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指归集》之 诸佛之称名与赞叹
2014/9/3   热度:559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第十七诸佛称叹愿。愿文大意是:我成佛的时候,十方无量的世界、无量的佛刹之中无数的佛,假若他不都在称扬赞叹我的名号,赞叹我的功德、我的国土的殊胜与善妙,我就不成佛。换句话说,我要成佛的时候,十方的佛都在赞叹称扬我的名号、我的功德、我的国土之殊胜。实际正是如此。十方佛都称赞,都劝他各各的国土的众生,都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望西师说:‘弥陀愿中,此愿至要’,‘若无此愿,何闻十方。我等今值往生教者,偏此愿恩。善思念之。’如果没有这个愿,阿弥陀佛名号怎么能十方都知道?我们今天能遇到往生的圣教,偏属于这个愿的恩德。正是因为弥陀有第十七大愿,所以我们今生能遇见这样一个殊胜方便的法门。大家好好想一想,法藏大士当时愿求闻名十方,是为什么?那绝不是为了自己的知名度,而是心心念念都是为普摄十方一切众生往生极乐,究竟成佛。如果没有这个愿,‘十念必生’以及其他的愿,也同于虚设。‘十念必生’是无比殊胜,但根本就没听见过佛的名号,又怎么会有十念,就连一念也不会有啊!弥陀圣愿不可思议,可从眼前的日常生活中,得到证明:我们常见中国人,不管男女老少,在欢喜时、忧悲时、愤恨时,都会情不自禁的从口里跳出这句──阿弥陀佛,可是阿弥陀佛是远在十万亿佛土的佛,可是他的名号却人人都知。奇怪的是其他无量的佛,毗卢遮那佛、宝生佛、不空佛、药师佛的名号,一般人都不知道。更奇怪的是,本乡本土地球上的释迦牟尼佛,反而知道的极少极少,甚至有些出家人也很生疏。你若指着庙中释尊的宝像问他:‘这是什么佛?’常常遇到的答复是‘如来佛’。这就像一个学生对人介绍他的老师说:‘这是系主任、教授。’只有职称没有名字。‘如来’、‘佛’都是佛的通号,其中没有名字。这个事正是说明弥陀大愿之力,不可思议。又《会疏》解‘称叹我名’曰:‘称我名者,此有三义:(一)诸佛称扬彼佛德号。(二)诸佛咨嗟称名之人。如彼小经,诚证护念称名之人。(三)诸佛亦咨嗟,亦自称彼佛名。’继又释言:‘三世诸佛,依念弥陀三昧,成等正觉故。’此表诸佛称叹之义有三:(一)诸佛赞叹彼佛圣号。(二)诸佛赞叹一切称念弥陀名号之人。(三)诸佛本身亦称念弥陀圣号。依念佛三昧圆成佛果。《十方佛赞品》‘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东方世界,数如恒河之沙。一一界中各有恒河沙数之佛。一一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如《阿弥陀经》曰:‘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放光与舌相,同是启发众生的信心,证明佛所说没有虚妄。‘说诚实言’,《弥陀疏钞》说:‘诚实,明必可信。以诚则真恳无伪,实则审(的确)谛(同审)不虚。’‘千圣复起不能易,万世守之为楷则者也。’千圣再起也不能改变,万世都应遵守,做为楷式与法则。十方恒河沙数佛所说的诚实之言,就是‘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因为这就是万世不能改的楷则,所以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东方是如此,十方都是如此。《会疏》曰:‘虽诸佛所证,平等是一。念佛往生利益,弥陀不共妙法,故诸佛让德,而令归一佛。是第十七愿成就也。’虽然诸佛所证都是平等一味,但以念佛往生的利益,是弥陀不共的妙法,所以诸佛推让,让十方一切众生都归向于阿弥陀佛。十方佛称叹的多,众生闻名的就多,才能求生的多,得度的多。所以十方诸佛与弥陀是一个心,都没有别的想法,只是为了众生真实得度,都是最真实的肺腑之言。《大教缘起品》‘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镜,影畅表里。现大光明,数千百变。’‘世尊今日入大寂定。住奇特法。住诸佛所住导师行,最胜之道。去来现在佛佛相念。’‘入大寂定’。《甄解》说大寂定是念佛三昧的另外的一个名字。现在佛要给大家说念佛法门了,所以就安住于念佛三昧了。根据《涅槃经》,大寂定就是大涅槃;结合净土就是念佛三昧。圆顿教主张‘因果同时’,念佛三昧是因,证涅槃是果,因果同时,所以两者同时显现。‘住奇特法’《甄解》曰:‘奇特法者,如来正觉果海,名为奇特。奇特之极,至下“华光出佛”之文彰矣。且如《华严性起品》,一切众生身中有正觉智。叹之云奇哉!奇则奇矣。奇而非特。又如《法华提婆品》,龙女成佛,特则特矣,特而非奇。唯此一法,最奇最特。何者?经说“众宝莲华,周满世界”此莲华,欲言是依。则华外无佛正觉。欲言是正,则说言“百千亿叶”。欲言是因,则如来果上功德。欲言是果,则十方所生妙华。欲言是主,则能含十方三世无量慧。欲言是伴,则唯是如来正觉。欲言是一法,则此中出无量法。欲言是无量,则亦一句名号。奇奇特特,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之法,强名为奇特法。’如来果德,称为奇特。最极奇特,如经中‘华光出佛’之文,则彰明矣!且如《华严经》云:‘一切众生身中有正觉智。’此实甚奇,但众生皆具,则非特殊现象,故云奇而非特。《法华》中龙女成佛,八岁之龙女,能立即成佛,确极特殊。但特而非奇。因众生本来是佛,人人有分,个个现成。故龙女成佛并不名奇。唯此经中之净宗一法,既是最奇,又是最特。下依经中《宝莲佛光品》从依正、因果、主伴、一多等说明之。依常情而论,池中莲花,应是依报。若说是依,但一一花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可见佛从花现,故云花外无佛。故不能说是依。若说是正报,经中说花有‘百千亿叶’,明明说是花叶,而非佛身,故不能说是正。若说是因,但此乃如来果德之成就,故不是因。欲言是果,然此花是十方世界所生之物。不待行人果觉功圆,则不是果。若说是主,则能含十方三世无量慧,含摄一切,其伴甚多。若言是伴,则心外无法,唯是如来正觉。极乐世界的依正主伴,一切一切等等都是阿弥陀如来自心所现。若说是一法,可是极乐七宝池中,一花里有无量的光,无量的光一一出无量的佛,无量佛给十方众生演说无量妙法,可见从一里头就出生了无量。若说是无量,但只是一句名号。《往生论注》说:西方极乐世界三种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都入一法句,一法句就是清净句,清净句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就是这一句名号。由上可见,若说是一,可是一里头有无量妙法;若说是多,无量庄严只是一心所现,所以这就是奇中之奇,特中之特,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之法,也不可以安名,勉强称之为奇特。今日世尊欲宣弥陀弘愿一乘、最奇特之法,住于弥陀之所在,佛佛相念。故曰:‘住奇特法’。这是《甄解》的解释。另外蕅益大师说,往生极乐凡圣同居土的人,虽仍是凡夫,可是已经不退转;若说他已证不退转,可是他仍是凡夫。这是十方之所无,所以这是‘奇特’。 ‘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会疏》曰:‘佛说三乘随他教时,各住三乘法,今住佛随自所住,故云住佛所住。’今佛所说,是佛果觉,乃佛境界,故住于诸佛自之所住,而流出此殊胜妙法,以为众生之因心。《甄解》说:‘住佛所住者,住普等三昧。普等三昧及大寂定,并是念佛三昧异名也。三世诸佛皆住此念佛,故云佛所住。今佛为说念佛法门,住念佛三昧。’大寂定就是念佛三昧之异名,‘三世诸佛皆住此念佛,故云佛所住’。三世诸佛都在念佛三昧之中念佛,这是诸佛所住,今天释尊也是住于诸佛所住的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称为宝王三昧,是三昧中之王,所以称为宝王。从念佛三昧可以流出一切三昧。《甄解》说:‘大导师者,即弥陀世尊,以本愿引摄五乘。’‘导师之行,即是弥陀世尊平等引接无所遗故。’弥陀世尊是平等普度,没有分别。不论聪明人、愚蠢人,好人、坏人,有冤的人、有亲的人,都一律是平等大悲普度,不舍一个众生。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信心」和最初的「发心」息息相关,若最初发心非常坚稳,那修法道中遇到的任何障碍,都不会被定义为「困难」,你也不会因此受到阻碍。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
‘最胜之道。’《甄解》曰:‘最胜道者,念佛往生一道。于一切方便中,无上最胜故。’因念佛即无上上最胜之道,往生必证涅槃也。又正当念佛时,心作心是,当下即是,即无上上解脱时也。今日释尊,将演弥陀之妙法,故住于弥陀之所住,行弥陀之所行,念弥陀之所念。故云住诸佛所住最胜之道。‘去来现在佛佛相念’,今天佛住导师之行中的最殊胜之道,所以必定同去来现在这三世之中诸佛一样,佛跟佛都是相念的。诸佛光光相照,心心相印,所以‘佛佛相念’。要不是佛在念佛,何故今日‘威神显耀,光瑞殊妙乃尔’,佛现在的威神是这样的明显光耀?所放光明是这样的明洁、祥瑞、殊胜、微妙呢?大家在法会上所见的释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应化身。《甄解》曰:‘如来正觉者,乘弥陀一如来成正觉故。此应身即本地身也。其智难量。念佛三昧为所住。住此发胜妙智故。’释迦如来正觉,乃乘弥陀一如之乘而来成正觉。故与弥陀同一真如,亦即同一法身。当前现瑞之应身佛,就是法身佛,因为佛从法身流出报身,从报身流出化身,其本源就是法身哪!智慧和法身是一体的。所以今天说法的释迦牟尼即是毗卢遮那法身佛,与弥陀同一法身,也如弥陀常住于念佛三昧。念佛三昧能发极胜妙的智慧,照了真如,穷尽法界,故能通达一切法,无有阻碍,在一切法中都得到最胜自在。因为净宗妙法与如来圣智都不是等觉菩萨所能知,唯佛与佛乃能究竟。故晓喻众生曰:‘如来觉智难量,神通无碍,定慧究畅,于法自在。’一乘愿海六字洪名的真实功德,都不是凡夫所能梦见,所以佛只有宣说自身不可思议的定慧妙用,劝后世学人对佛所说的微妙信愿持名法门,虽不能理解,但应当仰信,欢喜尊重,依教奉行。焉可以凡夫愚昧之分别心,妄测如来圣智,但当信受,久久修习,就会一天比一天明白,必满所愿。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为什么十方诸佛都称赞阿弥陀佛呢?诸佛赞叹之本因,盖欲众生闻名生信,发愿求生,悉证无上菩提也。《会疏》曰:‘是则第十八愿成就。一部宗归,唯在于斯。所以者何?虽四十八愿皆殊胜,以念佛往生为最要。虽一一成就皆难思,而此成就为不共,故诸佛赞叹。’‘闻彼佛名’,《教行信证》曰:‘言闻者,众生闻佛愿生起本末,无有疑心,是曰闻也。’闻名得福,故能生净信之心。‘清净心’,就是没有垢污杂染的净信的心。《胜鬘宝窟》说:‘清净心,净者信也,起净信之心,又不杂烦恼心,名为净心。’这就是说:净就是信,起了纯一的清净的信心,不夹杂任何烦恼,叫做净心。《疏钞》:‘往生净土,要须有信,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信佛名字,诸佛即救,诸佛即护。心常忆佛,口常称(念)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任意早晚,终无再住阎浮之法。此策发信心,最为切要也。’其中千信千生,万信万生,信佛名字,诸佛救护,都是无上开示,是佛知见,是净宗与佛教的心髓。‘忆念受持’,‘忆’就是忆佛功德,‘念’说是念佛名号。‘受’就是信受,‘持’就是坚持。‘归依供养’,以自己身心归向弥陀,依止弥陀,永不舍离。‘供养’,‘供’有两种:(一)财供。香花、饮食、汤药、财物,你用头、目、脑、髓、大地、山河等等的这一切都可以拿来献供。(二)法供。例如:如说修行,发菩提心,用来献供。“养”,指养活、养生、奉养、调养。对于身、对于法,有所利益,就称为养。《弥陀疏钞》:‘清凉大师云:“高齐大行和尚,宗崇念佛,以四字教诏。谓信忆二字,不离于心。称敬二字,不离于口”。’即‘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之旨。‘一念净信’,也就是不二的信心。正如《信心铭》‘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非去来今就是打破了时见,当然一并打破空见和一切虚妄情见。这个‘一’字不宜只看成是数目字中的一个数‘一’,而应看成它是代表‘不二’的圣义谛(真理)。《维摩诘经》主要阐扬了不二法门的妙要。因为‘二’就有‘差别’、‘对立’、‘矛盾’等等情见。出生差别,由于‘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应注意这里的‘一’字,真如之中万法皆如,一切都如,也就是一切如一。这个‘一’正是‘一念’的一字。所以彭际清居士说:‘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行者诚能一念信入,何须更论种种功勋。一切众生流浪生死,惟此一念,更无二念。乃至发真归元,成等正觉,唯此一念,亦无二念。一念之力,不可思议。如是念佛,即心是佛,即佛是心,非内非外,无缚无脱。尽山河大地、十方虚空,无一芥子许不是无量寿佛现身说法处。乃至离即离非,顿入如来大光明藏。’
‘一念净信’,《教行信证》说:‘言一念者,信心无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则清净报土真因也。’我们说一念就是指信心无二的心,无二所以叫做一念。一念也就是一心。一心就是往生清净报佛国土的真实正因。《会疏》说:‘明往生正因,唯在信一念,不依念多少故。’这就是说,往生的正因,只在你的信心达于一念(一心)的程度。能达到,决定往生,不依靠你念多少。这与《要解》往生全凭信愿的说法一致。《教行信证》指出‘信心无二心’,又说这是往生清净报土的真因,现《会疏》‘往生正因唯在这一念’,两者都把一念、一心结合于信。《疏钞》说‘信即心净’,也等于说信心就是净心。一念净信就是契合于‘真如法一’的净信,所以经中下文是‘愿生彼国随愿皆生’。这与《教行信证》的报土真因、《会疏》的往生正因,都是互为表里,正好参证。《弥陀疏钞》引证了《成唯识论》‘信者,谓于实德,深忍乐欲。心净为性。’什么叫做信?就是对于真实的妙德,能深入的安忍,欢喜愿求。信以心净为他的性。什么叫做净?因为心很殊胜,如同水清珠。珠子放在很浊的水中、水当时就清了。信心就有这样的妙用。种种染法,各各都有自己的相,唯有‘不信’这个染法,它有一个特点,是‘自相浑浊’。它不但自己浑浊,而且它还能浑浊其他的心所。如极脏的东西,它不但本身脏,谁碰到它谁脏。所谓‘自秽秽他’。信正好相反,能清浊水,把问题翻过来。所以莲池大师说:‘今修净土,主乎心净,信为急务。’修净的人,以心净为主,所以生信是紧急的要事。《安乐集》依《论注》立三心。一者淳心,信心深厚也。二者一心,信心纯一也。三者相续心,信心相续不杂余念也。并曰:‘若能相续,则是一心。但能一心,即是淳心。具此三心,若不生者,无有是处。’综观诸经论:《疏钞》谓‘信即心净’;《安乐集》谓‘具此三心(信心),若不生者,无有是处’。皆明净信极为可贵。今复冠以‘一念’,而为‘一念净信’,当知此之信心,则在百尺竿头又进一步,非思量所能及。《会疏》谓为‘往生正因’,《教行信证》称为‘清净报土真因’,禅宗四祖《信心铭》曰:‘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正与此一味。‘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一念净信是信,从信起愿,所以信愿是往生的根本。在这种远离一切垢染的清净信心中,把所有善根回向,愿生极乐,于是随你发的愿,必定如愿往生,而且住不退转,乃至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所以十方诸佛没有一佛不赞叹,没有一时不赞叹,只是希望一切众生能闻如是妙法,希望每一众生闻佛名号同生净信,至心持名,愿生极乐,随愿皆生,同证菩提。‘至心’,《观经》就是至诚的心。善导大师说:至就是真,诚者就是实。就是要一切众生的身、口、意业,所修的解和行,必须是真实心中的东西。不应当外现贤善精进的相,可是内怀虚假,里面是‘贪嗔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这种人的内部是贪欲、嗔恨、邪恶、虚假,并且奸恶狡诈,诡计多端,好恶成性,无法教改,所作所为如同蛇蝎。‘虽起三业’,由于‘外现贤善’,当然表面上也做好事,修庙、造像。但这‘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所以要用自心所修真实善根来回向‘愿生彼国’,往生极乐世界。‘愿生彼国’,乃回自身之信行而趣向往生也。即《观经》三心中之回向发愿心。经曰:‘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会疏》曰:‘凡就回向,有自力回向,有他力回向。如回自因行,趣向来果,是为自力。专投佛愿,不用自策励,是名他力。是非凡情回向,故亦名不回向。’不依自力,专靠他力,如是之回向非凡情所能知,故称之为不回向。《大品般若》云:“菩萨如是回向,则不堕想颠倒、见颠倒、心颠倒。何以故?是菩萨不贪着回向故。是名无上回向。”凡情目之为不回向,实则无上回向。盖净土是他力法门,弥陀六字洪名与一乘愿海均是他力。今依靠佛愿,回向,往生,是为无上回向。是故能生一念净信,将所有善根,至诚回向,则‘随愿皆生’。如《会疏》所开示:‘唯在信一念,不依念多少’也。又《要解》云:‘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中日两国大德,万里同风,可以信愿为往生之主因,皆是人天眼目。又《弥陀疏钞》亦曰:‘但有愿者,无一不生。方知愿力,如是广大,焉可不信,焉可不愿!’有了一念净信,把这一念净心回向,决定‘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