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之害


2015/5/22    热度:306   

  睡眠之害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的祇园精舍,教导比丘应当精勤修行,转化所有障蔽自心光明的烦恼;世间诸法尽皆无常,若能净心,即得智慧,彻见实相,便可远离苦恼,得大安乐。

  当时,有一比丘心智昏钝不明,不能体会佛陀苦心的教导,每日饱食后即关起房门,放纵习性,恣意睡眠;贪爱色身快意舒适,从不修习无常观等观行法门。佛陀观察这位比丘总是懈怠懒惰地度过每一天,不知自己的生命只剩下七日的时间,担心他因放逸而堕落三涂,于是前往比丘静室予以度化。

  然而在房内的比丘不知佛陀的到来,依旧酣睡不醒,世尊见其心念汩没,觉性迷昧不显,便弹指作声令其觉晓,同时呵斥道:「快起床,怎么还在睡觉呢?你这样的行径就像牛马身上的寄生虫,以及螺、蚌、蠹虫一样,不知此身乃众苦根源,隐蔽于不净之中,只因贪爱身体的舒适而懈怠堕落。如同有人受重伤,遭遇如此危急厄难,却安逸睡眠而不寻求解脱之道。修行之人不能懒惰好眠,常当自警,心心念佛念法念僧,学习诸佛菩萨的行迹,便能远离忧患苦恼。此外,还要常观无常苦空,破除邪见、令生正见,便是世间明眼之人。若能如此,千倍福报功德由此而生,永远不会堕入三涂恶道。」

  比丘闻佛音声,如雷贯耳,惊坐而起,见佛亲自教诲于前,立刻起身顶礼佛足。世尊接着问比丘:「你能忆知过去生的因缘吗?」比丘惶恐地说:「弟子心智为五蕴烦恼所覆盖,不能明了多生累劫宿命之事。」世尊悲悯地说:「你在过去维卫佛时曾出家修行,不仅不诵经持戒,更贪求名闻利养,饱食终日懒散不勤,从不存念佛法义理,所以命终之后便堕落为寄生虫。五万年后果报受尽,又投生为螺、蚌之类和树中蠹虫各五万年,这四种虫心智昏暗,长生暗冥无有智慧,贪身爱命喜好隐蔽之处,以冥为家不乐光明;若待其一觉醒来,已过了很长的时间!如此久远缠绕在罪业之网,不求出离。今日,你终于罪毕福生,能生而为人,更得以出家修行;为何还要重蹈覆辙,贪着睡眠以待来日堕落?」

  比丘听了过去生懈怠受苦的因缘,全身毛骨悚然,心生忏悔;自此一心念道,以精进勇猛之力漏尽烦恼,证得罗汉,不再受生死之苦。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经?卷一》

  省思

  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猜疑,皆是盖覆清净心日的乌云,当中尤以「睡眠」的需求最难调伏。修行之初须善调身心,常自省察是否放逸而眠;亦不能过于逼迫,不休不眠。常行中道,道可得矣。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佛教故事 佛经故事因果故事感应故事宗门故事名人学佛成败故事哲理故事智慧故事身边故事生活故事短故事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中国人讲七情五欲,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五欲是财色名食睡,只要心里动了七情五欲,你这个心就被染污。你心里面还有贪嗔痴慢,还有七情五欲,你的心怎么会清净?清净心里是一法不生的,六祖常讲本来无一物,哪有贪嗔痴慢?哪有五欲七情?要知道,七情五欲一动,就是罪障现前。佛菩萨尽情享受,不生七情五欲,他为什么不生这些烦恼?因为他知道相假体空,他知道事实真相。七情五欲是烦恼,我们凡夫享受里面有贪嗔痴慢,有七情五欲,这个享受不正常。享受里面没有贪嗔痴慢,没有七情五欲,这才叫正常的享受。这个正常的享受,叫做“三昧”。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