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智长老:佛陀的圣弟子传 七 从杀人魔到圣者之路 盎古利马喇 04盎古利马喇的偈
2014/9/3   热度:461
向智长老:佛陀的圣弟子传 七 从杀人魔到圣者之路 盎古利马喇 04盎古利马喇的偈 除了在下述《长老偈》中他自己的说法外,关於盎古利马喇的晚年并无其他记载。①这些偈(gatha)告诉我们,他独自住在诸如森林、洞穴与山上等偏僻处,他终於在生命中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喜悦地度过他的日子。 有人曾放逸,改过勤修行; 好似出云月,世界放光明。(Thag.871) 有人曾作恶,从善欲挽回; 好似出云月,世界放光明。(Thag.872) 比库尚年轻,修习佛教法; 好似出云月,世界放光明。(Thag.873) 愿敌谛听法,愿彼信佛法; 愿敌近善友,亲近说法人。②(Thag.874) 愿敌常谛听,彼宣忍辱法; 乐闻慈和音,奉行慈和法。(Thag.875) 我敌不害我,也不害他人; 护强弱众生,令彼达安稳。(Thag.876) 水工引水流,箭工造箭直; 木工弯木材,智者调其心。(Thag.877) 调伏以钩鞭,或以棍与杖; 然调伏我者,手中无鞭棍。(Thag.878) 我虽名「无害」,住昔甚危险; 今名实相符:不害诸众生。(Thag.879) 昔日为盗匪,人皆称「指鬘」; 得度越瀑流,我才皈依佛。(Thag.880) 昔日手染血,人皆称「指鬘」; 我见皈依处,心断除结使。(Thag.881) 品劣行诸恶,将堕入恶趣; 而今无欠债,平静用饭食。(Thag.882) 无智痴愚辈,沉迷於放逸; 智者重精进,护德如财宝。(Thag.883) 切莫行放逸,亦莫嗜欲乐; 精进禅修者,得无上之乐。(Thag.884) 抉择愿乐住,彼并非恶作; 於所知诸法,吾已达最胜。(Thag.885) 抉择愿乐住,彼并非恶作; 吾已达三明,完成佛所教。(Thag.886) 昔住树林下,或住山洞中, 无论往何处,吾心总不安。(Thag.887) 今安乐作息,欢喜度此生。 解脱魔陷井,得吾师恩赐。(Thag.888) 昔吾梵志种,高净双亲生; 今吾世尊子,法王为吾师。(Thag.889) 持戒护根门,断贪离系缚; 苦根已吐出,达到诸漏尽。(Thag.890) 善服侍大师,佛嘱皆完成; 重担已放下,不复受后有。(Thag.891) 原注 ①871-872偈相当於《法句经》172-173颂;873偈相当於《法句经》382颂;877偈相当於《法句经》80颂;883-884偈相当於《法句经》26-27颂(有些微差异)。 ②注释书说,盎古利马喇是在托钵受伤之后,说874-876偈。 编注: 汉译:中部 86.鸯掘摩经(元亨寺汉译版) 英译:Angulimala Sutta: About Angulimala (MN 86 PTS: M ii 97 translated from the Pali by Thanissaro Bhikkhu) 巴利语原版:86 Angulimala suttam(Suttantapitake Majjhimanikayo Majjhimapannasako 4. Rajavaggo 2.4.6)
-------------------------------------------------------------------------------------------------------- 更多向智长老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懂得选择生活方式,懂得选择工作,你懂得在周边生活环境里面发心作模范、作典型,转移社会风气,令一切众生在名利里头醒悟过来,你就是佛菩萨,你是真正在教化众生!教化众生,不一定要用语言。像道源老和尚讲的真实的乞丐故事,那个乞丐就是以身作榜样,真正了不起。叫人知道一般人所讲的荣华富贵,在他觉得那不是生活、不是幸福。幸福是身心清净,无有烦恼,无有牵挂,得大自在,那是真正的幸福!这里面有大学问,几个人能懂?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所示现的生活方式,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乞丐。我们出家人叫比丘,比丘是梵语,翻成中文叫乞士。乞就是乞丐,加一个士,士是读书人,这个乞丐有学问、有道德、有修养,不是一个普通的乞丐;换句话说,就是模范的乞丐!模范的乞丐,可以叫一切众生看到他的生活行为,有所警惕,有所领悟。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