范,从而创建和谐、文明的社会。
学习中庸之道,传承中华美德,盛行礼仪之邦,贵在坚持,贵在与时俱进。以促进感恩意识、提升感恩素养、培植感恩之心为准则,从而提升国民素质,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重建礼仪之邦,任道而重远!弘扬中华美德,共建道德文明,势在必行!开展美德教育,提升道德素质,从我做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现代这个社会,大多数的人都是心浮气躁、性情暴躁,这就难怪现代的人容易老化、容易生病,而且什么样的怪病都有。现在人不懂得保养身体,把自己的身体糟蹋掉了,而疾病的根源是什么?就是人的情绪和念头。“忧能使人老”,你就想到这个伤害多么严重!我们的情绪、念头时时在变化,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成天生活在妄想分别执着之中。妄想分别执着是烦恼,烦恼逼迫身心,身心不能安稳,人就容易生病。我们的身体是随心转,随情绪转!你看温和善良、心平气和的人不容易生病,脾气暴躁、心不清净的常常患病,这不是因果报应,这叫感应道交。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就知道应该怎么做。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