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交往,要懂得含蓄和回避矛盾


2015/5/22    热度:197   

中世纪时,有个埃及国王接连打败了几个王国。但他连年用兵,国库快空了;此时,又急需一笔巨款,却发现再也拿不出钱了。他的主意打到了犹太富翁麦启士德的身上。但他知道犹太人决不会轻易出钱,得做个圈套让他钻才行。国王思索了好久,总算想出了一个妙计——

他把麦启士德请进宫,摆上山珍海味盛情款待。酒过三巡,国王喷着酒气向富翁请教道:“麦启士德先生,听说您学识渊博,过人,我想借此机会向您讨教一个问题。”

麦启士德见国王那副故作谦恭的表情,怀着戒备的说:“不敢当,不敢当,我麦启士德不过是个酒囊饭袋而已。”

“不必谦虚。”国王继续说,“听说您对宗教很有研究,所以我想请教一下,在犹太教、伊斯兰教、天主教中,到底哪一种才算是正宗呢?”

聪明的麦启士德一听此话,就知道国王在耍弄阴谋诡计,假如自己偏袒哪一方,而贬低另外一方,说不定会中他的圈套。这问题不能直接回答,不妨同他兜个圈子再说。他想了一会,沉着地说:“陛下所提的这个宗教问题,真是太有意义啦!这使我想起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假如陛下允许我讲完那个故事的话,就一定能得到一个美妙的答案。”

国王点点头说:“那您请讲。”

麦启士德讲的故事是这样的——

从前有个大富翁,家里有数不清的金银财宝,特别有一件稀世珍宝,是一枚闪烁着异彩的戒指,连城,富翁特别珍爱。临终前,他在遗嘱上写道:得到这戒指的便是他的继承人,其余的子女都要尊他为一家之长。遗嘱要后代永久保存好这个传家之宝,不能让它落到外人的手里。

得到这戒指的子子孙孙,都用同样的方法立遗嘱教后代们遵守,谁得到戒指谁便是一家之长。后来,这戒指传到某个后代手里,他有3个儿子,个个受到他的钟爱。在临终前,他拿不定主意,到底把戒指传给谁

当时,3个儿子都向他请求得到戒指。他想不出好办法,只得私下里请来一个身怀绝技的匠人,仿造两枚戒指。临终前,就把这3枚连匠人也难分真假的戒指,私下里分别传给了3个儿子。这下可好,待一闭眼,3个儿子都拿出戒指作为凭证,要求以家长的名义继承产业,可是谁也分辨不出哪只是真品。于是,究竟谁应该做真正的家长的问题,直到现在还无法解决。

麦启士德讲完故事后,微笑着对国王说:“尊敬的陛下,天父所赐给三种民族的三种信仰,难道不是和这三种情形一样吗?你问我哪一种才算正宗,其实,大家都以为自己的信仰是正宗。他们都可以抬出自己的教义和戒律来,以为这才是真正的教义、真正的戒律,以为自己是天父的真正继承人。这个问题之难以解决,就像是那3枚戒指一样,实在叫人无从做出正确判断。陛下您说对吗?”

国王面对聪明机灵的麦启士德,一时无言以对……

在与人交往的时候,要懂得含蓄和回避矛盾。知道什么问题最好不回答,也是一种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佛教故事 佛经故事因果故事感应故事宗门故事名人学佛成败故事 哲理故事智慧故事身边故事生活故事短故事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定要学,学什么?见怪不怪,我们的心就清净了。不要被环境所动摇,不要被环境所染污,在环境里面修清净心、修平等心,这就对了。看到善人好事也好,恶人坏事也好,都把它看平等了,这叫真正修行。佛是应众生而有,我们修行也是应众生而修,没有众生,我们到哪里去修?没地方修。有情的众生分为两大类:善人、恶人。一切境界也分两大类:顺境、逆境,就是好环境与坏环境。在这两类里面修什么?修自己的清净心、修自己的平等心、修自己的慈悲心,这就叫菩提心。菩提心不能离开众生、不能离开社会,离开众生与社会,菩提心到哪里去生?生不起来。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