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九课


2014/9/3    热度:535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九课

 

  听受《般若摄颂》的时候,跟听其他大乘佛法一样,应以如理如法的方式来谛听,尤其听受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欢喜心。(当然,不仅是听般若,听任何法都要有欢喜心。)为什么要有欢喜心呢?因为这样殊胜的空性法门,对我们来讲非常难得。的确,这并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对每一个人来讲,虽然来到这个世间都会遇到种种开心的对境,但在所接受的对境中,听受大乘空性法门是最有福报的事。所以,不管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大家千万不要认为听课是一种压力或束缚,而应以欢喜之心来谛听。

  我们这里很多道友听法的意乐非常强,他们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而是好几年中一直坚持听法。当然,短时间之内谁都会有新鲜感,但时间久了,相续中没有丰厚的善根就很难坚持下来。而对个别刚开始听受这样殊胜法门的初学者来讲,可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经常遇到一些不能理解或不能接受的问题,甚至还会产生种种分别念。但大家一定要尽量对治自己的不良心态,要想到这是诸佛菩萨、高僧大德给我们留下来的非常甚深、珍贵的智慧结晶,还要想到在短暂的人生中,在这样五浊兴盛的恶世,我们能听闻如此胜妙之法确实稀有难得,从而以极为欢喜之情来听受。

  癸二、所学修之处:

  四种行者不畏彼,知谛佛子不退转,

  罗汉除垢断怀疑,四善知识所摄持。

  在直接或间接宣讲了非常甚深的世俗和胜义的真理后,有人会问:以上所说的甚深之义,什么样的人才能对它生起恭敬之心,而不会生恐怖或舍弃之想?大家也清楚,在茫茫人海中,许多人对三皈五戒等简单佛理也不能接受,那更何况说如是甚深的阐述大乘空性之理的《般若摄颂》呢?所以很多人会产生疑问:对上面所讲如此甚深之法,到底哪些人能欣然接受,而哪些人会不悦、排斥?

  有四种行者对前面所讲的道理不但不会产生恐怖、舍弃之心,而且还会在实际行动中不断修持。第一是“知谛佛子”,即通达一切甚深真理的佛子。当然佛子里面,见到真实谛的一地菩萨以上的圣者也有,还有发了大乘菩提心的、对大乘空性法门生起胜解信的修行者,他们以现量或比量的方式见到万法实相的缘故,就不可能生邪见或畏惧之心。第二是“不退转”:大多数经论中讲最究竟的不退转者是八地以上的大菩萨,有些经论则讲加行位和一地以上的菩萨也有一些不退转的相,所以他们对空性法门绝对不可能生邪见或畏惧之心,也可以说他们对上面所讲的道理不会生退转之心。第三是“罗汉”:大家也清楚,阿罗汉完全通达了人无我的空性,所以对空性法门就不会产生恐怖之心。在小乘里面,虽然极个别凡夫经常对大乘空性法门不满或排斥,但阿罗汉接受不了空性法门而舍弃的现象却是没有的。因为以上三者遣除、灭尽了相续中相应垢染的缘故,对名言中如梦如幻、胜义中远离四边八戏的甚深法理就能断除怀疑,也不会产生畏惧之心。第四是“善知识所摄持”:虽然他们完全是凡夫初学者,但因以前承事过众多如来,所以即生中就有缘被具有悲心、智慧的大乘善知识所摄持,从而对空性法门产生信心,且不会轻易放弃。

  除了以上四种补特伽罗之外,其余人就很难接受空性法门。《中观四百论》云:“愚闻空法名,皆生大怖畏。”意思是说,愚者听到空性法的名称也会生起大的怖畏。《大般若经》中也说:在外道、懈怠懒惰者、求名利者、嫉妒心强者,以及将大乘佛法当作买卖的商品者等非法器前,不能传授大乘空性法门;因为即使给他们传授也不可能得到真实的利益。《地藏十轮经》中也说:如果把般若空性等大乘佛法,传给一些执无因见或断灭论者,那时间再长他们也不可能理解[20]。

  的确,没有一定的根机,则很难接受空性法。在佛教历史上,许多根机没有成熟的人在听闻空性法门后,都显现出众多不能接受的相:有些捂着耳朵而跑,有些吐血而亡,有些远离大乘善知识,有些当下毁谤,有种种现象。在当今时代,因果不虚、轮回痛苦等简单法理很多人都能接受,而在宣讲大乘空性法要时,很多人都觉得:一切万物都不存在的话,那我们怎么生存呢?等等,产生种种非理分别念。

  所以在宣讲空性时,一定要观察弟子的根机,实在说每一个人不一定都有缘分接受大乘空性。在座的道友当中,有些听到大乘空性法就非常害怕,心里面也不舒服,始终有忧郁、痛苦之感。而有些在听闻之后,则生起无比的欢喜心,就像《入中论》所说那样:“若异生位闻空性,内心数数发欢喜,由喜引生泪流注,周身毛孔自动竖。”若谁在听到空性法门后,生起这样的欢喜或激动,虽然他还是凡夫人,那也是空性法门的当机者。的确很多人前世有缘,在听到空性后身心异常舒服,内心也生起不可思议的欢喜和难以言表的境界。当然,也有一些人刚开始不能接受,但通过善知识的教诲和自己不断修学大乘佛法,自己也逐渐对大乘空性法门产生了信心。

  但不管怎么样,我们应该这样想:在这个世界上,空性法门乃息灭众生相续中暂时、究竟痛苦的唯一甘露妙药,只不过很多众生的根机特别差,暂时还不能接受;但愿有朝一日,自他一切众生的相续中,都能生起大空性和大悲心双运的不可思议境界。对每位修行者来讲,这样的发愿都极为重要。

  癸三(修学者修学方式)分二:一、以不修学劣果方式而修学;二、以不修学诸法之方式而修学。

  子一、以不修学劣果方式而修学:

  明智菩萨如是行,不学罗汉缘觉地,

  为一切智学佛法,一无所学即为学。

  虽然胜义中一切都是空的,并没什么可学的,但在世俗中该学的要学、不该学的不能学,所以大家千万不能因为胜义中一切都空,而在世俗中什么都不取舍。作为明智菩萨的大乘佛子,他完全通达暂时三乘各不相违,也即各自行持的道是不同的,而究竟三乘皆归为一乘,就像《入中论》等论典所说那样[21]。所以在行持的过程中,他最究竟的目标就是获证一味一体、平等空性的法界。但胜义中一切空性的法和名言中假立的法并不相违,所以在建立世俗名言时,他就清楚该学的是哪些、不该学的是哪些。

  首先他了解,追求的目标不能是阿罗汉果位。因为阿罗汉只是断除自相续的烦恼而获得寂灭,这样就不能度化众生,也不能获得究竟解脱。同样,缘觉也是自己希求寂灭,因此也不能去追求,即不能去学。那应怎么办呢?要为了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暂时离开一切身心之苦,究竟获得如来正等觉的果位而修学,也就是说为了获证一切智而修学佛陀在因地时所修学的道理。

  大家也清楚,佛陀在因地就是为了利益众生而修学,所以在果地时就能不被世法所染而广利有情。《涅槃经》云:“佛不染世法,如莲花处水,善断有顶种,永度生死流。”意思是说,佛陀永远不会被各种世法所染,就像莲花处于水中一样,他完全善断一切有顶的种子,永远度脱生死或轮回之流。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概括佛陀的精神:不被世间所染,而利益无边无际的众生。对世间学者来讲,这就非常困难,他们会认为: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啊?

  所以,在世俗中该怎么学、不该怎么学,大家一定要分清楚。千万不能一概而论:一切都是空性的缘故什么都不需要。而这里也强调,修学大乘佛法——般若波罗蜜多的人不能舍弃众生。但我总觉得,很多大乘佛教徒自私自利的心都很强,虽然他们口口声声都说利益他众,但真正落到自己头上时,很多都把自己放在主要的位置。所以我认为,作为佛教徒,尤其是自称为大乘佛教徒者,若心理素质没有得以提升,那在这个世间中,不要说自己获得成就,恐怕连外道的境界都赶不上。现在很多佛教徒利他心都很弱,不说究竟度化众生、让他们离开生死轮回,就是遇到非常穷苦或生病没人照顾的可怜人时,往往都不愿提供帮助。而基督教徒却能在实际行动中去做,这样很多人都加入了基督教,在各大城市中这样的例子非常多。

  以前,我很想通过讲《入菩萨行论》让很多人的心有所改变,当然小部分还是比较不错,但大多数人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内心真正生起利他的心却相当困难。所以我也看有没有办法,想在各个城市建立智悲爱心小组。当然,并非所有人都能发这种悲心,但一部分人应该可以。对大乘行人来讲,我们还是应为身边的苦恼众生做一点事情,不能一年三百六十天全都为了自己。但很多人一说他人的事情就找许多理由:我的上师不同意、我特别忙、我的身体不好、我家里走不开,而一说自己的事情,旅游、玩耍、陪人的时间都有。这无疑成为大乘佛子的惭愧之处,所以大家皆应经常反省自己。的确,虽然我们从早到晚都在说为了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发菩提心,甚至这样已经说了几十年,嘴皮都磨薄了;但实际行动中,真正让自己的手为众生做事,自己的脚为众生走路,却不太愿意。所以,当我们真正观察自己的过程中,就不难发现很多不如法的行为。

  虽然这里讲了,不能学阿罗汉和缘觉,但阿罗汉和缘觉的层次非常高,他们完全断除了相续中的人我,只不过利他的心并没完全发挥出来而已。实际上,他们根本不像凡夫人那样,从早到晚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自己,什么事情都想到我的名声、我的利益、我的身体、我的快乐……当然,这里是从更严格的角度要求,所以说不能学阿罗汉和缘觉,而应随学大乘佛子。

  虽然在名言中应为了利益众生而学,但在胜义中这些全都不存在,而这样的一无所学才是真正修学真实之道。所以大家皆应清楚,在抉择胜义见解时,不管是好的念头,还是不好的念头,这些全都要断除。如果没有断除,还有一个执著的东西,就不合理。禅宗也是这样的,虽然神秀认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但六袓却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来否认这种身心存在的观点,且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宣说了万法的本来实相。在敦煌本中相关内容有两偈,其中之一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汉地有些法师和学术界的人,对此处六祖所讲的两个偈颂争论非常大。但我觉得“本来无一物”是指真正有执著的戏论法本来就不存在,也即从空性的角度来讲的;而“佛性常清净”则在空无一物的基础上引出了常恒的佛性,这是从光明的角度来讲的。所以它们不但不相违,而且还可互相圆融。

  在宋代有一位龙黄禅师,他破六祖的观点说:既然本来无一物,那为什么还要接受衣钵?六祖肯定了解胜义中并没有衣钵的承认,而名言中接受衣钵也未尝不可。包括龙猛菩萨等印度大成就者,虽然他们在抉择胜义空性时一无承认,但在名言谛中,他们也示现神通、依止上师、广造论典等。所以这不会有任何过失,也不会有任何矛盾。当然,若不会分析或不能分析,就很难理解;因为明明没有一个东西,但你却接受了真正的传承。

  子二、以不修学诸法之方式而修学:

  色增减取故非学,非执种种诸法学,

  学亦缘取一切智,定生此即喜德学。

  对从来没有听过中观等空性法门的人来讲,他们会觉得本经所讲的很多道理都互相矛盾。不说《般若摄颂》,就是《心经》,其矛盾也比较多:明明有眼睛等,为什么说无眼耳鼻舌……《金刚经》也同样,不学即是学,不见即是见,这也很矛盾。但是,真正懂得空性法门的人,也即真正对空性法门有所闻思,或心中对光明、空性有一定境界的人,就能了如指掌,不会有任何怀疑。

  “色增减取故非学”:色等所摄不清净的轮回法,如年龄和色身等,以及佛陀十八不共法等清净法,它们有增有减,且是根识缘取的对境之故,这叫非学。大家也清楚,真正从本体观察时,一切法本来清净,原本就是空性,不可能有任何相状存在。也即在胜义中,一切万法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常不断,远离一切边戏。所以,有缘取、增减的执著,就不是真正菩萨的修学。

  而真正通达真实义的行者或菩萨,自然就能具足三法:第一是“非执种种诸法学”,也就是不学而学。因为在抉择胜义见解时,一切万法无取无作、了不可得,就是所谓的能听所听也不成立,全都处于等性的状态当中;所以实际中就没有真实的学,而所谓的学也只不过是言词上的假立。可见,无缘而学正是菩萨的境界。当然,这也是从真实性的角度来讲菩萨的行持。

  第二是“学亦缘取一切智”。从名言或显现的角度来讲,从发心到最后成就之间的修学都有,而这样修学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得一切智的究竟智慧。但部分人听课的目的就是为了发财,甚至有人还认为学中观不如学黄财神,因为黄财神修得好能发财。那天一个人一直在念黄财神咒:嗡匝靶拉杂联扎雅娑哈。他问我:“我现在已经念了一万遍,念到两万遍时能不能发财?”很明显,他的修学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得一切智,而是为了获得财富,这就不太好。其实要拥有财富,必须自己要有福报,若没有福报,黄财神也不可能以非正当的方式在别的地方抢一些东西来给你。以前有一个修单坚护法的人,因为他的福报浅薄,护法神也只能在他碗里扔一块油脂,除此之外也没办法。所以大家皆应积累福报,这非常重要。

  第三是“定生”,也即要获得一切智,就必须智慧和方便双运。也就是说,既要积累福德资粮、又要修学般若空性,以这样的方法或途径就能达到自己的修学目的。

  “此即喜德学”:若具足以上三种法,即胜义中一切不执著,世俗中希求佛果,而且以智慧方便双运的途径来获得,那这就是喜爱大乘功德的菩萨们的修学方式。所以大家皆应了知,不但胜义中不能有戏论,而且世俗中对道等也不能怀疑。《华严经》云:“于法无疑惑,永绝诸戏论,不生分别心,是念佛菩提。”意思是说,在名言中对法的怀疑、邪见和增益都没有,而胜义中远离一切有实无实的戏论,或各种能取所取的分别心,这样的境界谁相续中具足,他就在随念佛和菩提。

  现在,大家依上师三宝或诸佛菩萨的加持,对中观法门都有一些了解。既然如此,那对名言中念经等善行就千万不能忘,而胜义中也应了达一切全是离戏的空性。现在很多人太过分,要么安住在单空中什么都不管,要么对空性法门一点都不重视,其实这两者都是极端。而我们依靠上师的恩德,即生中既不堕入有边、也不堕入无边,或者说既不堕入世俗的边、也不堕入胜义的边,那这样的修学方式自然就是诸佛菩萨所欢喜之道。

  当然,没有传承上师的引导,对以上道理就很难产生定解。因为一会说不能有戏论,一会说要有欢喜心,而且还要希求佛果,表面上看来这似乎很矛盾。对邪见分别比较重的人来讲,可能他们心中还会产生诸多邪分别念,会认为这到底在说什么啊?但是,若我们有上师的窍诀,自己不但会产生新的境界,而且这样的境界也愿与更多有缘众生分享。

  大家也清楚,闻思修行多年的修行人在摄受弟子或与众生结缘等方面都与众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自私自利的心已经断了、利益众生的心又特别强,而胜义中了不可得的境界也已获得。对这几个关键的要点都了如指掌的缘故,他们度化众生就很方便,所以在弘扬佛法的过程中,这些大德就不会到处都遇到挫折和障碍。如果自私自利的心特别强,可能就寸步难行,到哪里去都会碰鼻子,不可能很顺利。但若没有自私自利的心,而利他心又特别强,那不管去哪儿都能受到别人的欢迎。可能大家也知道,上师如意宝的传承弟子就是因为长期受这方面教育的原因,所以即便是普通的居士或出家人,当他们到城市或去其他寺院时,就能对周围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当然我们也祈愿,他们皆能永远散发利他的光芒,同时内心的境界也越来越增上。

  辛二、(认清修学之有境般若)分四:一、宣说离一体异体;二、宣说无边;三、宣说不可思议;四、宣说原本清净。

  壬一、宣说离一体异体:

  色非智慧色无智,识想受行皆非智,

  此等中亦无有智,此同虚空无异体。

  若有人问:了知一切万法的智慧波罗蜜多到底是什么样呢?我们可以这样回答:真正以智慧来观察时,色法不是智慧波罗蜜多。为什么呢?如果色法是般若波罗蜜多,那它们就应该像火和火的热性一样无二无别,但色法跟智慧一体的现象并不存在,所以色非智慧。反过来说,智慧在色法中是不是以异体的方式来存在呢?也即就像桌子上的花朵一样,它们以能依所依的方式来存在。若是这样,那除了智慧以外的色法,或除了色法以外的智慧都应该能得到,但这也了不可得,因此他体也不成立。同样的道理,识蕴、想蕴、受蕴、行蕴四蕴也不是智慧波罗蜜多;若是一体,那有心识的众生全都应是佛……但实际上也不是这样。而且,智慧波罗蜜多也不是以异体的方式安住在这四蕴上,也即就像树上飞禽一样存在;若是这样,那就应该能得到,但根本得不到。所以大家皆应了知,智慧跟五蕴并不是一体也不是他体,而一体他体之外又没有其他存在方式,所以只能说般若波罗蜜多与虚空无别;那自然也不存在与虚空般的法界本性截然分开的他体之法了。

  另外,若智慧波罗蜜多跟五蕴一体,那凡夫俗子现见瓶、柱等时,也应该通达万法的法性——智慧波罗蜜多。如果是他体,那它就不是万法的法性了。密宗《时轮金刚》也说:向瓶子倒水时,瓶中的虚空并不会因为水进来了它才不得不离开,因为虚空的本体本来就不存在;同样的道理,身体跟如来藏的关系也像水和虚空之间的关系一样,也即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存在。《解深密经》之所以说,胜义谛和世俗谛一体异体各有四种过失,其原因也在这里。

  对一般的凡夫人来讲,要理解般若波罗蜜多与五蕴非一非异的存在方式,或如虚空般不可言说的本体,可能也很困难。《华严经》云:“一一心念中,普观一切法,安住真如地,了达诸法海。”意思是说,在一一心念中可以普观一切法,而且这也是安住在真如的境界中了达如海般的诸法的。这样的境界凡夫人不可能拥有,不要说普观一切法,就是观一个法,有时候也很难安住。比如观无常,刚开始还可以,过一会心就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昨天一个和尚对我说:“我对无常很有信心,但是怎么观也很难生起来。现在年龄也不小了,不过再观十年二十年,无常的境界应该能生起来,我有信心也有把握。”般若法门也一样,虽然很难,我们也应锲而不舍地观修。不过《般若经》云:对般若波罗蜜多,不应于色法中寻觅,也不应于色法外寻觅,彼等法法相唯一,因为无有所缘、亦无相状之故。当然,若我们能从心的本体,或万法的真实性来理解它,理解起来就比较方便。

  壬二、宣说无边:

  所缘自性无有边,有情自性亦无边,

  虚空界性亦无边,世间解智亦无边。

  本颂讲般若波罗蜜多无边无际。为什么是无边无际呢?这可从四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是“所缘自性无有边”,所谓“所缘”则指所取的色声香味等外境,它们的自性是无边无际的。大家清楚,比如瓶子,它由多少微尘组成,这根本无法找到边际,所以所取对境的自性无边无际。第二是“有情自性亦无边”,也即能衡量的心识或有情的自性无边无际。其实,真正能通达众生的心识也有一定的困难。在这个世界上,所有众生的心态、烦恼、根机都不尽相同,即或是人,其爱好和执著也完全不相同。比如一盘菜有十个人吃,五个人说好吃,五个人说不好吃,那做饭的人就很痛苦。由此我们也可了知有情的自性无边无际。第三是“虚空界性亦无边”,即堪当对境和有境比喻的虚空,其自性也是无边无际的。因为虚空是无为法,所以它的边际谁也找不到。第四是“世间解智亦无边”,即能通达对境、有境及其比喻的世间解智——大遍知怙主佛陀的智慧也是无有边际的。关于这一点,《般若经》云:“般若波罗蜜多广大、无量、无边……”

  所以大家皆应清楚,佛陀能以无边的方式了知一切万法的胜义本体,而且他还能以比喻让众生也了知。当然,一切万法的世俗本体以比喻来说明,这也未尝不可。其实在佛教中,不管是有圣者的境界,还是有闻思所得胜解信的境界,谁拥有谁就能了知:佛教的道理虽然说法不尽相同,但都各有理由。但是,若对以上道理不懂,就很难生起信心。所以我们应该了知,所缘、有情、虚空界、世间解智皆无有边。但大家也不要执著有一个无边存在,虽然名言中不得不这样讲,但真正用智慧来观察时,所谓的无边也是没有的。

  一般来讲,在名言中也应以破除边戏的比喻来了达万法的实相,在这方面禅宗自有它的独到之处。比如说寒山大师,禅宗的思想在他作的许许多多悟道歌中就有充分体现,当然这些悟道歌也充分展现了般若的思想。记得他这样说过一偈禅语:“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意思是说,我的心就像秋天的月亮一样皎洁,也像碧潭一样清澈,而它的本体与水中的月影一样,并非真实存在。接着又说:“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意思是说,虽然前面用秋月、碧潭、水月作了比喻,但真正心的本体并无法用月亮、虚空、白雪、白云等来比喻,因为它并非堪忍之法,而是诸法的法性,所以这又教我如何说呢?也就是说,苍白无力的语言根本无法触及它,唯有以心体取。同样,我们平时所说的离戏、空性等也只是一种语言,大家切不可执著。可能,这也是禅宗标榜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原因所在。当然,大家也可将这样的偈子当作破除边戏、认识心性的窍诀,若谁能将般若与禅宗结合起来,很多道理自然就能领悟。

  当然,我们也不能仅仅在文字上求解,而应以实修实证来现证甚深的般若空性。比如,首先将自己的家打扫干净,然后泡一杯咖啡坐在窗边,继而一边欣赏外面的鲜花美景,一边思维般若的甚深道理;在这个过程中,很有可能境界就会出现。如果天天都忙忙碌碌,或经常这个人很坏、那个人很丑,或住的地方乱糟糟的:鞋子放在《金刚经》上,帽子放在裤子下,那任何境界也不可能出现。可能,这也是相关禅宗书画都透出清净与简朴的意境的原因所在。

  所以,在春天的大好时节中,大家也不要修很多房子,因为以前的禅宗大德很多只有一间房子。现代社会稍微有点条件的人,就在那个城市里面有一栋房子,这个城市中有一套别墅,虽然明知用不上,但仍要到处去建。其实人的内心世界非常重要,若稍微有一些境界,很多事情都能轻易面对;若没有空性与悲心的境界,即使拥有整个世界也不可能得到安乐。

  所以大家皆应尽量修学空性法门,同时也要好好祈祷上师三宝或诸佛菩萨垂念,以让自相续的自私自利心及一切染污之心尽快遣除,从而使光明心性豁然开朗、真正现前。我觉得达到这一点也并不是很难,因为很多高僧大德在小的时候都是非常普通的人,但后来无论是对佛法的贡献,还是自己的境界,都获得了可喜的成就。前一段时间我遇到一位大法师,他非常出名,当谈起学校的事情时,他说:“小学生偷一点东西没事,我小时候也偷过东西。”既然如此,只要我们能改正错误,那肯定有机会成就。从以前禅宗大德的公案和藏地高僧的传记中也看得出来,很多在未出家之前或小的时候行为都非常可怕,但后来通过观修佛菩萨的加持融入心间,自己的内心世界就出现了极稀奇的境界,最后也以成就之力普度一切有缘众生。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有很多人问:“到底人有没有命运?有没有风水?” 答案是:“你执着有,你相信有,它就真有?如果你的心清净,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它就没有。”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