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十八课 第三品
2014/9/3   热度:641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十八课 第三品 下面讲《般若摄颂》第三品。 癸二(彼之作用)分二:一、不住寂灭边之作用;二、不住三有边之作用。 子一、不住寂灭边之作用: 勇士所行依般若,真超三界非解脱, 虽除烦恼示投生,无老病死示死殁。 这里讲,行持或安住般若有两个大的作用:第一个不会像声闻缘觉那样住于寂灭的边,第二个不会像世间凡夫那样堕入轮回的边。也即虽然在轮回中示现种种身形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但不会被轮回的过患所染。 首先讲不住寂灭的边。对般若有所领悟的勇士菩萨依靠自己的境界,其所作所为都能安住于般若波罗蜜多的空性中;尽管他们已经超离了三界轮回中的一切烦恼和障碍,但并不会希求自身的寂灭而入于灭尽定中;虽然他们已经全部遣除了不由自主转生三界的一切烦恼,但依往昔发愿的力量和善巧方便的智慧,还会示现投生在轮回中;尽管他们从根本上已经断除了老病死,但对众生有极大悲心的缘故,仍然会在轮回中示现生病、衰老和死亡,而利益或度化无边无际的众生。可见,只要真正证悟般若空性,就会对三界可怜众生自然而然生起悲悯心,还会以种种善巧方便来帮助他们,这是一种自然规律。 的确,在世间中,谁真的通达了空性,或谁真的对般若法门或不二法门有所感悟,他就不会放弃帮助或利益众生的事业,而会欣然接受、勇于承担。世间很多高僧大德都是这样,虽然他们已经领悟了空性的意义,但只要对众生有利,自己的身体、寿命等就根本不会在乎,日日夜夜都会努力行持度化众生的事业,当然这就是大菩萨的行为。 大家也应清楚,圣者不会有生老病死的真实痛苦。弥勒菩萨云:“死病老诸苦,圣者皆永灭,以惑业力生,彼者无彼生[43]。”意思是说,圣者们老病死的痛苦早都已经灭尽了,而且依靠业力和烦恼投生的痛苦也没有。为什么呢?因为在他们的境界中,一切都是二转法轮所讲的平等空性,或三转法轮与密宗所讲的清净自相;所以即使在众生前示现生病,其病也成为诸佛菩萨的圣尊相。 以前有这样一个故事:马祖道一禅师示现生病,而且病得很严重。他身边的人特别担心,问:您病得怎么样?当时他说:“日面佛,月面佛。”其实,日面佛指白天的一切全部是佛的显现,月面佛指晚上的一切全部是佛的显现。也就是说,日日夜夜、白天晚上,除了佛的景象以外没有别的。 作为圣者,虽然表面上看来他们也有生老病死,但这完全是为了度化众生。因为,若不这样示现,没有无常观而具有生老病死苦的众生就没办法度脱,所以诸佛菩萨示现生病、圆寂等很有必要。藏地很多高僧大德圆寂后,介绍他们历史的资料都讲:为了示现无常而显现涅槃。确实也是这样。如果一位上师永远都不圆寂,他的弟子就会觉得上师和佛法是常恒的,自然也不会以迫切的心情来希求佛法。如果知道法很难得,上师、诸佛菩萨都会示现圆寂,就会产生强烈的希求心。 对真正的上师和菩萨来讲(并非指名相上的上师与菩萨),虽然表面上看来他们也会生病、衰老等,但按《宝性论》等大乘经论的教义来解释,这些根本就不存在。以前有些邪见比较重的人说:今天这个上师住院,明天那个上师住院,怎么他们比普通人还可怜,天天都生病!虽然从常人的眼光来看也可以这么讲,但对真正的上师善知识来说,他们确实是为众生而示现的。当然,若是假上师或假善知识,生病后也会感受真正的痛苦。 从历史或传记来看,即使是印度伟大的二胜六庄严,他们也显得跟一般的世间人一样,要面对生老病死。只不过他们的面对方法跟世间人完全不相同,因为他们视这些为游戏,所以也就不会有世人的痛苦。而世人,比如今天生病了,就会特别痛苦。若到医院检查得出报告:得了什么传染病,如何如何严重,脸色马上就会改变。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对生老病死有实执的相,或者说认为它们真实存在。而圣者们,因为早已超越生老病死苦的缘故,这些只是假相或假装,实际上都是度化众生的方便。 既然他们已经获得了这么高的境界,那就不会像小乘声闻那样入于灭尽定。其实,在《般若摄颂》中处处都看得到:希求自我解脱并不是大乘最终的目标。所以大家一定要观心,看自己到底是怎么发心的?如果没有目标,只是为了吃饭、穿衣,或者学佛只是为了身体健康,那我们就暂且不谈。如果真正想获得解脱,就要看是为自己获得解脱,还是为众生获得解脱,这个问题一定要搞清楚。若为自己,那还没有进入大乘的行列。虽然刚开始修心时,会觉得自私自利的心很重,利他心很难生起来,但也要长期串习。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到那时就不会觉得困难。可见,我们这个心需要很长时间修炼才能步入正轨,这一点大家一定要记住。 子二、不住三有边之作用: 众生身陷名色泥,漂似风轮生死中, 知迷众如兽入网,智者如禽游虚空。 这里讲不住三有的边,也即真正通达般若空性的智者不会住于三有当中。但凡夫人因为不具备证悟万法无自性的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整天都被业力和烦恼转来转去,非常可怜。本来自己很想好好修行,但烦恼一出现就没有了自在。有些因为烦恼特别深重,一会儿产生贪心,一会儿生起嗔恨心,虽然自己想做一个好人,也实在无能为力。可见,被烦恼左右的凡夫众生非常可怜! 颂词说:这些众生身陷在名色等五蕴的淤泥中难以自拔,漂泊在能推动日月运行的圆形风轮数数旋转般的生死轮回中,而不能获得解脱与自在。相关大乘经论也讲,依靠业和烦恼能让众生像旋火轮旋转般不断流转在轮回中,当然这就是十二缘起的顺式流转。所以大家皆应了知这些众生特别迷茫,就像野兽入于网罟一样,一直束缚在网中,没办法获得解脱;而对般若空性有所证悟的智者,就像飞禽周游虚空一样,自由自在、无有阻碍。 这里以对比的方式阐述:首先众生很可怜,因为他们被烦恼和业障束缚,没办法见到一切万法的真相,所以极为痛苦。而菩萨完全不相同,就像《华严经》中所讲的一样:“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虽然在显现上,菩萨也在轮回中以人、动物、地狱众生和饿鬼等形象来度化众生,但他们并没有生老病死的自相痛苦。《经庄严论》云:“观法如知幻,观生如入苑,若成若不成,惑苦皆无怖。”可见,菩萨在轮回中就像处于花园里一样,根本没有任何痛苦。 《坛经》云:“自性若悟,众生是佛。”意思是说,如果证悟万法本性,虽然表面上看来是众生,但也可以叫做佛。所以众生和佛之间的差别,唯在对万法本质的迷与悟上,而其根源则在于是否通达般若。在生活中这很容易看出来,比如两兄弟:一个对般若空性修得很好,所以他遇到生老病死或家庭等方面的痛苦时,就能很坦然地面对;而另一个,因为没有学过般若,所以会把这些事情看作真正实有,自然就苦不堪言、万分痛苦。又如米拉日巴尊者和他的妹妹,虽然他们对母亲的死亡都有执著,但米拉日巴尊者把它看作幻化,心里没有任何恐惧和痛苦,而他的妹妹却万分痛苦、无比伤心。 在座的道友,有些般若空性已经融入自心,或者说内心已经获得开悟,那他们对世间的真相、万法的本质就会一目了然,根本不用依赖他人;但有些在这方面根本没有闻思,即使闻思也很表面,那面对任何一件事情恐怕都很困难。所以,在学习这样殊胜的法门时,我非常希望大家能从中获得真实的利益。因为,我们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成就和度化众生,但它们都需要自己对般若有所体悟,否则天天都依靠别人来护持也不现实。 在闻思的时候,有些人在很短的时间中,比如两三年或五六年,就把佛经中非常甚深的教义完全感受到,这样就不容易退失。如果学得很肤浅,过几年就会荡然无存。《大智度论》中说:在冬天的时候,即使将一盆开水倒在冰上,但因天气特别寒冷,在很快的时间中它就会变成冰。同样,如果我们学得不是很深入,外面的世界又那么复杂,久而久之就会被同化。 的确,我们不可能一直住在学院里面或上师身边,或长久安住在其他闻思修行的道场,迟早都会面对生活、面对社会。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的能力很有限,而外面的环境又有种种诱惑,那自相续必将受到染污,逐渐自己就会变成一个很失败的修行人,最后言行举止跟世间人比较起来也无任何超胜。若到了这种地步,那世间人也会把你看作一般的人,最终度化众生的愿望也不能实现。 如果自己真实有一些境界,虽然像大菩萨那样大彻大悟很困难,但最起码也要对般若空性生起不被他转、不被他夺的定解,就像《中观庄严论释》所讲那样。如果生起这样的定解,那在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中,自相续就会燃烧起智慧的火焰,从而将三有的种子焚毁无余。可见,闻思非常重要!因为有了它(指定解),就会像飞禽在空中翱翔一样,没有任何阻碍。《三摩地王经》亦云:“不取诸物为我有,远离一切诸执著,犹如犀牛独去来,似风畅游虚空界。”所以我非常希望,每个人在闻思的时候,都能得到般若空性的见解。虽然得地圣者那样的见解很难生起来,但像《定解宝灯论》所讲那样的空性见解,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但这也需要下功夫,还需要信心。如果有了这样的智慧,世间的财色名利等种种诱惑,就不可能抢夺你的境界。 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仅仅依靠戒律也很困难。因为,若对般若空性没有生起定解,只是一直按戒律里的要求:这个不准、那个不准,就很难灭除执著相。而且,若没有相应的智慧,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出家人跟军人一样,因为都要认认真真守很多规矩。虽然按佛教别解脱戒来约束自己也很有功德,但自心没有见解也不可能获得解脱,就像阿底峡尊者面前的两位比丘一样[44]。所以我非常希望,很多道友都能获得这种大乘佛法的见解。以前也讲过,要获得这样的见解,一要依靠诸佛菩萨的加持,也就是说自己要经常祈祷诸佛菩萨;二要精勤闻思。有了这样的恭敬心和精进心,每个人都可以获得。 癸三(入定智之行境)分二:一、宣说不行之行境;二、以比喻说明如此而行之功德。 子一、宣说不行之行境: 行清净者不行色,不行识想受及行, 如是而行断诸贪,行解脱贪诸佛智。 这里让我们真正安住于诸佛菩萨的入定境界,在这样的智慧境界前,以五蕴为主的一切万法皆不存在,而且不存在的单空也化为乌有。 所谓“行清净者”,就是安住于智慧波罗蜜多的菩萨,他不会以耽著的方式行持色法的本体及无常等差别法。可是我们完全不相同,比如眼睛看见色法,“这好看、这不好看,或者这是粗的、这是细的”;耳边听到声音也是,“这是动听的,这是不动听的”……有许许多多执著相。但安住于般若波罗蜜多的菩萨,他不但不行于色法,而且对识法、想法、受法、行法的本体和差别法也不会执著。如是一无所行而行,则能断除对一切万法的贪执,而这也是在行持解脱所有贪执的诸佛智慧的境界,也可以说诸佛智慧的行境就是这样得到的。可是我们现在很难得到,因为对五蕴为主的一切万法都有执著。虽然如此,但它们并不是我,也非存在之法。 记得《那先比丘经》里面,弥兰国王问那先比丘:眼睛是不是你?他说:不是。鼻子是不是你?不是。耳朵是不是你?不是……既然都不是,那到底谁是那先?那先比丘反问国王:窗户是不是房子?他说不是。门是不是房子?不是。柱子与房梁是不是房子?不是……如果这些都不是房子,那房子到底在哪儿?房子到底是什么?通过这样的话,弥兰王恍然大悟。也有这样的说法。 其实,在真正的智慧行境中,行和不行都不存在,也即远离言语、表示、分别。禅宗有“维摩一默,如雷灌顶”的说法。意思是说,维摩诘当时什么都不说,其实是如雷灌顶,或者说是最大的灌顶。因为,当时维摩一言不发的境界,按文殊菩萨的教言是[45]:“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意思是说,安住在最高境界时,于一切法言说也没有,表示也没有,思维、问答的行境也全部超离。而这就是五蕴的真相,或者说佛陀的智慧。 其实真佛就是这样,并不是现在有些人认为的:佛要么在外面自相存在,要么在自心有一尊佛像安住。按照很高续部的密法观点来讲,佛陀唯指心的本性。其实这种最了义的观点在禅宗也有,以前赵州禅师说:“泥佛不渡水,金佛不渡炉,木佛不渡火。”意思是说,金子、木头、泥土做的佛,在相应的环节中都不能度过,其中泥土做的佛在水中不能度过,金子做的佛在火炉里不能度过,木头做的佛在火中不能度过;故应唯一护持心的本来面目,因为此乃最究竟的佛陀。因此,从《般若经》的角度来讲,他人所谓密宗所讲那样的“心中的童子瓶佛”也不能承认。现在有人认为:不用拜外面的佛,佛就在心中。从他们的语气来看,好像有一个小小的金佛像安住在自己的心脏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佛在自心的意思,在续部中有不同阐述方法,但以简单的语句也没办法描述,故大家按这里所讲的内容了解就可以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了知,要真正行持佛陀的智慧行境,就必须通达空性。但对一般凡夫人来讲,因为空性远离分别思维,所以只能成为发愿的对境,故大家皆应发愿——愿我早日获得这样的境界。其实,就像小学生发愿将来变成博士后导师一样,虽然暂时还得不到,但也不能否认。现在社会上,有些人因为自己没有得到,就什么都不承认,其实这是一种非常愚痴的行为。确实,不管是佛法还是世法,现在我们眼睛看不见的、手摸不着的许多事物和道理都不得不承认。 现在社会上有神秘主义之说,我也看过很多欧洲和西方的神秘主义者创作的、非常出名的神秘主义学说,感觉他们还是用了很多大乘佛教的素材。虽然他们用了,但因没办法通达意义,所以最后只好用“神秘”二字来覆盖万法的真相。但佛教并不需要这样,因为佛教对任何一个问题都有不同层次的解释。的确,世间上任何宗教和学说都赶不上佛教。当然,这并不是因为我是佛教徒,所以要赞叹佛教。我们可以面对面地,对很多学说和道理进行对比,比如神秘主义者对鬼神等神秘问题没办法解释,但在佛教中这些问题却非常简单。 所以在学习般若空性时,大家首先要对不可言说的佛陀智慧有深刻的认识,还应生起恭敬心和信心;因为般若法门对每一个人来讲都很难得。也许有人认为自己的工作、地位很难得,般若法门并不难得。虽然般若法本并不是很难得,但要真正以信敬之心闻思修行其甚深意义也不那么容易。 另外,现在很多人都有非常保密的密法法本,但真正懂得密法意义的人却少之又少。有些法师说:藏地的密法并没有传开,只是法本已经传开了。的确,有清净传承且能行持甚深意义的人实在太少。不过将法本看得很重,对它有一种恭敬心,这也很好。但里面的甚深意义没有懂得却很可惜。很多人都说:我可不可以看这个密法,可不可以看那个密法?其实光看也不行,因为你没有传承、没有灌顶、没有修加行,还有很多条件都不具备。如果基本的条件都没有,那再怎么翻也没太大的意义。如果特别想翻,翻一下也可以,因为这并不是地雷,不会看一下就马上爆炸。有些人经常问:我现在可不可以看密法?我也常说:“你现在好好修加行,等一段时间再说。”但隔一两个星期又来问。如果自己实在忍不住,也很有恭敬心和信心,看一下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但般若、密法等甚深道理,很多人都停留于口头上,真正通达的人并不多。而有了这样的境界,还要经常护持。 子二、以比喻说明如此而行之功德: 明智菩萨如是行,断贪趋向无贪执, 如离罗睺日昭住,失火焚烧草木林。 按前面所讲,入定时安住于五蕴皆空的境界;如是而行的明智菩萨,他对一切万法的贪执全部断除,越来越趋向无有贪执的最高、最微妙的境界,或者说因为没有贪执的缘故,将很快获得最究竟的解脱。其实,这种智慧或境界就像离开了罗睺[46]的太阳一样。此时太阳发出的光极其强烈,它能驱除所有黑暗,或者引起草木林园失火而将之焚烧无余。同样的道理,以这样的智慧火就能将所有障碍、执著的密林全部焚烧。 可见,在入于般若境界的菩萨前,世间不清净的执著和实有的相都没有。但为了随顺众生,在表面上他们也可能会贪吃、贪睡,或者说其行境跟凡夫人一样。无垢光尊者以前也说过:作为大成就者的上师跟世间人也会相同,为什么呢?因为要随顺大家;跟世间人也会不相同,为什么呢?已经超离了世间。确实,高僧大德的境界我们无法想象,因为他们不但没有执著,而且还能任运自成。 以前华智仁波切任何供养都不接受,后来文殊菩萨化现的蒋扬钦哲旺波给他写信说:不接受别人的信财不是办法,你为什么不把它接受下来做善事呢?应该做善事,这多好啊!从此之后,华智仁波切就开始接受别人的供养。他将所得来的财物分成两份,一份布施给可怜的乞丐、病人等,一份用来刻观音心咒。他所刻观音心咒的石墙特别长,以前我去过,在石渠。当时遇到一位石渠的领导,他说为了保护这个世界遗产,他们在很远的地方围了一堵铁丝做成的围墙,以后还准备在保护方面下功夫。记得华智仁波切在几年中就把这个观音心咒的石堆全部刻完了,然后他请蒋扬钦哲旺波开光,当时尊者也答应了。(选择开光日子的时候,华智仁波切说上师离这里有十天路程,很有可能来不成,所以应让信众心里有所准备。)听到这个消息后,附近的人特别高兴,成千上万的人都集聚在那里。 后来真正要开光时,空中开始降下倾盆大雨,把整个石堆全部以沐浴的方式来洗净,然后纷纷降下花雨、米粒,还出现彩虹等种种瑞相,非常吉祥!整个这一天的场面,让无数人对三宝和蒋扬钦哲旺波尊者生起了极大的信心。当时华智仁波切非常清楚,虽然尊者没有亲自来参加,但他从很远的地方撒花、撒米等而作了开光;所以当时华智仁波切和所有信众,都向蒋扬钦哲旺波尊者所住的地方顶礼。据说,当时获得米粒和花雨的众生,有的能转生天界,有的在即生中能获得成就。以前上师如意宝住世时,也有这样的示现:虽然人并没有在要开光或作佛事的地方,但可通过他的禅定、智慧和不可思议的加持力来作方便加持。对于圣者来讲,这非常有必要,也极为合理。 这里也讲了,断除贪执的明智菩萨在到了一定境界时,能将世间的执著、烦恼全部毁坏;但这完全依靠般若智慧。而要获得这种智慧,首先必须闻思。对修行者来讲,闻思而得的智慧很重要,因为没有它,修行就非常困难。因此,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居士,为了佛法长期存留世间,大家先应接受它,然后还要通达它。所以我很希望,真正出现一些闻思修行的道场。所谓道场,就是修道的场所。有些地方光是念经、拜佛,虽然有很大的功德,但这只能叫功德场,并不是道场。为什么呢?因为“道”必须在相续中生起来。也就是说五道当中,不管是资粮道、加行道,还是见道、修道、无学道,在相续中一定要生起来。如果五道生起的基本佛理都不懂,那怎么能生起来呢?而弘扬佛法每个人都有责任,所以大家一定要齐心协力建立闻思修行的道场。什么样的道场都可以,居士的道场也可以,出家人的道场也可以;但没有闻思修行就不叫道场。也许这样的话有片面或过激之过,但我觉得道场确实需要对道有闻思,所以希望每个人都能发奋努力。如果大家都有想利益众生的这颗心,那都可以不同程度地放射出光芒。 以前我知道的一所藏文大学,因为有很多老师对传统文化非常重视,所以大多数学生都私下发誓:宁可舍弃生命,也要保护、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因为当时整个学校的气氛或学风非常好,所以大多数人的心里都有一种深入骨髓的誓愿。经过十几年的考验,这所学校出来的人在社会各个领域中都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作用。我们经常都说:这所学校出来的人,对传统文化或佛教肯定会竭力支持,而且他们相续中一定具有悲心、善心,很多方面都很可靠。 虽然我们现在有这么多人集聚在一起,但也不可能长期呆在佛学院,因为迟早都要到不同的社会场合当中去。到那时,如果心里真有这样一种力量:不是为自己而生活,就是为了弘扬佛法和利益众生,那即使弘法利生的范围不广,也会不同程度地起到作用。如果我们都为了自己端饭碗,或为了自己获得解脱,或为了解除自己的烦恼痛苦,以这样一个目标来学习佛法的话,那出去后根本没有心思弘法利生。即使表面上也信誓旦旦地在做,但没有几天誓愿就会破灭。就像新土罐,遇到水自然就会毁坏。 每当我想起伟大的金刚上师——法王如意宝一生的丰功伟绩时,就会忍不住地流泪。昨前天有一位专门研究五台山历史的美国博士,为了写论文,他想了解当年法王如意宝去五台山的一些情况。在沟通的过程中,我想起了上师如意宝的甚深誓愿——当时去五台山的唯一目的,就是想把佛法广泛弘扬到汉地为主的世界各个地方。当时我25岁,人还没有成熟,再加上《五台山志》中有很多现见文殊菩萨的史实,所以我跟法王去五台山的目的,只是强烈渴望见到文殊菩萨,并未想到弘扬佛法和利益众生。当时我依止上师已两年多,虽然上师每堂课都在提,但自己内心并未深深认可。现在依靠其他因缘,上师的一言一行或一举一动在脑海中浮现时,就觉得大菩萨的密意深不可测。也许过了几十年后才明白一点,“哦,原来老人家的密意是这样的!”当时上师说:“从明年开始,我们要摄受很多汉族四众弟子。”当时很多老修行人都觉得这是非常可笑的事情,但后来大家都看到了一些不共的缘起。 总之,大家一定要认识般若的道理。在认识的过程中,首先要了知佛语真实不欺,然后还应不断学习、实践。《大明度经》云:“佛语不欺,当作是学,当作是求。”确实,在这个世间上,佛语是唯一正确无误的;所以大家皆应认认真真地修学。 癸四、宣说入定智之行相为无缘: 诸法自性净普净,菩萨慧观般若时, 不缘行者一切法,此即行持胜般若。 染污和清净所摄的一切法,从自本体的角度来讲,烦恼或染污全部得以清净,从所缘法的角度来讲一切普皆清净,也就是说自心清净、自心所缘的对境山河大地等也清净。菩萨通过长期观察万法,通达一切万法无有任何体相的清净道理,且安住于这样的般若境界时,一切能缘所缘皆不存在。也就是说,不缘能修般若者或能修之心,也不缘所观的一切法。其实,这种能境、所境,清净、不清净的法皆不存在的境界,就是在行持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 《中般若经》云:“何者若既不缘佛,亦不思法与僧,则此为真实皈依。”这是讲,真实的皈依不缘一切法。《中论》云:“若人见有无,见自性他性,如是则不见,佛法真实义。”也就是说,有无、自性他性都不可见,这就是真实的无缘见解。《智慧品》云:“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意思是说,一切有实法和无实法全都不住于心前,其他的相也没有,这样的无缘就是最殊胜的寂灭。 其实,这样的无缘境界,每个人都可以获得,但一定要下功夫。实在说,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这样的境界我们都应该生起来,而不应停留在口头上。刚才也讲了,要安住真正空性的境界,一定要依靠闻思和祈祷才能得到。 另外,对弘扬佛法、利益众生,大家平时都要做。所以每一个人皆应好好观察,看自己在这方面到底想过没有?比如说,这一个月以来是否这样想过:哎哟,佛法那么殊胜!我一定要弘扬佛法、利益众生,不能趋入寂灭的境界。如果没有这样想,只想吃三顿饭,或者只想睡觉、休息,即使行持善法也是为了完成任务,那就不太好。作为大乘行者,在这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想。不能认为我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弘扬佛法和利益众生不是我的行境,这是大菩萨和大上师们的行境,不能这样自己蔑视自己。按大乘佛教的教理来讲,这是自轻凌懒惰,根本不合理。因此从现在开始,每个人都要想:哪怕是在一个小时或几个月中帮助一个众生,这也是我为利益众生应做的贡献。当然,这样的能力每个人都有,关键是要去做。的确,心非常关键!如果只是口头说得漂亮:“我不是为了自己吃饭,我不是为了自己获得解脱。”而心里却一直这样认为的话,就落于小乘,乃至小乘也不算。 所以大家一定要有般若空性的见解,否则对外面的法贪执得越来越强烈就很可怜。虽然自己学得不是很好,但长期以来对般若空性法门很有信心,所以跟刚开始来学院比较起来,我觉得还是很有收获,比如说亲人死了,现在的心态跟以前就完全不相同。所以只要我们对般若法门有信心,逐渐逐渐自己的执著或贪执就会减少,对众生的悲心也会增上,对佛法的广大行境也会认识得越来越深刻,这是必然的规律。虽然自己不一定能马上发现,但进步肯定是有的,就像读小学时智慧上不可能有大的飞跃一样;但只要不断精进下功夫,总有一天会有质的改变。 因此,我们一定要对传讲般若法门付出辛劳的上师和道友生起感恩之心。尤其是历经千辛万苦,从印度来到藏地的译师和班智达,他们非常不容易。而我们现在轻而易举就获得了这样殊胜的佛法,确实有很殊胜的因缘。所以大家一定要发自内心地祈祷诸佛菩萨,并感恩所有赐予学习因缘的人。包括印刷、打字、法本送到门口,很多方面发心人员都付出了心血。的确,这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因为不可能像极乐世界一样,一切都自然而然形成。所以作为人,对社会乃至个人,时时处处都要有感恩之心。即使对你不公平或受到不好的待遇,也要想到这是自己前世的业力,而所有好的事情都要感谢大家。若有这样的心态,我觉得这个世界也很美好,自己也会过得很快乐!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世间人都讲“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认为我们自私自利是正常的。其实人要为己,才天诛地灭。比如你为自己,以非法的手段夺取别人的生命财产,到最后被法院判死刑,那就天诛地灭了。而世出世间,古圣先贤都不为自己,天没诛他,地也没灭他,反而得到社会广大群众的尊敬,且流芳百世。“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对的,只是我们现代人将其意思弄错了。为,是修为的意思,这句话正确的意思是如果人不修身,那么就会为天地所不容。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