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二十三课
2014/9/3   热度:398
索达吉堪布: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二十三课 下面继续讲《中观庄严论释》的总义部分。现在正在讲造论五支中的“有何必要”,这里面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如何对整个大乘生起真实的定解?第二个问题,所谓的轻而易举如何解释?第三个问题,依靠这部《中观庄严论》如何获得菩提? 前面也说了,这部《中观庄严论》虽然只有九十多个颂词,可以说很少,但是通达这部论典,可以将一切分别念烧尽无余,就像小小的火星落到森林中,整个森林也会全部烧尽一样。 这部论著超胜一切不仅依理成立,而且依据教证也足可证明。 《中观庄严论》这部论典的确超胜一切大乘论典,通过前面麦彭仁波切的理证论述,很多人确实生起了信心——《中观庄严论》真的非常殊胜。但凡夫人的信心,今天生起来了,明天又退,这是最大的一个毛病。如果旁边有人正在提醒你、督促你,似乎真的能生起信心一样。讲《窍诀宝藏论》的时候也是这样,当时很多人发愿:我要背诵,我一定要每天看一遍。但现在,一方面可能是没有时间;另一方面,确实已经忘了,因为发愿也经常带有一种波动性。 对于《中观庄严论》的殊胜性,麦彭仁波切已经通过他的不共智慧作了理证论述。那么,依靠教证又如何证明这一点呢? 《楞伽经》中的五法之义前文已引用过,而此经中广述的结尾又云: 《中观庄严论》当中,将唯识和中观结合起来讲得非常清楚。这一点,通过释迦牟尼佛的教证也可以证明,这部论典的确是大乘中不可缺少的一部论典。 《楞伽经》中对五法涵盖整个大乘法的道理已经作了宣讲。 “谁依理证测此理,信勤瑜伽无分别,已依不住之义者,享用妙法如纯金……” 《楞伽经》中不仅对五法等内容作了总结,而且在其结尾时也讲到:任何人通过理证观察中观和唯识的妙理,那么,具有信心、精进的瑜伽者,所有的分别念必定会全然消失,依靠这种无住之义,最后不住轮回的边也不住涅槃的边。就像《智慧品》中所说:在心识面前,最后有实、无实全部都不住[84]。依靠《中观庄严论》的教义进行分析,最后已经真正达到这种境界,那么这种人,真正可以享用大乘的殊胜妙法。而且,就如同经过十六次磨炼后变成无有任何垢染的纯金一样,他的智慧也是世间上最纯洁无垢的。 通过这一教证,已经充分说明了名言量和胜义量的至关重要。 二量圆融一味、依理抉择的这部论前所未有, 胜义量和世俗量圆融无违,而且,依靠理证进行抉择的这部论典,不论印度还是藏地,都是前所未有的一部论典。 以颠扑不破的理证足可成立将此论赞为价值连城。 对于这部论典,宗喀巴大师等很多高僧大德异口同声地赞叹:通过各种确凿的理证足可证明,此论堪称印度圣地或藏地雪域极为难得、前所未有的如意宝论。 我想:在座的道友,一方面,依靠五蕴身在苦海中沉溺,的确是非常可悲的事情;另一方面,在末法时代,人们忙忙碌碌地过着各种各样无有意义的生活,我们却在寂静处学习如此殊胜的论典,这的确是前世福报现前,否则,不一定能遇到如此胜妙之法。 详细内容请参阅 对于本论所讲的详细内容,在阅读了相关的大乘经典之后,更加对《中观庄严论》及其作者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那么,应该翻阅哪些经典呢?麦彭仁波切在此处列举了几部经典。释迦牟尼佛二转和三转法轮所宣讲的经典虽然非常多,但这几部宣讲唯识和中观甚深窍诀的经典的功德非常大,也是主要牵涉到《中观庄严论》所抉择内容的经典。大家如果经常翻阅,会与学习这部论典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楞伽经》《密严庄严经》 《密严庄严经》的功德相当大,造五无间罪或舍法罪等很多恶业的人,即使读一遍,从此以后不会堕入恶趣等,具有相当大的功德。 《解深密经》《父子相会经》《月灯等持经》《象力经》[85]《无尽慧经》《摄正法经》[86]《海龙王请问经》《宝云经》《般若经》等。如果对所有这些经典的无垢意趣深入细致思索,必会更加深信不疑。 现在在汉文方面,依靠很多大译师的恩德已经将《大藏经》翻译出来了,但是文字比较古,即使水平比较高的人,对《大藏经》进行讲解也很困难。但藏文的《大藏经》不是这样,全部是白话文,特别好懂。 一般来说,以前的很多高僧大德说:只有第一地菩萨以上才能真正解释佛陀的密意。但是,仅仅翻阅的话,一般人都应该看得懂,比如《宝云经》、《解深密经》,很多高僧大德也对这些经典作了讲义。有时候,福报比较大的人喜欢看经典和论典;福报不大的人,经常喜欢看一些杂书。 此处,麦彭仁波切说,如果翻阅这些经典,对通达整个大乘的教义会有很大帮助,对胜义量和世俗量的教义也会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 分别而言,对本论生起定解之方法: 以上,对于总的大乘法如何生起定解的道理,已经通过教证、理证作了详细介绍。分别而言,对这部论典生起定解的方法是什么呢?下面讲到了《中观庄严论》与其他论典不同的五种特点。 超胜其他中观之此论自宗具有与众不同的五种观点:一、真正的所量对境唯一安立为能起功用的实法; 《量理宝藏论》当中,第一品讲能量,第二品讲所量。其中,现量和比量所衡量的对境,就叫做所量对境。那么,它的法相和定义是什么呢?唯一安立为能起功用的实法。 这种说法与经部宗的观点比较相合。经部宗说:凡是能起作用的自相法叫做所量。比如总相、共相、石女的儿子等等,这些法无有真实的功用,因此,不能称为真正的所量。因明当中对这一问题介绍得比较清楚。 二、外境不存在唯有自明自证之心识的独特观点; 本论承许万法唯心造,也就是说,外境不存在,唯有自明自知的心识。 当然,此处所说自明自知的心识,并不是唯识宗所承认的实有心识,应该指大乘公认的自明自知的心识,也可以称之为自证。因此,通过这一问题,已经讲到了名言中承认自证的观点。 三、认为外面形形色色的显现由自心所造,承许唯心; 外面形形色色的法,应该说是自己心的显现,以此承许万法唯心造的观点。 四、胜义分为相似胜义和真实胜义;五、在抉择相似胜义时,认定各自正量所得出的意义互不相违。 在抉择相似胜义时,胜义量和世俗量分开。胜义量所得到的是单空的法;世俗量所得到的是自相的法,此二者互相不矛盾,无有任何抵触。这是第五个特点。 于此逐一介绍它们各自的主旨: 这部《中观庄严论》与其他中观论典不同,它具有五种特点,下面对每一个特点分别进行广说。 第一个是外境的法相安立为能起功用。“起功用”是因明中经常讲到的,比如火能燃烧,这就是起功用的,也叫做名言中的真实实相。如果不起功用,就不能属于名言中的外境,因明中是如此安立的。萨迦班智达在《量理宝藏论》中讲到:所量的法相唯一是能起功用的法,或者说自相就是所量的法相,也可以说心所了知[87]。有几种说法。 其一、我们要了解,世俗中真正的所量对境唯一是能起功用之法,而所有无实法依靠自力而无法显现,是依赖有实法以遣余的分别心而假立的, 在世俗中,唯一能起功用的法称为所量的法相。而无实法——虚空中的鲜花等,依靠自力和他力都不可能在这个世界上显现。 那么,所谓的无实法又是依靠什么安立的呢?依赖有实法来安立。比如说“无瓶”,依靠有瓶可以建立瓶子没有。因明中,将其称为“遣余”,这在因明中是非常重要的概念。遣余可以分语言的遣余和分别念的遣余两种。语言的遣余,比如,我口头上说柱子,此时除柱子以外的瓶子等所有名词全部抛开,从而建立了柱子;分别念的遣余,我心里面想柱子的时候,除柱子以外的其他法——瓶子、山川等等全部除开,唯一建立了柱子这一法,这也叫做意识上的遣余。因此,遣余以总相的方式来趣入。 讲因明时主要学习遣余这一概念。无实法依靠遣余的方式可以假立,比如石女的儿子,从石女没有儿子这一角度,可以称为石女儿,我们在心里可以如此假立,但它的自相其实根本不存在。 由此可确定观现世量安立的合理性, 观现世量的所见是眼耳鼻舌身等凡夫根识的对境,也就是所谓的现量和比量。依靠观现世量,将所有的无实法全部抛开,而以有实法作为对境,这一点是完全合理的。 依靠观现世可抉择观现世对境中显现的所知万法为无常, 依靠观现世量可以抉择观现世量对境的所有显现,比如眼睛见到柱子,柱子的自相可以成立,既然它的自相成立就决定是无常的,因为不可能有一个常有、起功用的法。比如,外道承认的常有自在的我或者任何一个法,只要它是常有的,就不可能是起功用的。 同样某些人自以为是地认为虚空等是恒常之法,实际上只不过是它的无实假名成立而已。 所谓的虚空常有,《量理宝藏论》中说:法称论师只不过是将没有无常的本体称为常有而已,真正常有的本体根本不可能存在[88]。因此,虚空不可能常有,它实际只是一种假立的法。 倘若是有实法,必须是能起功用的法。如果是有功用之法,就可成立是刹那性,一切实法的无常性也可轻而易举得以证实。 归根结底,《中观庄严论》所抉择的外境应该是起功用的自相法。大家应该了知,如果外境是起功用的自相法会有很大利益。有什么利益呢?我们都知道,起功用的法全部是无常的,既然是无常,就全部是刹那性的、无有丝毫可靠的法。由此,可以对中观所讲到的细微无常生起坚定不移的定解。 大家学习《中观庄严论》以后,对于春夏秋冬等粗大的无常法都会有一种概念。而且,通过学习《札嘎山法》、《开启修心门扉》等论典,大家对无常都观得非常不错。但这只是比较粗大的一种分析方法,此处所说自相续中生起的细微无常法,应该是外境刹那刹那变化的,既然刹那刹那变化,就肯定是起功用的。这就是此处将外境抉择为唯一是起功用自相法的目的。 有些人认为:所谓的起功用对我来说无所谓,只要我的牙齿能啃得动土豆丝就可以,只要我的牙齿有一点功用就可以。如果牵涉到我的牙齿,我就去判断。没有牵涉到我的牙齿,外境起不起功用对我来讲有什么意义呢?没有什么意义。 没有深入细致去分析的时候,可能会有这种想法。但是真正去分析时,一切外境必须起功用,起功用就必定是无常,因为不可能常有的法起功用;如果是无常,它必定是刹那性的。如此推理下来,最后一切外境都不会有恒常性,于自相续中真正会生起无我和无常的定解。 如果懂得以显现的方式取自相、以遣余的方式取总相的道理, 比如瓶子,瓶子的自相是由众多法组合而成的,这一点,通过眼睛等现量的方式可以取;而瓶子的概念,则需要通过总相的方式来取。 《量理宝藏论·第四观建立遣余品》中讲得非常清楚,因明的要点就是遣余,如果这一点学习得很好,对于因明就可以完全精通,不会有任何大的困难。不管是相违、相属,还是自利比量、他利比量,因明的很多推理和教义全部可以归属于遣余当中。 归根结底,眼耳鼻舌身现量执著的对境是外境的自相法,那么,现量是通过显现的方式来取的。比如柱子放在前面,它的自相在我的眼前显现,这时,我可以现量了知对境的特点,这就叫做以显现的方式取自相。然而,总相的柱子依靠眼睛无法见到,只有在心里面想“这是柱子”,也就是除柱子以外,其他的法全部除开,即以遣余的方式来取总相。 必会对此理解得极其透彻,这相当于是因明论的心脏与眼目。 如果能够了知以显现的方式取自相、以遣余的方式取总相这一点,就已经了知了因明最核心、最主要的部分。 此处稍微难懂一点。第一特点,外境必须是起功用的自相法。如果不是自相法,则根本无法起功用,就像石女的儿子或者柱子的总相一样,根本无法起到任何功用。那么,自相的外境如何来取呢?应该以六根识来取。六根识以何种方式来取呢?以显现的方式取。而无实法、总相等以何种方式来取呢?以遣余的方式取。 因此,如果懂得了遣余的道理,这就相当于因明的心脏,对于所有因明的道理都可以轻而易举通达。《量理宝藏论》共有十一品,几乎没有一品不牵涉到遣余。 大家对遣余这一部分也应该好好地想一想。刚开始没有听过因明的时候,可能觉得有点难懂,但学习一段时间之后也不见得不懂。因明的道理不像中观一样,这里面所涉及的道理基本上与世间的物理学等差不多,明白以后就可以完全通达。因为它所涉及的都是名言中比较表层的内容,非常浅显易懂。但中观并非如此,说懂又好像不太懂,说不懂又好像似懂非懂,因为中观里面所说的深奥道理已经完全超越了凡夫人的分别念。 而名言本身也分为真名言与假名言两种,其中能起作用之法许为真名言,这与经部的观点相吻合。 真名言,也就是指真正能起作用的法,比如眼睛所见到的色法,这叫做真名言;假名言,比如捏着眼睛时见到天空中有两个月亮等等。 法称论师也说:“若入观外境,我依经部梯。” 法称论师在《释量论》中说:不谈外境就没什么可说的,只要提到外境,就必须依靠经部的观点进行宣说。 因为经部不像唯识宗一样。唯识宗认为,现在柱子的显现就是心,这一点一般人很难接受。但经部宗承许:柱子自相存在,柱子的本体原原本本存在。 所以,法称论师说,如果不观外境就不说了;如果要观察外境,我就一定要依靠经部的梯子,如果舍弃了经部的梯子,根本无法爬上名言的高楼。不过现在有电梯…… 对此,虽然不承认隐含的外境,但对于心所呈现形态各异的现相必须如此进行名言分析。 经部宗承认一种隐含的外境,比如说柱子,我们所见到的并不是柱子真正的本体,只是见到它的行相,就好像真正的事物在镜子里不存在,镜子里所显现的就是影像一样。 因此,经部宗认为:外境是隐藏着的,所看见的就是外境的行相,我们的眼睛就相当于镜子,镜子里所显现的不可能是真正的色法,只是色法的一种影像。 在《中观庄严论》这部论典中,虽然不承认经部宗所承认的隐含外境,但在分析名言时,心前所显现各种各样的外境现相必须承认。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今天大家知道,科技发达破坏地球生态环境,带来许许多多的灾难。我们的身体是自然环境,你要破坏它,跟地球一样,也会带来很多灾难。现在有很多人去整容,整容就是破坏自然环境。你去纹个眉、割个眼皮,你好像是漂亮一点,但是过不了几年,引出你身上的对应点发生毛病,你就要受罪,你就要吃苦头。现在好像整容的医院很时髦,很多人都去,你要去整容,你破坏自己的生态环境,将来那你就要受这个罪,受这个果报。所以,自然环境不可以随便把它改动,你要是不知道随顺大自然,你肯定有灾难。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