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YIN的经验方法
2015/5/22   热度:320
相信大家看了这么多戒YIN同修的经验与经历,是一定想要下定决心去戒YIN的,但是往往因半途而废而痛苦,这是为什么呢?
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你所做功德积蓄的能量,下定决心戒除YIN魔。我们往往抱怨社会压力大,所以找出种种理由为自己开脱,其实我们感到压力大,是自己的能量不足以被自己的心量所包容,当心量不能很好的控制住、制约住自己的能量,加上心量的狭小。这时自然会被外界YIN魔所干扰,而让他们控制住、为所欲为了。所以,各位同修,诵经持咒、放生、印经、孝顺父母都是很好的办法,会帮助你渐渐打开般若空性,打开你的心门!
忏悔。无论你什么时候犯了邪YIN,当下切记一定要忏悔,当下立刻忏悔,是一定要做的。当机立断,否则没有修行人的气度。通过向父母、亲人、甚至网络,来向自己的心忏悔,往往邪YIN的人,其实大多数都受着痛苦的挣扎与折磨,要多多念经持号,来帮助解脱你的心,使其不必太过执着,往往执着心太重的人难以得到真正的解脱,不是沉溺于过去的美好和悔恨,就是遐想于未来的担忧和期待,心不平静,难以得到人生的真正快乐。所以佛说,“看破、放下、自在”。
慈悲心。慈悲心呢?现在社会上的人,尤其犯过邪YIN的人,往往会问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的我内心干枯,感觉做什么事都没有激情?这样的人,大多是因为失去了慈悲心,心量变得狭小了,每天多多念经持号、定期放生,你会感到佛法的不可思议,带给你从未有过的真正快乐的体悟和殊胜的境界。
坚持。无论用什么办法,都一定要坚持,否则将会给自己带来的是更大的痛苦,你坚持了一段时间,犯戒时悔恨自责,在这时甚至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由于现在的大环境,外界的干扰会带你走向消极和悲伤的一面,为什么我们不能积极的面对人生呢?我们本就该乐观而积极的面对生活,面对这个社会,人生的目的是应以自己的进步为准则,如果一再沉沦、消极,浪费自己的心情、感情,得不偿失!这样的人,没活明白。
孝顺父母。“百善孝为先,万恶YIN为首”。这两句相对的古语,想必人们早已耳熟能详。哈哈,你犯邪YIN一定不会孝顺父母,可还有人说,不对啊,我对父母很好啊。在你犯邪y的同时,就折损了祖上带给你的余德以及父母的福报、你自己的福德。所以我说,犯邪YIN的人,都不是孝顺父母的人。阿弥陀佛,你做不到“从善”,怎能“弃恶”?这种人一定要多看《孝经》《太上感应篇》《弟子规》,来时时刻刻鞭策自己,规范自己。
一定要戒意YIN。不要以为这个意YIN无所谓,你的意YIN,感召你宿世的业力和外界的干扰,多几次,你又会走到那个怪圈,打乱你的本性,打乱你的生活节奏。悔之晚矣!!!。曾看过一位成功戒邪YIN的居士的经验,当邪YIN的念头来了,就看着自己当下这个念头,旁观这个念头,冷冷的看着它,说也奇怪,其实这个念头是不堪一击的,你冷冷的旁观自己这个念头,它就会跑掉了。还有一个修行人,每当面对自己的错误的想法,都会大喝,“断”!念头很快会逃跑,会消失。
以戒为师。用戒律要求自己,总没错的。平时学习《四种清静明诲》,没事时念念经,《金刚经》开智慧,《地藏经》增福德,诚心去念。学生的学校有纪律,法界也要有秩序,否则就“乱”了。无论什么人,做错事总会有受报的一时,做好事总没错的。
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大忏悔:
从于无始, 以至今生。 毁破三宝, 作一阐提。
谤大乘经, 断学般若。 弑害父母, 出佛身血。
污僧伽蓝, 破他梵行。 焚毁塔寺, 盗用僧物。
起诸邪见, 拔无因果。 狎近恶友, 违背良师。
自作教他, 见闻随喜。 如是等罪, 无量无边。
故于今日, 生大惭愧。 克诚披露, 求哀忏悔。
惟愿三宝, 慈悲摄受。 放尽光明, 照触我身。
诸恶消灭, 三障蠲除。 复本心源, 究竟清净。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罪障皆忏悔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罪根皆忏悔
愿以此功德
回向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波若波罗密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除
法门无尽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佛教故事: 佛经故事 | 因果故事 | 感应故事 | 宗门故事 | 名人学佛 | 成败故事 | 哲理故事 | 智慧故事 | 身边故事 | 生活故事 | 短故事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要忏除业障,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业障?乱心是业障,妄想是业障,烦恼是业障,忧虑是业障,牵挂是业障……如果心上没有这些,业障就统统消除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