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七十一课
2014/9/3   热度:1140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七十一课 在讲课之前,首先给大家强调一下:听这样的佛法,除了要有欢喜心以外,还要想到一切皆为无常。 我本人来讲,年轻的时候,在法王如意宝等很多上师面前听过法,现在回想起那种情景,虽然心向往之,但已时过境迁,再也不可能回到从前。同样,你们这么多人现在集聚在一起,心专注于法,此举对人生的意义无法衡量,是极其难得的缘分,所以,每个人一定要懂得珍惜。因为无常何时到来,谁也不知道,若是一旦因缘消尽,多年后你再忆起大家如今学佛的情景,定会百般滋味涌上心头,特别怀念昔日的时光。因此,大家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有了共同学习的因缘,务必要有欢喜心和难得心! 现在正在讲,“因果不虚”中七种身语业有开许之处。这个问题十分重要,没有学过基础法门的人,经常在这些问题上模糊不清,无法做到如理取舍。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在哪些情况下,对哪些行为可以开许。 昨天讲了大悲商主、星宿婆罗门的故事,菩萨因为利他心很重,没有自私自利,远离贪嗔痴烦恼,表面上虽然杀生、邪YIN,但实际上却是一种善业。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论》亦云:“菩萨由意乐,若善若不善,一切成妙善,以意自在故。”菩萨由于饶益众生的意乐非常强烈,或善、或不善的行为和语言,都会成为极妙的善法。为什么呢?因为菩萨的意乐以利他而得自在,能够恒时随顺于善法。 在三种身业中,除了杀生、邪YIN可以开许,不与取也不例外。对根本没有私心、大义凛然的菩萨来说,见到有些富人爱财如命,让其主动上供下施不太现实,故为了利益这些人,就从他们手中盗窃财物,上供三宝、下施乞丐,这也是开许的。 有个佛教徒跟我说,他家人听说他学佛作供养,便会不择手段地极力反对,但他若是去旅游观光,家人就非常支持,可以随便花钱。于是他常骗家人说去旅游,然后拿一部分钱到寺院作佛事。还有以前的永明延寿禅师,在没有出家之前,挪用了国库的大量公款去放生。被人发现后判死刑时,他没有丝毫后悔,说:“以我一条命,换得千千万万条生命,值得!”国王后来也被感动了,就把他无罪释放了。 所以,假如你发心纯粹是自利,却以利他为借口进行偷盗,那肯定有过失,但若完全是为了帮助众生,不与取也有开许的时候。因此,我们有时候看见的不如法行为,很可能是菩萨度化众生的一种方便。但我们自己没有这种高深莫测的境界时,千万不可随便模仿。 现在许多人喜欢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济公和尚的这句话,往往被他们拿来当挡箭牌,成为可以肆意吃肉喝酒的“铁证”。实际上世人仅知有前两句,却不知济公还有后两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从而以讹传讹,误导了无量迷茫众生。 其实,济公的高深境界,绝非凡夫俗子所能想象。比如,沈员外派家仆给济公送两只熟鸽子和一壶酒,仆人路上偷吃一只翅膀,偷喝了几口酒,以为能瞒天过海,神仙也难知。结果济公指了出来,仆人不承认,于是济公到阶前吐出两只鸽子,其中一只少一个翅膀……这种特别神奇的境界,世人完全望尘莫及,故不可乱学表面行为。印光大师在《文钞》中,关于这方面也有诸多教言[51],劝诫后学者万万不可随学,以免自欺欺人。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其实也是有来历的:明末的破山禅师,于战乱年间,在夔东十三家之一的李立阳营中度日。因李立阳嗜杀成性,为了救度一方生灵,禅师要求他戒除不必要的杀业。李立阳见禅师严持戒律,不食酒肉,就对他说:“你只要吃肉,我就不杀人了。”禅师马上与李立阳订约,不惜大开酒肉之戒,使许多人得以活下来,一时传为美谈。 此外,明朝还有另一位和尚,也是为了救逃到寺庙里的难民,在山贼面前吃肉喝酒。当时,山贼说只要他吃了手中的酒肉,就可以放过那些人。于是他气定神闲地端起酒杯,说:“我以酒代茶。”说完一饮而尽。接着拿起肉说:“我以肉作菜,请!”吃后面不改色,坦然自若。山贼见了为之一惊,鉴于有言在先,只好放了所有的人。 可见,为了饶益有情而吃肉喝酒,在汉地有些大德的传记中也有,但这不是普遍的行为。而藏地的每一座寺院,也并不是所有僧人都行持这些高深之举。藏传佛教对戒律的重视程度,来藏地求法的人应该知道,在没有达到一定境界之前,任何人都不允许做超凡的行为。若是极个别人做了的话,也许他确实有这种境界,也许没有。所以,能做和不能做的界限一定要分清,否则,明明什么境界都没有,却装模作样、无恶不作,这肯定是不合理的。 当然,假如你真的有超胜境界,那么行持如疯人般的行为、如哑巴般的行为,尤其是大圆满的二十一种行为,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学佛不能一概而论,倘若以别解脱戒的尺度来衡量一切,这肯定不行;但若是要求每个人都持密宗禁行,不管他的境界有没有到一定层次,那也不合理。因此,在这些问题上,学习并掌握基础知识很重要! 以上讲了三种身恶业有开许之处,下面接着讲四种语恶业: 妄语:如果是为了保护众生性命,比如猎人在追赶猎物时,修行人明明看到了那个动物,但为了救它,故意说“我没有看到”;或是为了保护三宝财产,对抢劫的强盗说“我没有钥匙”、“三宝财产不在这里”,像这样说妄语是开许的。 以前佛陀住世时,有个妇人的儿子突然生急病死掉了。她一下子接受不了这个现实,便去求佛陀,一定要让儿子起死回生。佛陀方便安慰她说:“哦,这个不难!你去一户从没死过人的人家,要一粒芥子给我,我就能让你儿子死而复生。”这个妇女比较愚笨,她就一家一家去找,找了很久、走了很远,也没得到这样一粒芥子。最后她就悟到了,没有一个人会生而不死,于是就接受了儿子死亡的残酷事实。当时,佛陀对她所说的话,也是一种方便妄语。 还有,比如别人生病了,医院查出是癌症,他自己还不知道。他在询问你病情时,虽然你明明知道,但也不能直言相告,而要尽量隐瞒:“没事,你的病不是很严重,先回去吃几副中药,过段时间再来复查吧。”诸如此类的妄语,是可以说的。 然而,倘若有人发心不正,为了私欲而欺骗他人,或者已经习惯说妄语了,这个绝对不允许,否则会有很大过失。 离间语:一个行善之人和喜欢作恶的人相交为友,作恶那个人势力强大,为了防止行善之人被带入邪道,说离间语使他们分道扬镳,这是开许的。 关于恶友的过失,佛陀在《正法念处经》中云:“若人近不善,则为不善人,是故应离恶,莫行不善业。”故我们千万不能与恶友为伍,一旦跟他们交往,自己的行为就会日渐恶劣。可是有些人,总喜欢与恶人同流合污,对逆耳忠言听不进去,这样的话,你可以说一些离间语,想办法把他们两个人分开。 当然,假如你没事就挑拨离间,令志同道合的两人关系四分五裂,这是绝不开许的。 恶语:有些人生性刚强,以温和方式无法调伏,对他越好越难度化,只有以强制性手段或示现忿怒相,才能令其步入正道,在这种情况下,口出恶语是开许的。 尤其是作为上师,不能一直当好好先生,对谁都不说过失。阿底峡尊者讲过:“殊胜上师为揭露罪恶,殊胜窍诀为击中要害。”能揭露弟子的罪恶,是殊胜上师的法相;能针对弟子的要害,就是殊胜的窍诀。有些上师在传法时,好多弟子都以为在批评自己,好像天天把自己当作针对的对象,若能这么想,这些窍诀就是击中要害了。相反,如果觉得上师讲的内容,从来都跟自己没什么关系,这样的话,根本不能发现自身的错误,行为也会越来越不如法。所以,上师批评弟子、老师批评学生,这些都是可以的。 现在,藏地有些相似的知识分子,成天提倡师徒平等、师生平等,说要构建和平共处的民主观念,就一定要所有人都平等。这是一种极端的民主主义,是根本不可能的,否则,国家主席和乞丐的待遇也要平等了,古往今来哪有这样的事例?虽然从如来藏的本体而言,众生全部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之别,但在世俗显现上,弟子戒定慧的所有功德,不可能跟上师完全等同;任何一个学校中,学生和老师的工资也不会平等。 所以,在世俗中,上师摄受弟子的时候,说些粗恶语是可以的,不能因此就认为:“上师天天说粗语,他肯定是犯戒了。按《百业经》的观点,说一句粗语,要在五百世中如何如何……”这样给上师下定义,是不合理的! 绮语:有些刚皈入佛门的人,讲起自己的故事,两天两夜都讲不完,要想度化这些爱说爱讲的人,你若成天默然不语,一句话都不说,可能使他退失信心,无法趋入正法。所以,最初理应随顺他,他若是喜欢战争、美国好莱坞,你也可以跟他聊。以前我就遇过一个人,他提起好莱坞一直滔滔不绝,晚上兴奋得睡不着,睡着了以后,早上睁开眼还继续讲……那么,在这种人面前,你就要以善巧方便随顺他。 往昔迦叶佛在世时,有个大菩萨为了引导外道,就故意到他们中行持外道行为,而且诽谤迦叶佛,说“光头沙门没什么解脱法”,以此赢得了外道信任,最终将其引入佛门。由于这位大菩萨发心贤善,此举不但没有构成罪业,反而成了积累福德的善法。此外,文殊菩萨去外道中弘扬大乘佛法,也有类似的经历[52]。 世间人的心态,其实跟修行人的完全不同,对他们若不施以善巧,刚开始就一句废话都不说,则无法真正引导他们。因此,为了令其进入佛门,权巧方便说些绮语是开许的。但如果你说的话没有丝毫意义,让自己心生散乱,让别人也产生贪嗔痴,这种无稽之谈则不开许。 以上讲了可以开许的七种身语业,它唯一的前提就是要对众生有利。假如对众生没有利,是在烦恼驱使下行持的,那永远也不会开许。由此亦可推知,由于贪、嗔、邪见不可能转变成善妙的动机,只要一生起,就必然是不善业,诚如《宝鬘论》所言:“贪嗔痴及彼,所生业不善;无有贪嗔痴,及彼生业善。”故而,三种意罪业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也没有开许。 要知道,万法皆从心生,《华严经》中也说:“诸业从心生,故说心如幻,若离此分别,普灭诸有趣。”一切业皆依心而起,心的本体也不实如幻,若离开了这样的分别,三界六道就统统灭尽了。故《正法念处经》云:“一切皆心作,一切皆因心。”所有善和恶的作者,唯一是自己的这颗心。倘若心善,就会带来快乐;心恶,则会带来痛苦,《宝鬘论》也说:“不善生诸苦,投转诸恶趣;善业生善趣,世世享安乐。” 因此,外在的形式并不重要,纵然身体的一举一动、口中的一言一语没表露出来,但内心的分别念,往往会带来巨大的善果或恶果。这一点,佛陀在《正法念处经》中也讲过:“若闻正法,听受其义,生一念善,能灭无量百千劫生死。”——今天中午,慈诚罗珠堪布给我打电话,他问:“你在干什么?”我说:“正处于一种欢喜的境界中。”“什么欢喜的境界?”“《正法念处经》里有个很好的教证,我正在想:听法真的很重要,其他什么都比不上。”“经中说了什么?”“说我们听闻正法、领受其义,就算只生一个善念,也能灭千百万劫的生死。我觉得佛陀讲得特别好!”他听后也十分赞同。 真的,我们平时学习佛法、思维佛法,是最有意义的事情了。当然,做对众生有利的事、调伏自己的烦恼,也非常好。但除此之外,现在世间的各种琐事,确实没有多大实义。也许是每个人的价值观、生活习惯不同吧,毕竟我们在这样的闻思道场中,度过了很长时间,哪怕产生一个善念,也觉得非常难得。因此,在所有的善法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每天上课。为什么呢?因为对我讲者而言,在讲课的时候,不可能一边讲一边生恶念,此时所有恶念之门皆已关闭,这是很难得的机会;同时,对你们听课的人来讲,就算偶尔会生一些分别念,但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心都在随顺法义,对凡夫人来说,这是相当不容易的。这一点,你们不妨也细细思维。 作为修行人,我们应经常观察自己的心,并将其养成一种习惯。倘若心常处在善念中,就应生起欢喜心,尽量使其与日俱增;假如处于恶意中,那必须要立即忏悔,并暗自谴责:“我这个人真是恶劣!听闻了那么多正法,竟然还生这样的恶分别念,真是愧对上师三宝。”并下决心:“从今以后,我一定要努力使这样的分别念永不再现!”若能如此,这就是一种修行境界。 其实,三世如来甚深和广大的一切教理,归根到底就是善心和善行。法王如意宝在《三世佛语合而为一》中也说:“三世诸如来,所有深广理,摄于善心行,有缘者当修。”我记得特别清楚,上师如意宝去美国时,在华盛顿、波士顿等地,给西方人讲了很多甚深窍诀,尽管语言看似简单,却令无数人受益匪浅。他们虽听过许多大德的教言,但依靠法王的教诫,最终深深明白:佛陀八万四千法门的要义,就是心地善良。当时上师着重揭示的,也正是这个。因此,我们务必要切记,心善的话,一切都会好;心如果不善,形象上做再多善事也不重要。 关于心善一切都会好,汉地的《德育古鉴》中讲过一则故事:从前有个人叫元自实,他对缪材有恩,可缪材却忘恩负义,做出很对不起他的事情。元自实感到愤恨不平,天未亮就带着刀,准备要去杀死缪材。 路上经过一座庵堂,庵主轩辕翁是位有道之士,很早就起来诵经。他见几百个奇形怪状的鬼跟着元自实,每个鬼的手中都持有刀斧,杀气腾腾,样子非常凶恶。没过多久,元自实又回来了,轩辕翁看到这次跟随他的,都是头上戴着金冠、身上佩有玉佩的神人,手持香花幡幢,露出祥和愉快的表情。 轩辕翁深感讶异,就上前询问元自实原因。元自实说:“姓缪的忘恩负义,我正要前去杀他,但到了他家门口,我突然心想:他虽对不起我,但他妻子儿女却是无辜的,况且他还有老母在堂,我若杀了他,岂不是等于杀了他一家吗?因而于心不忍,念头一转,就回来了。” 轩辕翁将刚才所见告诉了他,并恭喜道:“你的所作所为,神明都已知道了,你将来必定会有厚福!”元自实听了这番话,更加精进认真地行善,后来考取了功名,官做到宰相。而缪材却颓废身亡。[53]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心若是特别恶,旁边就会有许多恶魔非人推波助澜;若是产生特别善妙的念头,比如普利一切众生的大悲心,对上师三宝的恭敬心、清净心、欢喜心,那不但自己过得快乐,周围气氛也会变成和谐。所以对这个道理,每个人务必要有一种认识。如果你的心能常常处于利他状态中,即使不看病、不吃药,四大也会十分调和;倘若时时产生强烈的害他心,那身体肯定不会健康,而且动不动就发脾气、摆脸色,让旁边的人也很不舒服。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在做一件善事之前,首先要详细观察自己的动机。如果动机是善,那不用问别人就可以去做。倘若是为了与人竞争,或者装模作样、贪图名誉,就必须认真加以纠正:能变成善心的话,便可以接着做;假如不论怎样也无法扭转,则还是延缓为好。《佛遗教经》亦云:“纵此心者,丧人善事。”所以,心态若没有调整好,表面上做的善法再大,也没有真正的功德。 从前,有许多施主约定去拜访奔公甲格西。当天上午,格西就在三宝所依前,急急忙忙地摆设供品,装饰得极其美观。此时,他观察自己的动机,发现心态很不清净,竟是为了在施主面前显得庄严。于是顺手向三宝所依和供品上撒了一把灰,并自言自语:“你这个比丘,不要这么虚伪好不好?”帕单巴尊者得知此事后,赞叹道:“西藏的所有供品中,要数奔公甲那一把灰尘最好!” 要知道,在藏地民俗中,撒灰的对象通常是魔鬼、恶人,比如驱魔仪轨时要撒灰,关系特别不好的人离开时也要撒一把灰。而且尽管西藏并不富裕,但人们都喜欢在三宝所依前,用最珍贵的供品作供养。那么,尊者为什么说在所有的供品中,奔公甲的那把灰最殊胜呢?因为他这是在调整自心,觉得自己行为太恶劣,为了惩罚自己才做的。 关于奔公甲,我们讲《开启修心门扉》时经常会提到他。他在家的时候,身材魁梧高大,性格野蛮凶残,平时总随身携带着弓箭,腰间别着两三把刀子。西藏曾有一段时间,母亲若遇到孩子啼哭不止,怎么哄也没办法,往往就大喊一声“奔公甲来了”,包管孩子立刻安静下来。 相传有个喜欢恶作剧的人,有天和一位老婆婆开玩笑,出其不意地在她背后叫:“奔公甲来了!”惊讶的是,那老婆婆一动不动,居然没有逃走。他还以为老婆婆定力够,没想到向前一看,老婆婆竟被吓死了! 奔公甲就是这么一个人见人怕的大恶人。他没有出家之前,身上就算带着再多武器,敌人也是多如牛毛;可是当他出家之后,由于上师三宝的加持,身上连一根针也没有,怨敌却全都销声匿迹了。 刚才那个故事,大家一定要好好地体会,自己也应像奔公甲一样,随时随地观察自相续。一旦心术不正,有造罪的苗头出现,就应该马上意识到,并且加以忏悔,绝不能让自相续与恶业同流合污。 当然,我们作为凡夫人,不生恶分别念也是不现实的。就像奔公甲,出家后尽管在山上闭关多年,但也经常跟烦恼作斗争。有一次,奔公甲到一位施主家念经。当时这家人都出去了,在空无一人的屋里,他心里琢磨:“我回山洞闭关,熬茶的话,茶叶也没有。不如趁机偷一些,留着以后住山修行时用。”他就东看西看,确定没人之后,把手伸进了茶叶袋里。正在这时,他突然提起了正念,于是大声呼喊:“快来人啊,我正在干偷茶的勾当,请把这只手从手腕处砍断!” 像奔公甲这样的人,时时能发现自己的错误,确实相当难得。以前孔子的弟子颜回,也是能够“不迁怒,不二过”,不像我们有些人,就算自己犯了错,也喜欢文过饰非,迁怒他人。《弟子规》中讲过:“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过失若能改正,这个过失就没有了,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若对此加以掩饰:“不是我干的,是他!我根本不是这种人,那个人实在太坏了,你可以去找他……”这样只会让自己又增加一条罪恶。 除了奔公甲,阿底峡尊者反省错误时,也这样说过:“自从我进入别解脱门之后,没犯过一个微细的戒律,别解脱戒可谓一尘不染;对于菩萨学处(菩萨戒),偶尔出现一两次过失;而步入密宗金刚乘以后,零零碎碎的过失虽屡有出现,但都是当下忏悔,从没有让堕罪过夜的情况。”尊者在行途中也是一样,他去哪里都随身带一个木制曼茶盘,每当闪现恶分别念时,马上取出来,在路边供曼茶忏悔,直至忏净了才继续赶路。对我们很多人而言,这一点可能很难做到,有时生了恶念也无所谓,根本不察觉。所以,修行好的人跟修行不好的人,行为上确实差别很大。 《大般涅槃经》讲过:“世有二人,甚为希有,如优昙花。一者不行恶法,二者有罪能悔。如是之人,甚为希有。”世间上有两种人,像优昙花现世般极为稀有:一种是在轮回中从不沾染罪业,犹如火中莲花般相当罕见;一种虽以前世习气等原因造了罪,但马上就会意识到,当下念金刚萨埵心咒忏悔,这种习惯也十分好。 前不久,学院有个管家用藏语给僧众说事情,忘了我们学院的要求——语言要纯正,讲藏语就不能夹杂汉语;讲汉语要用普通话,不能夹杂藏语。当时,他不小心说了个“拖拉机”,然后很不好意思,立即念“嗡班扎儿萨埵吽”。其实,说“拖拉机”也用不着忏悔,但如果你生了恶分别念,或者说了别人过失,这才应当念“嗡班扎儿萨埵吽”。 然而,现在有些人根本没有这个习惯,尤其是刚学佛的人,好像生恶念根本不在乎,没有“我这么做不对”的念头,这是相当可怕的。其实作为一个修行人,调伏自心很重要,尤其《大圆满前行》是非常殊胜的窍诀,最近我要求他们把《大圆满前行》和《极乐愿文大车疏》录下来,以便大家在开车走路时随时听。你们若能将这些法义记在心里,反反复复地体会,则对很多方面会有极大利益。 下面再讲一个调伏自心的故事:在攀耶嘉地方,有一次,施主在众多格西的行列中供养酸奶。当时,奔公甲格西也在其中。他看到施主给前面的人供奉了大量酸奶,不由得心想:“这么好的酸奶,轮到我这里,可能都没有了。”(我们平时分东西时,好多人也是如此。尤其有时候我这边分些吃的,坐在后面的道友见了,就一直在想:“到我这里,肯定已经分完了。”哎,我们这里要是有个奔公甲,该多好啊!) 当萌生这样的念头时,奔公甲紧接着提起正念,认识到自己不对,于是暗暗自责:“你这位比丘,对上师三宝的信心不大,却对吃酸奶有这么大的信心。”随即把碗扣下。当供养者来到他面前时,他因为生起了恶念,就说:“谢谢,我已经吃过了,实在不想再享用。” 本来,他只想和所有比丘一样,平等得到一份酸奶,并不含有什么不善的成分。但仅仅因为有希望获得好酸奶的私欲,他就惩罚自己,全然放弃了享用。 我以前看过奔公甲的传记,有时候他生起烦恼,就大声地喊:“奔公甲,你为什么天天自私自利的心这么强!”有时候就动手打自己。他与烦恼斗争的故事,还是很精彩的。汉地有些大德也是如此。所以,我们作为修行人,一定要与烦恼搏斗,经常审视自己的心。 当然,我们作为凡夫人,刚开始的时候都一样,烦恼特别强盛,经常此起彼伏。但只要毫不气馁长期对治,随时随地断恶从善、调柔自心,久而久之,烦恼的力量就会逐渐削弱,自相续就会完全充满善业。 从前,扎堪婆罗门时时观察自心,每当生起一次不善念,他就放个黑石子;每当生起一次善分别念,就放个白石子。最初,他天天都是恶分别念,全部是黑石子;通过精勤对治,去恶从善,到中间时,呈现黑白各半;到了最后,已全部成了白石子。 类似的公案,在汉地《佛祖统纪》中也有[54]:西天四祖优波鞠多尊者,最初在修行时,也采用过这种办法:若生恶分别念,放一个黑石子;若生善分别念,放一个白石子。刚开始的时候,黑石子偏多,通过七天的努力,最后全部变成了白色的。之后,上师为他宣说四谛法门,他当下证得须陀洹果。 所以,我们在一切时处,皆要以正知正念来摄持,尽量生起善的对治,力求连细微罪业也不沾染。为了达到这一点,大家应该经常祈祷上师三宝及护法神,毕竟我们的心是有为法,上师三宝的加持不可思议,若能时时不忘祈祷,自己的心肯定会有所转变。 总而言之,《大圆满前行》的窍诀特别殊胜,这也是我再再强调的。若没有以此对照自心,缺乏正知正念、行为不如法的话,就算你已经出了家,那也只是虚有其表,完全属于邪命养活,不但今生会招人讥嫌,来世也会堕入恶趣。《正法念处经》云:“出家而邪命,失法失名称,人中轻如草,未来入恶趣。”相反,假如你时时以正知正念观察自己,有一颗帮助别人的利他心,行为也是如理如法,那就会像《水木格言》所言,人们自然而然会集聚到你的身边,犹如悦意的水池,可以吸引无数飞禽。而且在生生世世中,你暂时会趋入善趣,究竟会获得涅槃。因此,我们每个人应依靠佛法,对治烦恼、行持善法,走上光明之道!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修行想有个结果,这个结果不外乎三方面:第一个“断恶修善”,第二个“破迷开悟”,第三个“转凡成圣”,能不能成就,都在于我们态度上是否谦虚以及有没有恭敬心。无论是修行,还是世出世间的事业,傲慢自大、自以为是,这个人肯定不能成就!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