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五十八课
2014/9/3   热度:649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五十八课 今天是“轮回过患”最后一节课。 前面已叙述了地狱、饿鬼、旁生的痛苦,又讲了人类、非天、天人之苦,总之,六道都是痛苦的本性。对于这种痛苦的认识,我们不能只是口头上说“啊!轮回太苦了,犹如火宅”,而要从内心中认识到:无论转生于何处,真的都不离痛苦。 现在学佛的团体中,表面上皈依、出家的形象修行人相当多,但实际上,从心坎深处看破世间的却寥寥无几。所谓“看破”,是指对世间一切美好毫不希求,而并不是因受精神挫折,见到外境许多丑陋,进而开始厌弃世间。只有真正看清了六道皆苦的本性,并对此生起稳固定解,修行的基础才算打好了。 不过遗憾的是,如今不管是刚入佛门的人,还是所谓的高僧大德,最缺乏的就是这种定解。好多人说轮回皆苦,只是一种人云亦云,并没有以修行来建立。所以,大家对这些一定要经常串习,每天尽量打打坐,反复思维所听闻之理。其实修行有两种,一是直接安住而修,一是观察法义而修。我们这里所说的思维佛教道理,以令自心与此境界相应,就是一种观察修,这样的方法也叫修行。否则,光闻思而不修行,算不上是个佛教徒。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要先闻思。现在很多佛教徒缺乏佛教基础知识,连基本的道理都不懂,这是相当遗憾的。就像一个人不懂理论而要去实践,做任何事都非常困难。目前,藏传佛教可能稍微好一点,各个寺院都有闻思传统,但汉传佛教中,虽说也有个别的闻思道场,但这种习惯并未得到普及,不学佛法的人还是相当多。比如,在四月初八等佛教节日,寺院人山人海、头出头没,但这些人当中,真正学过佛法的屈指可数。不要说无我空性义,就连业因果、前后世等世间正见,有多少人能明白,大家也非常清楚。因此,我们作为佛教徒,一边闻思一边修行非常重要,这也是应当长期坚持的行为。 下面紧接着昨天的内容讲: 不要说真正转生地狱亲眼见到那些景象,哪怕是仅仅看到地狱的图画,也会令人恐怖、畏惧,萌发出离之心。因此,佛陀曾规定,在寺院门上应绘画“五分轮回图”。 关于五分轮回图的由来,《毗奈耶经》中记载[114]:给孤独长者供养佛陀精舍之后,觉得没有彩绘不太庄严,于是就去问佛是否该画些什么。佛陀告诉他,寺院门上画五分轮回图[115];医院里画佛陀亲自照料病人的像(慈济医院就是这样,应该是按这个戒律来的);自己卧室中画白骨骷髅,以断除对身体的贪执(泰国就有这种传统);…… 还有,《毗奈耶经》另一卷中说[116],目犍连游历五道时,见众生感受各种痛苦,回来为大众广为宣说。佛陀得知之后,告诉大家:“不是一切时处常有目犍连的,今后应在寺门上画轮回图,以令众生对轮回厌离。同时,比丘要坐在寺院门口,若见有人来朝拜,应为他们解说生死轮转的因缘。” 在我们藏地,几乎每座寺院的经堂门口,都有五分轮回图。而在汉地,大多数寺院没有画这个,只有九华山和普陀山的一些寺院,塑有令人毛骨悚然的地狱造型。你们以后住持寺院时,在门口画上好不好?这个真的很重要。至于怎么画,《毗奈耶经》里讲得很清楚。 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也说:“即便见闻地狱图,忆念读诵或造形,亦能生起怖畏心,何况真受异熟果?”即便是耳闻地狱的故事,眼见地狱的图画、塑像,或者忆念地狱的痛苦,尚且都会心生怖畏,何况是堕入地狱亲身感受痛苦了?大家也知道,人间的监狱已经够恐怖了,但地狱远远超过这个。所以,有正知正念的人在了知地狱的痛苦后,一定要避免造恶业。 当然,也有人因为邪见深重,再加上前世善根薄弱、今生教育环境的影响,听了这些后不以为然,只是把它当成神话故事。但你相信也好、不信也罢,因果绝对是无欺的,只要自己造了恶业,必定会感受相应的苦报。因此,在座的道友应对地狱生起恐惧心,有了这种心,今后才会谨慎取舍。 对于上至天界、下至地狱的众多痛苦,我们一一思维之后,要发自内心放下今生的琐事,觉得世间八法、名闻利养没有多大意义,再怎么做也不过是轮回之因。汉地很多高僧大德,喜欢说看破、放下、自在,这在修行中确实重要。《开启修心门扉》的第一章,也是先讲了“舍弃今世”。这并不是我们特别消极,好像连基本生活都不会享受,而是以佛教更高深的智慧剖析时,这些享受都没有真正价值,所以才应该看破一切。否则,倘若死执不放今生的琐事,一直贪执各种世间法,那么即使表面上学佛、出家,装出一副修法的模样,也不可能踏上正法之路。 只有看破了今世,才明白世间所有事情的真相,此时哪怕懂一个偈颂的道理,即生也有解脱的机会。如《大集经》云:“众生若离五欲乐,亲近如来听正法,至心受持一偈义,是人解脱如先佛。”众生若远离了七情六欲的贪执,如理亲近佛陀般的上师并听受正法,那么即使至心受持一个偈颂,也会像迦叶佛、拘留孙佛等先佛那样得到解脱。因此,大家有缘分时,纵然听一堂课或一个偈颂的道理,对此反反复复去思维,也能改变你的人生,并逐渐趋入解脱之道。 以上宣讲的内容,其实就是出离心,这在佛教中很关键。有人认为:“出离心、菩提心太简单,我要希求最高的大圆满。”但你若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大圆满法再殊胜,修起来也有一定困难。其实,出离心的要求还是很高的,你无论在家还是出家,可以想一想:自己修行是为了解脱,还是获得人天福报,或者只顾眼前利益?有些宗教追求死后升天,但你如果连这个都没有,仅仅是希求今生的生活平平安安、工作顺顺利利、家庭和睦相处……那连一个人天乘都赶不上。故而出离心相当深奥,每个人都不能小觑。 阿底峡尊者接近圆寂时,瑜伽士恰彻却曾问:“上师您圆寂之后,我去好好修行可以吗?”尊者不太满意,回答说:“你去修行固然好,但修行就能趋入正法吗?” 恰彻却见上师不赞叹,于是改变主意道:“那我给众生天天讲经说法,代表您转法轮可以吗?”尊者仍是态度如前,依然说:“讲经说法难道就能趋入正法吗?” 恰彻却实在大惑不解,问:“那么我该做什么呢?”尊者告诉他:“虽然讲经说法很好,修行也很好,但若没有看破今世,表面上你讲经说法,或者暂时在山里修行,但过段时间,可能就跟世人混在一起了,最终自己也无法解脱。所以,这两个都不是很关键,最关键的就是要舍弃今世,一切修行应当依止仲敦巴!”[117] 阿底峡尊者的传记中说,就像宗喀巴大师来人间有两个目的一样[118],尊者来藏地也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度化一位居士——仲敦巴[119]。所以,尊者在圆寂之后,要求弟子还是要依止仲敦巴,不能马上就离开,否则禁不起外在的风雨,会让自己再落入尘世。 仲敦巴尊者,其实就是从内心舍弃了今生琐事的典范。一次,色顿山谷的信众迎请尊者去传法。他对弟子吉祥自在说:“你代我去吧!我正在修持舍弃世间之法,故不允许我作出心行相违的举动。”之后,他终年穿着缀满补丁的旧衣服,在热振寺[120]的森林中修行,常常口里念着“我是希求解脱者,莫为名闻利养缚”……可见,一心希求解脱的人,绝不会贪著名声、地位、财富,正因为他把这些看得很淡,故根本不会被此所转。然在末法时代,真正能抛弃世间八法的人,实在少之又少。 以前萨迦班智达面前,来了个叫宁莫的修行人,他问:“舍弃今世的因是什么?”班智达答言:“懂得轮回一切琐事无有实义。” 又问:“舍弃今世的缘是什么?”答言:“了知轮回的诸多过患。” 再问:“舍弃今世的量是什么?”答言:“对世间八法兴趣索然。” 最后问:“舍弃今世的验相是什么?”“不被世间八法所染。” 这四个问题,我在讲《开启修心门扉》时也提到过。所以对修行人而言,最关键的就是不被世间八法所转。 还有一则故事:一位僧人转绕热振寺时,遇到了仲敦巴尊者。尊者说:“你转绕寺院固然值得欢喜,但若修持一个卓有成效的法门不是更好吗?” 那位僧人想:读诵大乘经典,比转绕的功德更广大吧。于是他就到经堂的走廊,开始朗朗诵经。仲敦巴尊者又说:“诵经固然值得欢喜,如果能修持行之有效的一个法门不是更好吗?” 那僧人又想:可能诵经的功德也不大,修持禅定的功德应该更广大吧。于是放下经书,在床上闭目禅修。仲敦巴尊者又照样说:“参禅也是值得欢喜的,如果能修持一个行之有效的法门岂不是更好吗?”(“身”转绕、“语”诵经、“心”参禅,不管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都认为功德特别大,但尊者仍不是很赞叹。) 这时,那位僧人实在想不出别的修法了,只好问:“尊者啊,那我该修什么法呢?”仲敦巴尊者回答:“舍弃今世!舍弃今世!!舍弃今世!!!” 因此,在所有的修法中,这个法最为关键。《开启修心门扉》、《山法宝鬘论》中也讲过,如果没有看破今世,修什么法都不会成功。有些人只喜欢表面形象,剃个光头、穿个袈裟,就到处问:“我好看吗?”还有些人特别心急,一来学院就非要出家,我让他先观察四个月,但他死活不肯:“不行不行!不要说四个月,连四天我都等不了。可不可以今天剃呢?您看我僧衣都买好了,穿出家衣服太好看了,我一定要穿!”但你若没有看破今世,不要说剃光头,就算把耳朵剃了也没用。 前辈大德讲过,修行人无论出家、在家,对今生的名闻利养等没有兴趣,修行才会圆满成功。否则,一味贪著尘世间的琐事,永远无法从轮回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所以,大家要彻底斩断此生的牵连,学修后世菩提,尤其是若想出家修行,一定要背离世间五欲。《本事经》云:“为厌背离欲,速证最上义,是真修梵行,非虚妄出家。”只有看破了今生欲尘,才会迅速证得最上义,这样才是真正的出家人,而外在的穿着、形象等,并不是出家人的追求。 我经常想:一个人传法若为了今生的钱财、名声,时时以自我利益为中心,那即使暂时有些出路,终究也会一无所成。所以,做任何一件事情,应当要么为了众生,要么为希求菩提,这是菩提心的两个条件。而要想获得这样的菩提心,首先一定要有出离心;要想拥有出离心,唯有依止具足法相的上师。只有上师,才能为我们巧妙开示了脱生死、证得圣果的出世间道理,除此之外,再没有任何人能做到这一点。就像学习世间知识,唯有老师才对自己有帮助,亲朋好友不一定有利。同样,在解脱的这条路上,依止上师至关重要,我们永远不能离开上师。明白这一点后,大家应断除对父母亲友、财物受用的贪著,将这一切弃如唾液,衣食住行也随遇而安[121],为了解脱而付出一切,全心全意地修行正法。 关于看破今世,印度单巴桑吉尊者有这样一段教言:“此事此物好似过往云烟,千万不要执著为常有!”世间的一切犹如梦幻泡影,一会儿就消失了,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当年特别执著的财物、衣服等,现在一看,已经没了丝毫感觉;而今天自己贪著的对境,过几年也会是如此。所以,万法无有任何实质,不要把这些一直耽著为常有。 “一切名誉犹如空谷回音,千万不要逐名求利,应当修行法性!”有些人特别爱重名声,为了美名远扬,付出自己的一切都愿意。其实这是修行不好的标志。出了名又有什么用?即使你在全世界无人不知,但当死亡来临时,名声又能带给你什么?诚如《不退转法轮经》所云:“若有重名誉,是名远菩提,是声犹如响,分别故多种。”假如特别重视名誉,此人则已远离了菩提,因为名声如空谷声一样,没有任何实义,只不过是人们以分别心扩大了它的价值而已。因此,作为一个修行人,不管出家还是在家,若要看破今世、希求解脱,最好不要特别耽著名声。 莲池大师在《缁门崇行录》中,就讲过一则非常好的公案:五代后汉有位恒超法师,他讲演经论二十多年,一直过着知足少欲的生活。郡守李公素来敬佩大师,想上章表奏皇帝,颁赐紫袈裟给大师。大师写了一首诗制止他,诗中有“虚着褐衣老,浮杯道不成,誓传经论死,不染利名生”的句子,表达了他誓愿讲经传法而终老,不想沾染世俗名利而苟活的志向。 各位也看看自己能不能这样——终生讲经说法,为众生做有利益的事,并且不被名声、财利所染?可是在五欲面前,一般人很难抵挡它的诱惑,假如最高领导赐给你很高的荣誉,可能你就动摇了,从此不再传法,整天跟别人到处跑,这可不是修行人的行为。所以,我们一定要效仿前辈大德,终生讲经说法,不染世间名利。 “漂亮衣裳宛若绚丽彩虹,应当身着破旧衣衫而修行!”衣服再好,临死的时候也带不走,所以,穿普通衣服修行也是一样的,几千几万块的高档名牌,跟一般衣服的价值没有多大差别。 “自己的这个身体是脓血、黄水的臭皮囊,千万不要执著珍爱!美味佳肴也是粪便的因,千万不要整日都是为了充饥果腹而奔波忙碌!”真正的修行人,对身体不会特别执著,以野草为食、树叶为衣即可过活。莲池大师在《座右诗》中亦云:“草食胜空腹,茅堂过露居,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吃野草已胜过空腹,住茅棚已胜过露宿,人生若能知足少欲,烦恼当下即可摈除。 许多人常爱与人攀比衣食,尤其在大城市里,每个人都有各种追求。但欲望的无限与物质的有限之间差距太大,故这些追求往往无功而返,给自己平添了许多苦恼。因此,我们不应特别追求外在的名声、财富,有了这些去享用也可以,没有的话,则不必刻意去乞求。 “感觉外界会招致怨敌四起,应当安住在深山等寂静的地方!”倘若陷入混乱的人群中,种种分别念、违缘就会纷然而至。所以,我们应安住在寂静的地方,真正做个修行人。 “迷乱的荆棘会刺入内心,所以应当修持平等性!”《如来智印经》云:“不惜身及命,于亲不染爱,勤修空无我,是能成菩提。”若能不惜身体和生命,不贪爱亲朋好友,长期勤修佛陀的最高法要——无我空性义,那么必定能成就菩提。不过,就像财富并非人人都有份一样,有缘修持无我空性的人也极少,此甘露美味,只有个别人才可以享用。 “一切需求都来源于自己的心,务必严加守护自己的这颗心!”一切希求皆源自于内心,内心不满足的话,自己的需求会永远没完没了。正如萨哈尊者所说“心是如意宝”,所以我们要好好守护自己的心,依靠上师的窍诀来调伏它。 “如意宝自身固有,万万不要一味贪著饮食财物!”我们的心是如意宝,若依靠上师窍诀认识它的本性,一切智慧和悲心会自然流露,故万万不能让它迷失,去耽著一些无义琐事。现在人天天都吃喝玩乐,早上想着中午吃什么,中午想晚上吃什么,晚饭又想明天早上吃什么,似乎人只为了一日三餐而活。穿衣服方面也是如此。假如目光整天只盯着自己的衣食,那实在没有意义。 “闲言碎语过多只能成为诤讼的根源,应当像哑巴一样默默不语!”闲言碎语说太多了,对解脱等一切都有障碍。因此,要经常禁语为佳。 “心本身显现种种业,千万不要围着饮食团团转!”心可以显现各种各样的业,所以不要把心整天放在饮食上,除了饮食什么都不想。北宋的王安石,吃饭不辨味道是出了名的,饭菜对他来说根本没区别,只要能果腹就行,什么最便于下筷,他就吃什么。苏东坡的父亲苏洵,对王安石的这种行为很看不惯,为此还专门写了一篇《辨奸论》,“揭露”王安石的虚伪矫情。但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境界。不管怎么样,世间人对饮食不执著是个好事,否则,整天挑剔食物,随着饮食而转,确实没有多大必要。 现在许多人在吃饭上,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为了中午吃顿饭,顶着堵车的压力,要坐三四个小时的车。吃了午饭又考虑:“晚上谁请客?是不是我来请?”然后下午又要坐车,晚饭开始后,饭桌上还要耗去两三个小时……其实人吃一顿饭很简单,没必要花这么长时间。但现在也没办法,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 “加持原本是从内心生起,应当祈祷上师本尊!”这一点很重要!一个人的修行要成功,心必须获得上师、诸佛的加持,否则,修什么法都难如登天。就像在春天时大地变暖,万物就可以生长一样,我们的心若得到本尊、上师、诸佛菩萨的加持,种种功德自然而然会生起。当然,如果想得到加持,就一定要依靠祈祷。有些佛教徒认为祈祷只是种形式,没有多大必要,这种说法很不对。只有对上师本尊经常祈祷,才会时时刻刻得到无形的指点,成为最后开悟的顺缘,因此祈祷相当重要。 “长期住在一个地方,甚至对佛陀也会看出过失,不要长年累月地住在一个地方!”长时间呆在一个人身边,就算他是佛陀,也会对他产生邪见。所以还是要经常换换上师、换换道场,到处走一走,这样会有新鲜感,否则,到时候就没什么感觉了。(众笑)[122] “时时刻刻谦虚谨慎,万万不要骄傲自满!”古代有一种欹器,是种汲水的罐器。它不能装得太满,灌入少量水时,罐身是竖着的,而一旦灌满水,罐子就倾覆过来,水一下都倒出来了。所以,孔子见到欹器后,颇有感触地说:“物满则覆。为人处世也是如此,要谦虚,不可自满!” “岁月飞逝,时不待我,一定要当机立断修行正法!”时光不会等待我们,人生岁月也是有限的,因此,有机缘时一定要立即修行,不能一拖再拖:“我四五年或十年后,再来出家……”否则,到时即使你有这种发心,也不一定有这个机缘。所以,遇到这么好的正法时,理应抓紧时间修行。 “今生的我们就像旅客一样,千万不要费尽心机苦苦营造作为暂时栖身之处的房屋!”不要天天为了房子而辛苦,我们来这里不是搞房地产,而是来修心的,修心和修房不一样,这一点千万不能搞错!以前有个出家人,在学院修了好多年房子,但房子刚修完,人就离开了。他的法没修好,房子倒是修好了,但结果也没用上。 现在城市里的人,好多也是为房子而活。本来房子应该是为人服务,但分期付款买房以后,自己却成了房子的奴隶,一辈子都要为它忙碌。他们觉得“别人这么做,我也要这么做,不然好像赶不上时代”,但以佛教的观点来看,这样活确实太累了。所以作为修行人,虽说没有住处也不行,但还是应以修行为主,轻重务必要分清楚! “任何琐事都没有点滴的利益,应当脚踏实地修行正法!自己的身体总有一天要被小虫所食而消失无影,而且这一天什么时候来临也无法确定,万万不能一直庸庸碌碌散乱在此生的景象中!亲朋好友就像林中的小鸟,不要总是对他们牵肠挂肚!”人们常执著“这是我的家人,那是我的好友”,其实亲友就像林中的小鸟,暂时聚集在一起,因缘分散时也就各奔东西了。因此,整天为了家庭、亲人担忧,实在没有意义。 “虔诚的信心好似良田,切切不可置之不理让它变成烦恼的贫瘠荒地!”信心特别重要,它是生长功德的良田。以前有一个人,专门负责打水给树灌溉,他对佛陀没有信心,但对舍利子有微小的信心。有一次,舍利子在化缘时天气燥热,那个人见后说:“比丘,您来树下坐坐,我浇树时也给您顺便洒点水,这样可以一举两得。”他命终之后,以此功德转生于天界,然后用神通一观察,知道了自己升天的原因,于是下来供养舍利子,最后获得了初果。所以,我们遇到非常殊胜良田时,小小的一个信心,也会起很大的作用。[123] “暇满人身恰似如意宝,千万不能送给贪嗔的怨敌!誓言犹如瞭望楼,千万不能被罪业的过患染污!(瞭望楼一坏,自他都会被毁坏。)金刚阿阇黎住世时,万万不要懈怠修持正法!”上师阿阇黎住世时,修行的因缘十分殊胜,此时千万不可随便放弃,不求正法,否则会非常可惜。 综上所述,看破今世十分重要。这一点,无论出家人或在家人、汉传佛教或藏传佛教,都可以修。若能明白这个道理,对身外之物根本不会去执著。譬如唐朝的庞蕴居士,他虽然是在家人,但对财物、名声看得很淡。后来,他通过参访道一等禅师,认识了心的本来面目。开悟以后,他把金银财宝、巨万家产装进箱子,用船运到湘江扔掉了。有人劝阻:“你不要钱,可以用它做功德、布施给别人,总比倒入江里强啊!”他就回了一首偈颂:“世人多重金,我爱刹那静,金多乱人心,静见真如性。”[124]意思是说,世人多爱重金钱,而我唯独喜欢刹那的寂静,金钱多了会扰乱人心,入于寂静才能见到真如本性。到了最后,不仅仅是庞蕴自己,包括他的妻子、儿女也都成就了。 从传记中看,他就像傅大士一样,身份虽是在家人,却能看破今世,视金钱如粪土,对一切毫无执著。不像现在城市里有些人,将金耳环、金项链都锁进保险柜,以为从此就高枕无忧了,而一旦保险柜也被搬走,那简直是痛不欲生。其实,这些痛苦完全源自于金钱,大成就者们之所以能成就,也是因为他们对这些根本不执著,并依靠我们想象不到的另一种生活方式,获得了究竟自在。 因此,若想扎扎实实地修行正法,就必须认识到轮回万法没有任何实质。而若想生起这种观念,首先要观修轮回的过患。在没有深深生起这样的理念之前,我们一定要努力修行。 那么,观修轮回过患在相续中生起的标准是怎样的呢? 要像朗日塘巴[125]尊者那样。一次,侍者对上师说:“别人都管您叫黑脸朗日塘巴,您还是高兴一点吧。”尊者回答:“想到三界轮回的痛苦、众生的痛苦,我怎么会有笑容呢?”据说,有一天,一只老鼠来偷尊者曼茶盘上的松耳石,可它怎么也搬不动,于是就“吱吱”唤来另一只老鼠,然后这两只老鼠一推一拉将“成果”搬走了。看到这副情景,尊者情不自禁露出了笑容。除此之外,他天天都愁眉苦脸,任何时候也没有现过笑脸。 这样观修轮回的痛苦,是心趋入法、诚信因果、舍弃今世、慈悲众生等一切功德的根本。释迦牟尼佛次第转了三次法轮,初转法轮时就先对众比丘说:“此乃苦,当知苦。”所以,没生起这样的定解之前,必须要踏踏实实地观修。不然的话,成天醉生梦死、抽烟喝酒,沉溺于此还觉得好开心,那真是迷失了本性。因此,对于轮回的痛苦,每个人务必要观修,如果没有这方面概念,修行不一定会成功。 最后,用一个偈颂来结尾: 虽见轮回痛苦仍贪执,虽畏恶趣险地仍作恶, 我与如我邪道众有情,看破放下今世祈加持。 华智仁波切谦虚地说:虽然我见到了轮回的痛苦,却仍不断地贪执它;虽然怖畏地狱、饿鬼、旁生等险地,却仍天天造恶业,不能制止自己的恶行。对于我和像我这般愚昧无知的众生,祈愿上师三宝加持,一定要看破今世,不要执迷不悟。否则,死时什么善法都没成就,唯有带着一大堆罪业离去,那实在“太划不着”了。 大家学了大乘佛法后,一定要知道轮回上上下下都不离痛苦。《六度集经》中有一则公案[126],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往昔有个国王叫察微,有一天他独自出行,遇到个补鞋的老人。他问:“你觉得这个国家谁最快乐?”老人说:“当然是国王。”察微为了让他认清真相,就把他灌醉,给他换上国王的衣服,送进王宫,并嘱咐嫔妃把他当国王侍奉。于是大家都恭敬承事他,大臣们也天天找他商量政事。但他什么都不懂,每天这事要处理、那事要处理,不但不快乐,反而特别痛苦。这时国王又把他灌醉,送回到以前的家中。他酒醒之后,以为自己只是做了一场梦,梦里当了回国王,可是当国王实在太痛苦了……(也有论师从前后世的角度解释说:他一个身体更换了见闻,如今尚不能自知,何况是隔世,舍去了亡故的身体,又受生新的躯体呢?) 可见,轮回中不存在真实的快乐。不过这样一说,没有佛法基础的人或许不接受:“生活如此美好,你却说它很痛苦,这不是故意歪曲事实吗?”所以,只有等他了解万法的本性后,才能渐渐领悟这些道理。 【轮回过患之引导终】 共同加行中的“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这三个关键问题已讲完了,下面还要讲“因果不虚”。倘若懂了这四个加行的理论,修行佛法的基础就打好了。 我非常希望每个人都能修持《大圆满前行》,如果你想当个真正的佛教徒,有这部《前行》就足够了。在末法时代,用短暂的一生去翻阅千经万论不太现实,但你若能不管去哪儿,都随身带着一本《前行》,每天看十分钟或半个小时,对其内容反反复复思维,逐渐就会变成一个修行人。此时,别人对你赞叹也好,挖苦诽谤也罢,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心已融入正法了。就像无垢光尊者在《四法宝鬘论》中所言,对一个修行人来说,心入于法、法入于道、道遣除迷乱、迷乱转为智慧,这才是最关键的,这也是噶当派的修心窍诀!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父母不信佛,这一生不能得度不要怕,自己要往生。自己往生了之后,你的父母不管在哪一道,你看得到;他什么时候能够接受,你马上化身来度,这叫真正孝顺。你现在为了度你父母,一天到晚心里烦得不得了,好了,父母没去得了,自己也去不了,这个可惜!只要自己成了佛,你的家亲眷属可以说早晚的事情,没有不成佛的。因为他过去跟你有这个缘分,缘分很深,“佛不度无缘之人”,到他回心转意的时候,智慧现前,业障少一点的时候,你一说他就会听、就会接受。念佛往生也不完全是这一生的事情,来生来世还可以,问题就是我们家人要有一个人真的往生。只要这辈子有一个人往生,我们都有救,早晚都有救;如果我们都堕在到六道里头,谁来度我们?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