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十二课
2014/9/3   热度:2643
索达吉堪布: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十二课 全知麦彭仁波切所造《中观庄严论释》的总义当中,前面讲依他起时,麦彭仁波切引用“菟丝草”这一比喻作了说明,教诫我们一定要分开胜义量和世俗量,否则自己的心识也会变成菟丝草一样。比如,称一百斤的重物,要用大一些的磅秤;称十多斤的小物品,要用小一些的台秤;称牛肉的秤和称金子、银子的秤肯定是不相同的。同样,依靠胜义量得出来的结论,是一切万法真正的本来实相;依靠世俗量所得出的结论,应该是众生在世俗中见闻觉知的现相。 所以,在学习《中观庄严论》的过程中,一定要把这两种量分开,因为二量各自所得出的结论完全不同。换句话说,依靠世俗量根本无法得出胜义量的结论,依靠胜义量也不可能得出世俗量的结论,所以,绝对不能将这两个量混为一谈。否则,将依靠二量所得出来的结论互相错乱,闻思中观也就起不到任何作用了。如果我们将二量的界限区分得非常清楚,依靠二量所得出来的结论也是分开理解,那么抉择任何一个法也会非常容易。 而且,各种论典也有各自不同的观点。依靠世俗量抉择世俗法时,主要依靠《释量论》、《俱舍论》等论典;而以胜义量抉择万法真相时,则依靠《中观六论》等论典。如果用《阿含经》来解释般若空性,那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阿含经》和《俱舍论》主要是抉择世俗法的论典,依靠它们根本无法解释、衡量般若空性的究竟含义。反之,用般若空性的教义抉择因明、《俱舍论》、《阿含经》、《毗奈耶经》的话,也是根本行不通的。 运用哪一种量抉择什么样的法,对这一点一定要详细分析。如此一来,我们在闻思修行的过程中,一定会对中观法理真正生起强有力的定解。作为修行人来讲,这也是获得当中最殊胜的获得。 这部《中观庄严论释》的内容比较深,不管你的智慧如何,只是看一两遍、听一两遍肯定是不行的。我希望你们在闻思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一种比较寂静的心态。如果心特别散乱,始终随着贪嗔痴而转的话,自己根本不会有专注的机会。因此,以一种非常平静的心态,利用比较多的时间反反复复地看、认认真真地思维,首先了知文字所表达的字面含义,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发挥,这样是非常好的。 因为麦彭仁波切的金刚语非常深奥,其中的任何一句话,如果没有运用很多语言来解释,根本挖掘不出其中甚深的意义。比如修路的挖掘机,首先要挖一个较大的坑,才能把深处比较大的石头取出来;如果只挖一个小小的坑,根本不可能把深处的石头取出来。同样,要想真正取受《中观庄严论释》的精华,一定要切实下一番功夫。否则,只是大概看一遍、大概想一想,里面真正的内涵不会融入到自相续当中。这一点,是闻思修行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事情。 在前文当中,麦彭仁波切并未直接指出某某宗派的说法不合理。但是在显现上,后译派的个别高僧大德,对胜义量和世俗量区分得不是特别清楚,因此,麦彭仁波切间接地讲到:即使在名言中详细观察也不会有成为胜义量的过失,这一点完全不必担心。 总之,否定眼前共同显现之此法的中观派何处也无有,承认自性成实法的中观也同样不存在。 这两句话非常关键。对于眼前各种各样的显现——瓶子、柱子、鲜花、佛像等,一概否认或者遮破的中观派,何处也无有。世俗中,所有的见闻觉知、前世今生等可以承认,即使中观派也不会遮破这些显现。这一点,《入菩萨行论·智慧品》中也说:“见闻与觉知,于此不遮除。此处所遮者,苦因执谛实。”麦彭仁波切《澄清宝珠论》中说:破显现的中观派何处也无有。 现在个别人特别担心:如果一切都空的话,是不是连世俗法也空了?现在汉传佛教的个别大德也是如此,既然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万法皆空”,那因果是不是也空了?前世后世是不是也空了?现在的见闻觉知是不是已经全盘否定了?这样的话,整个世界不是已经毁灭了吗?作为佛教徒不是也很难解释清楚吗?在这方面特别特别担心。 事实上,根本不用担心。无论是中观自续派还是中观应成派,否认见闻觉知等一切显现的中观派何处也无有。当然,中观应成派在圣者入根本慧定抉择中观见解时,任何法都不可能存在;但在后得位时,就像《定解宝灯论》所说的那样,因果等世俗法都可以成立,《入中论》当中对此也未作遮破[47]。中观自续派更不用说,对于显现是根本不破的。 但有些大德,像以前的荣敦大师等在中观论疏中说:现在的见闻觉知的显现部分,即使胜义中也是不破的,因为遮破的理证不存在之故。对于这种观点,麦彭仁波切以及其他大德并不承认:在胜义中,不被遮破的法一丝一毫也不存在,一概否认;世俗当中,以胜义量遮破世俗的显现根本毫无必要。 承许自性成实的中观也同样不存在。所谓的中观,根本不承认实有的法。比如,唯识宗承认自明自知的心识实有,小乘有事宗承许两种极微实有,各种外道也是承认各种各样的实有法。中观派并非如此,这一宗派不承认任何实有之法。麦彭仁波切在给札嘎活佛的《辨答日光论》中说:如果中观派承认一种实有法,甚至连解脱也得不到。 这时,有人提出问题:从究竟来讲,中观自续派的确不承认实有,但暂时来讲,这一宗派不是也承认一种实有吗?而且,中观自续派虽然自己不承许实有法,但依靠中观应成派对中观自续派所发出的三大太过进行推理,最后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自宗有一种实法。这样一来,中观自续派已经无有解脱,中观自续派根本不能称为中观派。会不会有这种过失呢? 对此可以回答:无有这一过失。因为中观自续派最究竟的观点实际就是中观应成派的观点,而他暂时抉择的“胜义中单空、世俗中自相存在”的观点,并不是中观自续派究竟的观点。因此,从究竟而言,即使中观自续派也根本不承认实有之法。 然而根据证悟二谛圆融双运的智力不同,致使抉择胜义的方式也有所差异。 显宗一般分四大宗派,按照宁玛巴的观点,可以分为九乘宗派。那么,这些宗派的高低如何安立呢?并不是从世俗角度安立的,而是根据宗派创始者或宗派修行者对证悟二谛圆融境界的智力高低来安立的。其中,有部宗、经部宗、唯识宗、中观自续派、中观应成派一层层上来时,他们对二谛圆融的见解也是越来越高。由于中观应成派对二谛圆融的见解最高,因此将其安立为至高无上的宗派。 此处间接说明了什么呢?各宗各派的高低,应该是从抉择胜义正见的角度安立的。并非如同后译派个别论师所说的那样:在见解上,声闻缘觉与菩萨没有任何差别;但在行为和修行上,二种资粮圆不圆满或具不具足方便方法等方面有很大差别,所以小乘的宗派低一点,然后是唯识宗和中观宗。对于这种说法,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也说:宗派、续部的高低并不是从世俗资粮圆不圆满等方面安立的,而是从智慧见解方面安立的。 不管是创始人还是修行人,由于对证悟二谛双运的智慧力量不同,因此出现了小乘到中观应成派之间的种种差别。 除此之外,单单以名言的观点根本无法区分宗派的高低。 单单从名言角度根本无法安立宗派的高低。比如中观派,随世间共称安立的称为世间共称中观;随唯识观点安立的称为瑜伽行中观;随经部观点安立的称为经部中观;还有名言随有部观点安立的中观。这样一来,如果宗派的高低以名言安立的话,因为月称菩萨和龙猛菩萨是随世间共称来安立名言,那中观应成派应该是最低的,唯识宗则是最高的,然后是经部宗、有部宗。这是绝对不合理的。 麦彭仁波切在很多论典中讲得非常清楚,各宗各派高低的差别,并不是在行为、修行方面,也不是积累资粮方面。最关键的差别是什么呢?最关键就是在证悟空性的高低上有所不同。 的确如此,现在世间当中被称为“高僧大德”、“证悟者”的这些人,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弘法事业很广大,所以非常了不起。而是从他是否真正证悟大圆满的究竟实相来观察,如果确实已经证悟,不管什么人都是值得敬仰的。 所以说,境界的高低应该从证悟空性的角度来安立;各宗各派的高低,也是从证悟空性的角度来安立,并不是从其他行为上安立的。 例如,“瓶子无自性、是空性”这一句话,虽然没有直截了当加上胜义的鉴别,但作为精通宗派与名言的智者,从当时语言场合的意义中就能清楚地认识到这是从观察胜义的角度而言的, 我们如果抓住了要点,即使在词句上没有添枝加叶地说很多语言,也可以通达法的究竟本相。否则,单单从词句上理解的话,根本分析不清楚它的真正意义。 比如瓶子无有自性、瓶子是空性的,这里没有强调:“瓶子在胜义中是空性的”、“瓶子在胜义中是无自性的”,并没有加上胜义的鉴别。但是,对于精通宗派和精通因明、中观的智者而言,说“瓶子是空性的”、“瓶子无有自性”,马上就会了知是从胜义角度抉择的。即使没有加上“胜义中瓶子是空性的”、“胜义中瓶子无有自性”等鉴别,作为智者来说,也必定知道是从胜义角度作的抉择。为什么呢?如果说“世俗中瓶子无有”的话,不要说月称菩萨如此聪明的人,就连世间卖西瓜的老太太也根本不会承认,如果你对她说“喝茶的碗和水瓶根本不存在”,那她根本不可能承认,肯定会嘲笑你。 所以,并不是说世俗中瓶子不存在,而是指胜义中瓶子不存在。对于精通名言和宗派的人而言,根本没必要再三强调:胜义中瓶子不存在、世俗中瓶子存在。 因此,个别论师所认为的“瓶子以瓶子不空,瓶子以实有空”,对于这种观点,《定解宝灯论》中已经作了广泛破斥。在这里,麦彭仁波切以非常文雅的语言,再次间接破斥了对方的观点。 又能明白“瓶子以量成立及自相成立”也是指的名言,不至于生起相互错乱的愚痴之念。 反过来说,“瓶子以现量或者比量来成立”,或者说“瓶子的自相能起作用”,这样说的时候,会不会产生怀疑:瓶子是不是在胜义中以量成立了,这样的瓶子,即使以中观理也无法遮破了。对不精通宗派和名言的人而言,恐怕会出现这种错误的愚痴之念。但对精通宗派和名言的人来讲,根本不会有相互错乱的念头。 格鲁派的个别高僧大德认为:如果“瓶子以瓶子空”的话,担心名言中的瓶子也不存在了,所以说“瓶子以瓶子不空”,以此来建立名言法;又说“瓶子以实有空”,以此来建立胜义法。他们认为:没有说“实有空”,恐怕胜义中瓶子已经存在了,因此加上实有的鉴别。所以,“瓶子以瓶子不空”,是从名言量角度来讲;“瓶子以实有空”,则是从胜义量的角度而言。他们已经将胜义量和世俗量完全错乱了。这样一来,对后来学习中观的各位修行人而言,也是非常困难的。 一般来讲,按照前译宁玛巴麦彭仁波切的观点,根本不必如此大费周章。“瓶子空性”,肯定是说胜义中空,不可能理解成名言中瓶子空;而“瓶子不空”,肯定是指世俗中不空,也不可能理解成胜义中瓶子不空。这一点任何人都会知道。 麦彭仁波切在下文中也说:如果有一些特别的必要,加上鉴别也是不矛盾的,但一般来讲,没必要加上这些鉴别。只要对中观二谛稍微有一点概念的人,一听到所谓的“瓶子空”、“瓶子不空”,就会马上知道:“空”肯定是从胜义角度来讲的,“不空”肯定是从名言角度来讲的。根本不会出现互相错乱的现象。 相反,那些被表面词句所迷惑的咬文嚼字、持乌鸦禁行之人,一门心思放在常常耽著的词句上, 《定解宝灯论》当中也有类似的词句[48],有些人被表面的词句所迷惑,非常担心在文字上出现问题、受到太过,于是一味守持乌鸦的禁行。乌鸦一般非常害怕荆棘刺伤它的脚,经常这边跳一下、那边跳一下,十分小心谨慎。 有些人在说话的时候也是如此。说“空”的话,可能不行,因为名言中存在的缘故,于是说“不空”;但说“不空”也不行,因为胜义中应该是空的缘故,然后又“空”。因此,就像持乌鸦禁行一般,“瓶子以瓶子不空,瓶子以实有空”,不断地在词句上重复。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应该像印度的高僧大德和大论师们讲解论典一样,直截了当地说出来,以这种风格解释起来非常方便。因为对没有智慧的人来讲,无论对他如何宣讲也根本不懂;对有智慧的人来讲,只要直接说“瓶子空”、“瓶子不空”就可以了,根本没必要添枝加叶地增添许多词句。 其实涉及多种意义、人们共称的所有词句,没有一个是决定不观待特定意义而专门表达一法的。 对于大家一致公认的一些词句,如“成实”、“佛陀”、“声闻”、“缘觉”等,在不同的场合中使用时,可以表达很多不同的法,其涉及面是非常广的。比如说“佛陀”,某些人的名字叫做佛陀,释迦牟尼佛也叫做佛陀,阿弥陀佛也叫做佛陀,它所牵涉的意义非常多。但根据特定场合,完全可以表达它所要表达的意义。 下面举了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例如,一说到“成实”,大多数人都会理解为经得起胜义观察而成立的意义, 比如,小乘宗承许无分刹那和无分微尘成实,大乘唯识宗承许自明自知的心识成实。在学习中观的过程中,大多数人只要一说到“成实”,就认为肯定是不好的,已经经得起胜义观察了。法尊法师将其翻译为“堪忍之法”,也就是以胜义量观察也破不了的、经得起胜义观察的一种法。 实际上,它的解释方法非常多。我们可以将成和实分开解释,从“实”的角度来讲,可以说是胜义谛,也可以说是世俗谛;从“成”的角度来讲,可以解释为以名言量成立或者以胜义量成立。 那为什么说仅仅以胜义量才能成立成实?不一定这样。在不同的场合中如此宣说,也未尝不可。否则,“瓶子的本体不空,以成实来空”,认为依靠所谓的“成实”就可以一网打尽,所有的问题全部解决了。但实际上,对“成实”详详细细分析时,它的涉及面是相当广的。 实际上所谓的“实”也可以理解为二谛, 为什么呢?因为“实”有谛实之义,胜义当中成立的法,称为胜义谛,胜义的谛实;世俗中成立的法,也可以称为世俗谛,世俗的谛实。因此,眼睛所见到的瓶子,是世俗谛,它是一种谛实;佛陀无分别智的对境——离戏之法,是胜义谛,也是一种谛实。所以,所谓的“实”也可以从二谛的角度进行解释。 所谓的“成”如果仅从字面来考虑,没有理由不会理解为名言(,如此说来,成实应为经得起二谛观察之义)。 这样一来,“瓶子的成实不成立”、“瓶子没有成实”、“瓶子的本体以成实来空”等等,这类词句只是多此一举而已。所谓的“成实”,并非全部是经得起胜义观察的意思,它的意义其实是多种多样的。 由此可见,某些添加的鉴别并非完全能避免造成他人迷惑或误解, 所以,加上胜义等鉴别不一定会遣除别人所有的迷惑,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对于有些人来讲,你说“胜义中不存在”或者“成实的法不存在”时,反而会误解成其他含义,因此,加上鉴别不一定是件好事。 宗喀巴大师在《中观根本慧论释·理证海》中说:中观应成派和中观自续派都需要加胜义的鉴别,这一点非常重要。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对此观点破斥说:“自续派论许所破,加成实等之鉴别,然就观察胜义言,加此鉴别有何用?”中观自续派的确是经常加上胜义等鉴别,但从中观应成派抉择胜义的角度而言,加上此种鉴别又有什么必要呢?根本没有任何必要。 因此根据当时语言场合的意义轻而易举地确定名言、 根据当时的语言场合来理解是最好的。 遵照印度诸大论典的格调来解说极为妥善, 印度各种各样的论典当中,所运用的语言非常甚深,根本不会咬文嚼字、依靠种种词句来断除各种增益。有些分别念比较重的人说:“不不不……我今天想出去;不是不是……想出去也不是这个目的,出去是指到县上去;到县上去,也不是要干坏事……”小小的语言依靠很多分别念来装饰,这样没有必要。实际上,通过寓意深重的语言稍微表示,就可以将所有的事情全部圆满。 麦彭仁波切说,印度高僧大德们所写的文字特别甚深。但在藏地,尤其喜欢因明的个别论师,担心的事情特别多:这样说会不会有很多太过?名言中存在不行,胜义中存在也不行,应该怎么办呢?于是加上很多很多的鉴别。这种做法没有任何必要,应该像印度的月称论师等大德那样来解释是最好的。 为了帮助理解附加鉴别也不矛盾, 如果对理解非常有帮助的话,加上胜义或者成实的鉴别也未尝不可,没有什么矛盾。 因为语言本来就是表达意乐的果法。 实际上,每个人内心的想法都可以通过语言来表达。比如心里生起嗔心,在说话的时候,所谓的嗔心可以从中表现出来;或者,心情比较高兴,这种高兴的意乐也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因明《释量论》中也说:所有的语言实际是人的意乐的一种果法。除了口是心非的人以外,一般比较诚实的人,通过他的话语,就可以了知他内心的想法。因此,如果对理解有帮助,加上鉴别也是非常必要的。 在这方面,格鲁派和麦彭仁波切还有萨迦派等也有一些辩论,比如名言是否是假立的分别念、名言是否是名言量成等等,这些问题特别多。但是我也没必要在这里讲,不然大家对字面的意思还没有懂,再加上各种不同说法的话,只会更复杂。所以,此处以尽量简略的方式作了解释。 因此,所有论典中对成实与自相成立等均无有差别地予以遮破。 在中观的所有论典中,对于“成实”和“自相成立”都一概否认。 实际上,“成实”和“自相成立”的意义相同,比如人们说瓶子成实,也就是指名言中的瓶子实有存在;人们说自相成立,也是指名言中的瓶子自相成立。但是,有些高僧大德认为瓶子的实有不能成立,如果这一点成立,就已经变成胜义中实有成立了;而瓶子的自相成立可以承认,因为这是名言中的自相成立。他们认为:这二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并且运用各种各样的教证、理证进行宣说。 麦彭仁波切说:根本没有这种必要,“成实”和“自相成立”其实是一个含义。在名言中,二者都可以承认;而在胜义中,所有的中观论典对这二者一并作了驳斥。 而讲说一些分清差别之类的言词无非是为了不让众生感到迷惑不解。 在不同的中观论典中,诸位论师也有“成实”和“自相成立”是存在的、具有差别的等诸如此类的词句,其实这是具有密意的。有时候对此二者一并破除,这是在胜义中遮破的;有时候对此二者以具有差别的方式建立,这是在世俗中建立的。其目的,就是为了使众生不要沉溺于迷迷糊糊的状态当中,应该头脑清醒地了知中观真实了义的见解。 每一正量都有一个衡量方式的要点, 无论世俗量还是胜义量,每一个正量都有其殊胜的要点,各自都有各自的衡量要点和衡量方式。 应该观察所衡量的法,究竟是在胜义当中还是在世俗当中?如果是在胜义中,依靠中观应成派的共同五大因、不共四大因进行驳斥时,全部可以遮破;而在名言中,依靠现量、比量等成立时,也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如果对此不作辨别,只凭措词语调来分析宗派那实在是太荒唐了。 如果将中观自续派的所有观点都加上鉴别等,并以这种词句区分宗派,那是非常可笑的事情,是不合理的。 对于“胜义中成实不存在、世俗中瓶子以瓶子的自相成立”等观点,格鲁派的高僧大德章嘉国师在他的道歌中,严厉谴责自宗的个别论师:加上这种成实的鉴别是不合理的。麦彭仁波切在解释章嘉国师道歌的讲义当中说,这种观点与自宗完全相同。 所以,抉择中观见解时,我们宁玛巴并非自赞毁他,有智慧的人,在学习《定解宝灯论》等麦彭仁波切的论典以后,会真正了知到自宗见解的殊胜性。这一点,并不是口头上说一说,应该从定解上分析出来。 所以,在辨别后得的过程中,务必做到有条不紊地安立二量所衡量的道理,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在抉择入根本慧定的过程中,对胜义量和世俗量是根本不作区分的,就像《定解宝灯论》第七个问题中所讲的一样。但在圣者后得的时候,必须有序地分析胜义量和世俗量所得出来的法。 依靠胜义量——离一多因、破有无生因、金刚屑因等进行抉择时,一切万法根本得不到,就如同在光明面前得不到黑暗一样,这就是胜义量的作用。在世俗量面前,中观派对于因明中所承认的现量、比量也全部承认。所以,在抉择后得时,千万不能把这两种量混杂在一起,一定要分析清楚。 否则,仅仅分析名言似乎也成了观察胜义的话,那么承许说入大乘的补特伽罗有成佛也好像变为承认胜义中存在了, 如果稍加观察,名言量就变成胜义量的话,有很大的过失。后译派的个别高僧大德认为,在名言中千万不能对瓶子作观察,应该按照世间老人如何承认,我们就如何承认。否则,只要去观察就变成离一多因了,这个量就变成胜义量了,因此,名言中千万千万不能观察。 这种说法完全不合理。如果对名言法稍微观察就变成胜义量的话,名言中说,入大乘时,补特伽罗可以成佛,这一点是不是成为胜义谛了?这是非常可笑的事情。或者,对瓶子的颜色、形状、质量等稍微观察时,是不是变成胜义量了?而且在名言中,补特伽罗首先积累资粮、发菩提心,最后获得佛果,如果这也变成胜义谛的话,那对一切万法都不敢观察了。这种局面是非常可怕的! 所以说,千万不要这样承认!对于一切万法通过金刚屑因等胜义量进行推理时,万法的本质都是不存在的,这就是胜义谛。但以世俗量观察时怎么会变成这样呢?我们依靠世俗量来观察,某法的颜色什么样、形状什么样、质量什么样,以自己的分别念依靠现量、比量继续观察时,根本不会成为胜义量,也不会变成胜义谛。 所以说,分清二量之间的界限相当重要。如果对此没有区分清楚,真的成了菟丝草一样,非常麻烦。 甚至说“世俗谛”也会面临着需要犹豫不决的险隘, 有些人认为:既然“谛”是真实义的意思,那不应该说“世俗谛”,因为世俗本来是假的。有位道友也问:“谛是真实的意思,那世俗谛不能说,只能说世俗吧?”麦彭仁波切已经对这位道友作了授记:你没必要特别害怕,认为一观察就变成胜义谛。一般智慧没有得以究竟的时候,对任何事情都顾虑得特别多。 就连道果、宗派也难以启齿了。 比如说五道有资粮道、加行道等等,对这些不能观察,不然已经变成胜义谛了;果位的功德当中,本来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对这些一观察、分析,会不会也变成胜义谛了?本来显宗有三种宗派、四种宗派,对这些宗派一分析是不是全部变成胜义谛了?然后,将所有的五道十地、果位、宗派的安立全部抹杀,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 所以,最关键就是要看:到底用胜义量观察还是用世俗量观察?如果以胜义量来观察,万法都不能成立;以世俗量来观察,万法都可以成立,这种观察也根本不会成为胜义量。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纵然是学佛,学了不少年,甚至于出家,也讲经说法,也做了大法师,可是到最后还是沦落在三途,还是要堕在阿鼻地狱,原因是什么?虽然天天读经,虽然天天在讲经教人,自己深入得不够,所以毛病习气改不过来。最大的毛病,就是欲望:一个是“嗜欲”,就是你的嗜好,你的爱好断不掉;一个是“爱欲”。这四个字,就把我们的法身慧命断送掉了。这四个字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就是贪图名利,名闻利养,一般人讲的财色名利。经里有明文告诉我们,“财色名食睡”是地狱五条根,有一条都会把你牵到地狱里面去。如果有个三条、四条、五条都具足,你决定堕阿鼻地狱。往生是世出世间法里面第一殊胜,要求往生,地狱根要断掉。不但地狱的根要拔除,三界六道种种诱惑,你都能够不动心,你才有把握往生。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