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风和客舍
2015/5/22   热度:180
狂风和客舍
【前言】
有的人喜欢抽烟,有的人喜欢喝酒,有的人喜欢静坐,从表面来看,每人的嗜好有所不同,但是经由仔细地观察可以看出,这些人的行为都有一个共通的地方,就是「跟着感觉跑」。抽烟的人所喜欢的不是烟本身而是吞云吐雾的飘飘感觉;喝酒的人所喜欢的不是烈酒本身而是喝酒所产生的醺醺感觉;同样的,喜欢静坐的人常常是为了享受那全身舒畅而轻安的感觉。由于众生的习性是追逐快乐的感觉,排斥痛苦的感觉,久而久之就变成了「感觉的奴隶」而不自知。即使知道了,也是不容易摆脱或戒除的,试看有多少烟毒犯接受勒戒后,又一再重蹈覆辙,可知要从乐受的吸引力中脱离出来是很不容易的。那么,要如何有效地戒除这些不良的习性呢?佛陀指出,拔除不良的习性要从根下手:要以正念正知直接看清感觉或感受的真实面目,深入体会这些感受都是无常、无我的,从此不再受其欺骗,因而可以永远摆脱它们的束缚。以下举出佛陀如何对弟子们以「狂风和客舍」作譬喻,来讲解感受的真实面目。
【佛陀在阿含的教导】
有一时期,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园内有比丘们在这儿禅修着。每到黄昏的时候,比丘们都聚集在佛陀的面前,聆听开示。这一天,佛陀告诉比丘们说:
譬如空中狂风突然生起,从四方而来:有的是含有尘土的风、有的是不含尘土的风、有的是普通的风(毗湿波风)、有的是猛烈的风(鞞岚婆风)、有的是微薄的风、有的是厚重的风……乃至有的是回旋的风轮所生起的风(如台风)。
众生身上的感受,也是一样,有种种的感受生起:有的是快乐的 感受、有的是痛苦的感受、有的是不苦不乐的感受;有的是快乐的身体感受、有的是痛苦的身体感受、有的是不苦也不乐的身体感受;有的是快乐的心理感受、有的是痛苦的心理感受、有的是不苦也不乐的心理感受;有的是快乐而有执着的感受、有的是痛苦而有执着的感受、有的是不苦也不乐而有执着的感受;有的是快乐而无执着的感受、有的是痛苦而无执着的感受、有的是不苦也不乐而无执着的感受;有的是快乐的贪着感受、有的是痛苦的贪着感受、有的是不苦也不乐的贪着感受;有的是从快乐出离的感受、有的是从痛苦出离的感受、有的是从不苦也不乐出离的感受。
接着,佛陀为了让弟子们能够记住,便以诗偈说:
譬如虚空中,种种狂风起,东西南北风,四维亦如是。
有尘及无尘,乃至风轮起。如是此身中,诸受起亦然。
若乐若苦受,及不苦不乐;有食与无食;贪着不贪着。
此中有四类的感受:「有食受」是有执着的感受,又称「有味受」;「无食受」是无执着的感受,又称「无味受」;贪着的感受,又称「依耽嗜受」;不贪着的感受,是指以禅定从苦乐出离的感受,称作「出要受」或「依出离受」。佛陀区分各种无常的感受后,进一步指出禅修者要以正念正知看清这些感受的真实面目,才能灭除烦恼,并以诗偈作结:
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倾动,于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
了知诸受故,现法尽诸漏,身死不堕数,永处般涅槃。
这诗偈的意思是说:比丘们要精进修行,培养出不动摇的正念正智,面对这一切的感受,以智慧能了知其无常的面目。由于能如实了知一切感受的无常,所以能在现世中灭尽一切的烦恼,身死命终后不再堕入轮回里,永恒处在没有烦恼的涅槃中。」 以上这一经和诗偈,佛陀是用「虚空中的种种风」做譬喻,来说明「众生身上的各种感受」的无常真相;佛陀在迦兰陀竹园的另一天,则用「旅舍中的种种客人」作譬喻,对弟子们说明「众生身上的各种感受」:旅舍中的旅客,有的是剎利(贵族),有的是婆罗门(宗教师),有的是有地位的长者居士,有的是旃陀罗野人(未受教育的人),有的是持戒的人,有的是犯戒的人,有的是在家人,有的是出家人;众生身上的苦乐的感受就像这些身份不同的旅客一样,都是来来去去,都是具有无常、无我的性质;最后佛陀也以诗偈作结:
譬如客舍中,种种人住止:剎利婆罗门,长者居士等,
旃陀罗野人,持戒犯戒者,在家出家人,如是等种种。
此身亦如是,种种诸受生:若乐若苦受,及不苦不乐;
有食与无食;贪着不贪着。
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倾动,于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
了知诸受故,现法尽诸漏,身死不堕数,永处般涅槃。
佛陀说完经文后,比丘们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以上所介绍的二个经是《杂阿含经》的第471和472经。
【一些省思】
(1)众生身上所生起的各种感受,有一类是生灭迅速,不经多时就消失的,这一类的感受,佛陀用「虚空中的风」来作譬喻;另一类的感受,延续的时间较为长久,这一类的感受,佛陀用「旅舍中的客人」来作譬喻。但是不管时间的长短,众生身上所生起的各种感受都必消失,这便是无常的性质;这些感受的生起和消失都是因缘所成,不是谁能真正掌控的,因而这些感受都是无我的。这些感受的来来去去,就像客人的来来去去,不要误以为是主人。众生的烦恼来自误以为这些感受就是我,因而盲目地跟着感觉跑,最后所得到的不外是烦恼和痛苦。所以,佛陀明确地指出,所有的感受都是客人,要以正知看清它们的真实面目。再快乐、再长久的禅定之乐,也终必消失,离不开无常、无我的性质。这是禅修者所要谨记在心的。
(2)禅修者也要认清感受的四种类别,《瑜伽师地论》上说:有味受者,诸世间受。无味受者,诸出世受。依耽嗜受者,于妙五欲诸染污受。依出离受者,即是一切出离远离所生,诸善定不定地俱行诸受。
一般世人吃喝玩乐,所追逐的是感官的快乐感受,并被这快乐绑住,因而称作「依耽嗜受」。有些禅修者只追求内心的平静感受或禅定之乐,虽将欲贪压伏,但还被禅乐绑住,这称作「依出离受」。以上「依耽嗜受」和「依出离受」二种,由于还被快乐绑住,对快乐有所执着,所以称作「有味受」,这是属于世间受。修行禅定和智慧并进的人,处在身心快乐的状态时,仍不被快乐绑住,对快乐无所执着,因而称作「无味受」,这是属于出世受。
(3)在日常生活中,根尘(内外六处)一接触后,就生起感受,一般人接着因感受的快乐或痛苦,便生起贪爱或瞋恨,这便是缘起的流转过程:「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此中可以看出感受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当禅修者能以正念正知,在触缘受时,立刻觉知感受的无常、无我,因而不再生起后续的贪爱或瞋恨,这便是经上所说的:「了知诸受故,现法尽诸漏」。
(4)要如何以正念正知直接看清感觉或感受的真实面目,看清这些都是无常、无我的?这又回到佛法的基础训练: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于生活中持戒行善,在行住坐卧培养正念正知,使定慧或止观成熟,而后达成直接看清感觉或感受的无常、无我,从此不再被感受欺骗,因而可以高枕无忧了。
【结语】
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对众生的开示,仍然生动地保留在《阿含经》中,当日众生的烦恼还是相同于今日众生的烦恼;当日灭除烦恼的方法还是相同于今日灭除烦恼的方法。禅修者要如实觉知当下自己感受的生灭无常和无我,这便是禅修的重点所在。佛陀要我们不要跟着感觉跑,感觉只是空中刮起的风,来来去去,永远抓不住;再快乐的感受也不外是过境的旅客,再长的停留终将告别,我们不能期待天长地久的感情,因为无常就是它的本性。如果我们不能看清感受的真实面目,盲目地跟着感觉跑,将一再受其欺骗,因而将一直在三界内不断地轮回,饱尝生死之苦。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有许多人问到底人有没有命运?有没有风水?。答案是:你执着有,你相信有,它就真有;如果你的心清净,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它就没有。命运、风水到底是有还是没有?这完全看你自己有没有这个妄想分别执着!心造法界,念变法界,念头能改变法界,这才是正理,这才是真正的事实真相,所以学佛的人不讲风水。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