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公主功果妙莲花


2015/5/22    热度:432   

  梵公主功果妙莲花

  相传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有个女儿,名梵仪公主。这公主出生之时, 哭声嘤嘤,有音有韵, 如佛家诵经一般;且长得两耳下垂, 团脸慈目,有观音之相。因此武帝给她取了个“梵仪”的名字。梵即指佛,仪指容颜,意思是具有佛家的面相。因梁武帝虔信佛教,又以为此女有些来历,所以对梵仪格外宠爱。

  梵仪自幼乖觉,不吵不闹,恬然文静。在偌大的宫院和众多的兄弟姐妹之中,她几乎是隐形匿踪,很不显眼。懂事以后,淘气嘻闹找不到她,勾心斗角找不到她,争权夺利找不到她,连大的聚会仪式都很难见到她的身影。她不喜奢华,吃穿用度都很简约随便,对父母赏赐的珠宝财物,她要么不收,要么就都转赠他人或给了宫人才女;她也不喜热闹, 到了大的场面就头晕烦躁;更不喜交往, 除了自已的梵仪阁, 其它的宫馆斋殿她几乎都不知道在哪儿。她只愿自己待着,读自己喜欢的书,吹弹自己喜欢的曲儿,再不然抹两幅花卉,再点缀一对蜂蝶或几尾鱼虾。当然,她也有最愿意去的地方,那就是随父王到寺院或宫中的禅堂去烧香拜佛,去听请来的禅师讲经说法。每到这个时候,梵仪就显得活跃开朗起来,向禅师或尼僧问这问那--要经书读,缠着人家讲佛典故事,请教佛家的清规戒律……

  有次梵仪生病,梁武帝来看她,为了逗她高兴,就给她讲了件稀罕事: 在高邮的一个尼庵里,有个修行得道、节操高洁的尼师,人都尊她为“华手尼”。这个名号大有来历。原来这尼僧偏爱《妙法莲华经》,日读夜诵,后又一卷一卷地精研锐解。在她将第一卷中蕴含的妙义精神吃透之后,正闭目打坐,深入三昧的感悟之时,忽觉右手的大姆指尖处痒了起来。她搔了一阵,竟越搔越痒, 越痒越激烈,正不知是怎么回事,就见大姆指上渐渐生出一个包来, 俄顷包儿就长有皂角豆子一般大,包生六楞,不多会儿绽裂, 竟开出一朵肉莲花来。这时华手尼的指头不但不痒不痛,反觉心清目明,周身舒泰。她好不欢喜, 知道是自己刻苦攻读《妙法莲华经》的功德所致,从此就再接再励,苦诵不辍。每当再悟透一卷,右手指上就又生出一朵莲花,读到第五卷时, 右手五指全生妙莲;后来七卷稔熟,手心中又生出两朵莲花。这奇迹在佛教界震动很大,在当地百姓中更引起不小的反响。不少僧、尼和俗众都从四面八方乃至千里之外赶去观看。因她手上的莲花是因诵读《妙法莲华经》而生的, 又因“花”与“华”同音而通用,所以人们都尊她为“华手菩萨”或“华手尼”……

  当时只有十四岁的梵仪听到这个奇迹,激动地拍着手说:“啊呀! 想不到《妙法莲华经》这么有法力啊!这经书我也有,是鸠摩罗什宗师的翻译本, 共有七卷。我也常常念诵,父王不信, 我给您背诵一段!”接着也不管武帝有没有闲暇,就只管大声背诵起来:“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具,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已利,尽诸有结, 心得自在,……”

  梁武帝慌忙笑着摆手止住了她,道:“ 好了,好了。父王知道你已会背诵好几卷经书了,光会背诵还不成,就静下心来慢慢感悟吧。父王今日国事繁忙,等闲下来,再来同你探讨经法。”说罢急急带着内侍官们走了。

  梵仪却陷入沉思苦闷之中。她虽然会背诵不少经卷,但像囫囵吞枣,难克难化,内中意义,似懂非懂,照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才能悟透呢?……经过反复思考,她下定决心要出家为尼,当个真正的沙弥女, 每日在师傅的教导下参经学禅,这样肯定会将佛门一切旨要都参透的!

  当梵仪公开向父王母妃提出要拜师出家, 无疑是在宫中投下一颗重型炮弹般的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兄弟姐妹们都笑她傻, 朝廷内外凡晓知此事的皆以为她走火入魔了。梁武帝本也不肯答应,但看到梵仪不吃不喝,以死相争, 想想自己儿女众多,各有追求,能出一个尼僧, 也没什么不好。他本人也对佛学禅理很是喜爱,何况女儿生来就有佛相佛缘,看来强留也是枉然。他同意了梵仪的要求,但又舍不得女儿远离,就打算在宫中辟出一座房舍改为庵堂, 供梵仪修行。谁知梵仪坚决不同意,她不但要进寺庵拜师正式出家,还要隐姓埋名,匿去真正身份,做个苦行苦修的尼僧。

  没人能阻挡住梵仪的出家愿望。在一个深秋清冷的早晨,梵仪布服芒鞋,背负简单的行囊,悄然走出宫院,一径向嵩山少林寺走去。她听说少林寺有个西来的达摩禅师,面壁九年,佛法精深, 已是得道高僧。她决心要拜达摩禅师为师,要一生一世的投身佛门,像“华手尼”那样修出正果来!

  转眼几年过去, 法名道迹的达摩女弟子已修持有成。达摩禅师因到中土十几年,怀念家乡,再加觉得自己在东土弘法的目的已经达到, 就打算回天竺国老家看看。临行前,他将诸弟子召来,想要测试一下他们几年中修习的心得。诸弟子们一个个奉上自己的心得笔札,达摩一一翻看罢,又分别提出口试,要他(她)们分别谈出各自对禅学的理解和感悟。

  其中弟子道副的回答是:“学习禅法,旨在意境,无须掂掇文字,去钻牛角尖;可也不能脱离文字,不然就不着边际了……”

  另一个弟子道育开口自陈体会:“所谓佛法,就是没有一法可以获得……”

  还有慧可站立祖师前,一言不发,半柱香后,扭身离去。

  最后问到道迹妙尼时,她如实禀告说:“学佛好像庆喜看到阿佛国, 一见更不再见……”

  等弟子们全部回答完毕,达摩禅师经过一阵沉吟, 最后总结说:“众弟子所学所获,各有千秋,但多停留在毛发之上。只有道副获得了我的皮, 道迹获得了我的肉,道育获得了我的骨,慧可最有功果,他是真正获得了我的精髓了。”

  在达摩禅师肯定的四大弟子中,获得了祖师之肉的道迹,即是梁武帝的女儿梵仪公主了。
  
  道迹尼(约公元5世纪上半叶到6世纪下半叶人), 又名明练,号总持,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在她跟着达摩祖师学佛的几年中, 居住在寺后一个小庵堂中,吃的是野菜糙米,有时连油盐都见不到;穿的是土布僧衣,夏不生凉, 冬不挡寒;足蹬芒鞋草履;夜晚睡在木板床上,往往虫叮蚊咬,有时还有蛇蜴相扰。但她始终无怨无悔,把整个身心都扑在坐禅学经上,道行日渐提高, 能把上百种经义理解弘讲得禅明理透。她那一帮师兄弟和师姐妹们, 都从心眼儿里佩服喜欢她,但谁也不知道她出身帝王之家,是个身份高贵的公主。

  达摩只履西归后,道迹觉得在少林寺学经的目标已经达到,就辞别方丈,先回朝廷探望了父母,然后曲折南下,渡江回到风物嘉美的吴兴故乡。她热爱自己的家乡,觉得这里山美水美,物华天宝,且人杰地灵,毓仙蕴道, 是修持的最佳境地。她踏遍故乡大大小小所有的山岭,经过实地考察,最后选择一处山势峻秀,犹如冠弁的弁岭峰,作为结庵修持的息隐之地。弁山周围, 有白鹤盘旋起伏,有苕霅水递相映带,花香鸟语四季不绝,景色幽丽,环境宜人。道迹在此结庵,清逸高渺,一住就是二十多年。这期间,除了僧尼往来,后来也收了几名小徒,每日自己坐禅诵经之余,就是同徒儿们说法论典, 或是在开垦出的田土上劳作。

  但忽然有一天,吴兴府的官员骑着高马,穿着华服,带着人役,抬着几个大箱笼来到了道迹的庵中。原来他们不知从哪里打听到这个茅草小庵中的尼师道迹就是梁武帝的梵仪公主,为了在皇上那儿邀功,巴结前程, 他们商量后都一致同意要对道迹每年都给以丰厚的供养和特殊的照顾。所以就借着朝拜为名,送来了许多金银财物和吃的用的东西。

  当道迹听到有官府来朝拜,心中非常反感,及至看到那摆了一院子的财物,更是觉得受到了玷污。她先是婉言谢拒,见不济事,就一通申斥, 要将官兵们往庵门外赶。

  姓阚的府官跪在道迹面前口口声声地求告说:“公主出家,古今罕有, 为我大梁祈得太平富庶,功德宏大啊!……吾皇还怀崇佛之心, 对寺院庵堂多有捐赠供奉,我们微官小民,对佛圣更是敬仰倍至。且不为您是公主, 只为了您的功果善行,也当多有照应……”

  道迹冷淡地说:“这里没有公主,只有几个贫尼。施主们的心意,佛家有知,定有感应。但贫尼既在深山结庵,就为躲过世人的喧嚣扰攘。山中百果百草,自可为食,何况尚有开垦的田土,可保衣食无虑,不须任何供养。请施主们早回吧!”

  府官见道迹口气很硬,不留丝毫余地,就只好吩咐将别的财物抬到庵外, 但却留下一只美饰小匣,亲手打开亮在道迹面前说:“财物您可以不收, 这是一套茶具和几样精美的法器,都是修行人和寺庵离不了的,敬请法师收下, 也算尽了我一个信徒的心意吧!”

  道迹本打算给府官一个面子,将茶具和法器留下,但她看时, 茶具是白银的,法器却是纯金的,黄白之物,光彩熠熠,耀人眼目。她暗忖:仅这几样东西,只怕也要价值几千两金银,这哪里是来敬佛,明明是来行贿,我若留下,辱我佛门净洁,也坏了朝廷的法度,只怕将来还要给父王遗下后患……想到此, 就断然拒绝道:“施主要捐助佛门,这几样贵重东西,应奉于名刹大寺,刻碑留名, 确是不小的功德。但贫尼这里是简陋小庵,长年不纳闲人,也不接受供养。何况这辉煌的物什,实在无处放置,也与小庵的简贫格格不入,所以断不能受!请施主带回去吧。”府官见与公主行贿不成, 只好让人役们带着财物悻悻地走了。

  另有一天,一个书生模样的人轻装简从,只用一个书童牵着马儿, 另有一武士护从,寻找到弁岭峰的草庵之中。原来他是靖三王子,因到江南巡察,受父王母妃之托,特地来看望妹妹梵仪的。当他走进栅墙茅庵,看到面庞清癯的道迹时,不由拉住她掉下了疼惜的眼泪。靖王子说:“兄弟姐妹之中, 最数梵妹乖巧懂事, 你是父母的心头肉,也是我们最喜爱的小公主啊!……可我们都享尽了人间富贵荣耀,你却隐在这深山僻峰,过的连叫化子的日子都不如啊!……”

  道迹一见三王兄到来,早将身边的徒儿都摒退得远远的,就为了不过多暴露自己的公主形迹。这时见哥哥如此心疼自己,倒恬淡地笑了,说:“ 为人脱生尘埃之中,有人只为今生享乐,有人却为来世修福, 而佛家修得是永生极乐净土。道路千条,各由自选。小妹既自愿归入佛门,永世以苦为甜,无怨无悔!”

  三王子拭着泪说:“小妹虔诚佛教,也无不可。但天下归佛人无数, 何曾像你这样?都市中名寺大刹到处皆有,那里的法师佛法精通,名望高远,小妹随为兄回朝,任选一方寺庵修行也未尝不可。一来少受苦累,二来家人们对你也好有个照应……”

  道迹觉得好笑,对哥哥说:“出家出家,就是永远出了家门,哪有再回去之理?要说名寺大刹,少林寺还不是天下最大的吗?可我所选的,就是这座草庵茅舍。若说苦累,小妹从无感觉。山泉野果,何等鲜美; 自种自食,何等快活!远离尘嚣,何等清静安逸;不闻杀伐,何等心平气和……”

  三王子听妹妹这样说,也无奈何,就叹了口气说:“既是你不肯回心转意, 为兄也不好勉强。但依我看你们这儿的日子实在是太清贫了, 这同我们皇宫里的生活真是天上地下,无法相比。看你这样,为兄心疼不忍。这样吧, 我带的银钱不多,就给你留下三百金,以作贴补之用。望小妹千万莫要推辞, 不然为兄定要带你回京!”

  道迹见三哥出自骨肉亲情,定要留金相助,若坚辞不受, 兄妹间免不了还有许多口角相争。这样若让父母知晓,也会对自己大不放心。掂量再三,就留下百金,作为应急之用。这才将三王子送下山去,兄妹依依惜别。

   二十几年中,道迹从没出过山,过着簟枕邀凉,经书伴日,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虽寒苦却是平静的岁月。每当夜深赖寂之时,她总要打开《法华经》,从头到尾,细细念诵,一遍又一遍,夜夜从不间断。这样日积月累,当读满一万遍之后,又从新记数诵读。每当她读经之时,山上白雀被她的经声感化, 经常成百上千,结队而栖于她的庵前窗外,不鸣不噪, 安静地听她咏诵。正因为这个缘故,后来人们就把弁岭峰称之为“白雀山”。

  道迹尼数十年咏诵《法华经》,万读不厌,她自以为心诚志坚,感天动地,盼望着会像“华手尼”般有奇迹出现。她的徒儿们也以为佛天会有感应, 师傅可能要长命百岁,或昭示善果。其实不然,道迹只活了五十多岁,就在一天正午倏然仙逝。当徒儿们发现的时候, 简直有点不大相信。因为师傅无病无灾,无痛无苦,坐化后仍是面如处子,红晕泽润,笑靥如花, 依如一尊肉身观音一般。弟子们不忍心将她荼毗,就用棺木装殓好,落葬在她结庐修持的庵院边上。并为她修了塔墓,铭文记述修持功果,以留后人记念。

  谁知到了梁武帝大同元年(公元535年),道迹落葬的塔墓边, 忽然开出一朵美丽的青莲花来。消息传开后,人们纷纷赶来观看,无不感到惊异万分。道迹的弟子们都以为这是师傅每夜诵念《法华经》的功果显世, 经过同一些在家居士们商量,大家一致同意打开塔墓看个究竟。

  当塔墓打开后,佛众们看到那朵莲花是从道迹的舌根底下生长出来的,都大为惊奇,叹为观止。消息传到吴兴府官那儿,阚府官不敢怠慢, 当即率众亲往观瞻。观罢赞叹不已。他对着道迹栩栩如生的尸体顶礼膜拜, 将舌下生莲喻为千古奇观! 他还将这一奇迹具表奏明了朝廷。梁武帝得知女儿修成稀世功果,自是又欣慰又感动。当下传旨,在道迹原来的结庵处,修建法华寺,重新筑造塔墓,镌刻铭文,将女儿因苦诵《法华经》而死后肉身不腐、舌下生莲的奇迹,命诸询望撰写后详细刻在道迹的塔碑的字里行间,让女儿的功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佛教故事 佛经故事因果故事感应故事宗门故事名人学佛成败故事哲理故事智慧故事 身边故事生活故事短故事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弟子问释迦牟尼佛:您既神通又慈悲,为何还有人受苦? 释迦答曰:我虽有宇宙最大的神通力,但依然有四件事情是做不到的:因果不可改;智慧不可赐;真法不可说;无缘不能度。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