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智长老:佛陀的圣弟子传 七 从杀人魔到圣者之路 盎古利马喇 01「指鬘」杀人魔


2014/9/3    热度:301   

向智长老:佛陀的圣弟子传 七 从杀人魔到圣者之路 盎古利马喇 01「指鬘」杀人魔

 

  盎古利马喇(Angulimala,又译为央掘摩罗,央掘魔罗,鸯掘摩罗,央仇魔罗,央崛鬘,鸯窭利摩罗,安古林马拉,安觉摩罗,鸯掘,鸯鸠摩罗, 安姑利;意译:指鬘,指鬟,指环;简称:指鬘尊者)是佛教经典中最著名的角色之一。他从连续杀人魔转变为清净解脱阿拉汉(arahant)的戏剧性故事,在佛教世界中家喻户晓,产妇们几乎都将他视为自己的守护圣者,相信他的祝福保护偈能确保顺利生产。

  佛陀经常警告弟子们,不要从外表与外在行为评断他人;只有佛陀独特的能力,才可能准确无误地洞见别人内心。在盎古利马喇的例子中,佛陀洞见他具有在此世就能解脱的潜在能力,不仅解脱恶道转世,更能是解脱一切无始轮回之苦。

  在基督教里,也可看见个人道德彻底转变的例子:在哥耳哥达(Golgatha)有「十字架上的贼」,耶苏承诺那个贼,那天会和他一起升天;①另外有土匪头被圣方济·亚西西(St.Francis of Assisi)②感化成为僧侣。像这样的例子总能感动虔信者的心,但怀疑者则质疑这些改变如何发生,盎古利马喇的故事也许能解答这个问题。①

  婆罗门之子——阿辛萨迦

  在佛陀的时代,有个博学的婆罗门跋伽婆·伽伽(Bhaggava Gagga),是高沙喇国(Kosala)巴谢那地王(Pasenadi)的国师,也是王国中地位最高者之一。某夜,妻子曼多耶尼(Mantani)生下一子,他为儿子占星,结果惊讶地发现儿子生在「强盗星宿」下,表示这男孩有犯罪的倾向。我们不难想像,这位父亲对於这个意外与令人震惊的天启,将有如何的感受。

  一大早,婆罗门和一如往常地来到宫中,问国王睡得如何。「我怎么可能睡得好?」国王回答:「我夜里醒来看见床尾的宝剑闪闪发光,吓得再也无法入睡。这是否意味著王国或我会有危险呢?」

  婆罗门说:「国王!别害怕,全城都出现同样奇怪的现象,那和您无关。昨晚我妻子生了一个儿子,他的星象很不幸地竟有强盗星宿,一定是此事使宝剑发光。」

  「他会成为独行大盗或群匪之首吗?」

  「陛下!他会是个独行者。我们是否现在就杀了他,以杜绝后患呢?」

  「老师!既然他只是个独行者,就将他扶养成人,并加以循循善诱,也许能改变他的凶恶习性。」

  这男孩取名为「阿辛萨迦(Ahimsaka),意思是「无害」,希望他牢记在心,朝这理想去努力。他长大后,强壮有力,但也端正聪明,很用功学习。因此,父母亲认为他的凶恶习性,可能因教育与家里的宗教气氛而被潜移默化了。这当然令他们感到高兴。

  老师教唆阿辛萨迦杀人

  时候一到,父亲便将他送往古代印度著名的大学——德迦尸罗(Takkasila),接受更高的教育。那所高等学府的首席教师接纳了他,而他仍是那么勤奋好学,故能领先群伦。同时,他忠实与谦虚地服侍老师,因此很快就成为老师最钟爱的学生,甚至在老师家用餐,这让同学们又怨又妒。

  他们私下讨论这个问题:「那个年轻的阿辛萨迦一来,我们几乎都被遗忘了。我们一定要阻止此事,让他和老师决裂。」但是要诽谤他并不容易,因为他既用功又表现优良,而且出身高贵,所以并无机会诋毁他。他们心想:「我们必须让老师疏远他,并因而决裂。」因此,他们决定分三组轮流去找老师。

  第一组学生向老师说:「我们听到一些和您有关的传言。」「亲爱的,什么事?」「我们认为阿辛萨迦密谋对付您。」老师听完之后,生气地斥责他们:「走开,你们这些卑鄙的小人!别想造成我和我儿子不和!」一段时间之后,第二组学生又同样这么地对他说。然后又来了第三组人,他们增加一句:「如果老师不相信我们,可以亲自去调查。」

  怀疑的毒种终於在老师心里生根,他逐渐相信身心勇猛的阿辛萨迦,真的想要陷害他。一旦心生怀疑,人们永远能找到一些似乎符合它的事,最后怀疑终於演变成相信,他心想:「我应杀了他,否则就会被他杀死。」但之后他想到:「要杀死这么强壮的人并不容易;此外,如果他以我的学生身分死在这里,将有损我的名誉,学生可能因此不会再来找我。我必须想其他的办法,来除掉与惩罚他。」

  刚好不久之后,阿辛萨迦即将结束学习课程准备回家。这时老师找他来并说:「亲爱的阿辛萨迦!对於一个完成学业的人来说,有必要致赠一份谢礼给老师,你也不能例外。」「当然,大师!我应该送什么呢?」「你必须拿一千个人的右手小指给我。这是你的结业仪式,以此向你所学得的知识致敬。」老师可能预期阿辛萨迦在试图如此做时,若非自己被杀死,就是会被逮捕与处死。或许老师曾为阿辛萨迦占过星象,了解他潜伏的凶恶习性,如今试图将它激发出来。

  面对这种偏激的要求,阿辛萨迦先是大叫:「啊,导师!我怎么能那么做?我的家庭从来不曾使用暴力,他们都是无害之人。」「嗯,如果这门学科未得到应得的礼敬仪式,它对你就毫无益处。」因此,在一番劝说之后,阿辛萨迦终於答应,礼敬老师后便离开了。

  前世的黑暗力量

  上述所参考的经典来源,并未告诉我们是什么更有力的声明让阿辛萨迦终於信服,愿意接受老师这个可怕的要求。其中一个可能的动机是,他相信毫不怀疑地服从导师是弟子的第一要务,这反映了他早年奉行的重要原则。但这个决定背后的更大因素,可能是他的凶恶习性。他老师的话可能隐约唤醒他生命中的另外一面,他也许将此视为男子气概的挑战。

  根据传统记载,阿辛萨迦的前世之中,有一次曾经是亚卡(yakka)③,他使用超能力杀害人类,以满足嗜吃人肉的欲望。他所有记载於《本生经》中的前世,有两大特色:他身体的力量与他的缺乏悲心。这次是他过去传承的黑暗闯进此世,覆盖了早年的善良特质。

  因此,阿辛萨迦对老师要求的最后反应,完全未想到另一个选项:去印度的乱葬岗收集尸体的手指。反之他全副武装,带著一把大刀,进入故乡高沙喇国(Kosala)阇里尼(Jalini,意译为有网、欲缠)的丛林中,他住在一个高崖上,以便俯视崖下的道路。当他看见行人接近时,便下崖来杀死他们,并割下每个受害者的手指。起初他把手指吊在树上,但鸟飞来吃肉后丢下骨头,他看见骨头在地上腐烂,於是便将指骨像花鬘一般地串了起来。从那时起,他便得到一个外号——盎古利马喇(Angulimala),意思是指「指鬘」。

  原注

  ①盎古利马喇故事的最初出处是《盎古利马喇经》(Angulimala Sutta,MN 86),其余的资料则是来自《中部注》(MN Comy.)与《长老偈注》(Thag.Comy.)。在此引用的《盎古利马喇经》是来自 Middle Length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pp.710-17,这也包括《长老偈》第871-886偈的译文,这些偈(gatha)也同时出现在《中部》。

  译注

  ①哥耳哥达(Golgatha)是昔日耶路撒冷城外一个充当刑场的小丘,亦即耶苏被钉十字架之处。圣经上说,当耶苏被钉在十字架时,有两个贼也分别被钉在左右两边。其中有个贼讽刺、挖苦他,另一个贼则承认他们该受惩罚,且说耶苏并未作过一件错事,他对耶苏说:「耶苏啊!你的国降临时,求你纪念我。」耶苏对他说:「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

  ②圣方济(St.Francis of Assisi,1182-1226):是意大利传教者、宗教改革者。一生乞食自给,混在流浪汉、麻疯病人之间,穿草鞋徒步各地传教,实践耶苏的博爱精神。他所建立的「方济会」(Franciscans)是中世纪最大的教会之一。他的处世格言是:「将你的一切分给穷人换取天上的财富」。

  ③亚卡(yakka):夜叉,半人半神的鬼类。

  ◎作者

  何幕斯.海克(Hellmuth Hecker)

  何幕斯.海克是德国重要的佛教作家与巴利藏经译者。他的著作包含《相应部》(Samuutta Nikaya 第四与第五部分)的德文翻译,以德文写作的两册佛教史,以及一本德国首位佛教比库(bhikkhu)——三界智大长老的传记。

  ◎英文版编者

  菩提比库(Bhikkhu Bodhi)

  菩提比库是来自纽约市的美国佛教僧侣,于一九七二年在斯里兰卡出家。他目前是斯里兰卡佛教出版协会(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的会长与编辑。

  他的著作包括《包含一切见网经》(The Discourse on the All Embracing Net of Views)、《阿毗达摩概要精解》(A Comprebensive Manual of Abbidbamma)与《中部》(The Middle Lengrh Discurses of rhe Buddba,为共同译者)。

  ◎译者简介

  赖隆彦

  海洋大学造船系毕业,中华佛学研究所研究。

  曾任中华佛学研究所藏文讲师、智光工商德育老师、 佛光出版社资深编辑、普门杂志社资深编辑,

  译作:《森林中的法语》、《阿姜查的禅修世界--戒》、《阿姜查的禅修世界--定》、《阿姜查的禅修世界--慧》等。

  编注:

  比库:巴利语bhikkhu的音译,指称巴利语传承的佛世比库僧众及南传上座部比库僧众;

  比丘:梵语bhiksu的音译,汉传佛教译为为“比丘”、“苾刍”等,指称源自梵语系统的汉传僧众。

  阿拉汉:巴利语arahant的音译,是对佛陀的尊称,也可指一切的漏尽者(khinàsava,断尽烦恼者),

  包括诸佛、独觉佛及阿拉汉弟子。

  汉传佛教依梵语arhant音译为“阿罗汉”,谓为小乘极果。其音、用法皆与上座部佛教有所不同。

  本文采用巴利语新音译,参见《部分巴利专有名词采用新音译的方案》、《巴利语汇解》。

  【巴利佛典略语表】

  本书所出现的巴利佛典经文,都将采用巴利佛典的略语来标示其出处,因此,以下列出这些惯常使用的巴利佛典略语,供读者对照参考。

  AN=Anguttara Nikaya《增支部》(标示节号与经号)

  Ap.=Apadana《譬喻经》(i=长老譬喻,ii=长老尼譬喻;标示章号与段落;缅甸文版)

  BL.=Buddhist Legends《佛教传奇》(法句经注释)

  BPS=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佛教出版协会(康堤,斯里兰卡)

  Comy.=Commentary注释

  Dhp.=Dhammapada《法句经》(标示偈号)

  DN=Digha Nikaya《长部》(标示经号)

  Jat.=Jataka《本生经》(标示号码)

  Mil.=Milindapanha《弥林达王问经》 (弥兰王问经)

  MN=Majjhima Nikaya《中部》(标示经号)

  PTS=Pali Text Society 巴利佛典协会(牛津,英国)

  Pv.=Petavatthu《饿鬼事经》

  SN=Samutta Nikaya《相应部》(标示章号与经号)

  Snp.=Suttanipata《经集》(标示偈号或经号)

  Thag.=Theragatha《长老偈》(标示偈号)

  Thig.=Therigatha《长老尼偈》(标示偈号)

  Ud.=Udana《自说经》(标示章号与经号)

  Vin.=Vinaya《律部》(标示卷号与页数)

  Vism.=Visuddhimagga《清净道论》(The Path of Purification 的章号与段落)

  Vv.=Vimanavatthu《天宫事经》(标示偈号)

  除非特别指出,否则本书所有参考资料皆依巴利佛典协会的版本为准。

--------------------------------------------------------------------------------------------------------

更多向智长老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 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观经》上也说得明白,无我,那就没有人传法,也没有办法做到自利利他。换句话说,自行教化众生两者都不能成就,所以佛菩萨不执着我,也不执着无我。佛菩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我”是不可得。佛菩萨随顺众生说“我”,这个随顺众生,就是从真性里面流露出来的大慈大悲,为他受用。佛菩萨为了教化众生、利益众生而说“我”,绝对不是自己有分别、有执着。佛菩萨实实在在无我,一切作为确确实实都是为了恒顺众生。众生的根性,迷悟的程度不一样,善根、福德不一样,种种的机缘不一样,佛菩萨是恒顺众生,方便教化。佛菩萨无条件地教化众生,完全是为了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佛菩萨教化众生不疲不厌,真正能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大慈大悲”具体的表现。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