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佛说无量寿经广释 上册 第十二课


2014/9/3    热度:313   

索达吉堪布:佛说无量寿经广释 上册 第十二课

 

  不管学习《无量寿经》还是其它法门,大家都需要长期不断地精进,要经常提醒自己不能懈怠。有些人年轻时很精进,到了晚年就不精进了;有些人两三天比较精进,过了几天就不精进了;还有人依靠暂时的因缘发起精进,比如遇到一些上师、发生车祸、罹患疾病后很精进,可是后来又忘记了精进。这样虎头蛇尾是不行的。

  我们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藏地有一部历史著作叫《青史》,这本书的作者是廓译师,廓译师在八十多岁高龄时还不断地学习,曾经有人问廓译师:“您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学完?”他回答说:“成佛的时候。”不过现在的很多人不是这样。有些人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从此以后就再也不学习了,不要说佛教的知识,甚至世间的知识都不学了。对他们来说,也许找到工作就意味着“成佛”了。其实这是不对的,虽然以前学习过很多年,但还要学习新知识。学习既是一种享受,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所以每个人都应该不断地学习。

  在这方面,我希望有些人不要无常修得太好了。现在有些人经常说:“不要修加行,修什么加行啊,明天死了都不知道。”这种说法看似很有道理,实际上完全是错误的,可以说是思想不成熟的表现。圣雄甘地[77]有一句名言:“要像你明天会死去一样活着,要像你永远会活着一样学习。”意思是,对生活要有无常的观念(相当于噶当派的无常观),既然明天有没有都不知道,所以不要太耽著今天的生活;对学习则要有长期的打算,要像永远存留在世间一样长期学习。当然退一步讲,哪怕我们明天死亡,今天也要努力学习,要像《萨迦格言》中讲的那样:“即使明早要死亡,亦应学习诸知识。”

  总之,学习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要尽量保持向上的积极心态,不要总是自闭、悲观,如果整天处于消极失望的心态,这样活着没有什么意义。

  佛陀在《十住经》中说:“日夜常精进,听受无厌惓,读诵爱乐法,唯法以为贵。”意思是说,人应该日日夜夜恒常精进,要无有厌倦地听受佛法、读诵修行,对善法要有欢喜心,心中唯以正法为贵。

  可是现在很多人不是这样:有些人认为名声最珍贵,一直为了名声而奔波;有些人觉得财富最珍贵,一直在努力希求财富;还有些人什么都不想,每天就像老猪一样,吃饱喝足后就“呼呼”睡大觉。老猪每天能吃点东西就满足了,然后就摇摇尾巴,靠在墙下晒太阳;而人是万物之灵,思想应该和旁生有所不同,所以诸位还是要有一种精进。

  当然,所谓的精进应该是在有意义的善法方面,不是在对今生来世都没有意义的恶业方面。现在有些人通宵看小说,有些人熬夜看电视连续剧,还有些人白天晚上打麻将,以做非法之事将生活完全搞颠倒了。这些邪精进者本来非常可怜,但他们还认为过得很快乐。现在有些人觉得,逢年过节大家在一起聚会,做一些喝酒、打牌等非法行为,这才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就是颠倒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的体现。有时候我看到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感觉人们真是把疯狂当做正常、把痛苦当做快乐。萨迦班智达曾批评此类恶相说:“愚者贪欲以为乐,实则行贪即苦因,如同饮酒以为乐,实则疯狂当安乐。”

  在世界上,每个人都在寻找快乐,既然想得到快乐,人们就应该打开慧眼,尽量多做有意义的事情。当然,在此过程中要长期处于如理如法的状态,作为凡夫人的确有点困难。凡夫人产生烦恼很容易,一会儿生贪心,一会儿生嗔心,一会儿生嫉妒心,一会儿生骄傲心,一会儿生吝啬心,各种烦恼此起彼伏地涌现;而产生善心则很困难,好不容易生起一点信心、出离心、大悲心、菩提心,很快又被烦恼和邪见蒙蔽了。这是凡夫人的普遍状况,并非个别特殊业力者才如此。有些人经常轻毁自己:“我好痛苦啊,不像你们一样,你们所有的人都很好,只有我烦恼深重、业障现前。”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凡夫人的状况基本上都差不多。但无论如何,我们要清楚生活的方向,身心尽量处于如理如法的状态。

  其实一个人能否过如理如法的修行生活,与前世的福报有一定的关系。我经常想:有福报的人有长期闻思、修行、发心的机会,各方面的善缘自然会出现;而没福报的人很难有长期闻思、修行、发心的机会,各种违缘会接踵而至。当然,虽说跟前世的福报有关,但也与自己今生的努力分不开,因此大家还是要尽量努力。(所谓“长期”,其实我在此处并没有很高的要求。如今是末法时代,一个人很难说能不能活到七八十岁,只要拿出十年、二十年或者人生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用于学修正法,这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讲到这里,我想顺带说一个问题:不管学习任何佛法,大家都应该有所创新,不能一点创新能力都没有。怎样创新呢?我们不需要在出离心、菩提心或者无二慧等佛法的根本内容上创新,但是要在具体的方式上有所创新。否则,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以前没有想到的很多情况会不断出现,如果始终没有创新,应对起来也许有一定困难。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追求解脱的心始终不能变。跟古人相比,现在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人生目标和谈论话题都有很大不同。拿我们牧区来说,以前人们谈论最多的是:某人穿的衣服是什么样?某人戴的珊瑚是什么样?但现在人们基本上不谈这些了,谈论的话题变成:某人的手机是什么样?某人开的摩托车是什么样?某人的房子有多少层?如果我们的心也跟随这些话题不断地转,今天他们谈摩托车,我们也跟着谈摩托车,过一段时间他们谈小轿车,我们又跟着谈小轿车,那自己的修行就彻底失败了。在这方面,我们需要有正知正念,要清楚什么是最重要的目标,不要忘记生生世世的解脱大计。

  佛教徒并不是悲观的厌世主义者,也不是不懂得享受生活的愚痴者。通过长期学习佛法,我们对世俗生活的本质非常了解——生活就像一颗露珠,表面上看起来很美丽,但在无常阳光的照射下,很快就会消失得一干二净,什么价值都不会留下。所以,大家应该看穿世俗生活的虚妄本质,寻找有真实意义的修行生活。

  下面开始讲《无量寿经》。其实在很多年前,我就想跟大家共同学习《无量寿经》,但这个因缘很奇妙,直到今年才有共同学习的机会。每次翻开法本,我内心都很欢喜,我并不是在这里说假话,相信在座大多数人和我一样,看到法本也会有一种欢喜心。不过也可能有个别人一打开法本心里就很烦,而一看到那些乱七八糟的画面却兴趣十足——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根本不需要眨眼,嘴也张得大大的,好像含着一块水果,整个人都定型了,就像一个机器人一样,这说明他们对某些对境有不可退转的信心。

  三十七、人天礼敬愿:

  若我成佛,周遍十方无有等量诸佛剎中所有菩萨[78]闻我名已五体投地,以清净心修菩萨行,若诸天人不礼敬者,不取正觉。

  如果我将来成佛,十方无量佛刹的所有菩萨听闻我的名字,都要向我和我的世界五体投地顶礼,以清净心修学菩萨的六度万行,人天大众对这些菩萨都要恭敬顶礼,如果他们不恭敬顶礼这些菩萨,我就不取正觉果位。

  这条发愿讲到,无量菩萨听闻阿弥陀佛的名号后,都向阿弥陀佛及其刹土顶礼,并且以清净心修菩萨行。这里面蕴含着一个重要的道理——听闻任何佛法以后,不能只是得个传承,也不能仅把道理放在书本上,应该在实际行动中有所体现。学习这条发愿后,大家也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地顶礼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如果没有佛像、唐卡等所依,可以内心观想并向西方顶礼。

  小时候我家隔壁有一个老太太,每天下午她都一边念《极乐愿文》一边向西方顶礼,一直坚持了好几十年。汉地有些出家人和居士不断地拜佛,有些人甚至把木质地板都拜破了好几次。在拉萨大昭寺门口,每天有许多人顶礼觉沃佛。在印度金刚座,每天也有许多人在顶礼世尊。我们应该学习这些人的信心和毅力。

  现在能自由地顶礼三宝,大家应该珍惜这样的机会。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连一尊小小的佛像都很难找到,要在佛像前顶礼就更困难了。当时我家隔壁有一位老喇嘛,每年大年三十他都把珍藏的度母、阿弥陀佛等唐卡摆出来,让村里的小孩子顶礼。每次快过年时,我们都急切地数日子:什么时候可以顶礼唐卡呀?因为平时根本见不到那么精美的唐卡,所以一看到唐卡上美丽的花朵、供品、佛像,就感觉非常庄严。(以前的修行人和现在的人确实不一样,以前的人不管处境再怎么危险,他们还是愿意顶礼佛陀。)

  根据这条发愿,如果我们虔诚顶礼阿弥陀佛,无数的人和天人也会向我们顶礼。这一点在现实中也能看出:在汉地的有些寺院,出家人不算太多,文化也不是很高,但因为他们穿着佛陀传下来的法衣,口中念着阿弥陀佛的圣号,就能感召无数信众的恭敬供养。肉眼能看到的人都如是恭敬他们,肉眼看不到的天人、夜叉、罗刹等非人就更不用说了。

  大家不要把这些说法当作神话故事。有些学佛的人有个毛病:刚从红尘里出来时信心特别大,每天不吃不喝地求学,听课时就像阿罗汉入定那样快乐,那种虔诚的眼神和开心的表情真是无法形容;但是他们的信心很不可靠,日子久了就慢慢变了,最后什么佛法的境界都不信了。大家要注意这个问题,千万不要变成这个样子。

  看一个人要从长远看。有的人刚开始听法时一直热泪盈眶,从上课到下课一直双手合掌,两个眼睛一直盯着法师,但十年后还能这样吗?不一定。也许他对听法没什么感觉了,觉得听也可以、不听也可以,即使勉强去法师面前听法,内心也没有真正的动力。这种退化、变质的现象很不好。其实,刚学佛时没有很大热情也是可以的,但最重要的是要有长期的信心。

  对于闻思教理的人来说,应该把经论中学到的佛法用于生活中。藏地有一个很好的习惯,佛法不完全是一种宗教信仰,人们已经很自然地把它融入生活。这个习惯对于解脱非常重要,其它地方的佛友也应该有这种习惯。当然,如果从前没有这个习惯,一下子变成这样也有一定困难。但我希望大家今后往这方面努力,尽量将佛法融入日常的生活,乃至临死之前都不改变。

  不管做念佛、出家等任何善法,有时候也需要大众的认可,如果谁都不认可这些善行,都以奇怪的眼光看待这些善行,那佛法就很难在世间弘扬开了。虽然念佛、出家的人是非常伟大的,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疏》中也说:“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中最胜人也”,可是由于受政治环境、文化习俗的影响,很多人却把念佛、出家的人看作最迷茫、最可怜的人。在汉地的很多地方,有些家庭出了一个出家人,全家人都觉得特别不幸。当这些出家人回到家中时,家人都反复叮嘱:“你千万不要出门,否则祖宗的脸都丢完了,以后我们就没法在人前抬头了。”有些出家人探望父母时,甚至不得不戴假发、穿在家衣服。所以世间人确实很可怜,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金子、什么是废铁。当然,随着佛法的逐渐弘扬,现在社会大众对佛教也稍微有所认识,很多人对出家人的态度也不像以前那样过分了。

  言归正传,今后大家一方面自己要好好念佛、礼佛,另一方面见到别人念佛、礼佛,不管对方是什么水平,我们也应该对他们恭敬供养、顶礼承事、赞叹随喜。

  三十八、妙衣在体愿:

  若我成佛,国中众生所须衣服随念即至,如佛命善来比丘,法服自然在体,若不尔者,不取菩提。

  如果我将来成佛,国中众生所需的衣服只要忆念就能立即现前,就像佛陀说“善来比丘”后,依靠佛陀的福德和加持,不需要染色、裁剪等勤作,比丘自然法衣在体一样,如果不能这样,我就不取菩提果位。

  在娑婆世界,做一件衣服非常麻烦。我们学院有些道友首先没钱买法衣,不得不借钱或者化缘:“我要买一件法衣,你可不可以给我卡上汇三百二十五元?”好不容易弄到一点钱,可是又买不到法衣。即使买到也不称心,或者长了,或者短了,或者颜色不行,或者不结实。有了一件法衣不行,还要有第二件,于是又要去折腾。法衣穿一段时间脏了,又要去洗,在藏地冬天洗衣服很麻烦,考虑半天到底洗还是不洗:洗衣服那么冷,而且也没有水,如果不洗,法衣又越来越臭,唉,老天爷,到底该怎么办?为了穿衣服,有些人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烦恼。

  但极乐世界不是这样。不管需要什么颜色、什么尺寸的衣服,只要一想就会自然现前。如果衣服穿旧了或者不需要了,只要一想就会马上消失,就像在电脑上把废软件删除到“回收站”一样,“哗”的一声就没有了。依靠现代电子技术,能在电脑上实现很多奇妙的事情;同样,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在极乐世界也能实现妙衣自然在体等奇妙的事情。只不过娑婆世界的众生福德浅薄,所以不能拥有这些幻化的资具。

  当然,娑婆世界也不是完全没有福德所感的稀奇现象。《华严经》中说,善财童子出生的时候,家中自然出现各种珍宝和伏藏,因为这个缘故家人给他取名善财。《福力太子因缘经》中说,往昔有个名叫福力的太子,他出生时大地六种震动,空中降下七宝雨。这些稀奇的现象都是福报现前的果报。《护身命经》中对此讲得很清楚:“修福受乐报,所欲皆自然。”

  对凡夫人来说,资具自在很有必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没有衣食等顺缘,我们的道业就很难成就。有些人本来想好好修行,可是因为没有生活来源,所以一直无法安心修行。有些道友来佛学院后一直找不到住处,今年求我加持:“请您加持加持,看能不能买到一个房子?”明年又求我加持:“我还没有买到房子,请您再加持加持。”虽然年年要我加持,可是如果自己没有福报,我再加持也有困难。

  《折疑论》中说:“衣食可以资身命,身命可以资道业。”因此,对修行人来讲,基本的生活条件确实是需要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遇到种种生活的压力。单单拿穿衣服来说,有些贫困学生没钱买衣服,即使有一点钱买衣服,也不能像有钱的学生那样买名牌衣服。有些有钱的学生虽然买得起名牌衣服,也要经常换衣服洗衣服。总之,这个世间有很多实实在在的痛苦。如果想彻底摆脱这些痛苦,就应该往生极乐世界。对关心自身长远安乐的智者来说,这是必不可少的选择。

  三十九、乐如漏尽愿:

  若我成佛,诸众生类才生我国中,若不皆获资具心净安乐如得漏尽诸比丘者,不取菩提。

  如果我将来成佛,其它世界的众生才生到我的国中就具足一切资具,而且内心非常清净快乐,就像获得漏尽通的比丘一样,如果他们不能这样,我就不取菩提果位。

  极乐世界的菩萨一切资具都能圆满,而娑婆世界的众生资具则很难圆满。这一点只要观察世间人的生活就会知道:一会儿高压锅坏了,一会儿又一个东西坏了,今天需要这个,明天需要那个,每天因为各种情况而痛苦不堪。那天我遇到一个人,她说:“我天天在家里忙个不停:早上起来就要做饭,吃完早饭要洗碗,休息一会儿又要做午饭,吃完午饭大家说一会儿话,然后又开始洗衣服,洗完衣服稍微坐一会儿,念一百遍观音心咒,然后又开始做晚饭。每天都是这样周而复始地忙碌,没有一点意义。还是你们出家人好。”我安慰她说:“其实我们出家人也要做饭洗碗……”

  虽然世间的众生都希求快乐的生活,可是只有做到内心无有贪执、知足少欲,才能真正拥有快乐的生活。《大般涅槃经》中讲过有漏和无漏的因果,有漏的因果是集谛和苦谛,无漏的因果是道谛和灭谛。往生极乐世界者都灭尽诸漏,现前了无漏的智慧,虽然他们具足一切资具,可是一点贪著都没有,所以能恒时处于快乐之中。

  《佛本行集经》中说:“世间罕见知足人,少欲无求不受苦,所有哭泣恩爱者,多是贪着聚资财。”的确如此,在哭泣恩爱等世间的一切痛苦中,大多数都来源于对资财的贪著。虽然有些人的痛苦跟身体、感情有关,但从总体上看,大多数痛苦还是跟资财有密切的关系。但到了极乐世界以后,这些痛苦都没有了,一方面所需的资具能够自然现前,另一方面不需要的贪嗔痴等烦恼一点都没有。所以,想想生活中种种令人生厌的事情,我们真的应该羡慕极乐世界,应该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现在有些人在生活中遇到了痛苦,如果他们以痛苦作为鞭策,在发菩提心的基础上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应该很容易往生。

  确实就像刚才这个教证所说的那样,如今真的是“世间罕见知足人”,尤其到了大城市这种感觉更为强烈。其实一个人并不需要很多东西,可是因为内心始终不满足,所以即便拥有世界上所有的财富还是觉得不够。因此,希望大家彻底放下对有漏财富的贪执,尽量过一种回归自然的简单生活,同时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四十、树现诸刹愿:

  若我成佛,国中群生随心欲见诸佛净国殊胜庄严,于宝树间悉皆出现,犹如明镜见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菩提。

  如果我将来成佛,国中众生只要想见到其它清净佛国的殊胜庄严景象,在宝树间就能出现这些景象,犹如在明镜中见到自己的面像一样,如果不能这样,我就不取菩提果位。

  极乐世界的众生只要动一个念头,当下就能在宝树间见到其它佛国的庄严景象。他们不需要通过望远镜往东方看半天,最后才模模糊糊地看到一点:噢,是不是现喜刹土?对对对。刚看到一点又马上看不见了:什么问题,是不是我的机器有问题?摆弄了半天,最后还是什么都看不见。开玩笑,极乐世界不可能是这样的。

  极乐世界到处都是金、银、颇梨[79]、琉璃、赤珠、玛瑙、玉[80]等七宝树。不像我们这里到处都是光秃秃的,连一棵树都找不到,即使偶尔有一棵树,很快也被山羊啃光了。更为稀奇的是,这些宝树间能现出其它各个刹土的景象,就像在明镜中看自己的面容一样清晰。当然,不仅极乐世界的宝树,那里的无量殿、水池中也能现出其它刹土的景象,不管你想看哪个刹土,当下就能现前。

  如果详细地描述了极乐世界的功德,大家一定会生起强烈的欢喜心。其实在面对知识分子时,我们很需要从道理上详细讲解,否则,如果什么道理都不讲,光是说“极乐世界很殊胜,你要好好念阿弥陀佛”,有些人不一定会念。如果让这些人长期学习,详细了解净土的道理,他们就会明白极乐世界的超胜之处,那时自然就会念佛了。

  在极乐世界,不管想见到什么,都能当下如愿以偿。如果你想见到其它清净刹土,在宝树间就能现前净土的景象,如果想见到在娑婆世界的眷属亲友,只要一忆念也能在宝树间见到。有些人可能想:见到这些景象有什么意义呢?当然是有意义的,极乐世界的菩萨并不是喜欢偷窥别人,他们的一切所见实际上都是增上道行的方便。

  在世间,素质高的人所见、所闻、所关心的事情跟素质低的人完全不同。在修行人之中也有这样的差别:修行差的人心中惦记的都是贪嗔痴的对境,不管说话还是做事,要么与贪心有关,要么与嗔心有关,要么与痴心有关;而修行好的人觉得这些对境非常肮脏,没有什么意义,他们希求的都是对自他有意义的法。极乐世界的菩萨便是如此:要么观察众生的痛苦,对众生生起悲心并放光、说法救度他们;要么观察其它净土的诸佛菩萨,之后前往那里供养三宝、听受妙法,从而圆满福慧资粮。

  大家应该清楚,极乐世界的一切境界都是凡夫人无法想象的,虽然我们狭隘的心无法容纳这些现象,但这些不可思议的现象都是真实存在的。善导大师在《般舟赞》中说:“一到弥陀安养国,毕竟逍遥即涅槃。”因此,只要到了极乐世界,就会过上与世间完全不同的生活。以前有一个人从偏僻的山区考到城市的高等学校,毕业后留在当地上班,他在自传中说:我从乡下肮脏破烂的小房子来到了繁华的城市,我的生活发生了天大的变化。同样,娑婆世界的生活和极乐世界的生活也存在天大的差别。如果我们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和自己的精进力往生到极乐世界,那个时候一定会深深地感到:自己在娑婆世界的生活方式以及当时产生的贪嗔痴等分别念,这一切真是太可笑了。这种感觉就像一个老人回想童年的生活一样。有时候回忆童年的经历,我也感到很可笑:唉,那个时候自己太不成熟了,怎么会为了一个玩具把别人打伤了?真是太不合理了!

  这里说极乐世界的宝树间能现前其它刹土的景象,其实娑婆世界也有相似的情况,比如通过网络、电视等现代科技的方便,也能看到远方的景象。不过娑婆世界的这些方便像双刃剑一样有利有害:有些品行高尚的人用这些方便利益众生、学习佛法;有些德行不高的人依靠这些方便不仅让自己永沉苦海,也害了许多人。而极乐世界的方便对自他都是有利无害的。所以秽土和净土在某些方面看似相同,实际上却有很大的差别。

  四十一、诸根无缺愿:

  若我成佛,余佛剎中所有众生闻我名已,乃至菩提,诸根有阙德用非广者,不取菩提。

  如果我将来成佛,其它佛刹中的所有众生听闻我的名号后,从初发心乃至获得菩提果之间,诸根无有缺陷且能力作用广大,如果不能这样,我就不取菩提果位。

  可见,阿弥陀佛的名号确实是真正的如意宝,任何人只要听到他的名号,生生世世都不会成为诸根缺陷者。所以大家以后应该经常在众生面前念诵佛号,这对自他非常有必要。

  诸根缺陷其实是很痛苦的。现在世界上有许多诸根缺陷的人。据统计,2006年中国有八千多万残疾人,现在是2011年,也许残疾人的数量接近一亿了。你们想一想:在全国十三亿人中,有接近一亿人是残疾人,换句话说,十三分之一的人诸根不具足,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在这些人当中,有些是眼根不具足,有些是耳根不具足,有些是舌根不具足,有些是鼻根不具足,有些是身根不具足,这些人还是很可怜的。

  《发菩提心经论》中说:“若人形残,颜色丑恶,诸根不具,乏于财物,当知皆是瞋因缘得。”所以,诸根不具的原因主要是前世生嗔心。如果经常以嗔心示现丑陋的形象(人在生嗔心时,表情一般都会很难看,不可能一边微笑一边骂人打人),不仅来世会诸根残缺,还会感得相貌丑陋。相反,如果能修持安忍,则会感得相貌庄严。诚如《入中论》所云:“忍感妙色善士喜”。有一位法师常说:“你们不要发脾气,你们不是喜欢漂亮嘛,那一定要好好修安忍。”因此,如果大家想生生世世诸根具足、相貌端严,就一定要好好修持安忍。

  当然,除了依靠自力修安忍,依靠此处阿弥陀佛的发愿,也能生生世世诸根具足。弘一大师讲过一个公案:民国时期有一个人双目失明,后来友人劝他念佛,他念了一年佛就双目复明了。所以阿弥陀佛的加持确实不可思议,只要精进念佛,不仅来世诸根具足,甚至今生残缺的诸根也能恢复。所以在座各位如果罹患疾病或者身体有残疾,一定要诚心诚意地念佛,只要不是无法逆转的异熟果,都应该有好转的机会。[81]

  四十二、得净禅定愿:

  若我成佛,余佛剎中所有菩萨闻我名已,若不皆善分别胜三摩地名字语言,菩萨住彼三摩地中于一剎那言说之顷不能供养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无等诸佛,又不现证六三摩地者[82],不取正觉。

  如果我将来成佛,其它刹土中的所有菩萨听闻我的名号,都善能分别殊胜三摩地的名字、理论,并且能安住于此三摩地中,依靠三摩地的威力一刹那供养无量无数不可思议的如来,如果不能这样,我就不取正觉果位。

  一般的大资粮道菩萨都可以依靠自力云游各个刹土、供养无量的佛陀,更何况极乐世界的诸菩萨呢?他们禅定、智慧、供品都已经自在,尤其是依靠阿弥陀佛的加持,获得了此处所说的殊胜禅定,安住于这种禅定中更是能一刹那云游各个世界、供养无量诸佛。

  《十住经》中说:“勤行于精进,得百千三昧,悉得见诸佛,相好庄严身。”其它大乘经典中也说,修行精进的菩萨能得到无量无边的三摩地,安住三摩地的同时能前往十方世界面见无量诸佛菩萨,为了圆满资粮而供养这些佛菩萨,之后生起前所未有的功德。和这些大菩萨相比,我们现在则很矛盾:安住的时候不能供养,供养的时候不能安住;发心的时候不能入定,入定的时候不能发心……凡夫位的修行就像黑色和白色的绳子搓在一起一样,要实现现空双运有一定困难,但是到了诸佛菩萨的境界,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诸佛菩萨的境界是不可思议的。《华严经》中说,一刹那可以含摄无数大劫,一个微尘中可以显示无数佛刹。《维摩诘经》中记载:有一次维摩诘居士示现生病,佛陀派诸大弟子去维摩诘家问病,可是这些弟子都说自己不堪能问病,最后佛陀派文殊菩萨去问病。于是文殊菩萨带着很多菩萨、声闻众去到居士家。当时维摩诘居士住在一间丈室里,舍利子见室中没有床座,心想:文殊菩萨和大众怎么坐呢?维摩诘居士知道他的心念,便以神通力从他方佛刹搬来三万二千个狮子宝座,维摩诘的屋子没有变大,宝座也没有变小,可是这么多宝座都能摆在屋子里,文殊菩萨和诸眷属各自坐在宝座上,然后文殊菩萨和维摩诘居士交流佛法。

  对世间人来说,这种境界恐怕是很难理解的。不过在如今这个网络时代,很多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现象都可以呈现在眼前,世间尚且如此,依靠出世间诸佛菩萨的禅定力、智慧力,当然也可以实现很多不可思议的现象。因此,如果能多联系网络、卫星等现代科技成果进行思考,我觉得会比较容易对诸佛菩萨的境界生起信心。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孟子教人“反求诸己”,遇到一切挫折、不如意的事情,回过头来想自己,不要想外面的人,与外人不相干。业因果报,稍稍有一点深入的话,你就觉悟了,你处事待人接物的态度,肯定有很大的转变。这个转变别人看得很清楚,你自己也明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