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注释
2014/9/3   热度:1048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注释 -------------------------------------------------------------------------------- [1]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云:“古昔,于婆罗痆斯城中有一金宝作师,娶妻未久,遂诞一女,容仪端正,颜色超绝,甚可爱乐。女年长大,其父命过,遂生鹅趣,得为鹅王。女受贫苦,甚大艰辛。父为鹅王忆前生事,作心观女。若为存济,遂见贫穷,受诸苦恼。恋爱女故,飞往宝洲,衔一宝珠,于晨朝时置女门下。女收宝珠,遂深藏举。鹅王如是,每且常送。女亦收藏,竟不费用。如是其女,有多宝珠,念曰:谁与我珠?即于后夜侧门伺候,遂见鹅来,便作是念:此鹅身中并是宝藏,每来门首弃一而去,作何方便我当捉得总取宝珠?为求鹅故,密张罗网。鹅王见网,作如是念:此罪恶物,不识恩情,而欲害我。便即飞去,更不重来。天说颂曰:不应作多贪,贪是罪恶事,若作多贪者,所获皆散失,汝今为捉鹅,宝珠便断绝。” [2] 《胜出天神赞》云:“我不执佛方,不嗔淡黄等,谁具正理语,认彼为本师。” [3] 《成实论》:又作《诚实论》。诃梨跋摩著,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为成实宗之根本经典。“成实”即“成四谛之实”之意。论中说明宇宙各种现象之存在皆为无实体之假相,最后终归于空,修如是观可体解四谛之理,以八圣道灭除所有烦恼,最后到达涅槃。在印度,此论未见流传,梵文原本早已佚失,现存梵本是从汉译本还译的。 [4] 《杂宝藏经》云:“昔有老公,其家巨富。而此老公,思得肉食,诡作方便,指田头树,语诸子言:今我家业,所以谐富,由此树神恩福故尔,今日汝等,宜可群中取羊以用祭祠。时诸子等,承父教敕,寻即杀羊祷赛此树,即于树下,立天祠舍。其父后时,寿尽命终,行业所追,还生己家羊群之中。时值诸子欲祀树神,便取一羊,遇得其父,将欲杀之。羊便咽咽笑而言曰:而此树者,有何神灵?我于往时,为思肉故,妄使汝祀,皆共汝等,同食此肉。今偿殃罪,独先当之。时有罗汉,遇到乞食,见其亡父受于羊身,即借主人道眼,令自观察,乃知是父。心怀懊恼,即坏树神,悔过修福,不复杀生。” [5] 《亲友书》云:“若持邪见纵行善,亦具难忍之苦果。” [6] 《亲友书》云:“有者所造诸罪业,纵未即时如刀砍,然死降临头上时,罪业之果必现前。” [7] 《大智度论》中,佛告舍利弗:“此鸽除诸声闻辟支佛所知齐限。复于恒河沙等大劫中常作鸽身,罪讫得出,轮转五道中后得为人,经五百世中乃得利根。是时有佛度无量阿僧祇众生,然后入无余涅槃,遗法在世是人作五戒优婆塞,从比丘闻赞佛功德,于是初发心愿欲作佛。然后于三阿僧祇劫,行六波罗蜜,十地具足得作佛,度无量众生已而入无余涅槃。” [8] 《福盖正行所集经》:十二卷。龙树集,宋代日称等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内容辑录能成就福德覆身之诸正行法。本经以布施、持戒为中心而修行诸德之见解中,未见龙树所说中道之空思想、大乘思想。 [9] 《萨婆多毘尼毘婆沙》云:“佛习气尽,二乘习气不尽。如牛齝比丘常作牛齝,以世世牛中来故;如一比丘,虽得漏尽而常以镜自照,以世世从YIN女中来故;如一比丘常跳棚踯阁,以世世猕猴中来故。” [10] 《兜调经》:一卷,失译者。与《鹦鹉经》及《分别善恶报应经》皆《中阿含鹦鹉经》之别译。兜调者,婆罗门名也。 [11] 详见《贤愚经·波婆离品》中阿泪吒的公案。此穷人阿泪吒,即为阿那律尊者之前世。 [12] 当热瓦,指当热地区的人。据说帕单巴尊者有一百个“当热瓦”的教言。此颂的意思是,夫妻聚在一起也是无常短暂的,就像集市场上的两个人,偶尔接触一下,很快便各自分开了。 [13] 《水木格言》云:“诸法纵难知全,少知亦得大利,江河虽难全饮,少饮亦能解渴。” [14] 详见《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9中劫比罗的公案。 [15]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云:“其摩竭鱼有一十八头、三十六眼,或有人头,或有象头,或有马头、骆驼头、驴头、牛头、猕猴头、师子头、虎头、豹头、熊头、罴头、猫头、鹿头、水牛头、猪头、狗头、鱼头。” [16] 《大集经》:六十卷,北凉昙无谶等译。全称《大方等大集经》,乃大集部诸经之汇编,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系佛陀于成道后第十六年,集十方佛刹诸菩萨及天龙鬼神等,为彼宣说十六大悲、三十二业等甚深法藏;以大乘六波罗蜜法与诸法性空为主要内容,兼含密教说法及陀罗尼与梵天等诸天护法之事。除“空”之思想以外,尚富浓厚之密教色彩。 [17] 《十善业道经》:全一卷,唐代实叉难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系佛在龙宫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内容为有关十善业之功德。本经为《海龙王经》中十德六度品之抄译,北宋施护所译之《佛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大乘经》为其同本异译。 [18] 藏历一月为“神变月”,是佛陀降伏外道六师、大力显扬佛法的月份。众多佛教经论中都提到过神变月的殊胜功德,在此期间每做一件善事,其功德会增上十万倍。 [19] 藏历四月为“萨噶月”(吉祥月),其中四月初八是佛陀出生之日,四月十五是佛陀成道和涅槃之日。 [20] 藏历六月为“转法轮月”,其中六月初四是佛陀在鹿野苑为五比丘初转法轮之日。 [21] 藏历九月为“天降月”,其中九月二十二日是佛陀上天为母说法后重返娑婆世界之日。 [22] 汉文的《涅槃经》中也有这一段: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具足知诸根力,定知善星当断善根。以何因缘,听其出家?”佛言:“善男子,我于往昔初出家时,吾弟难陀,从弟阿难、调婆达多,子罗睺罗,如是等辈皆悉随我出家修道,我若不听善星出家,其人次当得绍王位,其力自在当坏佛法。以是因缘,我便听其出家修道。善男子,善星比丘若不出家亦断善根,于无量世都无利益,今出家已虽断善根,能受持戒供养恭敬耆旧长宿有德之人,修习初禅乃至四禅,是名善因。如是善因能生善法,善法既生能修习道,既修习道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我听善星出家。” [23]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皮革事》云:时长者子渐渐前行,日欲暮时,乃见化天宫处,有一天子,复有四天女,共为欢乐,游戏天宫。其天遥见长者子,告曰:“商主无病,汝有饥渴不?”答言:“甚饥渴耳。”于时天子即令商主洗浴,供妙饮食,其夜止宿。至天晓已,于日出时,其宫变化,前四天女变为黧狗,捉此天子,覆面扑着于热铁床上,猛焰星流,食其背肉。复至暮间日欲没时,还复变为天宫,狗乃变为天女。然长者子,眼亲见已,情切怪异,即告彼天子曰:“汝作何业今生此处?”时天子答曰:“商主,南赡部洲人多难信。”长者子曰:“我今目验云何不信?”尔时天子说往昔业缘,以颂答曰:“昔时白日损他命。夜则持戒勤修行。以此因缘生此中。今受如是善恶业。”时长者子闻此颂已,白言:“颂有何义?”天子答曰:“商主,我往昔时在婆索村中,身为屠儿,常以杀羊卖肉,自养育身。时有圣者苾刍,名迦多演那,劝我改悔,勿造斯业,无有尽期。既劝不得,是时圣者,又复劝我,令夜持戒,我即依教。以此业故,今者白日受苦,为夜持戒,夜受如是快乐果报。” [24] 夏嘎巴·措竹让周:大圆满道歌《大鹏展翅飞翔》的作者,一生云游各地,以苦修闻名。他在刻苦钻研佛学的同时,广泛搜集和整理藏族民间文学。著有《夏嘎巴自传》、《奇幻集》、《道歌集》等20余函,后人辑成《夏嘎巴全集》。在佛学理论上,他无门户之见,对藏传佛教各派精要兼收并蓄,有独特见解。同时,他又是一位著名的藏族民间文学家,其著作吸收了大量民间故事、神话、寓言、谚语等,通俗生动,在民间广为流传。 [25] 堪布以前将《百业经》译成汉文时,没有发现藏文中有这个颂词。但很多论典中都引用过,可能是《百业经》有不同的版本。 [26] 《指月录》云:僧文通慧者,河南开封府白云寺僧也,其师令掌盥盆。偶有市鲜者,濯于盆,文恚击之,遽陨。因潜奔华州总持寺,久之为长老,盖二十年余矣。一日忽语其徒曰:“二十年前一段公案,今日当了。”众问故。曰:“日午当自知之。”遂趺坐以俟时。张浚统兵至关中,一卒持弓矢,至法堂瞪目视文,将射之。文笑曰:“老僧相待久矣。”卒曰:“素未相面,今见而恚心不可遏,即欲相戕,何耶?”文语以昔故。卒遽说偈曰:“冤冤相报何时了,劫劫相缠岂偶然?不若与师俱解释,如今立地往西天。”视之已立化矣。文即索笔书偈曰:“三十三年飘荡,做了几番模样,谁知今日相逢,却是在前变障。”书毕泊然而化。 [27] 此数字在不同经典中略有不同,如《法句譬喻经》云:“琉璃王伐舍夷国,杀三亿人已引军还国。”《增一阿含经》云:“流离王杀九千九百九十万人,流血成河,烧迦毗罗越城。” [28] 《增一阿含经》云:“今患头痛,如似石押,犹如以头戴须弥山。” [29] 详见《佛说兴起行经》之“佛说木枪刺脚因缘经第六”。 [30] 《毗奈耶经》中称为晡剌拏。 [31] 遍行宗派:印度六大外道之一,其承认众生之苦乐,非由因缘所生,唯由自然而生。 [32] 《毗奈耶经》中,舍利子言:“具寿,岂非大师声闻众中称说神通最为第一,何乃至斯?”答曰:“业力持故我,于神字尚不能忆,况发通耶?” [33] 《众经撰杂譬喻》云:时有车辐老公,目连正堕其前,形状似鬼,老公谓是恶物,举车辐打之,即折其身。目连被痛甚羞懊恼,尽忘本识。佛哀念之,授其威神,尔乃得自思惟,还复本形。是砰车辐老公,目连前世时父。目连与父诤,目连意中念言:“挝杀此公,骨折快也。”是以得此罪殃。 [34] 《极乐愿文大疏》说:目犍连尊者因造了什么业而惨遭如此痛苦的呢?从前,一对婆罗门夫妇有一个儿子,他娶了个媳妇。那个媳妇从中挑拨,致使他对自己的父母也变得冷漠无情。一次,他看见父母二人坐在一起,非常生气,恶言说道:“真该将你们整个身体摧残成苇草一样。”以生此恶心之业,他在五百世中被人打死,如今这是最后的余业。 [35] 《杂宝藏经》云:“尊者答言:我于往昔,亦曾失牛。随逐踪迹,经一山中,见辟支佛独处坐禅,即便诬谤,至一日一夜。以是因缘,堕落三涂,苦毒无量,余殃不尽。至得罗汉,犹被诽谤。” [36] 无缝衣:指不见缝痕的精工妙衣。 [37] 像布玛莫扎和莲花生大士一样,可以长久住在世间。有些传记中记载,龙猛菩萨一共活了671岁差半岁(见《密宗大成就者奇传》),也有说是700岁(见《法苑珠林》)。 [38] 根据印度佛教历史记载,龙猛菩萨圆寂之后,他的法体和头部变成两座山,这山如今在印度南方贝谛境内。将来龙猛菩萨会重入此身体,重新弘扬中观的般若空性。那时,时轮金刚的军队也会降临人间,摧毁外道,建立大乘密法。 [39] 《贤愚经》云:阿难白佛:“此顶生王,宿殖何福,而获如此无量大报?”佛告之曰:“乃往过去,不可计劫,时世有佛,号曰弗沙,与其徒众,游化世间。时婆罗门子,适欲娶妇。手把大豆,当用散妇,是其曩世,俗家之礼。于道值佛,心意欢喜,即持此豆,奉散于佛。四粒入钵,一粒住顶。由此因缘,受无极福。四粒入钵,王四天下。一粒在顶,受乐二天。” [40] 《顶生王因缘经》云:“彼时四豆入于钵中,后感报应于四大洲统轮王位。其有一豆击钵振声方堕地者,后感报应能至三十三天。又复大王,而彼一豆若不堕地得置钵中,后必报应为天中主。由堕地故,但统人间不为天主。” [41] 详见《福盖正行所集经》卷11。 [42] 鹿野苑又叫仙人堕处,之所以有这个名字,是因为昔日有五百仙人飞行空中,来到此处,乍见王宫婇女,一时萌发贪心,结果失去神通,全部堕在地上。之所以叫鹿野苑,是因鹿王代怀孕的母鹿舍身就死,感动了波罗奈国王大发慈悲,释放群鹿,并将广大树林布施给鹿群。佛陀初转法轮就选择了这个地方。藏文中的“鹿野苑”,也有这两种不同的意思。 [43] 一般出家人要过午不食。 [44] 也有说是故意撕碎了翳罗大树的几片树叶,随手扔掉。 [45]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云:过去于贤劫中人寿二万岁时,有佛出世,名曰迦叶波,十号具足,在婆罗痆斯施鹿林中依止而住。此龙于时于佛法中出家修行,善闲三藏具习定门,[醫-酉+口]寂静处,[醫-酉+口]罗树下,而作经行以自策励。于时[醫-酉+口]罗树叶打着其额,即便忍受。后于一时系心疲惓,从定而起策念经行。叶还打额极生痛苦,发瞋怒心即以两手,折其树叶掷之于地,作如是语:“迦叶波佛,无情物上见何过咎?而制学处,令受斯苦。”由彼猛毒瞋心毁戒,命终之后,堕此龙中。[醫-酉+口]罗大树生于头上,脓血流出,多有诸虫,蝇蛆唼食,臭秽非常。 [46] “黑人”是恶人之义,“短矛”是因他被大悲商主以短矛杀死,故因此而得名。 [47] 《大宝积经》云:大悲导师如是思惟:“我今当自杀之。我以杀此人故,虽百千劫堕恶道中受地狱苦,我能忍之。不令恶人害五百菩萨,作此恶缘受地狱苦。” [48] 在《大宝积经》中,叫树提婆罗门。 [49] 《大宝积经》云:彼时梵志强自顿抴得离七步,离七步已生哀愍心,如是思惟:“我虽犯戒堕于恶道,我能堪忍地狱之苦。我今不忍见是女人受此苦恼,不令是人以我致死。” [50] 《大乘庄严宝王经》云:佛言:“善男子,彼法师者难得值遇,能受持是六字大明陀罗尼,见彼法师同见如来无异,如见功德圣地,又如见福德之聚、如见珍宝之积、如见施愿如意摩尼珠、如见法藏、如见救世者。善男子,汝若见彼法师,不得生其轻慢疑虑之心。善男子,恐退失汝菩萨之地,反受沉沦。彼之法师戒行缺犯而有妻子,大小便利触污袈裟,无有威仪。” [51] 如《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复杨树枝居士书四》中说:“须知传扬佛法之人,必须依佛禁戒,既不持戒,何以教人修持。彼见志公、济颠皆有吃肉之事。然志公、济颠并未膺宏扬佛法之职,不过遇境逢缘,特为指示佛法之不思议境界理事。而任法道之职者,万万不可学也。而且彼吃了死的,会吐活的。某等吃了死的,连原样的一片一块也吐不出,好妄学,而且以教人乎。住持佛法之人,若不依佛制,即是魔类。况彼魔子是魔王眷属,完全不是佛法乎。” [52] 文殊菩萨先赞叹外道本师的功德,语气上好像诽谤佛陀,外道就很乐意接受文殊菩萨的观点。之后,文殊菩萨渐渐以观察佛陀经教方式而引导他们阅佛经。最后,用佛陀的善说与他们辩论,使外道心悦诚服,不得不共赞世尊的巍巍功德而皈依佛陀。 [53] 《太上感应篇汇编》讲“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时,也引用了这个公案。 [54] 《佛祖统纪》云:“四祖优波鞠多尊者,摩突罗国人,容貌端正,聪慧辨才。商那初教系念,若起恶心当下黑石,生善念时当下白石。鞠多如教摄念,初黑偏多,次白黑等,至七日满唯有白石。商那即为宣说四圣真谛,应时逮得须陀洹果。” [55] 《能断金刚经》:一卷,唐玄奘译。与鸠摩罗什译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菩提流支译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真谛译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达摩笈多译之《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义净译之《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同本异译。 [56] 原经文是:“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经典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若遭轻毁、极遭轻毁。所以者何?善现!是诸有情宿生所造诸不净业应感恶趣,以现法中遭轻毁故,宿生所造诸不净业皆悉消尽,当得无上正等菩提。”即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经》中:“须菩提,善男子,善女子,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 [57] 详见《杂宝藏经》之《优陀羡王缘》。 [58] 《佛说立世阿毗昙论》:说国土日月等事,即佛教之宇宙观。有二十五品,十卷,陈·真谛译。为印度小乘论部经典之一。又作立世阿毗昙藏、天地记经、天地记经录,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 [59] 《前译教法兴盛之愿文》云:“希奇萨霍堪布之行为,无比具德龙树之见二,钦定双融传承之教规,祈愿莲生大师教法兴。” [60] 四种厌世心: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 [61] 二止观:寂止和胜观的简称。寂止:梵音译作奢摩地或三摩地,一切禅定的总括或因,心不散住外境,专一安住所修静虑之中。胜观:梵音译修作毗婆舍那,一切禅定的总括或因,以智慧眼观察事物本性真实差别。 [62] 《佛为海龙王说法印经》云: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海龙王宫,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并与众多菩萨摩诃萨俱。尔时娑竭罗龙王,即从座起,前礼佛足白言:“世尊,颇有受持少法得福多不?”佛告海龙王:“有四殊胜法,若有受持读诵解了其义,用功虽少获福甚多,即与读诵八万四千法藏,功德无异。云何为四?所谓念诵: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龙王当知,是谓四殊胜法,菩萨摩诃萨无尽法智,早证无生,速至圆寂。是故汝等常应念诵。”尔时世尊,说是四句法印经时,彼诸声闻,大菩萨众,及天龙八部,阿苏罗揵达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63] 玛拉雅山:“玛拉雅”是梵语,义为檀香山,地处印度南方,是闻名遐迩的宝山,山中盛产各类檀香,其价高昂,深受世人喜爱。 [64] 《佛本行集经》云:尔时佛告长老难陀:“如是如是。若人亲近诸恶知识,共为朋友,交往止住,虽经少时共相随顺,后以恶业相染习故,令其恶声名闻远至。” [65] 《佛本行集经》云:佛告难陀:“如是如是。若人亲近诸善知识,恒常共居,随顺染习,相亲近故,必定当得广大名闻。” [66] 也有说登地菩萨不受环境影响。 [67] 密宗四续部:事续、行续、瑜伽续、无上瑜伽续。 [68] 《窍诀宝藏论》云:“自尚不具弟子之法相,想做上师矛盾又可笑。” [69] 此处的舍弃,是指不去依止。 [70] 贵族子弟:旧时西藏贵族的幼弟和侄子总名。 [71] 《大圆满心性休息》云:“如不净堆之上师,所化蛆眷多亦弃,引信士入歧恶道,欲解脱者永莫依。” [72] 《二规教言论》云:“或由年龄未成熟,或是孤陋寡闻者,自己往昔所做事,亦有众多自所笑。” [73] 名声师:这种上师装模作样、徒有虚名,对外宣称是谁的转世,或是什么佛学院毕业的,但依止了他之后,弟子会永远漂泊在恶趣的黑暗中。 [74] 《增一阿含经》云:尔时,阿难白世尊言:“所谓善知识者,即是半梵行之人也,将引善道以至无为。”佛告阿难:“勿作是言,言善知识者即是半梵行之人。所以然者,夫善知识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与共从事,将视好道。我亦由善知识成无上正真等正觉,以成道果,度脱众生不可称计,皆悉免生、老、病、死。以此方便,知夫善知识之人,全梵行之人也。” [75] 《大圆满心性休息》云:“若问上师之法相,为引世间与众同;超世间故与众殊,三门诸行较众胜。” [76] 关于善知识的比喻,《华严经》中也不乏其数,如云:“善男子,善知识者,如轨范师,能以善语而诲示故。善知识者,犹如伴侣,住阿兰若不舍离故。善知识者,如胜神通,能现种种诸自在故。善知识者,如金刚剑,能截烦恼及随眠故。善知识者,如亲教师,能为忏除五犯罪故。善知识者,如胜静虑,能灭一切随烦恼故。善知识者,如摩尼镜,令现前证宿住智故。善知识者犹如桥梁,能令超度诸有流故。善知识者,能断疑网,业异熟中善决断故。善知识者,能善安处,令速入于不退地故。善知识者,能令深信,微细业果如自见故。善知识者,善能劝修,毁呰一切不善法故。善知识者,是智能眼,一切法中不执着故。善知识者,心如明灯,顺本觉性而觉了故。善知识者,如说道者,为大丈夫处会说故。善知识者,能舍恶友,不入恶人之住处故。善知识者,舍不律仪,能令增长善律仪故。善知识者,能教时语,随众生根而发言故。善知识者,劝随顺修,令舍衣食摄众生故。善知识者,为先导师,令如所说而修行故。善知识者,令其深入等持等至皆深入故。善知识者,犹如良医,能于饮食知节量故。善知识者,如瑜伽师,能令趣入相应行故。善知识者,如威猛将,摧伏一切诸魔军故。善知识者,为大明咒,能除一切诸苦厄故。善知识者,犹如大船,超过生死至彼岸故。善知识者,如如意珠,能令所愿皆圆满故……” [77] 《窍诀宝藏论》中还讲了六想,如云:“转为道用作想之六法:殊胜上师作为名医想;道友护士实修疗病想;自作病人法作妙药想;获得果位作为病愈想。应当断除一切颠倒想。” [78] 《八十华严》中讲的是依止了一百一十位善知识。 [79] 《华严经》云:“彼菩萨摩诃萨恭敬供养亲近善知识,起十种心。何等为十?所谓于善知识,起给侍心、不违心、随顺心、欢喜心、不求利心、一向心、同善根心、同愿心、如来心、同满行心。” [80] 《前行》云:“当殊胜上师奉持菩萨行而积累广大的福慧资粮时,如果自己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哪怕只是发心供养微薄的财物受用或身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包括心中随喜在内而同行,那么依靠大德的无上发心力所得的善业资粮有多少,自己也将同样获得。” [81] 《增一阿含经》云:“世尊告诸比丘,有二妙法拥护世间。云何为二法?所谓有惭、有愧也。诸比丘,若无此二法,世间则不别有父、有母、有兄、有弟、有妻子、知识、尊长、大小,便当与猪.鸡.狗.牛.羊六畜之类而同一等。” [82] 《大般泥洹经》云:“譬如丈夫远行寄止他舍疲极而卧,大火卒起焚烧此家。惊觉见火烧逼其身欲出火难,衣服烧尽自愧裸身,不出火宅遂至烧死。以惭愧功德故,身坏命终,八十千返为三十三天王,复百千返为梵天王,来生人中常为转轮圣王。不堕恶趣永处安乐因惭愧故如是。” [83] 《华严经》云:“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识,应发如大地心,荷负重任无疲倦故;应发如金刚心,志愿坚固不可坏故;应发如铁围山心,一切诸苦无能动故;应发如给侍心,所有教令皆随顺故;应发如弟子心,所有训诲无违逆故;应发如僮仆心,不厌一切诸作务故;应发如养母心,受诸勤苦不告劳故;应发如傭作心,随所受教无违逆故;应发如除粪人心,离憍慢心故;应发如已熟稼心,能低下故;应发如良马心,离恶性故;应发如大车心,能运重故;应发如调顺象心,恒伏从故;应发如须弥山心,不倾动故;应发如良犬心,不害主故;应发如旃荼罗心,离憍慢故;应发如犗牛心,无威怒故;应发如舟船心,往来不倦故;应发如桥梁心,济渡忘疲故;应发如孝子心,承顺颜色故;应发如王子心,遵行教命故。” [84] 契经:此处虽然主要指《华严经》,但其他的佛经,如《正法念处经》、《毗奈耶经杂事》等中,也有不少依止善知识的教言。 [85] 八十四大成就者:印度佛教时期八十四名在修行上有大成就的圣者。其中包括八十位男性、四位女性。五位是比丘,其余则是在家瑜伽士。这些是金刚乘、大乘佛教中耳熟能详的人物。 [86] 《观佛三昧海经》云:尔时世尊化三童子,年皆十五面貌端正,胜诸世间一切人类。此女见已身心欢喜,为化年少五体投地,敬礼年少白言:“丈夫我今此舍如功德天,福力自在众宝庄严我,今以身及与奴婢,奉上丈夫可备洒扫。若能顾纳随我所愿,一切供给无所爱惜。”作是语已化人坐床。未及食顷,女前亲近白言:“丈夫愿遂我意。”化人不违,随己所欲即附近已,一日一夜心不疲厌。至二日时爱心渐息,至三日时白言:“丈夫可起饮食。”化人即起缠绵不已。女生厌悔白言:“丈夫异人乃尔?”化人告言:“我先世法凡与女通,经十二日尔乃休息。”女闻此语如人食噎,既不得吐又不得咽,身体苦痛如被杵捣。至四日时如被车轹;至五日时如铁丸入体;至六日时,支节悉痛如箭入心。女作念言:“我闻人说迦毘罗城净饭王子,身紫金色三十二相,愍诸盲冥救济苦人,恒在此城常行福庆,放金色光济一切人,今日何故不来救我?”作是念已懊恼自责:“我从今日乃至寿终终不贪色,宁与虎狼师子恶兽同处一穴,不贪色欲受此苦恼。”作是语已复起饭食,行坐共俱无奈之何。化人亦嗔:“咄弊恶女废我事业,我今共汝合体一处不如早死,父母宗亲若来觅我于何自藏,我宁经死不堪受耻。”女言:“弊物我不用,尔欲死随意。”是时化人取刀刺颈血流滂沱,涂污女身萎沱在地,女不能胜亦不得免。死经二日青瘀臭黑,三日膖胀四日烂溃,大小便利及诸恶虫,迸血诸脓涂漫女身,女极恶厌而不得离。至五日时皮肉渐烂,至六日时肉落都尽,至七日时唯有臭骨,如胶如漆粘着女身。女发誓愿:“若诸天神及与仙人,净饭王子能免我苦,我持此舍一切珍宝以用给施。”作是念时,佛将阿难难陀,帝释在前擎宝香炉烧无价香,梵王在后擎大宝盖,无量诸天鼓天妓乐。佛放常光明耀天地,一切大众皆见。如来诣此女楼,时女见佛心怀惭愧藏骨无处,取诸白[迭*毛]无量众香,缠裹臭骨臭势如故不可覆藏。女见世尊为佛作礼,以惭愧故身映骨上,臭骨忽然在女背上。女极惭愧流泪而言:“如来功德慈悲无量,若能令我离此苦者,愿为弟子心终不退。”佛神力故臭骨不现。女大欢喜为佛作礼白佛言:“世尊,我今所珍一切施佛。”佛为咒愿梵音流畅,女闻咒愿心大欢喜,应时即得须陀洹道。 [87] 《善巧方便经》:《大方广善巧方便经》之略名,四卷,赵宋施护译。与《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皆《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之异译。 [88] 这些公案,在《经律异相·善星比丘违反如来谤无因果》中也有记载。 [89] 关于这一时间,不同经中说法不一。 [90] 《涅槃经》说他堕入了阿鼻地狱,如云:“善星比丘遥见如来,见已即生恶邪之心,以恶心故,生身陷入堕阿鼻狱。” [91] 《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云:阿难白世尊曰:“忆念我昔,入舍卫城,而行分卫。见有闿士,名重胜王。在他室坐,与女人同床。我谓犯秽心用惟虑,得无异人学梵行者,于如来教,将无造见闻想念于一切乎……”佛语阿难:“……彼女人者乃往去世为重胜王百生之偶,宿情未拔故有色恩,贪重胜颜口发誓言:若与我俱得遂所娱,当从其教发无上正真道意。时重胜王心知其念,晨现整服由斯法门入之其室,观内外地心等无持,执手同处已如其欲。” [92] 《亲友书》云:“当知人类如芒果:外似成熟内未熟,内成熟外似未熟,内外未熟内外熟。” [93] 磕大头、磕小头都可以。 [94] 真正的上师是佛的化现,不要说身体是清净的坛城,连所踩下的脚印,无量非人和天人也会恭敬供养。如果不慎踩踏,或像善星比丘把佛的脚印故意抹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过失。 [95] 如《金刚经》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96] 如颂云:“犹如一滴腐奶汁,可毁一切鲜奶汁,失毁誓言之一人,能毁诸具誓言者。” [97] “意”指上师的密意,上师内在的智慧、悲心;“行”指上师如理如法度化众生的行为,这些我们都一定要学。 [98] 宁玛巴的贝诺法王、法王如意宝、顶果钦哲仁波切、敦珠仁波切,都是20世纪末印藏特别伟大的祖师。 [99] 藏地三大文殊:无垢光尊者、宗喀巴大师、萨迦班智达。 [100] 能修,指一切修法的根本就是修上师;所修,指上师本人。假如所修的上师不欢喜、不摄受你,那么以能修来修多少法,也根本不可能成就。 [101] 此处的依止,并不是上师的一句口头承诺,而是必须要结上传法、灌顶、窍诀等法缘。 [102] 惹炯,是须菩提的意思。 [103] 《十地经》云:“依烟知有火,依鸥知有河,具智菩萨种,由外相而知。” [104] 法胜菩萨虽现为在家瑜伽士的形象,但因已证悟空性,故可称为真正的“比丘”。 [105] 常啼菩萨之所以名为“常啼”,《大智度论》讲了其中的原由,如云:“问:何以名萨陀波伦(萨陀,秦言常,波伦名啼),是因缘得名字耶?答:有人言其少时喜啼故,名常啼;有人言此菩萨行大悲柔软故,见众生在恶世贫苦老病忧苦,为之悲泣,是故众人号为萨陀波伦;有人言是菩萨求佛道故,忧愁啼哭,七日七夜,是故天龙鬼神号曰常啼。” [106] 《大般若经》中,佛告须菩提:“善现当知,譬如父母唯有一子,端正黠慧,多诸伎能,爱之甚重。其子盛壮,卒便命终,父母尔时悲号苦毒,唯忆其子,更无余念。常啼菩萨亦复如是,当于尔时更无余念,唯作是念:我于何时,当闻般若波罗蜜多?我先何故不问空声劝我东行去当远近至何处所,复从谁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107] 《大般若经》译为妙香,《小品般若经》译为众香。 [108] 《大般若经》中与此略有不同:婆罗门要的是人血、人髓、人心。常啼菩萨听后,欢喜踊跃。先持刀刺左臂给他鲜血,再割开右腿破骨出髓,最后到墙边准备挖心给他。这时候,商主之女出现了…… [109] 莲师空行母益西措嘉的密传中说,商主之女是她的前世,她还在释迦牟尼佛时代当过恒河女神。这样的圣者,前世对般若法门就有非常深厚的善根,所遇到的善知识完全不相同,听到的法要也与自己特别相应。 [110] 《大般若经》中与此略有不同:常啼菩萨说自己以谛实语即可令身体恢复。但帝释天祈求道:“虽然佛的神力不可思议,菩萨以诚心无事不办,但因为是我损害了菩萨的身体,故请慈悲开许,让我来恢复你的身体。”常啼菩萨答应后,帝释天即现天威,令他的身体平复如故,相貌比往昔更为端严。 [111] 黑沉薰香:沉香。梵语译为“无重”或“去心”,分白、黑及赤色三种。 [112] 《大般若经》说得到六十百千三摩地门。 [113] 《大般若经》译为大云雷音如来;《小品般若经》译为雷音威王如来。 [114] 也有些传记中说,给他传了少量的法。 [115] 托巴:人头盖骨所做的碗。 [116] 布札马希拉寺:又名戒香寺,与那烂陀寺并称为古印度两大著名寺院。 [117] 护门班智达:往昔印度外道非常猖狂,寺院的四门都设有护门班智,请本寺最有智慧的长老担任。如果护门班智达没有智慧,让外道轻易闯进了寺院,佛教就会岌岌可危。从多罗那他的《印度佛教史》中看,当年印度的护门班智达非常重要。 [118] 三墙板高:大约有三尺厚。 [119] 米拉日巴是大手印的根基,所以在大圆满的上师面前没有成就,而一听到马尔巴罗扎非常欢喜。 [120] 这也是一种缘起。象征着马尔巴罗扎的所有证悟,都会以满瓶倾泻的方式融入他的相续。 [121] 二十一藏斗:约为二十一升,一升四斤左右,共计八十斤左右。 [122] 那个地方像剑一样,又陡又险,周围都是万丈深崖,在这里建房子特别不容易。 [123] 身庄严:是上师身上所用的饰物。 [124] 这是梦到那若巴尊者让他把金刚插在佛幢上而取的名字。 [125] 佛智:又称智足,是密宗二派之一智足派的祖师。多罗那他说,他曾担任护法王的国师,主持止迦摩啰室啰寺的开光大典,并任该寺金刚阿阇黎。 [126] 三种信心:清净信、欲乐信、不退转信。 [127] 《极乐愿文》云:“无解轮回海,如罪犯脱狱,愿义无反顾,趋往极乐刹。”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真正想去极乐世界的人,要常常想着这三个条件,真信、真愿、真念佛。真信,决定没有疑惑;真愿,那是万缘都放下了,我只有这一个愿望,就是求生净土;真行,我一天到晚就这一句佛号,除这一句佛号,什么念头都没有。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