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沟惊魂


2015/5/22    热度:160   

  自从那哆婆哆寺在摩陀罗国建好以后,优波笈多就在那里收了一批徒弟,并且度化不少俗人,使得佛法在摩陀罗国得到进一步的弘扬。

  有一个富有的男人听说佛法的奥妙后,就辞别家人,放弃财产,来到那哆婆哆寺,向优波笈多请求出家,从此这个人就开始跟随优波笈多学习佛法。

  刚开始时,他既认真又勤奋,可是渐渐的,爱睡觉的毛病就暴露出来了。他总觉得睡眠时间不够,即使比别的弟子多睡很长时间,还是整天感觉很疲倦,不停的打呵欠。优波笈多在讲解佛法时,他坐在坐垫上打瞌睡,根本听不进优波笈多所讲的一切。优波笈多让他到一棵树下去打坐,他却一坐下就睡觉,把念佛打坐的事志得一干二净。

  与他同时学习佛法的弟子大都有了进步,有的人甚至修成了罗汉,可是他却毫无进步,对于佛法的认识只停留在最初级的阶段,会诵读的经文寥寥可数。优波笈多知道这情况后,非常可怜他,怕他最终难以解脱生死轮回,就想了一个办法来开导他。

  这一天,优波笈多讲解完佛法后,对大家说:‘现在大家出去随便找一棵树,在树下坐禅,认真把我刚刚说的话想一想。’

  弟子们听了老师的吩咐后,都答应著起身走了,只剩下那个爱睡的弟子坐在坐垫上托著下巴,原来他又睡著了。

  优波笈多走下讲坛,推醒那个睡得正香的弟子。弟子猛然醒来,一见优波笈多在身旁站著,马上不好意思的站起来。

  优波笈多对这个眼睛还眯著的弟子说:‘你应该去坐禅了,别人已经去好半天了。’

  ‘是!’这个爱睡的比丘答应著,急急忙忙起身跑出去。

  这个比丘来到树下,开始坐禅。他才生了一会儿,睡意又渐渐袭上来,他实在不能控制自己,就靠著大树睡著了。

  其实优波笈多早就跟在他后面暗中观察,一见他果然又睡著了,随即施展法力,在大树和比丘的周围变出一个一千尺深的环状沟,把大树和那个睡得死死的比丘圈在里面。做完这件事后,优波笈多就躲在不远处静静等著。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那个比丘醒了过来,伸伸懒腰,舒了一口长气。当他睁开眼看见四周的环状沟,不由得大吃一惊:心想:‘怎么会这样?’

  这条沟足足有两三丈宽,任何人想跳是跳不过去的。比丘小心翼翼爬到沟边,慢慢伸出头向下一看,眼前却是黑压压的一片,根本看不见沟底。

  他站起身来大叫:‘喂,来人啊!来人啊!’可是除了回声以外,听不见任何人的声音。

  他有些绝望了,心里十分害怕,只好紧紧靠著树身,恐惧的看著离自己不到一尺远的深沟。

  这时优波笈多又施用神力,在深沟上架起一座半尺宽的桥。桥梁好后,优波笈多就起身回那哆婆哆寺去了。

  比丘在绝望中看见这座突然出现的桥,还以为自己眼睛花了,等他确定这是真正的桥后,他才战战竞竞的上了桥,小心翼翼的越过这条一千尺深、二三丈宽的环状沟。

  当他越过深沟时,心中如释重负,急急忙忙跑到优波笈多那里。他对优波笈多说:

  ‘师父,今天我在坐禅的时候睡著了,一觉醒来发现身旁一尺远的地方竟然有一道深沟,把我吓得半死,幸亏后来深沟上又出现一座小桥,我才逃了回来。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优波笈多笑了笑,对他说:

  ‘你再去一次看看。如果一个人不懂人生的本质是痛苦,不懂什么是造成人生痛苦的原因,不懂断绝世俗苦痛的方法,不懂佛法所要求解除痛苦后达到的目的,他才会堕入深沟中。’

  这个爱睡觉的比丘听了优波笈多的话,了解认真修行的重要性,于是听从优波笈多的教导,趁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又沿著原来的路回到坐禅的地方。

  他小心翼翼的走过小桥,靠著大树的树身,端端正正的开始打坐。由于深沟近在咫尺,他不敢有一点懈怠,更不敢打瞌睡,因为稍不注意就有可能摔得粉身碎骨。所以这一次他坐禅时没敢睡觉,而是认真理解佛法要义,刻苦修炼。终于他消除了很多烦恼,修成阿罗汉果。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佛教故事 佛经故事因果故事感应故事宗门故事名人学佛成败故事哲理故事 智慧故事身边故事生活故事短故事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境随心转,“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我们境界是随心转的,我这个相貌、身体是境界,这个相貌、身体也可以随我们的心转。譬如相貌,俗话常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你们相貌为什么长得不一样?心不一样,你们对于一切事物想法、看法不一样,所以面貌不一样。而在西方极乐世界,经文上讲,相貌统统一样,为什么?他心一样,因为大家什么都不想。西方极乐世界,所有去往生的人,相貌都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即使凡夫去往生的还有想,他想什么?想阿弥陀佛!他不想别的,想阿弥陀佛就变阿弥陀佛,相貌是相同的。知道这个道理,我们总希望自己相貌能好一点、能美一点,那么你的心也好一点、美一点,相貌自然就美好。心地清净,自然就健康长寿。如果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自己想要健康长寿,想要自己美貌,那是不可能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