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圣者的故事 12法与姑娘


2014/9/3    热度:370   

 

圣严法师:圣者的故事 12法与姑娘

  「纵然经过了一百大劫 所作的业力永不销亡;

  等到那因缘际会之时 应得的果报仍自承当。」

  这四句话,说明了一切的命运,都有前因后果,也由各人去自作与自受。只因为众生愚痴,不知道过去,也不见未来,总以为世间上有着许多偶然的事。其实,今年的遭遇,不论幸与不幸,都是种因于往世,今生的行为,不论善与不善,都将受报于未来。

  二

  这个故事,发生在佛陀时代印度境内的王舍城中。

  那是由于两个大富长者的财富而起。王舍城裡,住有一位天与长者,以及另一位鹿子长者,他们两家的财富之多,可能仅仅次于城主;但是,彼此都在自我夸耀,说是自己的财富要比对方的更多,究竟谁多谁少,可能是八两与半斤。然而,为了面子,谁也不肯让步,由私下的夸耀,进展到公开的争吵,因而成了互不相容的冤家对头。

  可是,真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当他们争吵到最后,竟在第三者的说和之下,他们两人,又成了最要好的朋友,并且被他们发觉了一个「真理」──只有门当户对,才最适合交往。

  他们两位富翁的友谊,越来越深了,他们还希望他们的子女,也都能够保持住像他们之间这样深厚的友谊。

  「只有一个办法,可使两家的儿女确保亲善。」其中一个说。

  「什麽样的办法?」

  「那就是将你我结成儿女亲家。」

  「这太好了,可惜我们都还没有儿女。」

  「那不简单吗?我们都有妻子,将来生了孩子,一男一女,就是夫妻。我们两人,不论谁做公公或谁做丈人,都是一样。」

  「好极了!我们就此一言为定。」

  不久,天与长者生了一个女儿,是一个容貌端正而姿色绝伦的娃娃,可惜,自从出世以后,天性爱哭;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遇到出家人来为天与长者说法的时候,她就不哭,并且竖起两隻小耳朵,静静地听法,这样小的女孩,能不能听懂佛法?谁也不过问,但她喜欢听法,却是事实。正因为她爱听法的缘故,当要为她取名的时候,就考虑到要用一个法字,又因她的父亲叫天与,所以给她取名叫作法与。

  这时候,另外的那位鹿子长者,听说天与长者生了一个容貌绝伦的女儿,虽然他还没有儿子,但如生了儿子,岂不就是自己未来的儿媳?于是,既送衣料又送璎珞,备了一份重重的贺礼,去为天与长者庆贺,似乎这也就是送的聘礼。所以天与长者非常高兴地说:「托你老兄的福,使我有了一个女儿,将来老兄生了儿子,那麽,我们两家的儿女亲家,就做定了。」

  「是的,谢谢老兄。」鹿子长者也以同样兴奋的语调说:「我有信心,我一定会生儿子。」

  当真不错,隔了不多时,鹿子长者的太太为鹿子长者生下了一个男孩,因为生的那天,根据印度的曆法来说,那天属于毘舍佉(沸星或黑鹿)月──二月,所以取名叫作毘舍佉。

  天与长者得到这个消息之后,自然也是喜在心头,由于这个男孩的适时来到,他与鹿子长者的儿女亲家,也就成了定局,为了庆祝他的女婿的出生,少不得也是备了一份重重的贺礼,亲自送了过去。

  三

  然而,万万想不到的事,竟然发生了。当法与姑娘渐渐长大之时,她对她的终身大事,却有与众不同的想法。有一天,她向她的父亲跪了下来,这是很不寻常的举止,所以她的父亲就问:「法与,妳有了什麽困难的事吗?」

  「是的爸爸。」法与说:「但是先请爸爸应允了我。」

  「我已应允妳了,妳就说罢!」

  「那就是女儿已经想说了很久,而又始终不敢说出口来的话。」

  「不要怕,有妳爸爸在这裡呢!」

  「那就是──我想出家学道,我也乐于出家修道。」

  「什麽?妳想出家?」天与长者这才着急起来;但他是个慈祥的父亲,从来没有大声对待过他的女儿,所以又勉强地抑住了激动的情绪,轻声地说:「孩子,妳不要这样淘气,这是胡闹不得的事呀!我跟鹿子长者,有约在先,怎可叫妳爸爸为难呀!别的要求,样样可以,要求出家,万万做不得。」

  天与长者的拒绝,对于法与姑娘来说,乃是意料中的事,所以她也不再多说什麽;但是她的意志,绝不因此动摇,相反地,她倒设法更加积极地去接近出家之道。

  她先皈依了三宝,并且礼拜莲华色罗汉尼为门师(相近中国的皈依师)。莲华色尼经常出入在她的家裡,那也是受她全家敬仰的一位圣比丘尼,由于这样的因缘,她也祕密地向莲华色圣比丘尼提出了请求:「圣者,弟子有一项要求,不知能不能得到圣者的成就。」

  「佛教誓愿成就一切的众生,当然也能成就妳的。」莲华色尼是如此的慈悲。

  「那麽,弟子首先谢谢圣者的成就。」法与姑娘接着便说:「弟子想在善说佛法及清淨戒律的佛教之中,求度出家,受具足戒,做比丘尼。」

  「那很好,不过先要取得妳父母的同意。」

  「不行哪!就是因为父亲不同意,弟子才想祈求圣者,给我祕密出家的呀!」

  「出家的事,必须公开,祕密是不成的。但是,我当为妳请示世尊,助妳达成出家的目的,因为发真心出家,是最上功德的事啦!」莲华色尼是阿罗汉,她知道法与姑娘的宿根,知道她必定要出家,所以便把话题一转,她问:「法与姑娘,妳既发心出家,妳可知道出家的理由吗?」

  「请圣者开示。」法与姑娘当然不会懂得太多,所以她说:「弟子很想知道。」

  「那麽,妳就用心听着。」莲华色尼开始了她的教化,她说:「出家的生活,主要是在摆脱男女的YIN欲,如世尊所说:『凡是有智慧的人,必然知道YIN欲的行为有五种过失,所以不应行YIN:第一,观察YIN欲的味少、过多,而常有众苦。第二,行于YIN欲的人,常受YIN欲的缠缚。第三,行YIN欲的人,永无厌足之期。第四,溺于YIN欲的人,他将无恶不造。第五,于诸爱欲之境,诸佛圣众,以及有胜德具正见的人,以无量的话也说不尽它的过恶。所以有智慧的人,不应习于YIN欲。』」

  「那麽,出家又有那些功德呢?」法与姑娘的求法欲很高,所以继续请求开示。

  莲华色圣比丘尼,略微沉思,便接着说:「出家乃是大智大勇的行为,世尊曾说:『出家有五种殊荣利益:第一,出家功德是各人自身独佔的利益,他人无从抢夺分毫。第二,出家人的身分,超然于一切种姓──社会阶级的地位之上,接受他人的供养、礼拜、称讚。第三,出家之人,从此世界命终,若不解脱,即可生于天上。第四,由此出家离俗,必当离于生死而入不生不死的无上涅槃。第五,出家之人,常受佛陀及声闻圣众,乃至诸上胜善之人的讚歎。』法与,妳要出家,妳当悉心体味如上的五种殊胜利益,我今度妳出家。」

  当然,莲华色尼并不能将法与姑娘立即带出她的俗家。她去请示了佛陀,得到了佛陀的授意,她才再度去为法与姑娘,次第授与三皈、五戒、沙弥尼十戒,乃至授完了式叉摩尼的六法。这些仪式,都是在佛陀特别方便的加持之下,通过了比丘尼的僧团,由莲华色比丘尼转授法与姑娘的,也就是说,法与的出家仪式,虽在她的俗家祕密进行,但在佛教的僧团之中,仍是一桩公开的合法的佛事,因为已经得到了世尊的特别授意。法与是善根深厚的女孩,当她受了式叉摩尼戒,并且得到莲华色尼的开示之后,她便悟道了,她证到了初果的预流圣阶。不用说,这一圣果的证得,对于她的前途,更增加了信心。

  四

  两年式叉摩尼的期限,转眼即成过去,这时的法与姑娘,长得已是亭亭玉立,她的美,美得使人无法形容,乃至美得使人不敢正面看她。到了她这样的年龄,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天与长者及鹿子长者的两家人家,毫无疑问地,已在为着法与及毘舍佉的喜事而准备着一切,其中最最高兴的,当然是鹿子长者的儿子毘舍佉,他将有一位如此美貌的千金小姐,成为他的终身伴侣,他所感到的幸福──单用幸福两字,已不能形容他的幸福程度。

  一批一批的人把喜讯传了出去,又一批一批的人把礼物送了进来。这两家王舍城的首富,选定了吉日良辰,两家的府上,都在为着吉日良辰的即将来到而忙碌欢欣。

  可是,这对于法与姑娘来说,又是怎样的滋味呢?

  原来,法与的父亲早已成竹在胸,为了不致发生意外,他虽为着女儿的婚事在忙,他却根本没有把这桩即将来临的喜事,告诉他的女儿,他的女儿还以为要开什麽「百花会」哩,所以她问正在忙着的僕人们说:「我们家裡要开百花会吗?使你们忙得这般起劲?」

  「不是啦!姑娘!」僕人们咧着嘴,还故弄玄虚地说:「现在又不是百花盛放的季节。」

  「那就怪了,这到底要做什麽大喜事呢?」

  「托姑娘的福啦,我们将因姑娘赐福,而有喜酒喝啦!」

  听僕人们这麽一说,法与姑娘几乎急得哭叫起来,她奔向了她的父亲,又一次地跪了下来:「爸爸呀!我早已说过,我不要嫁人,我已发愿出家,我已决心出家,请求爸爸应允了女儿吧!女儿要去王园的僧伽蓝中,去做比丘尼哪!」

  不用说,她所得到的反应,又是一个不准,试想:一个醉心于财产及名望的父亲,怎会放他的女儿去出家?所以他说:「我的好女儿,妳怎可这般无理取闹呢?当妳妈妈尚在怀孕之时,我就把妳许给了鹿子长者的儿子做媳妇,现在,又有谁不知道,我与鹿子长者是两亲家,妳是毘舍佉的未婚妻,毘舍佉是我的准女婿。在我们王舍城中,除妳之外,下从所有的贱民,上至百官大臣及王子,直到我们的国王,都已知道,明天就是妳行嫁过门的大好喜期,妳不好好地准备妆扮做新娘,反来要求去出家。妳当知道我国的王法,妳是在使妳的爸爸犯罪,叫我去犯骗赖婚姻及欺蒙王臣的两条大罪囉!」

  天与长者的这一番话,说得头头是道,但也无法打动他女儿的心,法与姑娘依旧坚持着出家的要求,她说:「爸爸的话,女儿完全瞭解,但我早已祕密出家了。」

  「妳已出了家?」

  「是的,在两年以前,女儿就已出家,并且剃了光头,也受了出家的沙弥尼十戒以及式叉摩尼六法。」

  「什麽?妳已剃了光头?」

  「是的,女儿的头髮早已剃了,现在头上戴的是一隻假髮帽。」

  「妳这淘气的孩子,妳要把我这个做父亲的人害惨囉!但是,不论怎麽,妳得如期去做新娘。」

  「女儿宁死也不嫁人,女儿决志要出家,决志拒绝那爱欲的侵扰。」

  「孩子!人生的旅途,妳才刚刚开始起步,不要瞎来,以后过不惯出家的生活怎麽办?听说四果的阿罗汉,才能离欲,如妳已是离欲的阿罗汉,我就准妳出家。」

  「女儿嚮往阿罗汉的境界,但尚没有成为阿罗汉。」

  「既不是离欲的阿罗汉,妳当去做鹿子长者的媳妇。女孩嫁丈夫,乃是天经地义的事,何况人家的家产不比咱们家少,人家的公子毘舍佉,又有那点配不上妳。」

  「女儿不是为了那些,女儿是要出家,仅是要求出家。」

  正当这对父女吵吵闹闹的时候,他们的周围,已涌到了许多的亲戚朋友,那些亲戚朋友,那些爱管閒事的男男女女,竟然一致站在天与长者的一边,大家来劝法与姑娘,要她放弃出家的念头,他们说:「年纪轻轻的女孩家,不要想得那样天真,出家,不是闹着玩的。出家人,要修终身的梵行,像妳这样美丽年轻的女孩,正在情窦初开的年龄,岂能出家?如果不能修到离欲断欲的程度,勉强去过出家的生活,那种孤独与寂寞的生活,实在不是妳这年轻的女孩,所能坚持得下的事。」

  就这样,法与姑娘已陷在孤立无援的重重包围之中,陷在俗情的包围之中,陷在七嘴八舌的包围之中。但她并没有绝望,正由于她的父亲及诸亲友的一再提示,提示到离欲断欲的问题,她便不便再理睬重重包围在她四周的人们,她便专心一意地策励自己,精进修习,期求早些证得离欲的圣道。事实上,由于她的精勤修习,已经感通了佛陀。

  五

  正在同一个时间,佛陀在竹林精舍的经行道上,面露微笑而口放五色的微妙之光。佛陀绝不会无故微笑,绝不会无故放光,因此而引起了阿难尊者的恭请开示:「世尊!如来非无因缘而熙怡微笑。」

  「是的,阿难!」佛陀说:「两年以前我教比丘尼众给法与童女授了三皈、五戒、十戒、六法,然而,明日却将是她嫁人的日子。」

  「是的世尊!这事我也知道了。」

  「但你有所不知。」佛陀说:「不久之后,法与童女将证得三不还果以及第四阿罗汉果,我们不能让她老住在俗人家内,应该助她受比丘尼戒,住于尼众之中。」

  于是,阿难尊者将佛陀的意思,传达给比丘尼众,再由比丘尼众推莲华色尼去为法与做和尚,授与具足比丘尼戒。

  真所谓「瓜熟蒂落」,法与授了具足戒后,遵循着修持的方法修持,当她最后一念烦恼断除之后,她已证了阿罗汉果,并且有了罗汉的神通。她已是「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的阿罗汉,她的心中,已无一切的障碍,她的心境,已融化在整个宇宙的虚空之中,她的心情,已平静得了无痕迹可捉摸,即使用刀割或者以香涂,她已不再生起憎或爱的分别之心,金玉及粪土,在她看来,已是平等无异,一切的名誉财物及利益,在她已是无一不可捨弃。

  这是事实了,法与已经证得了离欲的阿罗汉果了,她的父亲不肯也得肯了;但是,作为一个准丈人的天与长者,还有他的责任,总得让他能有一个交代,所以他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计画,他对他的女儿说:「这样吧!为了不使我犯国法,不使我失信于鹿子长者及诸亲友,明日的婚礼照常举行;唯在婚礼的迎娶之前,我们安排一个供佛斋僧的节目,佛陀食毕离去,妳就随佛离去,仰仗佛的神力,以及妳罗汉的神力,这该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第二天,大德世尊,率领着比丘弟子们,果然准时而至。

  渐渐地,鹿子长者的儿子──新郎毘舍佉,率领着大队的人马与车辆来到,远近的亲友,也络绎地到了,除了国王之外,王舍城中所有的王子大臣都来了,那些凡是有点名气的人,也全都来了,这真是个冠盖云集与高朋满座的盛大场面。

  首先,供佛斋僧的节目开始,这对于所有的来宾而言,并没有多少兴趣,甚至有人希望这个节目进行得越快越好。

  照例,佛陀在应供之后,要为斋供的施主说法,这场说法的佛事,竟又感动了许多人的心灵。然而,真正感人的场面,却在佛陀离座而去的时候发生。

  佛陀刚出大门,法与也出了大门,伫在一旁准备迎娶新娘的新郎毘舍佉,还以为这就是迎娶典礼的开始,他便走上前去,用手扶捉法与的玉臂;万万想不到,当他明明捉住了对方的玉臂之时,竟像捉着了一把空气,明明已被他捉住了手臂的法与,竟能毫不费力地继续向门外走去。接着,惊人的镜头出现了:明明是一个姑娘,却变成了一隻大鸟,明明不是鸟的形态,却能腾空飞行,她在空中飞行自在而又坐卧自如,她在空中现出了种种的神变。她这一突如其来的神通变化,使得所有在场的人,不由自主地五体投地,那些人,像是突然遭到了大风吹袭的树木,不约而同地全部仰望空中而拜倒下去。

  像这样的圣女,谁不敬仰?像这样的奇女,谁还希望她去做自己的妻子呢?因为她已是有了神通的圣比丘尼,已不再是一个世俗的姑娘。

  趁着这个机会,法与圣者便从空中下来,为与会的大众,宣说佛法──一场嫁女的俗事,终于成了化度众生的佛事,她使许多的听众,信奉了三宝,也使许多的听众,因此而证了圣果。因此,也得到了世尊的讚许,说她是比丘尼中的说法第一。

  这在佛教史上,乃是唯一的例子:身居俗家,便已受了出家戒,便已证了阿罗汉果。

  六

  但是,这是一个问题,因为佛制比丘及比丘尼的出家受戒,必须先求得父母的同意,受戒也得亲自在僧团之中请求举行,如今为了法与圣者,竟然例外方便,所以当比丘们随佛回到精舍之后,就有些人请示佛陀:「世尊慈悲,我等有疑,未知能否请佛开示?」

  「世尊已经应允你们了。」佛陀说。

  「那就是我们不知道这位法与比丘尼,以何因缘而蒙世尊开许遣使得戒?曾作何业而能于其本宅出家,并于俗家宅中而得到阿罗汉果?又以何缘而蒙世尊许为尼众之中说法第一?」

  「当然。」佛陀说:「你们知道,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你们知道吗?法与早在迦摄波佛的时代,就是一个比丘尼了,她那时曾经度了一个少女出家,那个少女的情形,就跟现前的法与一样,所以她曾发愿,愿在我释迦如来的时候,也能像她所度的那个少女一样,不离自宅而得出家受戒,而得阿罗汉果,而得成为尼众之中说法第一。所以我要开这个唯一的方便。」

  很明显的,这是由于往昔生中的业力和愿力所感,不是一桩偶然的事啊!听完了佛陀的开示,这个故事,也就到此为止。

  (本文取材于《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三二改编而成)

  附录一 摩诃迦叶

  四四卷四月号的《海潮音》,载有仁俊法师与印顺法师关于迦叶尊者的讚述及附言,这两篇文字,对于我们都有很大的启发,故也都是值得再读三读的作品。

  不过,我虽是晚辈,但却希望说出我对这一个问题的意见,以资就正。我以为仁俊法师的出发点是从圣教的实践上着眼的,而且以为迦叶尊者的行谊,颇足今世比丘作为榜样,因为今人多半流于浮俗、不着实了,这一点,乃是极为可取的。至于印公法师,乃是「从历史的检讨上」着眼的。「认为」迦叶尊者所领导的「五百结集是部分的;初期小乘佛教的隆盛,只是畸形的发达。」并且敢说:「摩诃迦叶的结集法藏,除时间匆促与少数人的意见外,还有把持的嫌疑。」印公法师的这一指评,也是非常精闢的。正如孟子所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我读小乘经律,也有这样的感触,但我不敢说出口来,即使古来的许多大德们,也不敢说出口来,因为这样一来,如果没有足够的气魄,那简直会使整个经教发生动摇的!

  迦叶尊者家庭背景的富裕是没有问题的,他对于女人的厌恶也是与生俱来的。他的父亲是摩羯陀国尼拘律城的首富,因为老而无子,所以求神送子,神即禀告帝释天主,天主即命一个即将命终的天子去受生。天子却说:「我有宿愿,于世尊处,专修淨行,恐生于彼,为我障碍。」天主便安慰他说:「汝勿忧虑,我当助汝,于一切时,令无放逸。」正因得到天主之助,所以虽然与妙贤女结婚十二年,仍能「不互相触」,一等到他的父母亡故之后,「遂捨所有产业,告知其妻,自行出家。」(以上见《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毘奈耶》卷一)

  迦叶尊者,既是富豪子弟,又有副聪明绝顶的头脑,他在童年,即从明师学习各种技艺典籍,一经耳目,即能永志不忘,从小就能「威仪进止,无不明察」,「及四《吠陀》,悉皆明了。」

  正因他有这样好的资质与背景,出家之后,便受到了当时社会的重视,尤其印度的宗教风气,主张苦行者很盛,以他一个出身于富豪之家的子弟,而能过他苦行的生活,对一般群众的号召力,也就不言可知了。不唯当时的印度,即使任何一个时代的任何一个地区,苦行者的号召力,总是相当大的,因为他能过一般人不能忍受的生活,所以会引起一般人的好奇而渐至恭敬。何况迦叶尊者又是一位具有大威德与大智慧的人呢!

  由于迦叶尊者的号召力大,群众多,维护佛法之心也很恳切,所以佛陀对他极为器重。即使他倔强的个性,有时连佛陀的话,他都不肯接受,佛陀也只好原谅他,因为迦叶尊者虽还带有少许外道(苦行)的气质,但他对于佛法的实践,是非常沉稳的,不但对于当时的群众们,有着强大的号召力,即使对于未来的佛教,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力。最要紧的是他虽然主张苦行,但他是有大智慧的,他是深明佛陀教义的,他不是一个盲修瞎炼的人,所以佛陀对他也特别优遇,「未曾为佛所呵责,以其德行深厚,无有过咎;又欲令于佛灭后,维持大法,纵使若有小缺,不以致责,欲令后世众生,深心尊重故。」(《萨婆多毘尼毘婆沙》卷四)以这段文字看来,可知迦叶尊者,虽无过咎,但也不无小缺之处。他的个性──习气,使他很独断,很固执,瞋心很大,凡是他所喜欢的事,即使佛陀也劝他不转(比如苦行),凡是他所不高兴的事物,及至最后,仍然坚持到底(比如讨厌女人,反对女人出家-为这桩事,阿难尊者受的气最多,凡有比丘尼讽刺他,他就怪阿难不该为女人请求出家,到佛灭之后,还为女人出家而宣说了十项不利于佛教的事-见《毘尼母经》卷三)。

  但从生活上说,迦叶尊者是无瑕可指的,所以佛也常常讚歎他:「头陀、严整、少欲、知足、乐出离。」每遇到无有惭愧的比丘们,佛陀也常示以迦叶尊者的生活行为作榜样。如以末法时代的比丘而言,完全学习迦叶尊者的苦行,而不学习迦叶尊者的严整、少欲、知足、乐出离者固然不对,但是,严整、少欲、知足、乐出离者,正是今日的比丘们所缺少的,倘若做到严整、少欲、知足、乐出离者,即使不标榜苦行,他的生活也不会奢侈的了。

  正由于迦叶尊者的行谊可风,佛灭之后,空中诸天,也有如此的相告讚歎迦叶尊者:「大仙当知,天众增盛,阿苏罗减,世尊正法,必当久住,此大声闻,道隣于佛。」(《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三九)

  迦叶尊者的性格,固执倔强,是事实,一个有个性的人不能与所有人的意见一致,也是意料中事。佛陀晚年时代的佛教僧团的意见争执,也是事实,倘若邀请了所有佛的大弟子来参加第一次的结集,在结集会中必有很多的争执,所以迦叶尊者之不请迦旃延、富楼那、须菩提等参加第一次结集的原因之一,或即在此。同时,迦叶尊者对于继佛而护正法的主张,也有一套腹桉的,何况佛陀对于迦叶尊者的倚重,也是事实。

  附录二 六群比丘

  在比丘戒中,大部分是因六群比丘的威仪失检,佛陀才为比丘们制定戒律。若以俗眼来看,他们是罪魁;若以教制的建立来说,他们又是功臣。

  初学佛的人,初初打开律本,见到六群比丘的犯戒罪行,都会觉得佛世的比丘,也不过如此,致对六群比丘生起轻慢之心。其实,佛陀虽因六群比丘的行为而制戒,六群比丘却是从不犯戒的。戒律未制之先,他们漫不经心地乱来,戒律一旦制定之后,制一条他们便遵守一条。所以六群比丘只是促使佛陀为僧团乃至为后世的僧团制戒,他们本身绝不犯戒。

  我们知道,一个在舞台上成功的小丑,他虽作贱了自己,而使大家取笑,实际上小丑的人格是很完美的,小丑所表演的那些动作,之所以能够博得广大观众的欢笑者,因为他所表演的动作,正是观众们自己所有的动作,只是受了虚伪的心理控制,虽然如此,也不承认。一旦有人把各自的祕密,巧妙地揭穿了,所以发出了会心的笑声。事实上,小丑本人的生活,则又未必像他当众表演时那样的可笑。所以我们又知道,小丑人格之美,即是美在能把人类的弱点,归诸于一己,而来使人取笑。试问,那些发笑的观众们是什麽呢?岂不太傻,岂不太没有同情心了?当然,看戏的目的,端在娱乐──乃是愚弄他们自己的娱乐而已。佛教的六群比丘,也就是这样的人物,他们宁愿将不好的名誉,拉在自己身上,并使永世的佛弟子们,知道他们是坏比丘;但他们却不忍心佛教没有戒律,因为没有戒律作为僧团生活的依准,佛教便不能永久住世。有了戒律,即使佛陀入灭了,佛的弟子们,乃至永世的弟子们,也不会感到群龙无首。如能事事均依戒规而行,岂不等同佛陀在世时一样了吗?

  因此,我们后世的佛弟子们,不唯应当敬仰大迦叶与舍利弗、目犍连等的大阿罗汉,我们也应敬仰六群比丘,因为他们在佛陀座下,所担任的角色,虽有正反不同,他们的救世悲心,却是一样的。同时,我们在律中还可看出一个最足吾人歌颂的事实,那就是,往往由于六群比丘的颠三倒四,触恼了他人,他人见佛诉理之后,总是得到一番宝贵的安慰与开示,而每能够因此得法眼淨。由此看来,六群比丘之触恼他人,岂不即是以逆行来接引众生吗?

  所谓六群比丘,乃是六个比丘所结成的一个小集团,他们本来都是豪门贵族出家的,他们的生活,经常在一起,群出群入,互相影响,他们个个都是通达三藏,精谙五明,世出世法,百艺巧术,无所不晓。所以他们在当时的僧团中,乃是极为活跃的人物,内为法门的栋樑,外做佛教的大护。他们之中没有一个是「哑羊僧」(愚痴无知的比丘),他们每到一处说法,听者无不皈信,每对一人说法,听者无不喜悦。所以他们在家的信徒很多,他们的出家弟子,传说每人也各有九个。

  六群比丘的善巧方便,在当时的僧团之中是很少有的,他们六人的团结心很强,只要六人之中的一人有事,其馀五人则无不全力协助,所以他们凡要做事,那是无事不举的,而且也几乎是无事不能的。他们的身材都很魁伟,气力之大,也胜于常人。他们在路上拾到了大批羊毛,每人一担,解开之后,竟然堆积如山;正因如此,佛才制戒,比丘非不得已时不得担物,担物亦不可超过三由旬(约一日的路程)。又有一次,有六十个裸形外道,围打他们六个比丘,首先任由外道痛打一顿,然后以六人之力而反击六十个外道,并将外道打得落花流水;因此,佛又制定比丘不得打外道。他们都是出身于贵族世家,故对武艺,也有超常的功夫。有一次,波斯匿王带兵出征边界的叛乱,正在阅兵整队出发之际,六群比丘走去看热闹,因见军队不理想,见到不理想的战象、战马、战车与步兵,即用手挽象、举马、捣车、扼兵,一一掷之一边,并且一一予以批评,弄得军队七零八落;于是,佛制比丘不得观看军阵,也不得观看游军象马势力。又有一次,迦留陀夷经过一所教学射箭的学校,那个教师是有名的箭手,迦留陀夷竟在其学生的面前,使他难堪。迦留陀夷拿起弓箭,天空正好飞过一隻鸟,他便射箭封住鸟的去路,而又不伤鸟的身体,逼得那鸟向上直飞,他便一箭射中,箭从肛门入,又从口中出,这种射技,看得那所射箭学校的全体师生,目瞪口呆;于是,佛又制定比丘不得故断畜牲之命。他们对于歌唱舞蹈与乐器的演奏本领,也是第一流的。有一次,六群比丘在一个园中的池内洗浴,他们偶以揩擦身体的砖块,边擦身,边敲击,竟然发出美妙的音乐来了,园外的人听了以为是天乐,所以很多的人群聚拥入园中,才知不过是六群比丘在洗澡;因此,佛制定比丘不得于浴时以任何东西揩擦。又有一次,有个戏班子演唱佛陀的事蹟,信佛的人都去欣赏,并让他们赚了很多钱,又演唱六群比丘的事蹟,外道以及不信佛的都去欣赏,也让他们赚了很多钱。因为这是出六群比丘的洋相,六群比丘很不高兴,他们六人,便化妆起来,拿着乐器以及做戏的各种道具,到那个戏班的对面,也作精采的节目演出,正因六群比丘的音乐及演唱技艺高人一等,故其锣鼓初响,便已万人空巷地前来欣赏了,因此,使那戏班的观众,跑得精光,使他们坐吃山空;于是,佛又制定比丘不得歌舞倡伎。

  因此,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一中说:「此六众苾刍(即比丘),并多奇巧,所有技艺,无不善知。」又在卷四中说:「圣者六众,善闲音乐,至于歌舞,尤胜馀人。」

  六群比丘对于教化的本领,也是令人敬佩的。他们若要教化谁,那便没有不受化的道理。有一次,他们为了争一口气,不让大众批评他们不为佛教出力,他们便公推阐陀去劝化一个从未信佛也根本不可能信佛的长者,那个长者根本不愿见到佛教的出家人,佛教的出家人也根本进不了他的门;但却接受了阐陀的感化,并为阐陀独资建了一座很大的寺院。至于跋难陀,如若对人说到布施法时,能使听者自割身肉相施。

  再说,六众比丘的福力和威力也是很大的,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一六中说:「六众法尔,若怀忿怒,至王门时,王殿遂动。」

  但是,六群比丘无不尊崇佛的教法,并也无不遵守佛的教诫。比如有一次,跋难陀以旧衣和外道换了一件贵价衣,外道回去被外道的同道识出,而要求跋难陀重行换回,跋难陀不允,外道求佛帮助,佛遣阿难尊者令跋难陀将外道之衣还归外道,跋难陀便说:「敬奉佛教,岂敢有违。」(《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卷二二)

  六群比丘的名字是:难陀、跋难陀、迦留陀夷、阐陀、马师、满宿。现在介绍他们的事略如下:

  (一)难陀,又叫三文达多,性情多贪多瞋,但其善解算数、阴阳、变运、说法及论议等。据说死后生天。

  (二)跋难陀,又叫优波难陀,性喜贪求,当他捨报时,他的遗产总值,达四十万两金,《根本百一羯磨》卷一○说:「所有资具,价值三亿金钱。」其才能虽也与难陀相等,但在六群之中,除了迦留陀夷,他是最活跃的一个,他也是一个外道的剋星,他教化外道而又苦迫外道。佛却教他不得如此。据说死后也是生天的。

  (三)迦留陀夷,本是国王的大臣,又《毘奈耶》卷三注云:「迦留陀夷黑光也,阿难徒弟也。」当世尊出家以后,淨饭王派他去劝说,并希望他能将世尊迎还王宫;可是当他见了世尊,听佛说法之后,他竟也发心出家了。他的智慧很高,尤其对于在家妇女的劝化,特别有办法。但他的生性贪欲,除了根本YIN戒之外,僧残以下的YIN戒,差不多都是因他而制的。正因他好色多欲,故亦因了女人而证果,并也因了女人而横死。有一次,他到人间行化,走到一个婆罗门的家裡,为婆罗门的女儿看上了。他虽多欲,但他绝不破戒,所以没有答应婆罗门女的要求,于是他的大祸临头了,婆罗门女,反向她的父亲诬告他对她非礼之后,他便遭受了一顿毒打。并且押送到国王面前,被国王诃责了一番。他在受到这一击之后,便到舍利弗尊者之前,痛述遭遇,终于在舍利弗尊者的教诫之下,发勇勐心,而证阿罗汉果。证果之后,他又发心要度千家证入圣果;终于度到第一千家时,他便被人打死了,并且将他的尸体,埋在粪坑裡。那是因为那家的一个女人与外人私通,而被迦留陀夷撞见了,唯恐他会张扬出去,所以把他活活打死了。他虽证到了四果,但此乃係往昔的业报,正像目犍连尊者一样,虽称神通第一,仍不免死于外道之手。

  (四)阐陀,他又叫车匿,他就是随从释迦太子夜间偷出城外的那个人,据《萨婆多论》所说,他是世尊异母所生的弟弟。他的性情多痴多瞋,直到佛入灭之时,还有人请示如何与他相处的问题,佛的指示是在必要时以默摈来对付他。但于佛陀灭度之后,他在阿难尊者处,证得了阿罗汉果。

  (五)马师。

  (六)满宿。马师与满宿两人,一是舍利弗的弟子,一是目犍连的弟子。《毘奈耶》卷二注云:「此二人佛从弟也」。卷三注则谓「六人皆从弟。」喜欢音乐、舞蹈、游戏,以及种植花草等事,生性多瞋多痴。均为执杖外道所杀,死后生于龙中。但是佛陀为他两人授记,他们已种独觉菩提,当来之世,必定能成独觉。

  六群比丘到了晚年,自从迦留陀夷尊者证了阿罗汉果以后,他们不再有六个人了,马师与满宿死了,阐陀也「往憍闪毘国静缘而住」了,所剩下的,只有难陀与跋难陀,二人相依而住,并且也很老迈了。

  最后,我们看六群比丘的后果:两人生天,两人证四果,两人将成独觉,他们之中,没有一个是下堕的,可知他们的生活形态,只是大权示现,而非恶性比丘了。
 

————————————————————————————————————————

更多圣严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境随心转,“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我们境界是随心转的,我这个相貌、身体是境界,这个相貌、身体也可以随我们的心转。譬如相貌,俗话常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你们相貌为什么长得不一样?心不一样,你们对于一切事物想法、看法不一样,所以面貌不一样。而在西方极乐世界,经文上讲,相貌统统一样,为什么?他心一样,因为大家什么都不想。西方极乐世界,所有去往生的人,相貌都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即使凡夫去往生的还有想,他想什么?想阿弥陀佛!他不想别的,想阿弥陀佛就变阿弥陀佛,相貌是相同的。知道这个道理,我们总希望自己相貌能好一点、能美一点,那么你的心也好一点、美一点,相貌自然就美好。心地清净,自然就健康长寿。如果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自己想要健康长寿,想要自己美貌,那是不可能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