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分明的榜样


2015/5/22    热度:259   

  前几天,我去上海龙华古寺参礼观光。此寺为赤乌年间所建,因吴主孙权为报母恩而为发起因缘,现在寺门外的龙华塔与苏州的北寺塔是同年所建的。寺院虽处闹市而无杂嚣之音,宝殿高大雄伟,塑像栩栩如生,绿树围拢,古色古香,环境幽雅宜人。真是人间之一隅净土,让人留恋忘返,至今还念念不忘。
    由于时间关系,对寺院的文物古迹来不及细细观赏,只能走马观花。诗词对联亦未曾笔记,只是过而目之,未能一一记住。但对斋堂门口的一联记忆优深,至今还能背诵得出来。不光是因为其联语对仗的工整,而是因为上下联隐含着两则典故。读了这幅对联很受启发,深感作联者之良苦用心,真体会到了“前人只望后人贤”的悲愿。故今计之,作为自己的警语,以资勉励。
    其联语为“杨岐灯盏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上联讲的是唐时禅宗杨岐派的开山祖师——杨岐禅师的故事;下联是讲的唐时宝寿禅师的故事。不妨一一说明之。
    杨岐禅师有养母之遗芳,他是大孝子,并且因行孝而成就了自己的道业。他生来就是个独生子,出家后,因母亲年事已高,不能从事劳作,自力更生,又无人照顾。就接到了寺院奉养,住方丈室之东。但出家人没有积蓄,难以供养老母三餐粥饭。但也不能用常住的财物奉养母亲,处于无奈。禅师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在走廊的路灯底下借亮编草鞋,换钱奉养母亲。
    一次, 老母问禅师曰:“儿啊!你每天晚上在干什么?”
    禅师答曰:“在路灯下编草鞋,换钱养母啊!”
    老母一听此话,便声色俱历的呵斥道:“你真是一个不孝之子啊!你要知道那路灯是常住的公灯啊!是为黑夜中的行人照亮用的,而不是供你编草鞋用的。你怎么公私不分啊!你这样做真是有玷于宗亲啊!”
    杨岐禅师听了母亲的这番训斥后,心有所悟,想想也是。从那以后,他就备了两盏灯,分为上灯与下灯。做自己的私事时就用上灯,办公事时就用下灯。禅师公私灯的分明,早已传为佳话。正因如此,禅师后来终于开创了杨岐一派,成为一代宗师,被后人尊为杨岐派的开山祖师。禅师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成就,就是因为他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只有天下伟大的母亲,才能培养出天下伟大的儿子。这上联不光是赞美杨岐禅师的美德,而且也有他母亲的一半功劳。
    其下联是赞美宝寿禅师的芳德的。当时,宝寿禅师在五祖戒禅师的门下做库头,即是现在所说的保管。一天,五祖戒禅师染了风寒,有点不舒服,便令侍者去库房取生姜煎汤服。万万没想到被宝寿禅师把侍者拒之门外。并且呵斥说:“方丈和尚病了就了不起了,就可以随便乱用常住物医己之病了?请你禀白和尚,生病是自己的事,而生姜是常住的公共物,不能公私不分啊!拿钱来。”侍者回去如实禀知,五祖戒禅师一听此言,不但不怒,反而扪心自问,生大惭愧,忙叫侍者拿己钱去买。五祖戒是当时的有名高僧,又为一寺之主,亦能如此谦虚接受手下的忠言,真是难能可贵。而宝寿禅师不顾地位之高下,一律平等,公而不私。正因如此,宝寿禅师后来也成为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宗师。
    这幅对联隐含的两个典故,都是赞扬唐朝两位高僧的芳德的。有点类似,但说明了同样的一个道理。之所以他们能成为一代宗师,能做人天之师范。就是因为他们能够深信因果,公私分明而已。后人为了纪念这两位禅师的芳德,便作了一幅对联以作纪念,亦以此警告后人,传为佛教的佳话。
    我想,直至今天,这两位禅师的深信因果,公私分明的精神还值得我们效法,其行迹足可以作为我们的典范。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佛教故事 佛经故事因果故事感应故事宗门故事名人学佛成败故事哲理故事 智慧故事身边故事生活故事短故事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学佛人在学什么东西?就是把妄想去掉而已。妄想去掉,心就定,心就清净,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而不是我念了多少部经、念了多少部论,我也会写、我也会讲,那没有用处的!又会写,又会讲,那些世间人都会!把佛法当作世间一种学问去研究,他搞的是佛学,不是学佛。学佛是要搞戒定慧,佛学是搞世智辩聪,是两件不同的事情!学佛,成就的是功德;佛学,成就的是造业!搞佛学,不但功德没有,福德也没有。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